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阳盛病理变化示意图
代表阳
代表阴 上限 下限
阴盛病理变化示意图
代表阳
代表阴 上限 下限
阴阳偏衰

指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人体阳气虚弱,不能制约阴寒,阴相对偏 盛,出现虚寒征象。 阴虚则热:人体阴液不足,无力制约阳热,阳相对偏 盛,出现虚热征象。
阳虚则寒病理变化示意图
指导诊断疾病
指导临床治疗
(一)天人一体观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时(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二)解释生理现象
代表阳
代表阴 上限 下限
阴虚则热病理变化示意图
代表阳
代表阴 上限 下限
阴阳互损

指阴或阳的一方出现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 的病理现象。

阳损及阴:阳气虚弱无力化生阴液,而出现阴虚。 阴损及阳:阴液亏虚不能滋养阳气,而出现阳虚。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病理变化示意图
代表阳
代表阴 上限 下限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相反)
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存在着
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对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 条件下,均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

上与下、天与地、昼与夜……

阴阳制约: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具 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

四季寒热温凉变化、昼夜光明黑暗变化……
(三)指导疾病诊断

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阳气 正有阴阳 阴气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失调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阴胜则寒——实寒证 “邪气盛则实” 阴 阳 失 调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含义——即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①偏盛一方多指邪气,即邪气盛 特点 ②一方偏盛,必然过度制约或削弱另一方,使之不足 阳盛则阴病 阴盛则阳病 阴 阳 偏 盛 含义——阳邪侵犯人体, “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一 邪 类病证。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 阳胜则热 气 特点——实热证 阳偏盛 盛 含义——阳邪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 则 阳胜则阴病 特点——实热兼阴虚证 实 类型 含义——阴邪侵犯人体, “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 一类病证。由于阴气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 阴胜则寒 特点——实寒证 阴偏盛 含义——阴邪亢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 阴胜则阳病 特点——实寒兼阳虚证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鱼太极图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 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学术语,意为 派生万物本原,它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 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 理。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 的形式美,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不是纯 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于自己的反面, 通常称大阴含小阳和大阳含小阴。
阴 阳 阴阳的 学 说 的 基 本 内 阴阳的 容
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
事物的对立 对立——— 阴阳双方互相制约 、互相斗争的 统 一
结果“阴平阳 秘”。(相互的动态 平衡) 一 阴 一 阳 谓 之 事物 道 永远 处于 运动 之中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版)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版)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体 表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外上温 明功兴功
动向升热 亮能奋能







亢 进

阴相内下寒 晦物抑功
对收降凉 暗质制能
静 止






减 退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抽象性、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2.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 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3.阴阳的相互消长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第二节
阴 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 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 方面。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 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阴阳交感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中阴阳二气的交感有两种形式:
Hale Waihona Puke • 一是在上之气(阳气)的下降,在下之气 (阴气)的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协调。 如心肾相交,龙虎回环。以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为喻,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为理论依据。 • 二是在内之气(阴气)向外运行,在外 之气(阳气)向内运行,阴阳二气协调。 如经气的运行, 营卫出入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 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 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 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若事物 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 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 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 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 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一)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 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 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 《类经附翼 .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 •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 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 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 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自然界 表现 举例 人 体
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阳长阴消 用相连。 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阴长阳消 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阴随阳长 随着秋冬气候的逐渐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阴随阳消 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阳长阴消 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也由兴奋转向抑制——阴长阳消 饥饿时出现气力不足——阳随阴消 补充营养物质,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阳随阴长 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基础 10
(二)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 即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 在的前 提和条件。 含义 阴 互用—— 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阳 ①阴阳是对 立统一的 ,二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存 ,才能维持事物的生成、发展 和变化。 意义 互 ②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 ,事物就失去了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在人体则导致种 种疾病。 根 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随之 增长 ——雨水增多 阳生阴长 自然界 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 ——降水减少 阳杀阴藏 互 用 表现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 生理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能 养气。 举例 人体 互根失常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 病理 互用失常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
二、阴阳的概念
中医哲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演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背日者为阴 化 → 温热、明亮者为阳——如白昼、春夏、火等。 逐步引申——两类属性事物的代表 形 寒凉、晦暗者为阴——如黑夜、秋冬、水等。 →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 成 扩大形成——自然界某些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面的代表 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用以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宇宙观,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战国至秦汉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得以长足发展,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盛行于天文、地理、历法、政治、经济、兵法、农业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并且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运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关于宇宙物质性和运动变化的思维模式,归纳总结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构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认识人类生命的发生,阐释人体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辨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制定养生和诊治的规律和原则。

第一节气一元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由此形成“气一元论”的思想。

一、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了气的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用于说明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起源、演化和各种自然现象,建立了以气为本原的宇宙观。

(一)气概念的形成“气”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最初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

《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

”“气”指云气,是一种可见的客观实在。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风气、冷暖之气,生活中的烟气、蒸气、水气和人体的呼吸之气等客观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逐渐产生了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皆有气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渐形成。

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气精细无形无象,微不易察,但却是客观的实在。

《管子》认为“精”是极其精微的气,所以叫“精气”。

气无形而生有形,是构成万物之本原,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充满整个空间。

宇宙间包括生命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由气生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内业》)。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

02
腑,运行气血
脏腑功能:脏腑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
03
互协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经络作用: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04
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的概念:气血津液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的生成:气血津液的生成 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气血津液的运行 依赖于经络的运行和调节
为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
02
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养生注重五行相生 相克,认为五行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03
气血津液:中医养生强调气血津液的调
和,认为气血津液的失调是疾病的原因
04
经络穴位:中医养生注重经络穴位的调
理,认为经络穴位的通畅是健康的关键
疾病治疗
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
01
体,治疗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 辩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
3
寿命
中医康复调理的基本原则:
1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人
为本
康复调理的方法:针灸、推
2
拿、拔罐、中药、食疗等
谢谢
阴阳五行学说认 为,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阴 阳五行之间存在 着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的关系。
4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是由于阴阳五行失 调引起的,治疗疾 病就是要调整阴阳 五行的平衡。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
01
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连接脏
02
辨证施治包括望、闻、 问、切四诊,通过观 察、询问、切脉等方
式了解患者的病情
03
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 念,将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治疗时不仅关 注局部症状,更关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015.10.29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015.10.29

互相制约
此消彼消
互根互用
16
• 阴阳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叫消长平衡,是有益的;但超 出一定范围,叫消长不平衡,是有害的。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17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 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 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 条件: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32
四诊分阴阳
面色
鲜明
33
辨证分阴阳 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 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表、实、热——阳 八纲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 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34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 指导养生: ---《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 四气调神论》说:“春夏养阳,秋冬 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阴阳 偏盛
阳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 阳不制阴 阳虚(阴损及阳)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虚(阳损及阴)
不能生阴
31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 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 为医道之纲领”。
•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阳---温暖人体的物质(心阳、肝阳、肾阳) • 阴---滋润人体的物质(心阴、肝阴、肾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 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 日光则为阴。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 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 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 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 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 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 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 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 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气化的形式主要 有以下几种: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 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 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 定、有序、协调。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 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 (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 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二、阴阳学说(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2)阴阳的基本特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3)阴阳的属性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相关性3)阴阳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4)阴阳的消长平衡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5)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三、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1)木的特性:生长、柔和、曲直2)火的特性;温热、上升3)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4)金的特性:沉降、肃杀、收敛5)水的特性:滋润、下行、寒凉、闭藏(3)事物的五行归类1)归类的方法:a.取象比类法: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然后进行比较,将相互类似的事物归成一类。

如;东方与木:日出东方,东方乃太阳升起的地方,木有升发特性。

故东方归属木。

b.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事物的特性(或五行归属),推测联系与已知事物有较为密切的事物,然后归纳在一起。

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与目。

因此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2)常见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b.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c.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2)五行的相克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b.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c.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a.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b.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4)相乘、相侮解释疾病的某些病理现象a.五行的相乘b.五行相侮c.五行母子相及:(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2.精的施泄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

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

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成及代谢。

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

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的概念: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运动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1)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2)六腑:以降为顺。

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3)脏腑之间的关系: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②肝主升发、肺主肃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④心肾相交。

(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

总之,脏腑之气的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二)气化1.气化的概念: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举例。

四、人体之气的分类(一)人体之气(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元气(1)基本含义《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4)征象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宗气(1)基本含义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a.行呼吸;b.行血气;c.资先天。

(4)征象宗气旺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心搏、脉搏徐缓有力、节律一致;若宗气衰少,可见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心搏、脉搏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等症状。

3.营气(1)基本含义又称“荣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卫气(1)基本含义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a.防御外邪;b.温养全身;c.调控腠理。

5.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1)区别①营气性质精纯;卫气性质慓疾滑利。

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③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④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2)联系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