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望城县金海双语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石壕吏》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老妇的形象,体会她的悲惨遭遇和无奈。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表达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形象、主题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
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从洛阳回华州的途中,经过石壕村,亲眼目睹了官吏抓人的一幕,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注意以下字音:壕(háo)吏(lì)逾(yú)戍(shù)妪(yù)衰(shuāi)应(yìng)(2)注意以下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23
《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感受其人格的伟大。
2.理解诗歌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3.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内容、情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
3.创设情境法。
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走进诗歌。
1.师导入:老师用文字描画了一位古代诗人的画像,请大家看看他是谁?(屏幕显示文字)他,曾经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豪情满怀地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曾经俳徊于长安城的残垣断壁间忧伤地低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曾经栖身成都环堵萧然的草堂里仰天呼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风餐露宿,饥肠辘辘,却把悲悯的目光投向路边的冻死骨;他,形销骨立,苍颜白发,却在后人的心目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诗圣”丰碑。
2.(屏幕显示杜甫画像)师问:他是谁?学生回答。
3.(屏幕显示杜甫简介)指名读。
4.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作品《石壕吏》。
(板书课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
(1)师引导:请大家浏览诗歌,根据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和小组的伙伴一起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思考、交流,师巡回指导。
(3)指名发言,师点拨,出示目标生齐读。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走近诗人,了解背景把握内容,品味语言体味情感,诵读积累2.识记字词,感知内容。
(1)师指导:三分诗,七分读。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大声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字词识记情况。
(屏幕显示“识记字词”)逾yú越过戍shù防守妪yù老妇咽yè低泣(4)师引导: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根据课题初步推断本诗的内容以什么为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7
《石壕吏》教学案例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
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
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
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短剧表演点评——揣摩模拟人物心理”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石壕吏》中所描绘的形象和情感;3. 分析《石壕吏》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4. 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2. 《石壕吏》全文赏析;3. 艺术手法分析;4. 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三、导学步骤:1. 热身环节: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过程:(1)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石壕吏》描绘的形象和情感,了解诗人对士兵的关怀和思考。
(2)《石壕吏》全文赏析:- 分段解读《石壕吏》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3)艺术手法分析:- 分析《石壕吏》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法,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4)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议题。
3.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石壕吏》的诗歌赏析作业,包括对诗歌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2. 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杜甫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诗歌创作;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分享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还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课前自学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1页注释①,并圈点勾画。
2、大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①注音逾墙( ) 邺城戍( ) ( ) 老妪( ) 泣幽咽( )②解释 A、暮投石壕村;B、老翁逾墙走;C、吏呼一何怒;D、三男邺城戍;E、存者且偷生;F、死者长已矣;G、老妪;H、犹得备晨炊;I、急应河阳役;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2、妇人的“致词”是文章主体部分,老妇“致词”可分为哪几层?分层并加以概括。
3、依照示例,品味语言。
示例句子:老翁逾墙走。
理解:一“逾”一“走”形象写出了老翁知道官吏来捉人时的紧张和害怕,反衬出官吏的凶残蛮横。
①句子理解②句子理解四、自测自评1、本文作者,字,自号,(朝代)大诗人,世称“”,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他与被合称为“大李杜”,他写的诗歌又被称作“”。
“三吏”:《》《》《》“三别”:《》《》《》2、背诵课文,并按要求默写句子:(1)诗中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是:(2)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nbs;(3)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4)表明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3、这是一首诗(体裁),以为顺序,事件是,这首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翻译句子①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徐秀形[《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卡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音词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和“诗史”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古诗韵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珍爱和平生活,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发挥想象,学做小编剧,补充差役台词。
学习方法:以诵读加深体悟,以讨论促进理解,以练习强化巩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加导学卡一、情景导入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二、通过课前预习,补充诗人资料杜甫(712——770),字,自称,世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
二、本诗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二十万围攻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的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三、把握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壕()啼()逾()邺()戍()裙()妪()役()炊()咽()四、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义,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五、本文结构层次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一)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二)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人已被差吏抓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1
石壕吏应用创新点本节课结合了音乐图片等资料,给学生展示和还原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环境。
学生在读的时候结合音乐和图片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材分析《石壕吏》是2010年人教版八年级下期的杜甫的诗歌,是杜甫“三吏”中的一篇,是安史之乱的历史的反映。
本篇诗歌以诵读为主,来感受安史之乱带来的严重灾难。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文史知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但是课堂上对老师的配合不够,课堂上不够积极,需要刺激性的手段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
2.品读重要语句,体会人物情感。
3.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环境与准备录课室和ppt教学过程一、导入盛唐时期的中国,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富民强,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世界,但是一场战乱,一次人为的灾难,却将它陷入了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境地。
那是怎样的情况,让我们跟随杜甫的步伐到石壕去看看是怎样的景象。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全班朗读(注意节奏、重要、情感)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读生评价2.梳理文意情感除了体会录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走进诗人的心里,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提出不认识的字词,理解不了翻译不通的地方共同解决。
四、品读探究,体会情感1.通过我们刚才的诵读大家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
哪位能用原文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有吏夜捉人我们从吏和妇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吏—暴妇人—穷困潦倒,老来丧子,被迫服役,夫妻分别我从(字、词、句)中读出了(吏、妇人)。
2.这些都是老妇人一人的话,难道“吏呼一何怒”的吏就此沉默了,就洗耳恭听老妇人抒情独白吗?古诗词有很大的跳跃性,给人留下许多的,这种手法叫做“藏问于答”。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老妇人是面对悍吏怎样的提问,才会有如此说辞。
悍吏的蛮横凶悍,老妇的凄凉无助。
3.文章还有其他地方提到战争给人带来鸡犬不宁的生活的?4.探究: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言辞的阻止,是否是一个冷漠的人?(结合背景分析。
湖南省望城县金海双语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之春望》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课题:《杜甫诗三首》之《春望》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学习课题:《杜甫诗三首》之《春望》第 3 课时累计课时流程及预见性问题学习要求和方法备注一、明确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感悟欣赏诗的艺术特色;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1、读一读:诗歌的节奏、重点字的注音、背诵默写。
(1)重点字注音:溅()搔()浑()胜()簪( ) 抵()(2)划节奏:(3)朗读:小组展示朗读。
(可个人展示,也可小组展示)2、议一议: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诗歌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2)你搜集了诗人杜甫的哪些资料?他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3)你能写出诗歌的诗意吗?(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三、合作探究4、谈一谈:谈学后的感受、收获、启发等。
正音句读。
(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朗读(2)读出音长: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
(3)试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读出音长、读出节奏。
每首诗至少要读10遍,达到“口熟”的程度对学:诗歌要读要吟读要想象,设想诗人当时的情景,抓住关键字来展开想象理解诗的意境。
用具体的语言描述。
四、展示提升1、板演展示:各组自选角度,自创形式,选派代表板演2、讲解互动:各组对板演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讲解或提问或引领大家学习。
其他同学要根据自己理解适时提问、补充、质疑。
(各小组1-2人讲解,其他组员分散到其他5个小组倾听记录)3、语言展示:精心设计的朗读,小演讲,独到发现或者其他创造性的语言展示。
五、过关检测1、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课题:《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
一、明确目标(3分钟)
课前导入
明确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掌握诗歌内容
2.反复诵读,了解构思技巧。
二、自主学习
问题预习(课前做)
1、了解背景
阅读课本187页注释(1),并作出批注。
2、研读欣赏朗读
(1)初读课文(至少两遍),要做到吐字清楚、声音洪
亮、表情自然。
需要掌握积累的字、词,请在书上圈点
勾画或写在下面并迅速地熟记于心。
(2)再读课文(至少两遍),能够准确流畅、节奏鲜明、
抑扬顿挫的朗读全文。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
意并将难以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二) 分组展示 1、有感情的读。
2、背诵。
3、以你喜欢的方式(如:绘画、表演、吟唱、歌曲、改写••)有创意的展示你对问题的掌握,对课文的理解。
五、过关检测
1、完成下面的练习吧!积累文言字词!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逾( ) 邺( ) 戍( ) 妪( ) 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老翁逾墙走__________ 死者
长
已
矣
_______ _____
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 犹得备晨炊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是一首 诗。
描述了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唐代的“ ”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诗故事情节完整生动,构思巧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语言精练。
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
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
意,这样在体会
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
八年语文学案
课题: 石壕吏
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歌的意境。
3.结合历史背景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预习:(33分钟)
1、初读课文(至少两遍),要做到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表情自然。
需要掌握积累的字、词,请在书上圈点勾画或写在下面并迅速地熟记于心。
(5分钟)
2、再读课文(至少两遍),能够准确流畅、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朗读全文。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将难以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10分钟)
3、重读课文(至少一遍),说一说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归纳概括。
)(3分钟)
4、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哪些诗句深深地触动了你?和同学交流一下好吗?(5分钟)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老妪一家的状况,这种状况又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5分钟)
6、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5分钟)
7、
8、
小结:(2分钟)
展示:(30分钟)
一、准备展示(5-10分钟)
小组准备,进一步分析和演练。
(展示内容:预习课提出的问题;对文章的分析;主题表演;感受体验作者的情感;自主拓展等。
)
二、分组展示 (20-25分钟)
1、有感情的读。
2、背诵。
3、以你喜欢的方式(如:绘画、表演、吟唱、歌曲、改写······)有创意的展示你对问题的掌握,对课文的理解。
(1)
(2)
(3)
反馈:(7分钟)
1、知识梳理:主要知识提炼或形成知识树(提倡多种形式)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 _ ___
3、学习收获交流与总结:(3分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与体会(内容可以涉及课堂展示,学生表现等)反思:
《石壕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
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辛,怜悯百姓的痛苦)的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预习导航】
1、我积累:
2、我朗读:准确,流畅。
3、我译文
4、我思考:
【喜欢的诗句】
【不懂的疑问】
【课文研讨】
一、熟读课文:清晰流畅 1、正音句读。
(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朗读六个重点字音:逾邺戍妪衰咽看(2)读出音长: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
比如:暮(mù)投(tóu)---石(shí)---壕(háo)---村(cūn)--- 有(yǒu)吏(lì)夜(yè)捉(zhuō)---人(rén)--- (3)试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读出音长、
读出节奏。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味(自主,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请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熟读中,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放飞想象,自由畅谈)
三、诵读诗文:体味悲悯 1、听读朗诵:感受情境,学习揣度 2、情境练读:
四、课文小结: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二次设计:
当堂检测
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二.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 (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