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跨学科课程

合集下载

东华大学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教学计划

东华大学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教学计划

东华大学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教学计划专业名称学科类别开设校区公共关系管理学松江校区艺术设计(新媒体方向)文学松江校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松江校区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松江校区工商管理(物流方向)管理学松江校区会计学管理学延安校区金融学经济学延安校区英语文学松江、延安校区日语文学松江、延安校区公共关系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教学计划1、主办学校:东华大学2、教学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具备扎实的公共关系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专门从事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品牌管理事务的调查、策划、执行和评估等传播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学分要求:60学分4、招生要求:招收本科在校完成一年级基础课程,并第一专业成绩优良的学生。

5、招生人数:80人6、开班时间:2007年秋季7、上课时间:周三晚、周六全天8、上课地点:松江校区9、收费标准:100元/学分课程名称:媒体节目构思学时学分:2学分,32学时课程简介:当代中国传媒研究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的报纸、电视、杂志等传媒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当前传媒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种种问题,结合理论界、实务界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以求使希望将来从事于公关、传媒行业的学生开拓视野,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针对人文学院公关专业的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媒体节目策划和创意能力,而对公关行业来说,实像传播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公关从业人员是否具备创意能力,决定了实像传播的效果。

采用教材:《自编讲义》课程名称:礼仪学学时学分:2学分,32学时课程简介: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

在公共关系的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体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学礼、懂礼、守礼和用礼,以充实自己,完善形象,改进自己的人际关系,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途径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途径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途径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跨学科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也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现代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或音乐,而是将科技、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元素融入创作之中,探索艺术的新可能性。

首先,科技的融入为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

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艺术家能够创造出超越传统媒介的沉浸式体验。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进入艺术家构建的虚拟世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艺术的观赏方式,也让观众成为了艺术体验的一部分。

其次,心理学的融入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深入地触及人的内心世界。

艺术家通过研究人类的心理反应和情感表达,创作出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

例如,某些装置艺术作品通过互动设计,让观众在参与中体验到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艺术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再者,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融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

艺术家们利用光学、声学等原理,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例如,通过光学错觉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视觉效果。

跨学科融合的创新途径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

艺术家们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将更多的学科知识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推动了艺术与社会的互动,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需求。

总之,现代艺术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途径是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样化的艺术体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艺术与更多学科的融合将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当代传媒文化》教案

《当代传媒文化》教案

《当代传媒文化》第一至第五章教案一、第一章《传媒与文化》1. 教学目标(1)了解传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掌握传媒的定义、功能和种类。

(3)理解文化在传媒传播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1)传媒与文化关系的理论阐述。

(2)传媒的定义、功能和种类介绍。

(3)文化在传媒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媒与文化的关系,介绍传媒的定义、功能和种类,分析文化在传媒传播中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4. 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与文化的关系、传媒的定义、功能和种类的理解。

(2)课后作业:分析文化在传媒传播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思考。

二、第二章《传媒产业》1. 教学目标(1)了解传媒产业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掌握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理解传媒产业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传媒产业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介绍。

(2)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3)传媒产业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媒产业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分析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阐述传媒产业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媒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产业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理解。

(2)课后作业:分析传媒产业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思考。

三、第三章《传媒技术》1. 教学目标(1)了解传媒技术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掌握传媒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理解传媒技术对传媒产业和传媒文化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传媒技术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介绍。

(2)传媒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3)传媒技术对传媒产业和传媒文化的影响阐述。

(1)讲授法:讲解传媒技术的定义、分类、特点,分析传媒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阐述传媒技术对传媒产业和传媒文化的影响。

当代传媒传播背景下社会文化互动研究

当代传媒传播背景下社会文化互动研究

当代传媒传播背景下社会文化互动研究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媒传播的方式和形态也愈加多元。

在这种新的传播背景下,社会文化互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探讨当代传媒传播背景下的社会文化互动研究,来探讨在这一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的具体表现。

一、当代传媒传播的背景现代传媒传播的背景主要是新媒体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这种趋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各种数字工具进行信息传递和获取。

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信息的丰富性。

在这个背景下,传媒的权威性和认知性以及掌握话语权的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二、社会文化互动的意义和内涵社会文化互动是指不同社会、文化、民族之间在文化认同、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这种互动对于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推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这种互动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随着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互动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三、文化认同的传播在当代社会,文化认同的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流和自我认同的倡导,文化认同的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传媒传播中,文化认同的传播主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分享彼此的文化和经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并加强自我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

同时,媒体还有助于推广一些文化产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变革和融合。

四、文化交流的传播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对话。

在传媒传播中,文化交流是指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通过互动式媒体平台,分享彼此的文化和经验,进而互相了解和走向协调。

文化交流的传播可以在多个层面呈现,比如个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有可能是官方机构之间的交流。

传媒学教学实践路径(3篇)

传媒学教学实践路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快速发展,传媒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媒学教学实践路径的研究,旨在为传媒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传媒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媒学教学实践路径。

二、传媒学教学实践路径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媒学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理论教学:传媒学理论教学应围绕传媒现象、传媒制度、传媒技术、传媒管理等核心内容展开,使学生掌握传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传媒现象,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传媒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具体实践形式包括:模拟传媒机构、实地考察、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元化教学手段(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传媒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应结合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视频、案例等多种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特定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在线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线教学成为传媒学教学的重要补充。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程、在线讨论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水平教师:高校应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教师,提高传媒学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培训: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传媒行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4. 产学研结合(1)校企合作:高校应与传媒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跨文化传媒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跨文化传媒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跨文化传媒研究的方法与实践跨文化传媒研究是一门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媒的影响和交流的学科领域,其核心在于研究跨文化传媒传播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跨文化传媒研究的方法和实践,旨在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

一、文献综述在进行跨文化传媒研究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学术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在综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兴趣,选择多个研究角度,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

二、实地调研在跨文化传媒研究中,实地调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直接接触到研究对象和现象,获取第一手资料。

实地调研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实地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研究场景和样本,并合理设计研究工具和问题,以确保所采集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跨文化比较跨文化比较是跨文化传媒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媒现象和传播方式进行比较,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和差异。

跨文化比较可以采用横向比较方法和纵向比较方法。

横向比较是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媒现象进行对比,探索其共性和特点;纵向比较是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传媒现象进行历史演进和变化的比较,揭示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四、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进行跨文化传媒研究时,可以选择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通过数值化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大样本进行量化分析。

定性研究则通过对小样本的深入访谈、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和复杂性。

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把握研究问题和现象,提升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五、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跨文化传媒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者可以通过理论构建来解读和分析实际传媒现象,同时,也需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为跨文化传媒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当代中国大众传媒/mass media of contemporary China课程代码:070108学时: 48 学分:3 讲课学时:40 上机/实验学时: 8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适用专业:广告学专业本科教材:自编讲义主要参考书:张海潮.电视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孙燕君等.期刊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广告学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讲授的是当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规模与格局,当代传媒的经济运作模式与管理模式以及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充分掌握传媒行业的动态及相关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广告行业的整体发展环境及市场走向,为更好地适应广告行业市场需求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课程的教学内容:(1)WTO与中国传媒经济(2)当代中国传媒市场结构类型(3)中国报纸媒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4)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5)中国期刊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6)新锐媒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7)媒体营销案例分析2、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所讲授的基本理论,进行媒体调研并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三、实验(上机、习题课或讨论课)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实验主要为调研,根据教师指定命题进行社会调研,具体题目根据课堂讲授内容而定,一共安排2到3次。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主要传媒形态的特点、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理论学习学会分析解释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媒介调研培养调查分析能力。

六、说明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为广告学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其他人文社科类书籍。

2.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系统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规模与格局,当代传媒的经济运作模式与管理模式以及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本课程难点在于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传媒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导行业实践活动。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跨学科课程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跨学科课程
• -------Bloomsbury Guide to Human Thought, ©
(2)何谓文化?
• 文化是指一个社群的“社会继承”,包括: • 1)各种物质的人工制品(工具、武器、艺术品
等);
• 2)各种精神产品(符号、思想、信仰,审美感
等);
• 3)一个民族在特定生活条件下以及代代相传的活
• 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 青年亚文化与大众文化有亲和力
(5)中国当代媒体文化的外部环境
• 媒体文化的全球化 • 西方与中国:弱势与强势,输出与输入 • 西方价值与民族主义 • 普遍价值观与地方性的特殊主义 • 文化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关系
(6)媒体文化的功能
• 媒体文化与政治和社会斗争交错,复制特

(3)当代社会的面貌
•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构成的多元
社会
• 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 • 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 • 知识经济与市场导向 • 文化和地区差异巨大
(4)中国当代媒体文化的内在结构
• 中国文化的四元结构:主导文化,精英文
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
• 主导文化:官方文化,体制文化,强调主
商品化、市场化
• 4.媒体文化的目标是广大受众 • 5.媒体文化是高科技的文化 • ——凯尔纳:《媒体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版
(5)媒体文化是日常的
• 康德: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心中 • 我在媒体文化中,媒体文化在我心中 • 媒体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媒体一代”与青年亚文化
群体中应运而生。
• /model/subcult1.htm
四种文化的复杂张力
• 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张力

跨学科案例分析之新疆长绒棉

跨学科案例分析之新疆长绒棉

跨学科案例分析之新疆长绒棉案例:2021年3月以来,以所谓的“强迫劳动”等借口为由,“新疆长绒棉花”成为一个裹挟着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针对中国的国际舆论运动。

在这场国际舆论中,我们应重视舆情形成的价值链建设,增强链主的自主话语权,即争夺关键技术、产业价值链关键节点的权威规则、规范、知识的定义权。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有短期的应对和声讨,还必须培植一种清算殖民主义的文化力量。

只有建设自己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才能从容回应。

但文化支配力从来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一种强大的战略协调机制促成的,是从教育体系到媒体体系再到大众文化体系的一个庞大工程。

这是对国家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政治智慧的考验。

分析:由于复杂的地缘政治、多元的媒介体制以及不断突破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技术资本力量的影响,国际舆论场往往呈现出一系列矛盾关系:向心力与离心力同在,同质化与异质化并存,全球性与区域性共生。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一系列激化和极化的声音冲破这一矛盾关系,成为国际舆论场跌宕起伏的重要推力。

2021年3月以来,以所谓的“强迫劳动”等借口为由,“新疆长绒棉”成为一个裹挟着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针对中国的国际舆论运动。

这一舆论的生成归因于至少如下三股力量:反华智库的故事炮制,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社交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情感动员。

与此相对,中国政府、媒体、智库和专家学者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有力回击,在充满虚假信息和极化情绪的舆论场中,用丰富的材料还原真相全貌,揭露这一事件的“反真相”本质。

在全球疫情持续而不平衡蔓延的当下,这一舆论事件的生成或构造指向了一个国际传播的新常态,即由新冠肺炎疫情所加速或加剧的、以“去真相”或“反真相”为特征的国际舆论制造。

这也是广义上“信息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借助对已有认知偏见的再包装和再强化,以散布“真相”之名行舆论攻击之实,给“后真相”阴影下已然危机重重的国际新闻业带来新的系统性风险。

从国际舆论的生成角度来说,“新疆长绒棉”事件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背后的构成要素和动力机制该如何理解?此类涉华负面舆论所动员的知识和话语资源都有哪些?如何总结、提炼和评价中方在应对国际舆论尤其是国际舆论危机上的传统经验和当下挑战?随着“去真相”乃至“反真相”现象的发酵,我们又该如何更新对于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是否也同时预示着一个国际舆论秩序的重组以及深度去西方化时代的到来?以“新疆长绒棉”这一国际舆论事件为切入点,中国传媒大学“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课题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专家就国际舆论的生成动力和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跨学科对话。

《当代传媒文化》教案

《当代传媒文化》教案

《当代传媒文化》全套教案第一章:传媒与当代社会1.1 教学目标了解传媒的定义与功能掌握传媒的发展历程认识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1.2 教学内容传媒的定义与功能传媒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文化交流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媒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法:分析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的定义和功能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第二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2.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局限性掌握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和差异2.2 教学内容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局限性: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互联网、移动通讯、社交媒体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和差异:互补与竞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关系对比分析法: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差异和影响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理解和认识小组讨论:学生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和差异的看法第三章:传媒与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传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传媒对文化的影响认识文化对传媒的影响3.2 教学内容传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传媒对文化的影响:价值观传播、审美趋势等文化对传媒的影响:市场需求、内容创新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媒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传媒对文化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媒文化现象和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传媒对文化的影响的认识第四章:传媒伦理与法律4.1 教学目标了解传媒伦理的基本原则掌握传媒法律的基本规定认识传媒伦理和法律在传媒行业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传媒伦理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传媒法律的基本规定:新闻自由、隐私权、版权等传媒伦理和法律在传媒行业中的重要性:行业规范、责任追究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媒伦理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媒伦理和法律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伦理和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小组讨论:学生对传媒伦理和法律在传媒行业中的重要性的看法第五章:传媒产业与市场5.1 教学目标了解传媒产业的构成和特点掌握传媒市场的运行机制认识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传媒产业的构成和特点:所有权结构、生产方式等传媒市场的运行机制:供需关系、广告投放等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产业化、全球化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媒产业的构成和特点以及传媒市场的运行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媒产业和市场的案例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产业的理解和认识小组讨论:学生对传媒市场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的看法第六章:传媒政策与监管6.1 教学目标了解传媒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掌握传媒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认识传媒政策与监管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传媒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新闻自由、传媒行业发展等传媒监管的方式和手段:法律法规、行政审查等传媒政策与监管的重要性:行业健康发展、公众利益保护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媒政策和监管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媒政策和监管案例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政策和监管的理解和认识小组讨论:学生对传媒政策与监管重要性的看法第七章:传媒素养与教育7.1 教学目标了解传媒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提升传媒素养的方法和途径认识传媒教育的作用和意义7.2 教学内容传媒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信息获取、批判思维等提升传媒素养的方法和途径:阅读、讨论、实践等传媒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培养现代公民、提升综合素质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媒素养的内涵和提升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媒素养教育和实践案例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小组讨论:学生对传媒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的看法第八章:传媒与全球化8.1 教学目标了解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掌握传媒在全球化中的作用认识全球化对传媒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经济、文化、政治全球化等传媒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全球化对传媒的影响:传媒产业、传媒内容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和传媒在全球化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现象和案例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全球化的理解和认识小组讨论:学生对全球化对传媒的影响的看法第九章:传媒创新与未来趋势9.1 教学目标了解传媒创新的动力和机制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认识传媒未来的发展趋势9.2 教学内容传媒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互联网、等传媒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媒创新的动力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媒创新案例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传媒创新的的理解和认识小组讨论:学生对传媒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第十章:案例研究与分析10.1 教学目标了解案例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掌握传媒案例分析的技巧认识案例研究在传媒研究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传媒案例分析的技巧:信息梳理、问题识别、因果分析等案例研究在传媒研究中的应用:传媒政策、传媒产业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传媒案例分析的技巧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究和分析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案例研究方法和传媒案例分析技巧的理解小组报告:学生对所选传媒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成果展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传媒与当代社会:理解传媒的定义与功能,以及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媒体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媒体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媒体文化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媒体文化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学分:3总学时:48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文化概论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媒体文化的内涵、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对媒体文化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读当代媒体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三、课程内容(一)媒体文化的概念与范畴1、媒体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媒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3、媒体文化的主要类型,如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广告文化等(二)媒体文化的理论基础1、文化研究学派的理论观点2、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3、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4、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三)媒体文化的生产与传播1、媒体文化产业的结构和运作模式2、媒体文化产品的制作流程和营销策略3、媒体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接受(四)媒体文化与社会1、媒体文化对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2、媒体文化与社会阶层、性别、种族等议题的关系3、媒体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五)媒体文化的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网络现象、广告案例等进行深入剖析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报告(六)新媒体与媒体文化的发展1、新媒体技术对媒体文化的创新和变革2、社交媒体时代媒体文化的特点和趋势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媒体文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重要观点。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议题,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4、文献阅读:布置相关的学术文献,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研究能力。

5、课堂展示: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课堂展示,分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媒体文化研究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在线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相关的视频、文章等资料。

4、学术期刊:引导学生关注权威的学术期刊,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

传媒跨专业实践教学设计(3篇)

传媒跨专业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传统的传媒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设计了本传媒跨专业实践教学项目。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2.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基本技能;3. 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其跨专业沟通与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项目内容1. 实践教学模块(1)新闻采访与写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采访,撰写新闻报道,锻炼新闻敏感性和写作能力。

(2)电视节目制作:学生分组策划、拍摄、剪辑电视节目,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技能。

(3)平面设计:学生进行海报、广告、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提升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

(4)新媒体运营:学生分组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掌握新媒体运营技巧。

(5)活动策划与执行:学生分组策划并执行校园活动,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和执行力。

2. 跨专业交流模块(1)邀请其他专业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拓展学生专业视野。

(2)组织学生参加跨专业研讨会,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提高综合素质。

3. 实习实训模块(1)与传媒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

(2)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校园媒体实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传媒技能。

四、项目实施步骤1.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根据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

2. 组织教师团队:选拔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实践教学团队,负责项目的实施和指导。

3. 建立实践基地:与传媒企业、媒体机构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4.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按照实践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途径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途径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途径
现代艺术在当今世界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跨学科研究和创新途径展示了艺术与科技、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跨学科研究不仅仅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创新的驱动力,推动艺术创作走向新的高度。

首先,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

艺术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或音乐,而是通过结合科技,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艺术家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展现环境变化的影响,或者通过算法生成艺术作品,这些都是跨学科融合的产物。

其次,跨学科研究促进了艺术与社会问题的深度对话。

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探索社会、政治、文化等议题,引发观众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一些艺术家通过行为艺术或社会雕塑作品,直面种族歧视、环境破坏等议题,倡导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跨学科研究激发了艺术创新的潜力。

艺术家与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等跨学科团队的合作,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推动了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单向的技术应用,而是双向的启发与创新,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因此,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艺术与科技、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交汇,更在实践中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未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扩展,艺术将继续成为探索人类经验和全球挑战的重要平台,为社会发展注入创新与活力。

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

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

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在中国当代学者的努力下,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为世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当代学者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都有着世界级的学者,他们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研究,为世界学术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中国哲学家李约瑟对欧洲启蒙思想和现代科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概念,为研究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中国历史学家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他们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其次,中国当代学者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学者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家葛兰素史克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中国学者还在信息技术、能源、环境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和创新,为世界提供了新的科学观点和解决方案。

此外,中国当代学者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学者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跨学科研究成果丰富多样,拓宽了学术界对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例如,中国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合作研究了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视角。

此外,中国学者还在文化研究、传媒研究等领域进行了跨学科研究,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背景下,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分析和理论。

最后,中国当代学者在世界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促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中国学者还组织和参与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研究项目和学者交流计划,加强了中国学者与世界学术界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传媒类实践实验教学(3篇)

传媒类实践实验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媒类实践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文从实践实验教学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传媒类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传媒类实践实验教学是指以传媒行业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我国传媒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实验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实验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我国传媒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3.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实践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4. 提升就业竞争力实践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1. 媒体制作技术包括摄影、摄像、剪辑、音频制作、动画制作等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媒体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2. 媒体策划与运营培养学生对媒体项目的策划、执行和运营能力,包括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内容创作、推广宣传等。

3. 媒体传播与营销使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规律和营销策略,提高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和营销能力。

4. 媒体法规与伦理使学生了解我国媒体法规和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四、实践实验教学的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案例,让学生了解媒体行业的实际运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模拟实验法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

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

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知识】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 浅谈教学模式与知识结构引言: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作为传媒行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对于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对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学模式1. 从课堂讲授到案例研讨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在教学模式上逐渐由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案例研讨,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研讨包括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解决方案的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项目、实习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3. 产学研结合的课程设计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的课程设计,通过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邀请行业专家来讲授课程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知识结构1. 知识广度的拓展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注重学科知识的广度拓展,除了传统的传媒学科知识外,还引入了管理学、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

2. 知识深度的探索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度探索也非常重要。

通过课程设置、论文写作和研究项目选题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形成专业的深度能力。

3. 知识体系的整合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注重将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传新传专硕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设计都非常合理和有价值。

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胜任;产学研结合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了解实际工作的需求。

知识结构的广度拓展和深度探索使学生在复杂的传媒行业中能够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深入的见解;知识体系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文化与传媒研究活动方案

文化与传媒研究活动方案

文化与传媒研究活动方案一、活动概述本次文化与传媒研究活动旨在深入探讨当下文化与传媒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趋势变化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们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理解和探索。

二、活动目的1.了解当下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新动向、新政策,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与拓展。

2.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促进学生的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活动形式1.主题演讲:请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分享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经验与感悟,让学生们了解当下文化与传媒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与前沿动态。

2.小组研究:在活动前,将学生分为5-8人的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关话题,进行独立研究,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3.讨论环节:在主题演讲或小组研究后,鼓励学生进行研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增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4.活动总结: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凝结学生对于文化与传媒领域研究的观点与见解。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本次活动计划于每周二晚上6:00-8:00在学校文化中心进行,共计8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开营典礼,介绍活动流程和规则,进行小组分配,由主讲嘉宾提出热门话题。

第二周至第六周:小组研究阶段,学生根据选定话题进行研究。

第七周:主题演讲环节,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演讲,介绍最新进展和政策法规。

第八周:讨论及总结反思环节,学生进行研讨与总结反思,并进行活动总结。

五、参与对象与服务项目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学生,以及对文化与传媒领域感兴趣的相关人士。

活动提供的服务项目如下:1.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增强学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

2.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当下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机会,探寻其中的热点问题和趋势。

3.帮助学生提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提升。

六、活动预算1.主题演讲嘉宾费用:2000元/场,共计12600元。

2.活动宣传费用:1000元。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途径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途径

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途径
现代艺术在当今世界中不断展现出跨学科研究与创新的新面貌。

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融入科技、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和体验。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途径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的演进。

首先,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性。

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艺术家能够创造出超越传统展示方式的互动作品。

观众可以沉浸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现实世界中,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其次,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引入使得艺术更加关注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解读,唤起观众对于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思考。

这种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得艺术作品在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能传达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反思。

此外,环境艺术的兴起也是现代跨学科研究与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

艺术家们利用自然和城市环境中的空间和物质,创作出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作品。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空间的艺术化利用,更是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呼吁,引发观众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思。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途径使得艺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

科技、社会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提升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这种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着独特而宝贵的力量。

传媒研究方案

传媒研究方案

传媒研究方案1. 研究背景传媒是当今社会中媒体与沟通的核心领域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媒产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传媒研究成为了学界和业界都非常关注的领域,因为它涉及到人们在信息时代中如何获取、理解和传播信息的各个方面。

传媒研究的目标是深入探究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为传媒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本研究方案将介绍一个传媒研究的具体课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问题和方法。

2. 研究课题本研究的课题为:传媒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研究。

3. 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1.传媒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是什么?2.传媒对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的青少年自尊心是否存在差异?3.传媒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何?4.如何通过适当的传媒教育措施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心?5.传媒行业在面对青少年自尊心问题时是否应承担更多责任?4.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来回答上述研究问题:1.文献综述: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学术文献,了解传媒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成果。

2.调查问卷:设计一份针对青少年的调查问卷,收集他们对于传媒的认知以及自尊心的感受和变化。

3.实地观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和社区,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传媒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实际影响。

4.统计分析:使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研究假设。

5.专家访谈:采访一些传媒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了解他们对于传媒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看法。

5. 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将揭示出以下结果:1.传媒对青少年的自尊心具有显著影响,可能会导致其自尊心的下降。

2.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的青少年在传媒影响下的自尊心变化存在差异。

3.传媒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与家庭、社交环境等其他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4.通过适当的传媒教育措施,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心,并减少传媒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5.传媒行业在面对青少年自尊心问题时应承担更多责任,采取相应的道德和法律措施。

《传媒文化专题》教学大纲

《传媒文化专题》教学大纲

《传媒文化专题》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12105402课程名称:传媒文化专题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社会学》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教研室:新闻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大纲编写依据2014级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传媒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认知当代媒介生态,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以及传媒文化的基本特性,掌握传媒文化对社会生活和人本身形塑的特点,掌握并运用传媒文化研究的经典型理论的分析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文化批判能力和媒体内容、媒介文本意义生产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突出媒介能力培养,对传媒文化的高深理论一般不予深讲,主要结合典型案例和正在发生的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二)讲授方法:采取专题讲述法,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循序渐进,把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三)学习要求:针对性课后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关注传媒发展和媒介事件、社会事件并运用理论知识予以分析,按小组针对性完成实践练习。

(四)考试形式和要求:本课程采用开卷形式,主要针对当前媒体事件进行分析,时间可以是教师针对性布置,也可以是学生兴趣所在。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三、课程教学内容说明:本课程的时代特色鲜明,属于不断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有较强的时代性、灵活性,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媒介实际发展状态,灵活组织教学,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果带入课堂。

第一讲正名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案例导入教学,注重现实媒介现象分析,并引导学生认知媒介发展对自身的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学习意义,掌握传媒文化的几个基本术语及其之间的逻辑修饰关系,了解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

• 包亚明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中央编译出
版社
(3)媒体文化研究的中国理论 和学派
• 中国媒体文化的特色和发展 • 中国媒体文化从业人员和研究队伍 • 解答中国媒体文化现实问题 • 理论生产与理论消费 • 中国理论与中国气派
动中所创造的特殊行为方式(制度、仪式、社会 组织等)
•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1972
威廉斯(R. Williams)论文化
• 1)理想的文化: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
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 2)文献式的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
• 青年亚文化与对抗文化(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朋客、韩寒现象等)
• 青年亚文化与认同危机 • 青年亚文化与媒体文化
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 共享一种群体成员意识 • 在信息和交往水平上彼此互动 • 共有一个或多个目标或动机 • 发展出一系列规范或规则来对群体内成员的行为
进行约束
• 形成群体的共识,表现出群体思维 • 如成员间的互动是长时间的,领袖和追随者便从
(4)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 跨学科(interdisciplnarity)的意义 • Inter+discipline;post-disciplinary, anti-
disciplinary, trans-disciplinary
• 1920年代出现,60年代以来成为人文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趋势
(5)几点建议
• 做一个有媒体修养和独立和批判精神的知
识人
• 热心、关心并介入媒体,提升媒体交流水
平,加强媒体的文化内涵
• 建构健康的校园媒体文化,建设整个社会
的媒体文化。
整体,以不同方式记录了人类思想和经验;
• 3)社会的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
的描述,它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 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 某些意义和价值。
• 文化是日常的(Culture is ordinary)
(3)文化的历史形态
• 口传文化:面对面的在场交流 • 印刷文化:不在场的人与印刷物的交流 • 电子文化:电能,广播,电视等,远踞传

(3)当代社会的面貌
•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构成的多元
社会
• 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 • 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 • 知识经济与市场导向 • 文化和地区差异巨大
(4)中国当代媒体文化的内在结构
• 中国文化的四元结构:主导文化,精英文
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
• 主导文化:官方文化,体制文化,强调主
(London: Routldge, 1991)
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
英国文化研究
• 威廉斯 • Raymond Williams
霍尔 Stuart Hall
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观念
• 文化是日常的 • 媒体文化是建构人们世界观、行为和认同
的途径
• 媒体与权力关系密切,控制与抵制 • 意识形态与文化霸权 • 阶级、性别、种族三大核心问题 • 表征、话语和编码—解码实践
3.课程教师团队与内容介绍
• 本课程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
员的媒体文化研究小组策划。是南京大学 和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两校合 作的一个项目。
• 本课程授课教师有13位。他们来自南京大
学的不同学科,如哲学、中文、新闻、社 会学等学科。
二、为何并如何研究中国当代 媒体文化
理论家为核心的理论派别
• 文化工业批判(同质性、标准化、商业化、
意识形态控制)
• 同一性思维批判和星丛的诉求 • 意识形态批判 • 乌托邦与先锋派的激进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著作
• 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
海人民出版社
• Thoedor W. Adorno, The Cultural Industry
输与远踞作用
• 媒体文化:网络、卫星电视、视频技术、
塞博空间、虚拟现实、视觉文化,时空压 缩
(4)何谓媒体文化?
• 美国哲学家凯尔纳(D. Kellner)认为: • 1.媒体文化是各种系统的组合:印刷媒体、电子
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
• 2.媒体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视觉文化优势 • 3.媒体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产业化、大批量、
《区隔》,《艺术的法则》, 《论电视》等
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
• 场域论:各种场域,文化生产场 • 场域的行动者、习性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 从经济资本到文化(象征)资本 • 品味与区隔 • 电视是一种符号暴力:同质化;拒绝自由
交流,单向传播,快思手特权;商业化与 收视率:轰动效应—血与性
布尔迪厄的著作
群体中应运而生。
• /model/subcult1.htm
四种文化的复杂张力
• 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张力
平行:独立运行,互利互惠 合谋:相互渗透,互为依存
•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抵制:拒绝或提升媒体文化 参与:消费偶像,文化资本,知识分子的媒 体形象:说客、判官、咨询师、评论员,演员
商品化、市场化
• 4.媒体文化的目标是广大受众 • 5.媒体文化是高科技的文化 • ——凯尔纳:《媒体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版
(5)媒体文化是日常的
• 康德: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心中 • 我在媒体文化中,媒体文化在我心中 • 媒体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媒体一代”与青年亚文化
2、为何要研究媒体文化?
(1)为何要思考媒体文化?
• 布莱希特:最熟悉的往往最不注意 • 媒体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与日俱增 • 媒体具有相当的诱惑性和遮蔽性 • 保持距离与自我反思 • 媒体文化与媒体修养
(2)媒体修养与媒体生活
• 了解媒体复杂的功能:认识对象 • 运用而非沉溺于媒体:主客体关系 • 用媒体来做有益之事:主体行事于社会 • 用媒体来扩大交往和知识:主体行事于自
• 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 青年亚文化与大众文化有亲和力
(5)中国当代媒体文化的外部环境
• 媒体文化的全球化 • 西方与中国:弱势与强势,输出与输入 • 西方价值与民族主义 • 普遍价值观与地方性的特殊主义 • 文化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关系
(6)媒体文化的功能
• 媒体文化与政治和社会斗争交错,复制特
1、何谓媒体文化?
(1)何谓媒体?
• Media is the plural o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dium (Latin, 'middle. It
refers to the whole range of possibl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employed in discourse: any vehicle or entity through which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The word media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ss media, that is those means by which information, entertainment, advertising, and news are transmitted to a general audience.
旋律,意识形态,社会伦理
• 精英文化:普遍文化价值,高雅审美价值,
纯艺术,社会和文化批判
• 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狂欢文
化,商品拜物教,偶像崇拜
青年亚文化
• 青年亚文化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文化 • 青年亚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 • 青年亚文化是一些意义系统、表现方式或生活风
格,它是一些群体对主导意义系统的反应,反映 了他们试图解决社会语境中结构矛盾的努力。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跨学科课程)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2007.9
导 论 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一、本课程开设的理由 1.目前大学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2.本课程的特色 3.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和基本内容
二、为何与如何研究中国当代媒介文化 1.何谓媒介文化? 2.为何研究媒介文化? 3.如何研究媒介文化?
• 跨越边界,填平鸿沟,视界融合 • 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知识
三种模式: 1)中心化模式(以本学科为中心,进入
其他学科); 2)多元化模式(各门学科以问题为纽带
,平等地形成合作,各自保持独立性); 3)整合模式(各门学科相互依赖,形成
一个研究小组,构成不同的分工,并强调整 合原则)
三个境界:提供不同视角,形成视角间的互 动,整合出新的知识和观念
定社会的权力关系与社会关系
• 塑造人们日常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衣
食住行,广告,品味,消费方式等)
• 建构人们关于自我的认同 • 建构人们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规范
(7)中国当代媒体文化问题
• 媒体偏见与媒体影响 • 媒体与自我或群体认同 • 媒体伦理问题 • 媒体的社会干预和保护弱者 • 公共领域与隐私保护 •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 文化平等与社会进步
英国文化研究相关著作
• 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

• 霍尔等:《表征》,商务印书馆 • 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 陶东风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人民
大学出版社
法国文化社会学
• 皮埃尔•布尔迪厄 • (Pierre Bourdieu ) •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著有
• 其他相关学科:哲学、人类学、教育学、符号学
(2)媒体研究的理论派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