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二一《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X kb 1 .c o m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 今义:交通古义: 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 今义:不足古义: 今义:开朗: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4、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 。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0页)目录1 消息二则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 “飞天”凌空4 一着惊海天5 藤野先生6 回忆我的母亲7*列夫·托尔斯泰8*美丽的颜色9 三峡10 短文二篇11*与朱元思书12 唐诗五首13 背影14 白杨礼赞15*散文二篇16*昆明的雨1.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2)要塞:(3)业已:(4)锐不可当:(5)摧枯拉朽: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 kuì dǎng jiān sài dū wúè xiá2.(1)失败而退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和重点。

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 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课前导学本节课的课文是《请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关于一个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选择题时的故事。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以及训练写作技巧。

1. 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小明在考试中是怎么做选择题的?c. 为什么小明遇到选择题时会紧张?d.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e.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a. 你是否有过遇到选择题时紧张的经历?请描述一下。

b. 你认为小明为什么会紧张?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c. 小明在作文中表达的想法对你有何启示?三、课堂学习1. 课文阅读理解阅读课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 小明为什么对选择题紧张?b. 小明在考试中是如何做选择题的?c.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d.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单词与短语学习学习以下单词与短语,并尝试运用到句子中:a. 选择题:multiple choice questionb. 表达:expressc. 正确:correctd. 错误:wronge. 紧张:nervousf. 压力:pressureg. 全程复习:review the whole processh. 以…为基础:based on3. 语言点解析请根据教师的讲解,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并在课堂练习中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你在考试中紧张的经历的文章,包括以下内容:a. 描述具体的考试场景,你的感受和表现。

b. 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

c. 通过此次经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 阅读课外书籍,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扩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3 “飞天”凌空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3 “飞天”凌空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背景透视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

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

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凌( )空翘( )首酷( )似屏( )息敛( )声眼花缭( )乱悄()然3.解释下列词语。

悄然:轻盈:潇洒: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第二部分:()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二、探究案1.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2.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中“托”字有何表达效果?3. 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三、达标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B.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

C.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màn jì huìfēi pōu jīyǎo piē wǎnxùn nì jié2、驿站: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傲慢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托辞:找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恶,厌恶。

疾,憎恨。

3、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5、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A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B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C 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

D 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

E 临别送照片——真诚友好。

6、(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

(白描手法)(第6段)(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等段)(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等段)7、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

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13 背影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13 背影

第四单元13背影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迂.腐()琐屑.()栅.栏()差.使()蹒.跚()狼藉.()簌簌..()颓.唐()..()踌躇3.根据意思写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凉,萧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衰颓败落。

二、整体感知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三、局部探究7.研读课文第六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四、阅读延伸父亲的驼背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lín()xún()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

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

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chuāng(),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样gǔ()gǔ()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三、资料助读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

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

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

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

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四、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燥热窒息沥青吹嘘筋疲力竭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铃()札()厉()愉()五、探究课文1、要点回顾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2、问题展示(1)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

”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解衣欲.睡欲:(2)欣然..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遂:(4)盖.竹柏影也盖:(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7)念.无与为乐者念:(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5.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3、(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4、(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荻港()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二、探究案1.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三、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南度防线摧枯拉朽(gū)B.芜湖溃退(huì)风平浪静C.既已荻港(gǎng)万船齐放D.突破占领执行(xíng)2.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比喻平静无事。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学常识填空。

(1)狭义的新闻专指,通常包括标题、、、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其“六要素”指何时、、、何事、、。

(2)新闻的结构形式一般为“ ”式结构,其表达方式以为主,适当穿插。

4.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分别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何作用?(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四、拓展交流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预习导学】2.芜湖(wú)摧枯拉朽(xiǔ)溃退(kuì)荻港(dí)3.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4. 时间:1949年4月20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合作探究】1.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不能。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这样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3. 不能换。

“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

【达标检测】1. D2. 摧枯拉朽,溃退,风平浪静3.(1)消息导语主体何地何人何故为何(2)倒金字塔记叙议论4.(1)表达方式是记叙;属于这则新闻的导语;作用:概括介绍事件的主要内容。

(2)表达方式是描写;属于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作用:突出我军军威壮观,渡江战斗如有天助,进展顺利。

(3)表达方式是议论;属于这则新闻的结语;作用:发出号召,激发全军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二、探究案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资料补充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三、达标检测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四、方法总结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1)生字关(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五、拓展交流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预习导学】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2.略。

3.yù kuì ruì wú jiān sài suíè xiá cuàn【合作探究】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