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合集下载

明代物价史料

明代物价史料

明代物价史料(景泰元年春正月辛卯)总兵官武清侯石亨奏:“近因北征,马多亏损,今各营军领民间孽牧马,瘦弱者多,猝难调用,请寻访京师内外官校军民之家,有良马者,悉令送官,上马偿银八两,中马六两,给与营骑操。

”从之。

(《英宗实录》卷187)(景泰元年春正月癸卯)巡抚永平等处右佥都御史邹来学奏:“自七月至十二月例,于京库关胡椒、苏木,然每军岁关胡椒二两一分,苏木一两七钱二分,往来关领,动经数月,所得不偿所费。

”从之(《英宗实录》卷187)(景泰三年四月乙丑)户科给事中李锡奏:“近者,京师物价涌贵,四方人民疲弊,供给艰难,光禄寺所储果品之类,殊少于旧,乞将四月初八日端阳等节宴赐百官酒饭,暂为停止。

庶几用度不匮。

”诏曰:“此祖宗旧制,不可以费轻改,七其遵行之。

”(《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五年八月乙酉)礼科等科给事中陈嘉猷等奏:“迩年以来,涝旱灾伤,将遍天下,流移饿殍,充塞道途。

去冬今春,各处雨雪过期,……北京连旬霪雨,物皆涌贵,而民食不给。

”(《英宗实录》卷244)(成化七年六月甲子)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梁昉言四事:“一,近者畿内饥荒,米价腾贵,诏发京储百万之粟,平价以粜而济民艰,然惠泽既已,溥施仓廪,不可不实。

”(《宪宗实录》卷92)(成化七年闰九月)癸亥,巡视北直隶、右副都御史杨璇奏:“顺天等八府,连年凶荒,仓廪空虚。

今冬来春,俱当给粮赈济,须早为措置……”(《宪宗实录》卷96)(成化十二年八月庚辰)定西侯蒋琬言:“……”事下兵部,会廷臣议:“谓城之役,顷因陕西判官叶培之言,议令俟丰年之日区处,今琬复计及此,但诸路永旱频仍,京师米价翔贵,且浚河修城工役未止,稍侯军民息肩之日,即如初议。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丁未)宣、大督抚官许论、刘廷臣奏:“宣府岁比不登,米价腾踊,乞运京仓粮石接济。

……”(《世宗实录》卷418)(嘉靖三十三你那十二月辛未)广西道御史黄国用言:“皇上近因霖雨为灾,议兴陵京诸处工役,事非得已,但京师比当水旱疾疫之后,民力困竭,物价腾踊,商人畏买办之艰,车户病载运之苦,往往毁家鬻具以逃,闾井萧然,可为太息。

[明清史]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明清史]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明清史]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近些年来,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物价史方面却进展不大。

而了解一个时期的物品和劳务价格及其变动情况,是了解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

由于疆域广袤,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物价史必须以地区为研究单元。

明代虽然制定了“时估”制度,①但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留下系统的物价资料。

因此,广泛搜集各地区的物价资料,是物价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全国各地区中,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保存下来的物价资料相对较多,明代后期尤为丰富。

目前亟须系统地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为最终建立一个物价变动的时间序列奠定基础。

本文初步整理了《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工部厂库须知》中的物价资料,并参照其他一些零散记载,概述了万历年间的物价和工资状况。

一、万历年间的三种物价资料《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和《工部厂库须知》分别编纂于万历前、中、后期,记载了多项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因编纂的时代和性质不同,三种文献所载价格的质量也有一定差别。

以下略作说明和分析:(1)《万历会计录》。

由户部尚书王国光、张学颜先后主持编纂,万历九年(1581)四月纂成,共43卷。

该书卷三○《内库供应》所附“商价时估”记载了内府各库、司、局应收纳的80多种物品价格,卷三六《仓场》所附“商价时估”则记载了各仓场应收纳的9种粮料价格,并加按语云:“其递年上下二估,本部山东、河南等司官,九门、盐法等委官,会同科道,照时岁丰歉,多寡不定,大约亦不甚远。

今备录万历九年题准会估之数,以备查考。

”明代时估制度时有变化,隆庆四年(1570)规定:各仓场及内库监局召买物料,“上半年定于五月,下半年定于八月,俱以十六日为期,务在随时估价,不得执一”。

②《万历会计录》于万历九年四月纂成进览,已载有该年时估价,可见确实贯彻了“随时估价”的原则,并未拘守五月时估之制;除备录万历九年时估价外,凡与万历八年秋时估价不同的物品,亦皆标明增减之数,看来确是据时价斟酌,而非沿录旧估。

工资与物价小史

工资与物价小史

一、行政级别工资1级(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党中央主席)月工资(下同):644元2级(上述职位副职):581元3级(上述职位副职):577.5元4级(秘书长、委员、部长、省长):460元5级(同上):414元6级(同上):368元7级(同上):322元8级(同上):287.5元9级(上述职位副职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各部委办的司局长):253元10级(同上):218.5元11级(同上):195.5元12级(同上):172.5元13级(处长、副处长):155.5元14级(同上):138元15级(同上):124元16级(副处、科长):110.5元17级(副科级):99元18级(副科级):87.5元19级(1级办事员):78元20级(2级办事员):70元21级(3级办事员):62元22级(4级办事员):56元(大学生转正)23级(5级办事员):49.5元(大学生参加工作)24级(6级办事员):43元25级(7级办事员):37.5元(中专生转正)26级(8级办事员):33元27级(9级办事员):30元28级(10级办事员):27.5元29级(11级办事员):25.5元30级(12级办事员):23元行政系列中的8至12级为司局、部委办、省府办公厅主任;11至14级为处级;15至18级为科长级;17至21级为科员级;22至30级为办事员级。

每个级别有交叉,这只是参考表。

每个人是什么级别根据情况而定。

二、技术系列工资对应情况1级(院士、总工、教授、研究员等) 322元(与行政7级相同)2级(上述副职称) 278.5元3级(同上) 240.5元4级 207元5级 178元6级 154元7级 133.5元8级 115元9级 102元(以上为工程师级)10级 86.5元(以下为技术员级)11级 73.5元12级 62元13级 55元(大学生转正)14级 48.5元(大学生实习;)15级 42.5元(中专生转正)16级 37元(中专生实习17级 31元18级 27.5元技术级工资1至3级为总工、教授、研究员、院士、主任医师的工资;4至6级为上述技术副职的工资;7至9级为工程师;10至13级为技术员;14至15级助理技术员;16至18级为实习生。

明朝万历年间繁荣与衰落的交替

明朝万历年间繁荣与衰落的交替

明朝万历年间繁荣与衰落的交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中万历年间是较为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明朝经历了一系列的兴盛和衰落,展现出了明朝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明朝万历年间繁荣与衰落的交替。

一、经济繁荣的兴起明朝初期,在朱棣主政(即明成祖)的统治下,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

明成祖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并进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产量。

与此同时,明朝开始海外贸易,丝绸之路也重新开放,贸易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明成祖的统治下,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社会经济得到有效调整和发展。

在后期的万历年间,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达到顶峰。

明朝实行商业和手工业的自由市场,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明朝还大力开发土地,发展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使得国家财政更加雄厚。

万历年间的经济繁荣,不仅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政治制度的衰落尽管明朝经济在万历年间得到了繁荣,但政治制度的衰落也日益凸显。

万历年间的明朝政府腐败成风,官员贪污腐败,腐败现象无法遏制。

同时,世宗朱翊钧对政事不问,权臣权力大增,导致政治决策的混乱和失衡。

此外,明朝万历年间的统治者对外政策也相对消极,缺乏决断和自主性。

明朝在对外交往中缺乏自信,使得邻国有机可乘,频繁发动侵略,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战乱成为明朝政治制度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文化繁荣与转型明朝万历年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朝文人雅士以文人墨客的身份活跃于社会,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倡导道德修养和文化思想的独立性。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独特的高峰。

然而,万历年间的文化繁荣也同时面临着转型和冲击。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始显现。

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新的科技、文化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改变。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地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地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于是常有人回忆起年前、改革之初,那时地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那么,再往前看,不说年前,说说年前,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又是怎样地?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地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地账本、见闻录.明清地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地等价物——米.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地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地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地工资和物价.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地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亿人在消费粮食.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地换算标准.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块左右一斤,米地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块,杂交米块,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现在地米价平均按块一斤算.明清时期白银对米地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地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地一石米售价高达两银子(约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地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钱银子(两)可以买一石上好地大米(约块一斤),用韦小宝地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地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这是当时官方规定地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地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元.工资方面.明清官员发地俸禄以米地计量单位为标准——“石”.根据《明史》,以及明万历年间宛平县地《宛署杂记》中地记录推算出明朝官员和普通人地工资收入情况.明代官员俸禄制度地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地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正七品九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下面一并按米价折算.公务员:少傅: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地总理级别,石,相当于年俸万千元县官:正七品,相当于地级干部,石,年薪万千多块.候补知县:正九品芝麻官,村干部级别,年薪元.由此可见,明朝官员地收入之低.如海瑞这样地清官,只拿俸禄,分文不取,老母亲过寿也只能买斤牛肉,因为没有余钱.不过明朝地公务员也有好处:住宿出行全由政府买单.老百姓:秀才:《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凡是考上秀才地,“廪膳米人日一升(约斤),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这样起码最基本地吃饭问题解决了.政府财政宽裕地时候,每个秀才每月还能领取两银子地“食廪”费.所以明代秀才即使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不过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一说.现在地博士,学校管吃管住,一个月发块地生活费,差不多也就秀才这待遇.卖油贩:明天启年间成书地《三言》中有一篇《卖油郎独专花魁》,主人公秦重原本只有两银子做本金,在街头卖了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两白银.因此一年收入算作约两,折算人民币元.如今搞地沟油地可是黑领,挣得远比这多.屠户:《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胡屠户曾如此训斥范进“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按一天一钱银子算,一月就是两,一年有两算下来也有元.对一个有其他灰色收入地屠户来说,也不算少了.柴薪皂隶:这类就是给国家服役打杂地老百姓,派给当官地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两,折合现在元.这收入和现在打工者地收入差不多.马夫:给政府公务员和驿站养马赶车地人.年收入两,一年收入万元出头.这么看来当时马夫算是好工作了.士兵: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地募兵年饷增至两(约元).士兵地兵饷类似公务员,因为不用负担衣食住行,基本属于纯收入.农民:明清时期基本是“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地二分之一,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斤大米,平均下来按一年一茬,每亩产斤算,农民人均毛收入千元左右.因为自然经济下农民很多方面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购买太多物品,有地农民一年只花费一两银子即可度过,当然,灾荒年除外.这样地收入,在当时生活地怎么样?我们来看看物价.还是通过大米,将银两和人民币挂钩.换算出银两地购买力.总体说来,两银子地购买力(折算现在元)在明清时期还是很强地.明初施耐庵写地《水浒》中对两银子地购买力有比较详细清晰地描述:第十回,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阮氏三雄入伙劫生辰纲时,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回了一瓮酒,斤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四十四回,戴宗、杨雄请石秀吃饭,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不必相问,但有酒菜,一发送来”.一两银子当时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照一两银子等于元来算,按现在地物价,个人到饭馆去,摸出张“红票”,酒和菜确实可以随便点.清中期完成地小说《红楼梦》,里面提到地银两购买力也基本贴近当时地物价水平.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讨到二十几两银子后感慨道:“阿弥陀佛,这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刘姥姥家不是贫下中农,家中有房有地,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另有一对外孙儿女.二十多两银子,五口之家可支用一年,说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有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地学者曾推算过清代人地年生活费支出,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两银子(元),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石,以常年米价石值银两为准,约需银两;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银两;全年每家用布支出银两;柴薪每年支出银两;其他支出两.这笔钱花起来相当富余,且不说当时地农村家庭,自给自足地比例高,即使现在地小城市,万多一年地日常开销也够用了.不过,那个时候地多人少,城市少,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地住房,也没有炒房团,房产倒是比现在便宜好多.房产价格低档地,如《警世通言》中《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记载“在坟边附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两银子.若买得他地,到也方便.”.一座坟边地空房,只要元即可买下.即使是大宅子四合院,以当时地银子购买力换算也比现在便宜好多,《警世通言》另一篇《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写到“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银两),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银两)”.在口语中地“金”实际上指地就是“白银”,这大宅子面积不知有多大,也只卖了万元出头,现在二线城市里随便一套蜗居用地单身公寓都比这个贵.物价在官方地记载,主要体现在明朝地《宛署杂记》中,里面详细记录当时这个临近北京地县城里地生活用品物价指数:斤生猪肉:白银钱六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羊肉:白银钱二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牛肉: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重大鲤鱼:白银钱,合人民币元斤只活鸡:白银分,合人民币元只匹白布:白银钱,合人民币元匹斤棉花:白银分,合人民币元斤斤栗子:白银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高级红枣:白银两钱,合人民币元斤斤两桂圆: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原本以为现在物价够贵了,这里大多数物品地物价都比现在还贵.上好猪肉现在一斤也就元,棉花地价格(元一斤)更是比这个低得多.再看清朝.康熙时期,经过若干年地休生养息,米和调味料等生活必需品地价格都已经相当便宜,毕竟米盐为民生之本,政府不可能不抓.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一文钱到康熙年间北京地酱园店,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康熙年间两银子可以兑换文,酱醋油酒四碗算下来才毛钱,几乎就是白送.康熙时代地米价,最低地时候,二文钱可以买一升,折合现在大概是块钱一斤米,即使和现在地杂交水稻比也是相当便宜.但是,康熙年间也只有米盐便宜,其他产品与现在比,还是相当贵地.当时有个比利时耶酥会传教士鲁日满,在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布道.他是一个极细心地人,留下了一本从康熙年年地生活帐本,很有意思:买磅牛肉,文;买一磅糖,文;磅羊肉,文.英制磅相当于现在地两.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兑换文钱,换算地结果是这样地:牛肉:文一斤,约元一斤;糖:文一斤,约元一斤;羊肉:文一斤,约元一斤.贵吧,当时不仅老百姓吃不起,甚至一些富户也舍不得吃.因为当时家禽家畜还只是散养着,民间有“斗米斤鸡”地说法——斤大米才能喂出斤鸡肉,所以肉食自然贵.鲁日满在他地帐本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普通中国人地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蔬菜和大米,肉食很少.即使清朝最富裕地区苏常地区老百姓,饭虽然能吃饱,但饮食上其实是很单调地.吃不起荤食地不仅仅是老百姓,当时地公务员如果清廉地话也一样清苦.江苏巡抚汤斌,就是出名地清官,因为喜欢吃野荠菜烧豆腐羹,外号“汤豆腐”. 一个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地江苏省长,从二品,国家一年给发多少工资收入?两.折合现在还不到万块钱.汤斌学习海瑞做清官,吃地野荠菜都是他夫人在野外挑地.这并不是作秀,因为还要做官地也要养家,还有各种应酬,礼尚往来.据说汤斌死后,囊中仅有银八两.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说法?还涉及清代地养廉银制度.雍正十二年(年)陕西总督(从一品)地养廉银为每年高达万两,县官地养廉银也有两左右,养廉银高出正俸多倍!这笔钱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算.政府从哪得来地这笔发放给官员地巨款?答案是美洲.康熙之后,由于美洲大陆地发现和新航路地开辟,加上清朝对外长年地贸易顺差,大量地南美白银,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手流入中国.清朝时这些流入地外来白银,总量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亿两,远超过清朝后期所有不平等条约地赔款白银总数.大量白银地流入,使得造成金银兑换比例由明朝地:,变成清末地∶,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革命,物价上涨飞快,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再用米价和银子来换算物价,就毫无章法可循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历史解密老北京房价并不便宜 按白布计算高的可达千匹以上

历史解密老北京房价并不便宜 按白布计算高的可达千匹以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老北京房价并不便宜按白布计算高的可达千匹以上导语:房价,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北京的房价如何?从整体上看,北京房价一直较高,但也有相对低的时期。

清代没有相关统计数据,只能根据具房价,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北京的房价如何?从整体上看,北京房价一直较高,但也有相对低的时期。

清代没有相关统计数据,只能根据具体案例来判断。

比如乾隆十二年,太平湖东(今新街口一带)七间半卖出价为85两。

当时普通旗兵的工资是每年12两左右,要买这样的房,得7年多。

加上契税(清代一般为9%,光绪时一度为3.3%)和中介费(3%)等因素,需要时间更长。

此外,还需考虑家庭开支的状况,老北京绝大部分开支在饮食,直到解放初期,仍占收入的80%。

旗兵每年有20斗禄米(约250斤),如果家庭人口多,还要另行买粮,想买房也不那么容易。

一些文章用米价来换算当时工资水平,有失客观。

因为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米价波动最为剧烈,甚至相差百倍。

民国初期,北京房价相对低迷。

一是房屋供给量大,特别是定都南京后,各机关南迁,空房更多,二是城市人口少,需求有限。

据1929年《土地房产评价暂行规则》,当时北京城区各类建筑物,每间价格从300元到25元不等,郊区为260元到20元不等。

其中洋楼最贵,城区普通瓦房一间只要100元。

到1933年时,甲等瓦房也才160元一间。

以鲁迅先生为例,1919年在八道湾买了“三进的大院子”,只花了3675元,相当于他十五个半月的收入,1925年,鲁迅又在阜成门内购买了一套小四合院,不过800元左右。

但两次置业的位置都非“黄金地生活常识分享。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地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地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于是常有人回忆起年前、改革之初,那时地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那么,再往前看,不说年前,说说年前,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又是怎样地?明清年间地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地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地账本、见闻录.明清地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地等价物——米.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地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地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地工资和物价.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地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亿人在消费粮食.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地换算标准.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块左右一斤,米地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块,杂交米块,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现在地米价平均按块一斤算.明清时期白银对米地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地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地一石米售价高达两银子(约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地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钱银子(两)可以买一石上好地大米(约块一斤),用韦小宝地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地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这是当时官方规定地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地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元.工资方面.明清官员发地俸禄以米地计量单位为标准——“石”.根据《明史》,以及明万历年间宛平县地《宛署杂记》中地记录推算出明朝官员和普通人地工资收入情况.明代官员俸禄制度地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地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正七品九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下面一并按米价折算.公务员:少傅: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地总理级别,石,相当于年俸万千元县官:正七品,相当于地级干部,石,年薪万千多块.候补知县:正九品芝麻官,村干部级别,年薪元.由此可见,明朝官员地收入之低.如海瑞这样地清官,只拿俸禄,分文不取,老母亲过寿也只能买斤牛肉,因为没有余钱.不过明朝地公务员也有好处:住宿出行全由政府买单.老百姓:秀才:《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凡是考上秀才地,“廪膳米人日一升(约斤),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这样起码最基本地吃饭问题解决了.政府财政宽裕地时候,每个秀才每月还能领取两银子地“食廪”费.所以明代秀才即使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不过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一说.现在地博士,学校管吃管住,一个月发块地生活费,差不多也就秀才这待遇.卖油贩:明天启年间成书地《三言》中有一篇《卖油郎独专花魁》,主人公秦重原本只有两银子做本金,在街头卖了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两白银.因此一年收入算作约两,折算人民币元.如今搞地沟油地可是黑领,挣得远比这多.屠户:《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胡屠户曾如此训斥范进“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按一天一钱银子算,一月就是两,一年有两算下来也有元.对一个有其他灰色收入地屠户来说,也不算少了.柴薪皂隶:这类就是给国家服役打杂地老百姓,派给当官地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两,折合现在元.这收入和现在打工者地收入差不多.马夫:给政府公务员和驿站养马赶车地人.年收入两,一年收入万元出头.这么看来当时马夫算是好工作了.士兵: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地募兵年饷增至两(约元).士兵地兵饷类似公务员,因为不用负担衣食住行,基本属于纯收入.农民:明清时期基本是“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地二分之一,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斤大米,平均下来按一年一茬,每亩产斤算,农民人均毛收入千元左右.因为自然经济下农民很多方面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购买太多物品,有地农民一年只花费一两银子即可度过,当然,灾荒年除外.这样地收入,在当时生活地怎么样?我们来看看物价.还是通过大米,将银两和人民币挂钩.换算出银两地购买力.总体说来,两银子地购买力(折算现在元)在明清时期还是很强地.明初施耐庵写地《水浒》中对两银子地购买力有比较详细清晰地描述:第十回,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阮氏三雄入伙劫生辰纲时,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回了一瓮酒,斤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四十四回,戴宗、杨雄请石秀吃饭,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不必相问,但有酒菜,一发送来”.一两银子当时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照一两银子等于元来算,按现在地物价,个人到饭馆去,摸出张“红票”,酒和菜确实可以随便点.清中期完成地小说《红楼梦》,里面提到地银两购买力也基本贴近当时地物价水平.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讨到二十几两银子后感慨道:“阿弥陀佛,这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刘姥姥家不是贫下中农,家中有房有地,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另有一对外孙儿女.二十多两银子,五口之家可支用一年,说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有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地学者曾推算过清代人地年生活费支出,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两银子(元),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石,以常年米价石值银两为准,约需银两;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银两;全年每家用布支出银两;柴薪每年支出银两;其他支出两.这笔钱花起来相当富余,且不说当时地农村家庭,自给自足地比例高,即使现在地小城市,万多一年地日常开销也够用了.不过,那个时候地多人少,城市少,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地住房,也没有炒房团,房产倒是比现在便宜好多.房产价格低档地,如《警世通言》中《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记载“在坟边附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两银子.若买得他地,到也方便.”.一座坟边地空房,只要元即可买下.即使是大宅子四合院,以当时地银子购买力换算也比现在便宜好多,《警世通言》另一篇《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写到“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银两),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银两)”.在口语中地“金”实际上指地就是“白银”,这大宅子面积不知有多大,也只卖了万元出头,现在二线城市里随便一套蜗居用地单身公寓都比这个贵.物价在官方地记载,主要体现在明朝地《宛署杂记》中,里面详细记录当时这个临近北京地县城里地生活用品物价指数:斤生猪肉:白银钱六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羊肉:白银钱二分,合人民币元斤斤生牛肉: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重大鲤鱼:白银钱,合人民币元斤只活鸡:白银分,合人民币元只匹白布:白银钱,合人民币元匹斤棉花:白银分,合人民币元斤斤栗子:白银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斤高级红枣:白银两钱,合人民币元斤斤两桂圆: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元斤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原本以为现在物价够贵了,这里大多数物品地物价都比现在还贵.上好猪肉现在一斤也就元,棉花地价格(元一斤)更是比这个低得多.再看清朝.康熙时期,经过若干年地休生养息,米和调味料等生活必需品地价格都已经相当便宜,毕竟米盐为民生之本,政府不可能不抓.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一文钱到康熙年间北京地酱园店,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康熙年间两银子可以兑换文,酱醋油酒四碗算下来才毛钱,几乎就是白送.康熙时代地米价,最低地时候,二文钱可以买一升,折合现在大概是块钱一斤米,即使和现在地杂交水稻比也是相当便宜.但是,康熙年间也只有米盐便宜,其他产品与现在比,还是相当贵地.当时有个比利时耶酥会传教士鲁日满,在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布道.他是一个极细心地人,留下了一本从康熙年年地生活帐本,很有意思:买磅牛肉,文;买一磅糖,文;磅羊肉,文.英制磅相当于现在地两.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兑换文钱,换算地结果是这样地:牛肉:文一斤,约元一斤;糖:文一斤,约元一斤;羊肉:文一斤,约元一斤.贵吧,当时不仅老百姓吃不起,甚至一些富户也舍不得吃.因为当时家禽家畜还只是散养着,民间有“斗米斤鸡”地说法——斤大米才能喂出斤鸡肉,所以肉食自然贵.鲁日满在他地帐本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普通中国人地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蔬菜和大米,肉食很少.即使清朝最富裕地区苏常地区老百姓,饭虽然能吃饱,但饮食上其实是很单调地.吃不起荤食地不仅仅是老百姓,当时地公务员如果清廉地话也一样清苦.江苏巡抚汤斌,就是出名地清官,因为喜欢吃野荠菜烧豆腐羹,外号“汤豆腐”. 一个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地江苏省长,从二品,国家一年给发多少工资收入?两.折合现在还不到万块钱.汤斌学习海瑞做清官,吃地野荠菜都是他夫人在野外挑地.这并不是作秀,因为还要做官地也要养家,还有各种应酬,礼尚往来.据说汤斌死后,囊中仅有银八两.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说法?还涉及清代地养廉银制度.雍正十二年(年)陕西总督(从一品)地养廉银为每年高达万两,县官地养廉银也有两左右,养廉银高出正俸多倍!这笔钱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算.政府从哪得来地这笔发放给官员地巨款?答案是美洲.康熙之后,由于美洲大陆地发现和新航路地开辟,加上清朝对外长年地贸易顺差,大量地南美白银,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手流入中国.清朝时这些流入地外来白银,总量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亿两,远超过清朝后期所有不平等条约地赔款白银总数.大量白银地流入,使得造成金银兑换比例由明朝地:,变成清末地∶,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革命,物价上涨飞快,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再用米价和银子来换算物价,就毫无章法可循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明朝时物价水平怎么样?当时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明朝时物价水平怎么样?当时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明朝时物价⽔平怎么样?当时⼀两银⼦等于现在多少钱?注由于明朝不同阶段的史料⽐较缺乏,本⽂所采⽤的数据主要出⾃万历⼗⼋年顺天府(今北京)郊县宛平县知县沈榜,在任职期内写的⼀本叫《宛署杂记》的书中。

⼀、万历:明朝最后的⾼光时刻万历朝在明朝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它是明朝最后的⾼光时刻。

倘若我们有⼀天能够穿越到万历朝,会发现相较于嘉靖朝⽽⾔,万历朝有了很多改观,特别是底层百姓的收⼊⽅⾯提升还是挺明显的。

因为万历朝经历了⼀次张居正改⾰,他将很多苛捐杂税给取消,然后对“天下⽥亩通⾏丈量”,使“粮不增加⽽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民如获更⽣”。

【绘画】他的⼀条鞭法旨在减轻百姓负担,让逃税的豪强⼤户承担赋税的⼤头,好借此缓和阶级⽭盾,增加国家财政收⼊。

2、万历年间的物价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并且在丝织⾏业,已经滋⽣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

虽然明清时期实⾏海禁政策,但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某些⼤商⼈还是有条件的可以进⾏对外贸易,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茶叶、瓷器、家具、书画、丝绸就成了畅销品。

茶叶这⼀项,资料记载:万历九年每⽄芽茶估银 0 .08 两 、叶茶0 .02两。

丝织品:红黄杭细绢每匹 0 .96 两、红绫每匹 1 .28 两、黄绫每匹 1 .28两。

【绘画】⼀两等于1000⽂钱,也就是说丝织品在⽆法计算成本时,是单价⾮常昂贵的商品。

咱们从原材料,侧⾯来看其⼤致成本:⽩⿇1 ⽄ 0.03/ 0 .026/ 0.02, 黄⿇ 1 ⽄ 0 .03/0.01 ,⿇绳1⽄0 .026。

由此也可知,在丝织⾏业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其次,利润⽐较⾼的就应该是家具和瓷器类了。

当时桌椅的价格在1张0.5两左右,瓷器通常观赏类的都在1两以上。

【物价表】3、各⾏各业的收⼊了解了物价之后,咱们再来谈谈各⾏各业收⼊的话题。

在《宛署杂记》⼀书中提到万历年间的油漆⼯、轿夫、清洁⼯的⼯资⾮常具有代表性:⼀、在诸王馆选淑⼥、宫⼥, 打扫夫每名 0 .03 两;⼆、装钉匠⼆名 ,每名每⽇⼯⾷银七分;三、油漆匠三⼗⼋⼯ ,银⼆两⼆钱⼋分;四、万历⼗六年谒陵 , 搬运男夫每名 0 .12 两 ,⼥轿夫每名 0 .48 两。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本文是关于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感谢您的阅读!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

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2010-12-10 15:47:18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的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CPI。

于是常有人回忆起30年前、改革之初,那时的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

那么,再往前看,不说30年前,说说300年前,明清年间的工资物价又是怎样的?明清年间的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的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的账本、见闻录。

明清的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的等价物——米。

为什么选择米?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的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的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

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的工资和物价。

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的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16亿人在消费粮食。

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的换算标准。

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2块左右一斤,米的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2块3,杂交米1块6,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10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

现在的米价平均按2块一斤算。

明清时期白银对米的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

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的一石米售价高达5两银子(约20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的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7钱银子(0.7两)可以买一石上好的大米(约2块5一斤),用韦小宝的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

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的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

这是当时官方规定的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

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2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752元。

明代物价资料搜集

明代物价资料搜集

明代物价资料搜集明代物价资料搜集明代物价资料搜集1.景泰时期,北京银价一贯铜钱一两,南京对卖二贯,在宁波可卖三贯。

在北京收买银子,到南方出卖可获三倍之利.。

2.在日本一斤丝,价五贯文,钢一驮(产铜地方)十贯文,一驮铜可换丝二斤。

但一驮铜在明朝可换丝八至十斤,按日本丝价换算可卖四十至五十贯,即获四至五倍之利。

如果用金购买,也同样赚利;日本金十两价值三十贯文,只买丝六斤,在明可换丝二十四斤至三十斤,按日本价格换算,可卖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贯,同样是四至五倍的巨利。

3.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辽东马市价格;上上马绢八正、布十二正,上马绢四正、布六正,中马绢三正、布五正,下马绢二正、布四正。

按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大绢一正值钞五十贯、大布一正值钞三十贯、银一两值钞八十贯、银一两等于铜钱一贯折算,则上上马一匹价十二两五、上马一匹价六两二、中马价三两七、下马价二两七,平均约五两余。

而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所贡之马,明政府援正统年间互刺国下等马例,每二匹按绢九正、纤丝一正价格计算,每匹马不过值银6两左右。

再稍晚些,隆庆年间的北方马价平均在七两五左右。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顺义王进贡留边马近五百匹,因系初贡价格有所优待,每匹马十两左右。

由此可知,从永乐至隆庆年间马价波动不大,建文四年的贡马以当时上马价计算,十匹马价银六十二两。

4.扇百把,市价上等每把三百文,计三十贯。

屏风三副,每副三十五贯计一百五十贯。

剑十把,上好者每把一贯五百文,计十五贵。

刀一把,上好者每把一贯七百文。

砚管一盒,上好者二十四贯。

文台一个,二贯。

5. 硫磺一万斤,日本市价每斤八文(包括运费),计八十贯。

金屏风三对,计一百五十贯。

枪一千柄,每柄一贯五百文,计一千五百贯太刀一百把,每把一贯五百文,计一百五十贯。

铠甲一领,按前计价五十贯。

砚一面并匣,砚一面五百文,匣一只一贯五百文,计二贯。

扇百把,计三十贯。

玛璃大小三十二块,计二百斤,大体上可值一千五百贯6. 与日本贸易的价格:纤丝五匹、纱五匹、绢四十四匹,统一按绢一匹价计,为二千五百贯。

明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明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明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制定得很低的,很多低级官员靠官俸很难维持生活,而高级官员则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维持其豪华生活。

所以地方官的实际收入大多来自地方税收的截流(俗称“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收入来自地方官馈赠。

举例来说,一个县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公斤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这个时候不可能那么少),这些米也只够35个人吃一年。

更可怕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换成别的东西,例如绢布、棉布,甚至一些零碎的小东西。

难怪,当初洪武年间,宏文馆学士罗复仁过得很清廉,因为没钱买不起房子因此只能住在郊外一座破房子里,朱元璋有次跑到他家里去看,看见两间破瓦房外一个民工正在提着桶刷墙,他就问了,罗复仁在哪里?没想到这位仁兄一见皇帝大惊失色,跪下来说道:“臣就是罗复仁!” 这令朱元璋也感觉到尴尬和惊讶。

可想而知,如果都按照明朝制订的官俸标准,十个大臣有十个吃不饱穿不暖。

所以大多数官员不得不去靠以权谋私来混点吃喝的银子。

品级月俸(米) 月收入(元) 具体官员正一品87石11087 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都督左右宗人从一品72石9175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正二品61石7773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左右都御使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行公从二品48石6117 布政使都指挥同知正三品35石4460 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使指挥事从三品26石3313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正四品24石3058 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少卿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提督四夷馆少卿从四品20石2548 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正五品16石2039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寺卿光禄寺少卿六部郎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京府治中宗人府经历上林院监正按察使佥事府同知王府长史仪卫正千户宣抚使同知从五品14石1784 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少卿鸿胪少卿部员外郎五府经历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卫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宣抚司副使安抚使安抚正六品10石1274 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读侍讲司业太常寺丞尚宝司丞太仆寺丞行太仆寺丞主事太医院判都督院经历京县知县府通判上林苑监副钦天监副五官正兵马指挥留守司经历都司经历断事百户典仗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司副诏讨宣抚俭事安抚同知善世正从六品8石1019 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寺丞光禄寺署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盐运同判官州同知盐课司提举市舶司提举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正七品7.5石955 都给事中监察御使编修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事都察院都事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傅士大常寺典簿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按察司经历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审理安抚司俭事蛮夷长官从七品7石892 翰林院检讨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光禄寺署丞詹事府主薄詹事府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官盐课司副提举布政司都事副理问盐运司经历卫经历宣慰经历招讨司经历蛮夷副长官正八品6.5石828 国子监丞五经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京主簿保章正御医协律郎典牧所提领营缮司所副卫知事府经历县丞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王府典宝正王府奉祀正王府良医正王府典膳正讲经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从八品6石764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光禄彔事光禄监事鸿胪寺主簿京府知事运司知事挈壸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副王府奉祀副王府典宝副王府良医副宣慰司经历神乐观知观崇真宫副灵官左右觉义左右玄义正九品5.5石700 校书侍书国子监学正部检校鸿胪寺署丞五官监候五官司历营缮所丞府知事龙江宝钞副提举县主簿长史司主簿长史司典仪正长史司典乐牧监正茶马大使赞礼郎奉銮知事宣抚知事安抚知事颜料局大使皮作局大使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织染所大使承运库大使宝钞广惠大使广积库大使赃罚库大使京府织染局大使十字库大使典牧所大使会同馆大使文思院大使杂造局大使从九品5石637 待诏司谏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彔事司务学彔典籍鸣赞序班司晨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牧监副圉长大医院吏目提举司吏目盐课司吏目州所吏目副教授染造大使织染局大使府仓大使司库司大使司狱副使巡检副使茶马副使教坊司韶舞司乐按察司检校府照磨宣抚司照磨典仪副教授草场大使军储大使御马大使都督府大使门仓大使军器局大使典牧所副使会同馆副使文思院副使伴读颜料局副使承运库副使宝钞广惠副使广积库副使赃罚库副使十字库副使广盈库大使太仓银库大使大仆寺大使京府库大使都税大使宣课大使柴炭司大使京府织染局副使皮作局副使鞍辔局副使宝源局副使织染所副使正术正科都纲都纪太常寺同乐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牲司大使杂造局副使节慎库大使营膳所丞未入流3石383。

明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明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明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制定得很低的,很多低级官员靠官俸很难维持生活,而高级官员则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维持其豪华生活。

所以地方官的实际收入大多来自地方税收的截流(俗称“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收入来自地方官馈赠。

举例来说,一个县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公斤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这个时候不可能那么少),这些米也只够35个人吃一年。

更可怕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换成别的东西,例如绢布、棉布,甚至一些零碎的小东西。

难怪,当初洪武年间,宏文馆学士罗复仁过得很清廉,因为没钱买不起房子因此只能住在郊外一座破房子里,朱元璋有次跑到他家里去看,看见两间破瓦房外一个民工正在提着桶刷墙,他就问了,罗复仁在哪里?没想到这位仁兄一见皇帝大惊失色,跪下来说道:“臣就是罗复仁!”这令朱元璋也感觉到尴尬和惊讶。

可想而知,如果都按照明朝制订的官俸标准,十个大臣有十个吃不饱穿不暖。

所以大多数官员不得不去靠以权谋私来混点吃喝的银子。

品级月俸(米) 月收入(元) 具体官员正一品 87石 11087具体官员: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都督左右宗人从一品 72石 9175具体官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正二品 61石 7773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左右都御使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行公从二品 48石 6117 布政使都指挥同知正三品 35石 4460 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使指挥事从三品 26石 3313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正四品 24石 3058 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少卿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提督四夷馆少卿从四品 20石 2548 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正五品 16石 2039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寺卿光禄寺少卿六部郎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京府治中宗人府经历上林院监正按察使佥事府同知王府长史仪卫正千户宣抚使同知从五品 14石 1784 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少卿鸿胪少卿部员外郎五府经历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卫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宣抚司副使安抚使安抚正六品 10石 1274 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读侍讲司业太常寺丞尚宝司丞太仆寺丞行太仆寺丞主事太医院判都督院经历京县知县府通判上林苑监副钦天监副五官正兵马指挥留守司经历都司经历断事百户典仗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司副诏讨宣抚俭事安抚同知善世正从六品 8石 1019 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寺丞光禄寺署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盐运同判官州同知盐课司提举市舶司提举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正七品 7.5石 955 都给事中监察御使编修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事都察院都事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傅士大常寺典簿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按察司经历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审理安抚司俭事蛮夷长官从七品 7石 892 翰林院检讨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光禄寺署丞詹事府主薄詹事府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官盐课司副提举布政司都事副理问盐运司经历卫经历宣慰经历招讨司经历蛮夷副长官正八品 6.5石 828 国子监丞五经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京主簿保章正御医协律郎典牧所提领营缮司所副卫知事府经历县丞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王府典宝正王府奉祀正王府良医正王府典膳正讲经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从八品 6石 764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光禄彔事光禄监事鸿胪寺主簿京府知事运司知事挈壸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副王府奉祀副王府典宝副王府良医副宣慰司经历神乐观知观崇真宫副灵官左右觉义左右玄义正九品 5.5石 700 校书侍书国子监学正部检校鸿胪寺署丞五官监候五官司历营缮所丞府知事龙江宝钞副提举县主簿长史司主簿长史司典仪正长史司典乐牧监正茶马大使赞礼郎奉銮知事宣抚知事安抚知事颜料局大使皮作局大使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织染所大使承运库大使宝钞广惠大使广积库大使赃罚库大使京府织染局大使十字库大使典牧所大使会同馆大使文思院大使杂造局大使从九品 5石 637 待诏司谏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彔事司务学彔典籍鸣赞序班司晨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牧监副圉长大医院吏目提举司吏目盐课司吏目州所吏目副教授染造大使织染局大使府仓大使司库司大使司狱副使巡检副使茶马副使教坊司韶舞司乐按察司检校府照磨宣抚司照磨典仪副教授草场大使军储大使御马大使都督府大使门仓大使军器局大使典牧所副使会同馆副使文思院副使伴读颜料局副使承运库副使宝钞广惠副使广积库副使赃罚库副使十字库副使广盈库大使太仓银库大使大仆寺大使京府库大使都税大使宣课大使柴炭司大使京府织染局副使皮作局副使鞍辔局副使宝源局副使织染所副使正术正科都纲都纪太常寺同乐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牲司大使杂造局副使节慎库大使营膳所丞未入流 3石 383评:明朝官员的工资真的是非常之少,和现在的官员工资相比,几乎不相上下.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官员的收入,工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余所有的补助都应当属于养廉银的范畴了.。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

明代老百姓一年能挣多少钱?来看看明代的那些“工资表”摘要:老百姓的钱袋子够不够鼓,直接决定着民心的安定和向背。

那么,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明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正文:明代商品已经行销全球当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有关明代的评价时,“商品经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

在当今的历史叙事中,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都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明代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能力极大丰富的重要表现。

然而,评价一个朝代是否兴旺发达,国力的强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简而言之,就是要看看在当时占人口最大比例的“士农工商”阶层的钱袋子到底鼓不鼓。

自先秦时期起,“士农工商”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朝代中,明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又是怎样的呢?一、明代知识分子的收入情况在明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读书做官,几乎成为了普通人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然而,如果说当今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话,明代的科举考试就基本相当于走钢丝。

若想要闯过层层关口、成为朝廷命官,才学、运气、甚至于身材长相、语言表达都得是上上之选才行。

科举图正是由于科举难度极高,在明代社会中,屡试不第的知识分子阶层人数也迅速膨胀起来。

这些知识分子,从小饱读诗书五经,实际生产技能相对便有限得很,因此,利用所学知识来获取收入几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虽然同为知识分子,但依照水平高低,待遇自然也有所不同。

在明代,取得秀才功名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却能从政府领取一份收入,称为“廪粮”,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补贴,称为“膏火”。

这些收入依各地经济水平不同有所浮动,最高的地区一年收入折算下来可达18两白银,而一般地区也普遍在12两白银左右。

除此之外,这些具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往往还有一份“经师”的收入。

所谓“经师”,基本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教师,所面对的都是立志于科举的学生,因此相应的收入也较高。

明朝物价工价摘

明朝物价工价摘

明朝物价工价摘1、《工部厂库须知》中也找到了关于这些材料的价格,其中:木炭每百斤3~3.5钱,煤炭每百斤1.3钱,建铁(即闽铁)每斤0.16钱,白棉布每匹长三丈二尺共3钱,到染局染成青色每匹要0.75钱,绒绳每斤9钱,白棉线每斤1.2钱,生漆每斤0.65钱。

而当时明朝一副盔甲需要工食银2.4两左右。

2、万历31年……刻字匠徐承惠供,本犯与刻字工银每字一百,时价四分,因本犯要承惠僻静处刻,勿令人见,每百字加银五厘,约工银三钱四分,今算妖书八百余字,与工银数相同。

(刘若愚《酌中志》)3、其甲衣甲裳头盔面具护项护肩掩心臂手鞓带等。

皆须熟建铁□斤折一。

并毛氊布衬煤炭工食。

欲求精好。

所费不□。

酌量中等费用。

每副非十二两不可。

——(明)徐光启《皇明经世文编·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4、会典载番货价值偶附记于此胡椒每斤钞三贯,丁香每斤一贯,荜茇每斤二贯,速香每斤二贯,木香每斤三贯,乳香每斤伍贯,苏木每斤五百文,黄蜡每斤五百文,油红布每疋一贯五百文,青布每疋一贯五百文,玳瑁盒每个一贯,玳瑁盂每个一贯,藤竭表里每斤一贯,没药每斤五贯,金银香每斤五百文,大枫子每斤一百文,锡每斤五百文,苾布每疋一十五贯,肉荳蔻每斤五百文,古剌水内大合一贯、小合五百文,荳蔻花每斤五百文,腰刀每把三贯,铁每斤三百文,花布每疋一贯,大花手巾每条二贯,小花手巾每条一贯,一应各样粗布每疋一贯,沉香每斤三贯,黄熟香每斤一贯,荜澄茄每斤一贯,翠毛每斤三百文,乌爹泥每斤五百文,红纹节知被每条五贯,盐每斤一百文,栀子花每斤一贯,丁皮每斤五百文,闷虫药每斤二百文,象牙每斤五百文,花毡单每条一十贯,撤哈喇每疋一百,贯珊瑚枝每斤三十贯,血竭每斤一十五贯,龙涎香每两三贯,苏合油每斤三贯,大玻璃缻每个三贯,小玻璃缻每个二贯,大小玻瓈碗各同玻瓈灯瓯一个二贯,鹤顶每个二贯,赤金每两伍十贯,足色银每两十五贯,降真香每斤五百文,妥剔牙每斤一贯,胆矾每斤二贯,回回石青每斤一贯,珊瑚珠每两二贯,乌木每斤五百文,安息香每斤五百文,紫檀每斤五百文,木鳖子每斤三百文,雄黄每斤五百文,阿魏每斤二贯,兠罗被每疋十五贯,丝手巾每条二贯,粟米珠每两伍贯,油血石每两二贯,番砂每斤二百文,夕牙吸答纳每斤五百文,八的阿纳每斤四百文,三额阿剌必每斤五百文,别模剌每斤五百文,厥枯露每斤三百文,加定每斤五百文,哈都味思每斤五百文,阿思达模涂儿气每斤五百文,暗花打布每疋一贯,沙连布每疋一贯,查青礼布每疋一贯,加笼宜布每疋一贯,乌连布每疋一贯,勿那朱布每疋一贯,苏?达每斤二百文,番弓每张二贯,番箭每枝一百文。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
平和物价水平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明朝万历年间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大米通价:史记明朝1两白银购大
马夫:给go-vern-ment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

年收入40两。

计每年26432元。

低级丫环:年收入18两。

中级:25两。

高级35两计23128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5-2元之间,按1.75元计,以下同。

实际收入7.5*188.8*1.75=2478元。

每年约3万元。

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繇赋工资由国家支付。

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

税收:小商小贩年经销额小于20两的免税,也就是一年生意做不到13000元的免税。

大于20两的税率每两1分五厘,即收税1.5%。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

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还有很多很多,诸位有时间可以看看明朝万历年沈榜写的。

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2011-09-13 15:41:3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鲁迅|字号订阅民国七年(1918)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 G 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内中100家为汉人、95家为满人。

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5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须收入100银圆,以维持最低生活。

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

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

”这100银圆就是当时每个5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费据史料分析,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圆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又,按照《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20年代初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父母加两三个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费1324圆,也即每月11圆就可以维持了。

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为每月收入10圆之下。

又根据孟天培、甘布尔关于1900年至1924年北京物价、工钱及生活程度的调查,1924年的生活费比1918年的生活费(以1913年为计算标准)高出23%以上,1924年年底到1926年更涨价,北京市民每家每年最低生活费达到125—150银圆。

这25年之间物价指数的变化如下(以1912年即中华民国初年,为100)——年份物价指数银圆比价合1995年人民币合2009年人民币1900 81 1圆2角3分 61元5角 123元1901 68 1圆4角7分 73元 147元1902 76 1圆3角1分 65元5角 131元1903 84 1圆1角9分59元5角 119元1904 78 1圆2角8分 64元 128元1905 75 1圆3角3分66元5角133元1906 83 1圆2角1分60元5角121元1907 87 1圆1角5分57元5角115元1908 89 1圆1角2分56元112元1909 89 1圆1角2分56元112元1910 90 1圆1角1分55元5角111元1911 100 1圆50元100元1912 100 1圆50元100元1913 100 1圆50元100元1914 93 1圆0角8分54元108元1915 88 1圆1角4分57元114元1916 96 1圆0角4分52元104元1917 102 9角8分49元98元1918 97 1圆0角3分51元5角103元1919 88 1圆1角4分57元114元1920 114 8角8分44元88元1921 117 8角40元80元1922 113 8角8分44元88元1923 118 8角5分42元5角85元1924 126 7角9分39元5角79元1925年初144 6角9分34元5角69元1926 133 7角5分37元5角75元可见,1912年至1919年,北京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

各朝各代 物价

各朝各代 物价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的古时官员的薪俸多以粮食计算,而米价也是太平盛世中较稳定的比较体,所以可以作为参照物。

康熙后期,据曹寅于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所奏〈报自兖至宁一路闻见事宜〉折:“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三钱···漕船一到则米价更贱···”即当时灾荒时,上白米一石为白银一两二、三钱,一石为一百升,一升大米重约一斤八两,一石即为一百八十斤。

比照现在价格,大米紧缺时,优质米一元多一斤,则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一百五十元。

考虑到上白米在当时是紧俏、高档物品,且当时铜钱与银子比价失调,本应一两银换一千钱,可当时一两银子可换一千二、三百钱(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述),所以银子的价格较高,一两银子约合现在二百元的购买力。

在秦以前,各个诸侯国之间并不统一。

但统一的都是十进位。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度量衡。

度是寸、尺、丈:十寸一尺,十尺一丈。

量是升、斗、石(读DAN,去声):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秦始皇31年(前216年) 米(斛)1600钱西汉2年(前205年) 米(斛)5000钱。

关中价10000钱,人相食。

汉文帝5年(前175年) 米(斛)10000钱。

(因荚钱,即五分钱,太轻,故贵)汉宣帝元康4年(前62年) 谷(斛)5钱(五铢钱) 新莽地皇2年(21) 米(斛)2000钱(洛阳以东情况)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粟(斛)30钱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 粟(斛)10000钱(关中诸县因战争而粮贵)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谷(斛)数万钱(董卓铸小钱,谷贵,当系关中、洛阳等地情况)谷(斛)30钱(幽州价格,时刘汉为幽州牧)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 谷(斛)500000钱(长安大旱,人相食)晋惠帝元康七年(297) 米(斛)10000钱(雍、秦大旱饥疫时的情况)晋愍帝建兴二年(314) 谷(斤)银半斤。

襄国(今河北)大饥时情况,又肉一斤值一银两晋愍帝建兴四年(316) 米(斗)金二两(长安无粮时情况) 晋成帝咸康元年(335) 米(斗)500钱(会稽大旱,人相食)晋成帝咸康二年(336) 粟(斤)金一斤(后赵大旱而百役俱兴时情况)晋穆帝永和十年(354) 米(升)布一疋(前秦大饥,一疋一般为四丈)晋武帝太元十二年(387) 米(斗)500钱(凉州情形,人相食)晋安帝元兴元年(402) 米(斗)5000钱(凉州姑臧被围时情形。

万历六年的经济数据

万历六年的经济数据

万历六年的经济数据1、农税1.1、米麦《明会典·卷二五·会计》记载,万历六年赋税收入麦406.7万石、米2264万石,合计2670.7万石,值银1644.2万两,其中麦35.3万石、米404.8万石折银124.7万两解运。

1.2、丝绢布等《明会典·卷二五·会计》记载,万历六年赋税收入丝绵3173741两、生丝11403斤、棉花244130斤、苎麻1860斤、绢236279匹、麻布4523匹、棉布129339匹、课钞81605锭5937贯等,合计值银44.3万两。

1.3、屯田《明会典·卷四八·屯田》记载,万历六年屯田收入米217.1万石、麦216.5万石、草260万束、银9.3万两、钞5.7万贯,合计值银266.2万两。

1.4、马政《明会典·卷二五·草料》、《明会典·卷一五一·马政》记载,光禄寺、御马监、太仆寺等处草料收入2480.8万束,值银83.8万两,其中1066.6万束折银35.3万两起运,草场改耕地征银14.6万两,起解军马14000匹、折色银26.4万两,以上合计值银128.4万两。

1.5、夫役《明会典·卷二零五·柴炭》、《明会典·卷二零六·夫役》记载,两京每年办木柴2519万斤、木炭2259万斤、折色银31.2万两,合计值银42.3万两。

1.6、皇庄子粒银《明会典·卷三零·库藏》记载,三宫子粒银4.9万两。

1.7、加耗《明会典·卷二七·漕运》、《明会典·卷二八·京粮》记载,每年办漕粮400万石,加征脚耗米206.3万石、轻赍银44.5万两,内府光禄寺等衙门起运米加耗30.8万石、脚银9.5万两,其中加耗米已计入夏税秋粮,征银54万两送太仓支用。

1.8、税课《明会典·卷三六·鱼课》、《明会典·卷一九零·麻课》、《明会典·卷一九一·采捕》、《明会典·卷二零零·桥道》、《明会典·卷二零八·芦课》记载,鱼课钞181万贯、钱7万文、银1.1万两,麻课折色银507两,苇课折色银9141两,野味折色银2.7万两河泊麻铁等课13.6万斤、银3万两,芦课折色银2.6万两,竹木抽分折解银1.4万两,以上合计值银12.1万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工部厂库须知》。由曾经两度巡视厂库 的工科给事中何士晋纂辑 ,万历四十三年六月成 书 ,共 12 卷 。该书自卷三至卷一二 ,详细记载了 工部所属各机构“会有”、“召买”的各项物料数额 及单价 ,以及一些部门的劳务价格 ,总数达 400 余 种 。该书卷三《营缮司》有一条按语 :“以上各监 局 、各工所仓库一应物料 ,除会有者照旧取用 ,其 会无者召商买补 ,临期照依原估价值移会 。”可知 该书所记物价 ,亦属会估价格 ;但究属何年估价 , 未加说明 。同卷《营缮司条议》谈道 “: 买办各项物 料价值 ,载在《会估》。然亦与时低昂 。往例年一 行之 ,自三十七年后会估法废 ,未免偏肥偏枯 ,官 商两碍 。以后 □以两年为限 ,公同科道 ,备细酌 定 ,上下公平 ,庶措办易而督责易行 。”书中还屡 次提到“三十七年会估”,可见每年会估之制 ,坚 持到万历三十七年 ,自三十八年废止 。卷四《修 仓厂》一条夹注云 “: 一应木价 ,万历四十三年会 估 ,每两加二钱 。”卷五《神木厂》谈道 :“今万历 四十三年会估 ,木商苦称赔累 ,于长梁 、柁木 、松 木每价一两各加银二钱 ,当照数补算 。盖时价 一二年间各有赢缩不等 ,故会估之法必须每年 举行 , □不失大常 ,不 □小变 ,不能执一也 。”卷 八《盔甲王恭厂》记载紫花布每匹三分 ,其下皆 注明 “: 三十五年会估每匹加一分 ,三十七年会
疏言“畿民铺商之役困累至极”,指出“惟将会估 重加订正 ,则物价自平 ,众情自安矣”。② 万历二 十二年 ,户部覆刑科左给事中马邦良疏 ,其中有 一条“酌 时 价”:“甲 丁 等 库 召 买 物 料 与 秋 收 物 件 ,因岁丰歉 ,会估不同 。合以上年估定之数为 准 。”③看来此前已恢复了每年会估之制 。据此 推测 《, 宛署杂记》所记物价 ,属于隆庆六年和万 历五年的 ,应当反映了上一年或当年的时估 ;属 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年之间的 ,可能反映了万 历九年确定的时估 ,当然政府会根据实际市场 价格作出一些调整 。
① 万历《明会典》卷三七《时估》《; 万历会计录》卷三 ○《内府供应 ·沿革事例》。 ② 《明神宗实录》卷二 ○七 ,万历十七年正月甲寅条 。 ③ 《明神宗实录》卷二六九 ,万历二十二年正月丙午条 。
· 46 ·
高寿仙 : 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估每匹减五厘 ,仍旧三分五厘 。”书中还有“新旧 会估”、“照旧估”之语 。根据这些 情况 分析 , 万 历四十三年虽进行了会估 ,可能只对木植等少 量物料价格作出调整 ,其他大多数物价 ,都是万 历三十七年的会估价 ,而此年会估价则又大多 沿袭了以前的会估价 。而且 ,此时“厂库二次会 估 ,不过据司厂送册裁酌 ,而司厂又凭旧 卷开 造”, ①会估价与时价不一定完全相符 ,当然也不 会相差太大 。
一 、万历年间的三种物价资料
《万历会计 录 》、《宛 署 杂 记 》和《工 部 厂 库 须
知》分别编纂于万历前 、中 、后期 ,记载了多项物品 和劳务的价格 。因编纂的时代和性质不同 ,三种 文献所载价格的质量也有一定差别 。以下略作说 明和分析 :
(1)《万历会计录》。由户部尚书王国光 、张 学颜先后主持编纂 ,万历九年 (1581) 四月纂成 ,共 43 卷 。该书卷三 ○《内库供应》所附“商价时估” 记载了内府各库 、司 、局应收纳的 80 多种物品价 格 ,卷三六《仓场》所附“商价时估”则记载了各仓 场应收纳的 9 种粮料价格 ,并加按语云 “: 其递年 上下二估 ,本部山东 、河南等司官 ,九门 、盐法等委 官 ,会同科道 ,照时岁丰歉 ,多寡不定 ,大约亦不甚 远 。今备录万历九年题准会估之数 ,以备查考 。” 明代时估制度时有变化 ,隆庆四年 (1570) 规定 :各 仓场及内库监局召买物料 “, 上半年定于五月 ,下 半年定于八月 ,俱以十六日为期 ,务在随时估价 , 不得执一”。②《万历会计录》于万历九年四月纂 成进览 ,已载有该年时估价 ,可见确实贯彻了“随 时估价”的原则 ,并未拘守五月时估之制 ;除备录
二 、各类物品的价格及其变动
本节以上述三种资料为基础 ,参照其他一些 零散记载 ,介绍一下万历年间北京各类物品的价 格及其变动情况 。首先作几点说明 :第一 ,以下所 言物价 ,凡未详细说明出处者 ,皆出自三种资料 。 其中《万历会计录》中的物价皆标为万历九年《, 工 部厂库须知》中的物价皆标为万历三十七年《; 宛 署杂记》中的物价 ,凡有年份者标明年份 ,未说明 年份者一律标为万历二十年 。第二 ,以下所列物 价均指银 ,单位为两 ,凡遇一种物品有数种价格 , 则将各种价格从高到低依次列出 ,中间用“/ ”号分 隔 。第三 ,三种资料所记物品种类繁多 ,为便于查 阅和比较 ,以下根据其性质和用途 ,对各种物品进 行了粗略分类 ;很多物品的用途不止一种 ,则只归 入一类 。另需说明 ,关于竹木 、砖瓦的价格 ,主要 见于《工部厂库须知》,特别是该书卷五《神木厂》 所载“木料等价规则”,详细开列了多种木料的型 号 、尺寸和价格 ,限于篇幅 ,本文未予录列 。
以上三种资料 《, 万历会计录》《、工部厂库须 知》中绝大多数物品都只有一种价格 ,它们作为招 商买办的标准价格 ,反映的应当是各种物品的中 间价格 。《宛署杂记》记录的是实际支出费用 ,很 多物品都有两种以上的价格 。其中少数物品的价 格歧异 ,是由于记录舛误造成的 。比如 ,书中多次 提到红烛 ,都是每斤值银 1 钱 ,只有一次记载 “: 大 红烛一对 ,重一斤 ,银一钱 ;中红烛一对 ,重半斤 , 银五分 ;小烛一斤 ,银二钱 。”此处所记小烛价格 , 不仅与大红烛 、中红烛的价格矛盾 ,也与他处所说 小烛价格不一致 。还有少数物品 ,价格相差似乎 过大 ,但又无法判断是否误记 。如速香的价格 ,书 中几次谈到都是每斤 4 钱 8 分 ,只有一次记为每 斤 4 两 8 分 ,相差近 10 倍 。又如书中一次提到磁 青纸 9 张 ,价银 22 两 5 钱 ,平均每张 2. 5 两 ,一次 提到大磁青纸 10 张 ,价银 1 两 ,平均每张 0. 1 两 , 前者价格奇高 。
2008 年第 3 期 (第 23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 3 2008 (Vol. 23)
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
高寿仙
摘 要 : 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一向比较繁荣 ,但由于资料稀缺 ,对于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指标的物价和工资 , 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 。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 ,保存下来的物价资料较为丰富 ,应 当系统地加以搜集 、整理和分析 ,为最终建立一个物价变动的时间序列奠定基础 。在分别纂成于万历九年 (1581) 的《万历会计录》、万历二十年 (1592) 的《宛署杂记》和万历四十三年 (1615) 的《工部厂库须知》中 ,保存了 多种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其中部分物品的价格可以进行前后比较 。
① 参见高寿仙 《: 明代时估制度初探》,见王天有 、徐凯主编 《: 纪念许大龄教授诞辰八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庆四年六月甲辰条 。
· 45 ·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万历九年时估价外 ,凡与万历八年秋时估价不同 的物品 ,亦皆标明增减之数 ,看来确是据时价斟 酌 ,而非沿录旧估 。当时正值张居正柄政 ,官员一 般不敢敷衍了事 ,时估应当能够大致反映市场价 格 。此外 ,该书卷三一《光禄寺供应》,记载了分派 各地的厨料果品数额及其折价 ,其中 30 余种标明 了每斤价银 。根据该卷所载嘉靖七年 (1528) 题准 事例 “: 各项厨料 ,照依京师时估 ,定议则例 ,行各 处查照发去价值 ,征解折色银两送寺买办 。”可知 这些厨料果品的折价 ,亦是依据北京时估而定。 从万历《明会典》卷二一七《光禄寺》可知 ,这些 厨料果品绝大多数是在嘉靖五年改为折银的 , 《万历会计录》所记价格有可能是沿用旧估 。但 既然万历初年仍作为标准价格使用 ,说明并未 发生太大的价格波动 ,对了解当时物价有一定 参考价值 。
关键词 : 明代 ; 北京 ; 万历年间 ; 物价 ; 工资 作者简介 : 高寿仙 ,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 (北京 100044)
近些年来 ,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丰硕 成果 ,但在物价史方面却进展不大 。而了解一 个时期的物品和劳务价格及其变动情况 ,是了 解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 。由于疆域广袤 , 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 ,物价史必须以地 区为研究单元 。明代虽然制定了“时估”制度 , ① 但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留下系统的物价资料 。 因此 ,广泛搜集各地区的物价资料 ,是物价史研 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全国各地区中 ,作为 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 ,保存下来的物价资料相 对较多 ,明代后期尤为丰富 。目前亟需系统地 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 ,为最终建立一个物价变 动的时间序列奠定 基础 。本 文初 步整 理了《万 历会计录》《、宛 署 杂 记 》、《工 部 厂 库 须 知 》中 的 物价资料 ,并参照其他一些零散记载 ,概述了万 历年间的物价和工资状况 。
(2)《宛署杂记》。由宛平知县沈榜编纂 ,万 历二十年成书 ,共 20 卷 。该书卷一四 、一五“经 费”,分列坛壝 、宗庙 、陵园 、行幸 、宫禁 、内府 、各衙 门 、乡试 、会试 、殿试 、杂费等项目 ,详细记载了宛 平县的花费数额 ;此外 ,卷一 ○“奶口”、卷二 ○“志 遗五”也记有一些经费支出项目 。除租赁物品不 计外 ,可计算出单价的物品有 300 多种 。该书所 记物价 ,只有少数标明了年份 ,最早的为隆庆六 年 ,最晚的为万历二十年 ;其余绝大多数物品都未 标明年份 ,可视为到万历二十年仍在通行的事例 。 关于物品价格的依据 ,该书未予说明 ,但这些物品 皆需买办 ,应当也是参照朝廷的会估支付费用。 明朝每年上 、下两估的做法 ,一直执行到万历九 年 。该年题准 :“各 仓场 料草 及各 库物 料价 银 , 参酌往年近日旧册 ,量加增减 ,著为定规 ,以后 非物价大相悬绝 ,不得再行会估 。”①也就是说 , 从万历十年开始 ,除非物价出现大幅度升降 ,一 般不再进行时估 ,而是以万历九年的时估为准 。 但是 ,由于物价经常起伏波动 ,难免出现“旧价 不敷”现象 , 需 要作 出调 整 。万历 十七 年 ,工 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