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23.核舟记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看简介魏学咿(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8卷),但《核舟记》未收录,却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早期的微雕艺术代表魏学咿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刻。

当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3.关于体裁“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课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来介绍“核舟”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作者是怎样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的?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和重点。

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 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课前导学本节课的课文是《请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关于一个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选择题时的故事。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以及训练写作技巧。

1. 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小明在考试中是怎么做选择题的?c. 为什么小明遇到选择题时会紧张?d.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e.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a. 你是否有过遇到选择题时紧张的经历?请描述一下。

b. 你认为小明为什么会紧张?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c. 小明在作文中表达的想法对你有何启示?三、课堂学习1. 课文阅读理解阅读课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 小明为什么对选择题紧张?b. 小明在考试中是如何做选择题的?c.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d.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单词与短语学习学习以下单词与短语,并尝试运用到句子中:a. 选择题:multiple choice questionb. 表达:expressc. 正确:correctd. 错误:wronge. 紧张:nervousf. 压力:pressureg. 全程复习:review the whole processh. 以…为基础:based on3. 语言点解析请根据教师的讲解,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并在课堂练习中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你在考试中紧张的经历的文章,包括以下内容:a. 描述具体的考试场景,你的感受和表现。

b. 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

c. 通过此次经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 阅读课外书籍,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扩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màn jì huìfēi pōu jīyǎo piē wǎnxùn nì jié2、驿站: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傲慢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托辞:找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恶,厌恶。

疾,憎恨。

3、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5、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A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B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C 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

D 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

E 临别送照片——真诚友好。

6、(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

(白描手法)(第6段)(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等段)(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等段)7、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

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十 信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十  信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十信客【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2、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

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跟随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

2. 走近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3.相关资料本文语言质朴典雅又能让人浮想联翩,世情变幻、人生感慨都熔铸在单纯朴素的描述中。

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警僻而畅达的特点。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嫉.妒( huì()..()()诘.问()伎俩气噩.耗()猝.然() bá()涉颠pèi()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C.诘问伎俩颠沛穷愁了倒()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长途跋涉()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吊唁:穷愁潦倒: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合作探究】5.合作研讨: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8、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精读精练】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新闻两则》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三、资料助读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

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

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

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

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四、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燥热窒息沥青吹嘘筋疲力竭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铃()札()厉()愉()五、探究课文1、要点回顾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2、问题展示(1)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

”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案导学及答案 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案导学及答案 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案导学(精品成套)《新闻两则》导学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人:审核人:备课时间: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2、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方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读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铜陵(líng )狄(dí)港古宛(wǎn )县二十八宿(xiù)锐不可当(dāng )阻遏(â)绥靖(suíjìng )区阌(wãn)乡杜聿(yù)明2、解释:锐不可当: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击溃:打败并溃退。

要塞:军事上有重大意义,有坚固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速读课文,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五部分。

1、记叙的六要素包括:、、、、、2、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两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3、新闻一般包括、、、、五部分4、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5、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看各有什么特点?三、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既已度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既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好不好?为什么?2、把文中“至发电时止“换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把“现已占领”换成“现在已经占领”好吗?为什么?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3、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西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巩固性自测:请阅读新闻,然后回答下面各题。

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患者肺移植后安度两周年本报讯(通讯员卢晓娣)近日,北京安员医院胸外科的医务人员为一位亚洲肺移植存活最长的患者举行了一次生日贺会,祝贺他换肺后安度两周年和49岁生日。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有答案)二芦花荡【学习目标】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走近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合作探究】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精讲精练】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īnɡ yuān lì lún kuī2、①通“啭”,鸟叫声。

②通“返”,返回。

3、①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②古义:至。

今义:罪过,乖张。

③古义:筹划。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轩: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上: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5、(1)(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2)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的心;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分别直接、间接,从静的角度写水之秀丽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动的角度夸张地写水之壮观湍急。

静态:清澈;动态:急猛。

3、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声: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侧面烘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以静写动(山林):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作者触景生情、因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的景象,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检测案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望峰息心窥谷忘反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意欲归隐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九 老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九  老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九老王【学习目标】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2、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学习重点】1、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老王》写于1984年。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

同时,作者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

2. 走近作者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

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

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相关资料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自主学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愧怍.()攥.()着滞.()笨伛.()偻骷髅..()()眼翳.()2.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pì()取dì() huánɡ()恐 tā()败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老实:(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4.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和大鸡蛋(2)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合作探究】5.“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6.老王像僵尸的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7.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8.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9.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10.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精读精练】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xt>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流程】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 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用心爱心专心1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舓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舓:中国——新华舓美国——美联舓.合众舓英国——路透舓法国——法新舓日本——共同舓俄罗斯——俄通舓.塔斯舓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臽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五 亲爱的爸爸妈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五  亲爱的爸爸妈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五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

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自主学习】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眼花瞭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

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xt>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
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
利战
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
放军冒着
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
势的
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
民乘胜前
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
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
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
的一
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
月之精华,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
有脍炙人
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
位杰
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
查报告、
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
高基调,
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
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
的流逝,
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
向国民党
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
线作战,
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
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
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
签订()取缔()对峙()要塞()....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
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
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 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
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
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
是,其作用是
(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
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

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
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
样创造人
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
了争
论。

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
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
人的支援。

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看后,大笔
一挥,写
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

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
持哪种意
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

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 ??两题。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
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
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
路三十万
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发电时止,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
较为顽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
切抵抗之
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