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概括为: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如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将其列入成长单元,意在让学生探索鲁迅的成长足迹,了解春光中的童真,冬天里的童趣,玩耍中的幻想,学习中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最苦闷的时候。
其时的鲁迅已 42岁,处于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在对现实的失望中,他常常回忆起儿时故乡的瓜果。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他写出了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并把这些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
欣赏此文,我们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更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
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李何林认为,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温暖又酥痒,给他疲惫的内心一方纯净的天空。
这方天空,在人到中年的鲁迅心中,就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般,充满了童真和乐趣。
百草园之所以是我的乐园,是因为它是一个极好的游戏场所。
有好看的: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有好听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
有好吃的:翻开断砖,看蜈蚣爬出来;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看着它的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寻找像人形的何首乌,吃了好成仙;在下雪的日子里,还可以支起竹筛撒些秕谷来捕鸟如此美景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自然令人流连忘返。
而长妈妈讲的神奇的故事,更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什么人首蛇身的美女蛇,什么能识破机关的老和尚,什么能吸蛇骨髓的飞蜈蚣等等,给少时的鲁迅无穷的遐想。
如果说,百草园是个乐园,让人留恋;三味书屋则是个乐屋,让鲁迅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仪式,鲁迅记忆犹新,不难看出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场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儿童世界。
这篇文章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对比手法: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文章通过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进行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儿童天性与封建教育之间的矛盾。
百草园,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
那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探索、发现,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百草园象征着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它是孩子们无忧无虑成长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先生从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
这个私塾教育的地方与百草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味书屋,孩子们被要求死板地遵循古人的智慧,背诵经典,压抑个性。
这里的氛围枯燥乏味,教育方式死板教条,让孩子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三味书屋象征着束缚、压抑、枯燥的私塾教育,它是儿童天性受到压抑的象征。
通过这种对比,鲁迅先生强调了儿童天性与封建教育之间的矛盾。
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环境的转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如何在封建教育的压迫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少年。
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儿童的天性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束缚和压抑。
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还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思考儿童教育、封建社会的诸多问题。
这也正是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深刻寓意: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尊重他们的天性,给予他们自由与快乐。
同时,对封建教育进行反思,寻求教育的真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2.人物刻画:文章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保姆阿长是一个善良、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她的形象体现了民间劳动者的美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主题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主题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揭示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孩童天性的残害,表达了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理解。
1.揭示封建私塾教育对孩童天性的残害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通过生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强烈对比出封建私塾教育对孩童天性的残害。
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以严酷的体罚和强制学习为主,束缚了儿童的天性,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和自由。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表达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通过回忆童年生活,鲁迅表达了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
百草园的生活虽然朴素,但却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他生动地描述了孩子们在园中的各种游戏和冒险,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儿童生活画面。
这种充满童趣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严酷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了封建私塾教育的弊端。
3.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只注重机械式的学习和背诵,使儿童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阻碍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也使他们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4.热爱大自然,追求快乐的儿童心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快乐的追求。
百草园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成为孩子们的玩伴和朋友,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和快乐。
这种热爱大自然的态度和对快乐的追求是儿童天性的表现,但在封建私塾教育中却被压抑和扼杀。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对封建私塾教育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批判。
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鲁迅深刻揭示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孩童天性的残害、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对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的批判以及对热爱大自然、追求快乐的儿童心理的关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也是其最著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该文以童年生活的视角,展现了鲁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文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景物描绘的生动细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以极富情感的笔触描绘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
通过对植物、动物、静物以及环境的细腻描绘,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秘美丽。
而三味书屋则被描绘成一个静谧、古朴的学习场所,充满了知识和智慧的气息。
二、童趣盎然的情感表达在文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和情感,对百草园的趣味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通过捕捉童年的欢乐、好奇心和探险精神,使得读者感受到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纯真的情感。
这种童趣盎然的情感表达,使得文章充满了感染力和共鸣。
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氛围和环境,突出了儿童与大自然的亲近和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通过对比儿童的自由自在和封建教育制度下的束缚,鲁迅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四、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批判在文中,鲁迅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对儿童自由受到限制、个性受到压抑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反思。
这种批判不仅是对当时教育制度的反思,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批判。
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通过描述自己在百草园中的探险和观察,鲁迅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通过对三味书屋中学习的描写,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热爱和追求,也是鲁迅一生所坚持的人生态度。
六、儿时记忆的抒发与成长感悟在文中,鲁迅通过儿时记忆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成长的感悟。
通过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描写,鲁迅展现了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及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及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及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宅院中的故事。
本文将从原文和赏析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
一、原文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杨侍郎家的宅院为背景,通过描述宅院中的花园和书屋来展开故事。
小说一开始便出现了一群女子在花园中玩乐的场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花园中的生动景象。
随后,小说又通过描写花园和书屋之间的转变,引出了一个关于欲望和欲望的故事线。
接下来,故事的情节逐渐展开。
作者描写了几个与花园和书屋有关的角色,比如行者、贾人和日月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交错和互动,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还通过这些角色的言行来展示他们各自的心理和情感。
这些描写让人们对宅院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后,小说以一个讽刺的结局结束。
故事中的角色们受到了报应,他们的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作者通过这个结局来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善美,不要沉溺于虚荣和欲望之中。
二、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其细腻的描写和讽刺的风格而著名。
首先,小说中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节入微。
作者通过对花园和书屋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美好而宁静的环境。
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人们对宅院的环境产生了共鸣。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对角色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情感。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们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通过这些角色的互动,作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强大。
这些描写让人们深思人性的真实面貌。
最后,小说以一个讽刺的结局结束。
通过故事中的转折和反转,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虚荣。
这种讽刺的风格使读者不仅能够欣赏文学的艺术,也能够思考人生的价值。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其生动的描写和讽刺的风格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通过对宅院中花园和书屋的描写,以及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作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强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解析一、简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创作于1926年。
这篇文章追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有趣经历,以及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文章通过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象,展现了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这篇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二、内容分析1. 百草园部分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他对这个园子的描述充满了童趣和生命力。
这部分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乐趣的怀念。
论述要点包括:描绘百草园的美丽景色,讲述捕鸟、摘覆盆子等趣事,表现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2. 三味书屋部分三味书屋是鲁迅接受传统教育的场所,这部分的描述展示了童年鲁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认真态度。
这部分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学习生活的感悟和对知识的渴望。
论述要点包括:描述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氛围,讲述老师的故事,展现出对传统教育的理解和体验。
三、语言风格与特点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了他一贯的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对景描写和人物刻画的细腻笔法。
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鲜活的故事,把读者带入了他的童年世界。
此外,他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四、情感表达与反思鲁迅在文中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深深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他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和对学习生活的感悟也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童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应该珍惜并尽量享受其中的乐趣。
此外,鲁迅还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真实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
一、整体感知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也是一个充满生机、趣味无穷的儿童乐园。
在这里,有神奇的植物园,有“美女蛇”的传说,有雪地捕鸟的乐趣,还有“我”在园中快乐的童年生活。
三味书屋: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
在这里,“我”遇到了严格的私塾先生,学到了许多知识,也经历了“怪哉虫”的小插曲。
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童年的苦与乐。
二、文章结构
百草园:描述了园中的景物、传说和童年趣事。
三味书屋: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先生的严厉、课程和课余生活,以及“我”在书屋的成长历程。
三、重点内容
百草园:描述了园中的景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以及各种昆虫如蜈蚣、斑蝥等。
还讲述了“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和陈设,以及严格的先生和课程安排。
文章还通过“怪哉虫”的小插曲,展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也描述了“我”在书屋的课余生活,如画画和偷偷出去游玩。
最后,作者感叹自己的童年苦与乐。
四、人物形象
私塾先生:一个严格的启蒙教育者,教学认真、严谨,但教学方法有些陈腐、守旧。
“我”: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儿童。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述,展现了鲁迅童年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感慨。
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六、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独特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说明(精选9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说明(精选9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说明1一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
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下边三种说法。
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1.衬托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
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默读下边两段文字,完成练习。
这个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并品味其中形容事物、表述动作的词的准确性。
(2)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1)颜色:碧绿、紫红。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
形状: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直窜。
(2)可以先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然后造句。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主旨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主旨的理解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主旨。
你看哈,百草园那可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
那里面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像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还有能叫的蝉,会飞的黄蜂。
在那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尽情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部分其实就是在展现童年那种无忧无虑、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时光。
再说说三味书屋,虽然规矩多了些,但是也有它独特的魅力。
先生虽然严厉,但是也有他和蔼的一面。
在这里,鲁迅先生开始接受知识的熏陶,读书、习字、对课。
所以这篇文章的主旨呢,我觉得就是鲁迅先生在回忆他童年的美好与成长。
百草园是他快乐的童年,三味书屋是他成长的地方。
通过这两个地方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从天真无邪到慢慢懂事的过程。
而且呀,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教育和生活,既有自由快乐的一面,也有规矩和约束的一面。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童年的经历不管是快乐还是有点小烦恼,都是人生中特别珍贵的财富呢!稿子二亲人们,今天咱们唠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哈!然后呢,到了三味书屋。
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自由,但是也有很多有趣的事儿。
比如和小伙伴们偷偷溜出去折梅花,在课堂上偷偷画画。
这让我们看到,就算环境变了,孩子爱玩的天性还是不会变的。
其实这篇文章的主旨呀,我觉得就是在讲童年的成长。
从在百草园里尽情玩耍,到在三味书屋接受教育,鲁迅先生经历了从天真到逐渐懂事的过程。
它也让我们明白,生活总是有变化的,有快乐的时光,也有需要面对规矩和责任的时候。
但不管怎样,童年的那些回忆都是最宝贵的,会一直留在心里。
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时光机,带着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是不是特别棒?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深度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深度解析
1.哇,百草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就像我家旁边的小公园一样充满了惊喜!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小公园里找蛐蛐,那场景真像鲁迅在百草园里找蜈蚣呀!
2.三味书屋里的读书生活是不是很枯燥呀?嘿,就像我每天上课有时候也会觉得无聊呢!有次上课我都差点睡着了,哈哈!
3.鲁迅说他在百草园里拔何首乌,哎呀,我也好想试试呀,就像我在花园里拔草一样好奇呢!
4.那寿镜吾先生真的好严厉呀,比起我们老师也不遑多让呢!“你们要认真读书啊!”老师经常这么说。
5.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变化好大呀,这多像我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呀,一切都不一样了呢!
6.鲁迅对百草园那么留恋,我对我的小房间也是呀!那可是我的秘密基地,就像百草园对他一样重要。
7.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肯定很辛苦吧,我每天做作业也觉得好累好累呀,真能理解他呢!
8.鲁迅在文中提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不就像我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时发生的那些趣事一样吗?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过程多像我们成长的道路呀,会有很多变化和挑战,不是吗?
10.我觉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明白了成长总是会有不同的阶段,要去适应和面对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
一开始呀,作者给我们讲了百草园。
百草园可好玩啦!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是不是光听这些名字,就觉得很有趣呀?比如说,菜畦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绿油油的,可好看啦。
石井栏摸起来滑溜溜的。
皂荚树高高的,好像要伸到天上去。
桑椹成熟的时候,紫红紫红的,像小宝石一样,吃起来甜甜的。
还有好多小虫子呢,像会唱歌的蟋蟀,会喷烟雾的斑蝥。
小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的歌声,是不是很有意思?然后呢,作者就讲到了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这篇课文。
在三味书屋里,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自由好玩,但是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老师读书的时候,头总是晃来晃去的,样子特别好玩。
还有同学们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做小动作,是不是就像咱们上课有时候也会偷偷玩一下呀?不过,在这里大家还是要认真读书写字的。
作者在这两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
百草园让他感受到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三味书屋让他学到了知识。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更好玩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讲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讲讲这篇课文。
作者在百草园里还能捉蜈蚣,拔何首乌。
捉蜈蚣的时候要小心,别被它咬到啦。
何首乌的根据说吃了能长生不老,虽然作者没找到,但他一直在找,是不是很好玩?到了三味书屋,每天上学要先向孔子像行礼。
虽然学习有点辛苦,但是也有课间休息的时候,可以出去玩一会儿。
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回忆他小时候的生活,有快乐的玩耍,也有认真的学习。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记住自己小时候那些有趣的事情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感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感受
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深切体会到了百草园的无尽欢乐与三味书屋的沉闷乏味。
百草园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游乐园,在那里有享不尽的快乐:在那里可以尽情地捉蚂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斓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从前,有一条蛇……”。
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满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书屋里,老师是严厉的,他不希望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他还是一个好心肠的人,就算学生在他讲课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会惩罚他们,只会催促他们赶紧读书;他是一个痴迷于读书的人,在读到最好的文章时他总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从这里看来三味书屋也充满了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鲁迅先生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是枯燥的、无趣的。
我从小出生在城市里,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百草园,只有假期时偶尔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虽然现在时代发展了,但社会竞争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着上学习班,都比着上哪所好学校,跟过去的孩子来比,我们少了很多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及主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及主旨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就是鲁迅小时候的那些事儿呀!你想想,他在百草园里玩耍得多么开心呀,就像我们小时候在自己喜欢的秘密基地里一样。
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小动物,可不就像一个神奇的宝库嘛!主旨不就是回忆童年的美好嘛,这多让人有感触啊!2. 嘿,书里说的不就是鲁迅从充满趣味的百草园去到三味书屋读书嘛!就好像我们从自由自在的玩耍时光突然进入到要认真学习的阶段呀。
这其中的转变,不就像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一样吗?主旨不就是让我们珍惜每个阶段的经历嘛!3. 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就是他童年生活的写照嘛!在百草园里疯狂玩耍,多像我们小时候在外面撒欢呀。
然后到了三味书屋开始学习,这不就是我们也要面对的嘛!主旨就是告诉我们童年有欢乐也有成长呀,难道不是吗?4. 你看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不就是鲁迅的童年嘛,他在那百草园里有着无数的奇妙经历,就如同我们也有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一样。
到了三味书屋后,开始接受知识的洗礼,这不就是成长嘛!主旨就是让我们知道童年的多彩和成长的意义呀!5. 哇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的,不就是鲁迅从那个充满神奇的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嘛!就好像我们从无拘无束的状态进入到有规矩的环境呀。
主旨不就是让我们明白人生的不同阶段嘛,这还不明显吗?6. 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呀!百草园里的一切多有趣呀,就跟我们小时候喜欢的地方一样。
然后到了三味书屋,开始认真读书了,这多像我们呀!主旨就是让我们看到童年的变化和成长呀,多有意思!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的不就是鲁迅的那段经历嘛!他在百草园里尽情探索,像极了我们好奇的样子。
后来到了三味书屋,开始了不一样的旅程,这难道不是我们也会经历的嘛!主旨就是展现童年的多样呀,你说呢?8. 哎呀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就是鲁迅从欢乐的百草园到严肃的三味书屋嘛!他在百草园里的快乐,就像我们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玩一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本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本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通过童年时期的百草园和成长过程中的三味书屋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教育制度的批判。
首先,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玩耍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作者通过对百草园的详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这个地方的热爱和怀念。
同时,百草园也代表着自由、自然和快乐,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
其次,三味书屋则是鲁迅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的场所。
在这个地方,作者经历了严格的教育和学习,感受到了教育的陈腐和无趣。
三味书屋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以及这种教育对儿童兴趣和天赋的忽视。
此外,这篇小说也表现了作者对黑暗、丑陋现实的批判,传递着正义、进步的力量,对师友的追思与怀念,流露着温情之美。
这表明鲁迅在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态度,完整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成长经历。
最后,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教育制度的批判。
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由、自然和快乐的追求,以及对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兴趣和天赋的呼吁。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批判精神的短篇小说,通过童年时期的百草园和成长过程中的三味书屋的描述,展
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教育制度的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主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主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描述了他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无忧无虑的童年乐趣和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严格纪律。
这篇文章的主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场景文章中,鲁迅先生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场景。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这里有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如美丽的花朵、树木、鸟类和昆虫等等。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玩耍,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则是一个严格的教育机构,学生们在这里接受封建教育,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矩。
2.展现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和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严格纪律通过描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场景,鲁迅先生展现出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和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严格纪律。
在百草园里,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自由。
而在三味书屋里,学生们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矩,学习封建教育制度下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严格的纪律和规矩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发展,让他们失去了童年的乐趣和快乐。
3.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体验,鲁迅先生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在百草园里,他体验到了童年的快乐和自由,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而在三味书屋里,他则受到了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和限制,失去了童年的乐趣和快乐。
这种不满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贯穿了整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对儿童自由发展的渴望。
4.揭示封建社会的保守和封闭性,以及对儿童自由发展的限制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鲁迅先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保守和封闭性,以及对儿童自由发展的限制。
在百草园里,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和大自然的美好,展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
而在三味书屋里,学生们则被严格限制在封建教育制度下,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保守和封闭性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发展,让他们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林语堂的一部文章,他通过对文化传统的鉴赏和思考,从中得出一些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如何保护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林语堂在文中提到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度过的美好时光,他将那段时光称为一个“百草园”,那里有田野、树林、小巷,以及开满鲜花的睡莲坡。
这种自然环境培养了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些美丽的田园风光逐渐消失,代之以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城市建筑。
林语堂提醒人们,应该保留并重视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弃之如敝履。
作者还提到了传统文化的幸福价值,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幸福的基石。
传统文化包含了对家庭、自然和人性的尊重,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随着现代社会对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的重视,中国的家庭价值和文化传统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林语堂呼吁人们应该保留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维系幸福与美好的生活。
在文中,林语堂还提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虽然借鉴外来文化可以使中国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但过度接受西方文化同样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削弱和失去。
林语堂主张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和接受外来文化,以此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
林语堂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给出了一些建议。
他呼吁人们转变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要保持文化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并且要继续进行研究和传承。
他还指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关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文章,它提醒人们应该保留并传承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和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国知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作品。
本书以题目中的两个地名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这部作品的第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参加一个中草药展览为切入点,讲述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草药文化的思考。
他觉得传统草药文化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被逐渐淡化,人们更加追求西方的先进医学理论和技术。
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比较,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并体现了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在《百草园》中,作者惋惜地发现,当代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无知,对于中草药的了解和应用也逐渐减少。
相反,与之相对照的是,人们对于西药的追求和崇拜,对于科技进步的迷信。
鲁迅认为,这种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正日渐衰微的表现,同时也代表了现代人对于传统智慧的轻视。
与百草园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同,三味书屋给作者的印象是冷漠和空虚。
作者在参观三味书屋时对书籍的大量堆积感到诧异,他指出了现代人忙于求知但缺少真正的思考的现象。
他认为人们责任人生过多的敌意,媚俗和依附,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智慧。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反思,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不局限于对于草药的追思,而是扩展到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全面观察。
他指出了当代人们过于崇尚西方文化和科技的现象,并质疑了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和运用的本质。
与此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失和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没有停留在悲观和否定上,而是提出了对于中国文化转型的追求和建议。
他认为继承传统文化和融合现代文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选择,而是应该相互结合的途径。
他希望人们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思想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这部作品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引发了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对于人们的选择和行为提出了重要的思考和警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时代趣事的散文。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供大家参考!摘要:鲁迅的文章素来不好理解,越是这样,才越是多读,读第一遍与读第二遍、第三遍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读的越多,越能更深地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解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是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些看法见解。
一、叙述的角度:儿时的“我”成年的鲁迅回忆起儿时充满了趣味,如果以成年后的“我”为叙述角度,那乐趣便被大打折扣,总会带着成人的口吻和态度,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
而叙述者选用童年的鲁迅,便一下子把读者也带进了儿时的趣园。
这对于本文的主旨即童年趣味的表达是有益的,也符合作者本意,如:“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些语言读来都是亲切而真实的,且充满了童趣,尤其是从儿童的角度看为何送“我”去书塾这件事,带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猜想,让人读着不觉便笑出声,而且能引发读者对于自己儿时记忆的共鸣。
但文中还隐含着成年鲁迅的深邃的洞察,这便是更内涵的思想的外露。
二、结构特点:清晰明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
在作者的眼里乐园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
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这是百草园的生活。
“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或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结构的清晰还来源于话题的直接进入,干脆利落地倒出百草园及三味书屋带给“我”的乐趣,也是作者成年之后久久不能忘却此种乐趣的见证。
三、语言(一)直接、间接的关键词句体现内涵1.直接表现内涵的关键词:乐园孙绍振先生在《如是解读作品》中说道,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
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
对语义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同样的语词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义范畴,一方面是科学的、工具的语言,讲究的是语义的准确和规范;另外一方面是文学语言、文本中的语言,语义往往是超越词典规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
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而如果是一个荒废的院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要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
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
这里对“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到解释的。
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同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让读者进入童年回忆的境界,和读者分享美好的童趣。
鲁迅在文中说“百草园”有“无限的趣味”,这个“趣味”和“无限”也是关键词。
无限的趣味让人想到的一定是十分奇特的、罕见的、美好的事物,但是,鲁迅明明说,这里只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天子,可以想象,成年人肯定觉得没有什么趣味,觉得这一切有趣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的心灵特点呢?要说蟋蟀弹琴,油蛉低唱有趣,倒还可以理解,但是,鲁迅又说:“翻开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这一切,都是有“无限趣味”的证据。
在成年人心目中,蜈蚣是毒虫,斑蝥的俗名叫做放屁虫,和乐园、趣味不但没有关系,而且是很煞风景的,而鲁迅却特别强调他放屁的细节:“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里喷出一阵烟雾”,这算什么“趣味”呢?还要说“无限”!是不是应该改成“虽然有点可怕,但是在我当年看来,还是挺好玩,挺有趣味的”?这样改,从字典语义来说,好像是用词更恰当了,但是从深层的语义来说,却是大煞风景了。
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孩子气的天真、好奇和顽皮了。
2.间接表现内涵的关键词句鲁迅文中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那么久远前的回忆,至今不忘,而且叙说的详尽,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声在鲁迅都是那么难忘,可见对儿时逝去的趣味念念不忘。
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还”的运用,感受到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那种孩子天真、快乐的展现,都会给人以感染,让读者同作者一同陷入充满无限童趣的回忆中。
有人把鲁迅此文的主题定为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可是我从字里行间并未感觉到那种不满与批评,如“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可见鲁迅对于老师或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并不是厌烦、讨厌的,如果鲁迅不说此话,我们不好判断,但是恰是有了这句话,才体现了他的态度与情感。
又如:“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这些都是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发生的事情,我们所看到的是鲁迅对此情景的一种享受,饱含趣味的地方,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顽皮、可爱。
也许能感觉到有对于老师的调侃,但这种调侃并不是恶意的,而是属于鲁迅的一种宽容,影射着当时老师教育方法的不理想。
但却能感觉到在老师陶醉时的那种可爱。
所以,我觉得透过这些文字更多的是感受到的儿时的无限趣味,相反,我倒是觉得有与成年后的无趣相衬的意味。
鲁迅为什么会有对儿时趣味印象如此深刻的描述,这倒是引我深思的地方。
(二)语言的幽默、诙谐鲁迅的幽默是要透过表面到本质去理解的,而鲁迅的讽喻就恰恰藏在幽默中的。
如:“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我觉得这也是无意中用儿时故事中的美女蛇的可怕来衬托成年后鲁迅所认识的世界中的凶险、可怕,虽然没有美女蛇、赤练蛇,也没有美女蛇、赤练蛇喊他的名字,但却有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这些人比蛇更可怕,这时做人却是险。
鲁迅对长妈妈也幽了一默,如“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长妈妈讲的这个故事不科学,是迷信的,但是长妈妈却说得十分自信、虔诚。
这在成年的鲁迅看来虽然可笑,但不可恶,相反有点好玩,甚至可爱,但在儿时的我却是信以为真的,鲁迅用幽默的方式来调侃长妈妈,我觉得这也是童趣所在。
也许我的这些见解有所偏差,但却是我透过文字所领悟到的。
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读者的能力、阅历不同,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
但这是我目前真实的解读。
参考文献: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等.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人文性和幽默感从何而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孙绍振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东西是有可讲性的,也就是值得讲讲的。
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和学生的生命。
为什么会对明明有可讲性的地方,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性。
没有把语言和人物、作者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来解读。
许多教师对于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个经典命题并不太陌生,但是,并不真正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
存在,在英语里,就是being,也就是人,人的生命。
这一点,弄不清楚,难怪在教学实践中搞得稀里糊涂。
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读,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的,非常灵活的语言中的。
我们的中学语文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也就谈不上可讲性。
从哪里找出可讲性?应该是语言出发,甚至从语词出发,这没有争议,但是,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纯粹的工具性,讲字词句段篇,这当然不是说没有必要。
但是光是停留在这一点上,可能是画地为牢,得言忘意。
另一种方法是,从语言的工具性上深入一步分析。
要注意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科学语言的工具性,讲究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字典语义是共通的、稳定的。
另外一种,是超越字典语义规范的,表面上看来,甚至有可能是违反了语言规范的。
因为,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这种语言的性能和语义不像字典语义那样是共通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个人化的。
正是从这种个人化的运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厚的情感,我们所说的语言的人文性,大体说来,就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而是个别的、特殊的人,以超越常规的语义,表现自己丰富的精神。
一、找到关键词语,看特殊的心灵奇观并不是在所有的语句中,都充满了这种超越常规的语言。
因为,如果所有的语言都是个人化的,都富有作者临时的,在特殊语境中赋于的意义,读者就很难理解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很难沟通了,就像我们在一些前卫性很强的诗歌中看到的那样。
在经典散文里,这种超越常规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语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正是在这种地方,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语言的精妙。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乐园”这两个字,在许多教师那里,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可讲性,因为它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写在字典里的那种意思,按照字典里的去讲这两个字,的确没有什么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