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说“屏”》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说“屏”》导学案(含答案)

15.说“屏”学习目标——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昧,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主要著作有《徐志摩年谱》《中国建筑史图集》《漏窗》《窗修集录》《江浙砖刻选集》《苏州园林》《园林谈丛》《书带集》《扬州园林》《说园》《中国名园》《书边人语》。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第1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第l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文章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是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象。

这种感觉与印象,起初来源于古诗画,偏于性;继之则产生于对屏风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人了理性成分。

(2)课文主体部分说明了屏风的哪些作用和特点?第2—3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

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面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

对于室内安置屏风,文中只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下文又说从前女子的房中,有了屏风,“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其实我们不难体会到,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随后,文章由女子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将屏风分出不同类别。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2)【明确】这句话似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认为高贵,缺乏内在的美。此句一语双关,看似写树实则指人-“贱视民众”的人(国民党反动派)
(3)【明确】①表达了作者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高昂地赞美白杨树,使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风格:“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直”“不折不挠”。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2)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作者由“形”入“神”,突出白杨树的形象特征,使人们透过白杨树的形象,看到它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2、(1)明确:排比句、反问句: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六、反思
学了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还有哪些疑惑:
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
概念: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
特点: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使被象征物的某个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举例: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民族精神
楠木——(象征)顽固倒退的人们
看不起民众的人们
变化:就觉得——就不想到——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感情一步步加强,点破象征意义。
(2)【明确】第一句让人由树开始联想;第二句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联抗日军民;第四句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朗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屏”》导学案+新人教版

[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屏”》导学案+新人教版

说“屏”☆课文导读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纳.凉(nà)帷.幕(wéi)伧.俗(cānɡ)忒.(tuī)休憩.(qì)韶.光(sháo)二、词语释义纳凉:乘凉。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伧俗: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

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三、语句解读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四、作家作品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

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有关常识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

古代称之为“(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

《辞海》上载有“黼(fŭ)”“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

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

2018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2018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使用时间 课时 审核人 2探究案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并勾画出你不太 多媒体展示 2 .学生互读课文 ,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示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交流点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 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再读课文 深层探究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 “我们都非常可习案知识链接学法指导 【交流点拨】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生,湖北武昌人。

1934 年毕业于湖北省立 始以“严文井” 的名字发表作品。

历任 《人 请将作者 等职。

主要著作有: 《严文井散文选》 《严 资料作为 文学常识 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积累下来。

【交流点拨】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3.【交流点拨】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的快乐和威势。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蔓 延(màn)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 1942 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

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 臼。

借助注释、 【交流点 拨】(1)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 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 工具书完 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 成这部分练习。

、零落。

罪过、积 习、耻辱等。

永久,正面展开。

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3)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探究案学法指导拓展练习二课时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入 生成问题 呢?是呀, 我们为了谁, 为了什么而活着? )古今中 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历 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 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 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说屏》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说屏》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说屏
课题
说屏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级部审核
时间
第周第 导学稿
教师寄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3、体味本文生动 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 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 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4、谈谈下列加点的词语表达效果。
(1).…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能否与“放”互换?“点缀”能否与“装饰”互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便C.轻巧D.精密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 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5.《散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5.《散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15课《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1.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一.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课前自主探究与学习2.给加点字注音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孤寂.()战栗.()俯瞰.()《永久的生命》课文学习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4.根据各部分的段意写出自然段如何划分。

并在文中标记。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腐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名篇《白杨礼赞》等。

2.了解背景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作者应邀赴新疆讲学,194 0年,又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深受鼓舞,到重庆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锤.炼()主宰.()倦怠.()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②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③美而高。

颀,高。

()④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⑤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⑥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⑧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说“屏”》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说“屏”》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容 ) ) 休憩( ) 相称( ) 忒 ( ) 销( )魂
摘要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韶光( ) 伧俗( 曲屏( ) 书斋(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高雅和粗俗的区别。___________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 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__________ 3、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________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 A.美丽 B.秀丽 C.美观 D.华丽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________,色彩又觉伧俗。 A.精巧 B.轻便 C.轻巧 D.精密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 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 (4)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5.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 ①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 ②“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 ) ③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 ④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6.默写一句与屏风有关的动占到了百分之八十。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 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 乐。我认为自读课只要设计合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而且总是期待着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充 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机智 灵活的驾驭课堂,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生命的涌动,那么语文自读课教学必定会事半功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

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

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

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

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

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