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立足语言习得,彰显语文本色
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浅谈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
初等教育—【摘要】语文教学不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能力训练、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
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使得学生巧练语言文字,切身感受到语文的本身,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文字;训练策略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浅谈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林贞清【天宝镇东峪联办小学,山东新泰271226】《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经达成共识,然而怎样确保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把握好时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不只是需要根据计划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发言当中均存在着语言使用不当等情况,这些都属于实施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机会,可以说是一种课程资源。
比如,在教学《月球之谜》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比较我故意读错的“带回”与原文当中的“采回”存在着何种区别。
旨在让学生进行比较时,能够理解到“采回”包含选择与开采的意思。
但学生通常不能够较为直接的说出较为规范的解释,此时教师就需要以学生说讲的内容为基础,进行提炼与归纳。
学生在通过教师的指导之后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到其具体含义,并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规范。
二、借助朗读方式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所包含的课文均属于十分优秀的作品,课文当中所涉及到的词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的去进行品味,在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够让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在朗读中不断积累句式与词汇等,在需要时就能够落笔成文、脱口而出。
当学生在了解到课文是如何对时间匆匆流去予以描述之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诸如默读、范读以及小组读等,标记能够展现出时光匆匆特点的相关词语以及让自己感受颇深的一些句子,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出来。
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除了能够读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外,还可以积累“针尖上一滴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等优美词句,有利于学生语感的提升,让语言文字训练能够落到实处,并对学生的语言积累予以丰富,夯实习作的基础。
言语习得中体现语文“本味”
言语习得中体现语文“本味”作者:张芙蓉来源:《教育》2015年第47期李海林先生曾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表达情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场教学活动。
”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表面看起来既有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又有学生热热闹闹的合作探究,语文教学的确是比课程改革之前有较大进步,但是这样的课堂就是完美无瑕的吗?在思考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还是应该着力言语习得,在凸显语文本味的课堂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在朗读凸显“读”味俗话说,熟能生巧。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不仅可以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而且在反复朗读的情况下,文本中的语言也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在表达时出口成章、一鸣惊人,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习得了语言,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海底世界》一课时,课文第三段主要向读者介绍了海底动物各自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在这里,文中主要以排比句的形式介绍了海底动物的声音,在阅读教学时,怎样才能使学生既习得排比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呢?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模仿动物声音的朗读方式,反复朗读,进而读出趣味,熟读成诵,逐渐把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内化在自己头脑中。
这样一来,在学生以后遇到相似情境的描述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会在无形中被激活。
这时,学生在描写时定会出口成章,言语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据文本语言中特殊的表达方式——排比句这一语言形式,让学生着力于言语习得。
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句子中有许多象声词,教师就根据文本特点,注重让学生反复朗读、模仿读。
这样一来,在绘声绘色的模仿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出了兴趣,习得了语言,可谓是一举多得。
咀嚼揣摩体现“品”味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表面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其实,每个字、每个词等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才得来的。
注重语言品味 彰显语文本色
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 文这一 语
门课程是 学生运 用语 言的本 领 的” 。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过 “ 阅读 教学要关注课文内容 ,更要关注作者 是怎么写的,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 ” 语文新课标指出 “ 中学语文教学 首要 的任务 是培 养学生 品味 、揣摩 、感 悟 、理解 和运 用语言 ” ,这 是 基础 ,
味儿。
“ 积极探究语 占” 。这些论述与要求都 强调语文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语 言 , 语
文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带领学生学习和
高了; 从教师的角度讲 ,这样的阅读 运用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作为
语文教学重头戏 的阅读教学岂能忽略 语言?如上文所说的常态的中职语文 阅读教学漠视语 言本身 ,不去引导学 生深入语言 的 “ 腹地 ” ,让他们 与语 言真正接触,试问语感从哪里来 , 语 文素养从哪里来?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当代青 少年的智能应包括7 种能力 ,其 中第
学生在语文学 习上基本无所得 。造成
种就是语言能力 ,从中可以看出语
言能力 的重 要性 。而语 言能力 的获
得, 有赖于对教材范文中典范语 言进
行揣摩 、评点 、 敲、赏析。中职语 推
文教材所选课文很 多是名篇佳作 , 这 些经典作 品是语言运用的范例 ,在教 学中应重视让学生充分学习其优秀语
一
随着中职 《 语文课程 改革方 案》
的颁布实施 ,中职语 文阅读教学改革 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 呈现 了一些新气
象,阅读教学的理念 、 模式 、 方法等 都发生了变化。但从一些公开课 、探 讨课来看,也出现了一些新 问题 ,如 课堂讨论热烈 了, 琅琅的读书声少 但 了;个性化 的解读多了 。 但合理化的 推演少 r; 多
立足语言习得,彰显语文本色
个 广表无垠 的语 文世界 , 一个神 奇绚烂 的语文 天
堂。 另外 , 我们知道 , 低段 识字教学是重点 , 师要 在 教
生字 的音 、 义上下足工夫。 形、 同时 , 识字 又是件枯燥 的事 , 这要求我们设计教学时要富有情趣 , 学生在 让
快 乐中学 习。 还识字教学于精彩 , 这将有利于 开启学 生的心 智 , 激发学生进行充满灵性的创造。
【 段二 】 春燕老师执教 《 王出世》 片 壬 猴 “ 猴在 山中 , 那 却会 行 走 跳 跃 , 草 木 , 涧 泉 , 食 饮
读, 是学 习语文的最好方法。 文味是读出来 的, 语
反复地读 、 思考着读 、 美美地读 。 只有让学 生通过 教
师范读、 引读以及 赏识评读 , 整体 上感 受语 言 , 从 才 能在读的过程 中逐步感知 与理 解文 章 : 只有在课 堂 中引导学 生积 累丰 富的语言 , 形成正确的语感 , 才能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只有在学生心 中播下一颗 颗“ ” 读 的种子 , 才能 在他们 以后的学 习生涯 中收获
么短 促 , 有节奏 , 正是这样 的语言让我们读 到一只顽 皮可爱 、 活灵活现 的石猴 , 内容与语 言高度融 合 , 这
就是经典 。 王老 师就 是借助教材 的特色 、 处 , 妙 引领
学 生 进行 自主感 悟 , 受 经 典 的 魅 力 。 感
三 、 写 结合 。 显 “ ” 读 彰 练 昧
1 让 “ ” 彩 纷 呈 . 读 精
阅读过 程是一个不 断感 受、 悟、 领 吸收 、 内化 的 过程, 完成 这个过 程需 要反 复地 “ 和 “ ”读 进 出” 入 。 去, 感受、 体验 、 存 ; 出来 , 储 走 整体 审视 、 质疑 、 推求 : 再 走进去 , 咀嚼 、 理解 、 矫正 。 因为这样 , 正 语文教 学 要让学生 实现 与文本 的充 实交流 , 要感受 品味 , 涵泳 文本 , 而体 会文本语言的妙处 , 从 触摸作 者的思想和 情感世界 , 内化文本语言 , 发展语言表达能 力。
小学语文论文-立足语言形式,把握语文实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立足语言形式,把握语文实质人教版新课标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向往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
听优秀的语文教师上课常会感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且不说教师的语言时而如清风徐徐,吹拂课堂,时而如清泉涓涓,流进心坎,时而又滔滔宏论,妙语联珠,好比钱塘涨潮,波翻浪卷;也不说教师处变不惊的教学机智,单是那花样迭出的活动组织形式,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于是乎,我们便很习惯从教学形式上去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即着眼于教学方法,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
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应指向教学的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
着眼于教学方法的评价给我们带来许多弊端。
我以为从教学内容来看待语文教学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语文课堂上的内容除了要与传统的学术文化相一致外,还要与正确的专业知识相一致。
应该说,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小说重在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散文是形散神不散,诗歌有着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的特征,在诗歌中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又有区别,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又有区别等等。
然而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些体现特征的东西却不见了,往往是先解题,然后作者介绍、背景介绍,接着是段意、主题、语言特色分析,都成了一套通用的模式,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也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不管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也不管是浪漫主义诗歌还是现实主义诗歌。
老师讲解的区别不见了,教学内容与一般的文章体裁也没有多少区别,至多加一点“意象”或“形散神不散”之类的理论讲解。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呢?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该主要教语言的形式,而不应以教思想义理为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一文中这样说:“读英文的人,如果读了《龟兔赛跑》,只记得兔子怎样自负,乌龟怎样努力,结果兔怎样失败,龟怎样胜利等等的故事内容,而不记得文章里的生字、难句,以及以前未碰到过的文章上的某种方式,那么他等于在听别人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并不是在学习英文。
注重语言形式 凸显语文本色
注重语言形式凸显语文本色大溪小学卢云丹【摘要】:正当下语文教学关注语言内容的非常多,看到更多的是文本内容的感悟,人文情感的挖掘。
很多课堂过度拓展,过度夸大情感因素,营造意境方式多种多样,造成语文课堂“非语文”、“泛语文”现象的产生。
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将教学也应该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学习、感受和运用”,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主战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形式语文本色今年全国小语会第八届年会上,有关专家提出警醒:“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语文的有识之士也一直在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回归自己的本色,要有语文味。
语文教学要与语文分析式教学说再见。
但语文味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因此,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又要得“言”。
也就是说,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写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即语言形式的感悟与理解。
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所缺失的,被教师所忽略的。
那么,如何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语言内容理解与语言形式感悟之间的和谐统一呢?一、设计有效的词语教学1、抓住词语的特点许多老师在词语教学时,总是先指导学生认读几遍,然后对词语进行解释,接下来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环节。
这样的教学,词语的意义、意味、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与落实,更别提感受汉字的魅力了。
有次听镇教研课,执教老师教学的是《假如》第一课时,老师将课文中生字进行了集中识字,在正音后,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师:在这些词语里,有些词语还特别有趣呢,你们看这个词,(师指着“哭泣”)“泣”就是想这样小声地哭(师表演小声地哭),它也有“哭”意思。
注重阅读教学,彰显语文本色论文
注重阅读教学,彰显语文本色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重在识字教学,而对小学高年级而言,阅读教学可就是首当其冲了,在短短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如何设计阅读教学,培养学语文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
笔者就以《火烧赤壁》、《惊弓之鸟》等为例来说说小学高年近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一、抓住关键性词语、句子进行引导点拨,设计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习惯于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架空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就只是会死记硬背几句条子话罢了,不会从本质上理解,发在内心去体会。
如《火烧赤壁》第一段共三句话: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我让同学们细读文本,考虑到这段话对全文的作用以及从语言、思维训练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阅读。
我抓住此段话提出了四个问题:(1)第一段的第一句话里有三个小句子,它们各说明什么?(2)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3)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之间,要是用连接词的话,可以用哪些词?(4)第二句话已经说明两军“隔江相对”,为什么第三句还要写“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呢?很明显,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解故事发生的时间,理解曹操的军事行动及其目的,周瑜调兵遣将的原因和两军驻扎的位置,为故事的发展留足了伏笔与想象空间。
第二个问题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白当时兵力的强弱悬殊。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把握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句子与篇章的关系。
学生可以用“因为”、“所以”,或“因此”等词语把第一、二句话连接起来,并让学生说一说,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话的因果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到阅读课文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前因后果,同时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
在这个提问设计里,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巧妙地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达到了多种能力综合训练的目的。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彰显语文课程本色——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彰显语文课程本色——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摘要: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被定义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运用”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了40多次。
可见,培养“语用”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运用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小学语文理事会崔峦理事长曾在2010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就大声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
大部分语文老师都知道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要“教语文”不要“教课文”。
但由于受到教学习惯的影响,当前仍有部分语文课是“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
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往往是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知之甚少。
对此,老师们需更新教学理念与模式,站在语文课程的角度,关注语文的表达特色,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让语文教学的本质得以回归。
二、确定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内容的依据(一)依托于文体特点。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型。
不同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
作家在写不同文体的文章时,往往运用的是具体的文体思维来进行创作的。
纵观小学十二册的课本,所涵盖的文体类型很丰富,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有小说、散文、说明文、诗歌、说理文、童话和剧本,还有非连续性文本等等。
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就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体,开发出的语言形式也是不同的。
叙事性文体,教学时可以关注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性;写景文章,可以关注语言的优美;诗歌,应该关注语言的精炼和韵律;说明文,侧重关注说明方法和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根据文体特点来选择语言训练,就能有效的实现用课文教语文。
(二)依托于学段目标。
同一类语言形式,不同学段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是老师们挖掘言语形式的重要依据。
突出语言运用,彰显语文本色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语言是语文的组成基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灵活运用语言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
语文的本色在于育人,丰富小学生的感情世界、陶冶情操以及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是小学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语言的运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彰显语文育人本色。
一、利用生动的语言,引发小学生的兴趣有人曾说过,语言是特别具有魔力的魔法,生动的语言可以将学生带入语文所讲解的课文内容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篇《小壁虎借尾巴》,讲的是一只小壁虎被蛇咬掉尾巴以后向鱼、黄牛、和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在课堂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都闭上眼睛聆听这篇故事,因为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听是人比较敏感的器官,我们教师自己提醒学生想象画面,在教师读文章的时候,要改变自己的声音,因为生动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当他们在睁开眼睛的一瞬间,他们会找各种声音的来源,但其实却都是教师自己一个人在讲,当他们知道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神奇,然后再讲解文章内容,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跃跃欲试,想要模仿,这样一来利用生动的语言,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间接的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显现了求知的本色。
二、巧用课文内容,学习语文本色所谓巧用课文内容,就是说课文中的内容要应用得当,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都是在教育学生人文素质的,甚至有很多都是开拓学生思维,尤其是小学课文中有很多都是与人的故事。
比方说《司马光》、《吃水不忘挖井人》、《坐井观天》等等,都是间接的讲了一些人文素质,例如《司马光》就讲了一群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掉进缸里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魅力讲出当时的一个迫切感,或者在开讲之前利用巧妙的语言进行提问,像“现象一下现在在你们面前有一口缸,有个孩子掉到了里头,现在需要你们开拓思维救他,你们会有什么办法?”接着学生会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紧接着教师通过肯定的方式判断学生的方法,例如“找大人帮忙是可以,但是时间太长了,如果大人就在身边是可以的”类似的语言,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失落,而且还能就小学生的讨论热度,进而讲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含义。
巧练语言文字 彰显语文本色
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摘要】引言: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的重要性在写作中非常关键。
正确认识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得文字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善用修辞方法可以提升文章的质感,让读者更容易被文章所吸引。
巧妙地运用修辞可以调动读者的情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多元化的修辞手法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具有层次感和魅力。
在写作中,不仅要追求语言文字的美感,也要同时考虑功用,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结论: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积极意义,希望每一位写作者都能重视修辞手法的应用,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巧练语言文字、语文表现力、修辞手法、文章质感、读者情感、多元化、美感、功用、提高写作水平、积极意义1. 引言1.1 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的重要性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如何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文字更加生动、抑扬顿挫,增强表现力。
一个善用修辞手法的人,能够把平淡的文字装点出色彩斑斓的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文章更加有质感。
在文章中善用修辞方法,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引起共鸣之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巧用修辞调动读者的情感,能够让读者更加投入文章,增强阅读的愉悦感。
多元化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多姿多彩,更具有艺术性。
语言文字的美感与功用并重,既要注重表达思想,又要注重语言文字的优雅与美丽,使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美观。
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积极意义,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感人,更容易打动人心。
2. 正文2.1 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文表现力在写作中,修辞手法是我们表达和展示语文本色的重要工具。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文的表现力,让文章更加生动丰富,让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突显其特点或引发读者的联想。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语文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小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只有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这些素养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石和关键。
只有通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小学生才能真正领略语言文字运用之美,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文之有理。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语法等知识,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性。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要多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朗读、背诵、演讲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才能真正做到语言生动、语言优美。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要通过大量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多进行文学欣赏,多进行阅读启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阅读空间,鼓励孩子多读书、多看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小学生才能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做到读懂文章、读懂生活。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而小学生语文教育尤为重要。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掌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语言文字素养的拓展。
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如果小学生能够掌握好这些基本功,那么他们将会在未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通过层层深入、反复练习,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听和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两个方面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通过听与读的训练,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不仅能够得到提升,而且能够在未来学习中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基本功的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语言实践的训练,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会不断的提升。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语言技巧和文章分析,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提高口头表达和写作表达的技巧,这样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会更加突出。
除了基本功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的拓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文字素养主要包括文学知识、文化素养、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小学生能够不仅增加自己的文学知识,对于文化素养和文化修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倡导人文情怀,引导小学生关注社会和人文关怀,这样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将会不断的提升。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拓展,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因此,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小学生探索语言文字的美,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心灵和语言得到更好的升华,也能够使得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感受,达到语言文字运用之美的效果。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价值取向,这些素养旨在使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流利、自信地运用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体现在语言文字中。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自尊心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始终立足于培养其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小学生需要培养正确的语言文字审美观念。
语言文字是一种艺术,它既有意义的传递功能,又有表现力的体现。
小学生需要学会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和敏感。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听课、课堂话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技巧。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
小学生需要学会正确的言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小学生需要培养语言文字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对思维方式的培养。
只有培养了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思维、激发兴趣、提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小学生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文化积淀。
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了解语言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变化,了解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选材、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文化积淀,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只有通过正确的审美观念、技巧掌握、思维能力培养和文化积淀,才能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培养小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汉字的认写和词语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
小学生要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和情感。
要学会辨别语句的正确与否,避免使用错误的语法和词汇。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运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要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用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塑造角色,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审美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小学生要学会欣赏和鉴赏优秀的语言文字作品,领略其中的美感和情趣。
要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鉴别力,让他们能够分辨优秀作品与平庸作品之间的差别,并从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只有掌握了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才能真正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好地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和传承。
立足语言习得,彰显语文本色
立足语言习得,彰显语文本色
彭明丽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综观众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似乎更多
的是人文的熏陶,基础的训练反而退居其次了。
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激情满怀。
但一阵热闹过后,学生得到了什么?李海林先生曾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也就是说,语文的本体是言语,是语言习得,它是本质。
那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应回归本位,突出语言习得,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昧。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彭明丽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镇北小学,31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还原语文课堂,彰显语文本色 [J], 王亚娟;
2.立足文本彰显本色 [J], 除平平
3.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彰显语文教育本色 [J], 廖俊凯;吴传芳
4.巧练语言文字彰显语文本色\r——浅谈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 [J], 林
贞清
5.立足“地方”特质彰显“课程”本色——小学地方课程教学策略之思考 [J], 杨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足言语课堂守住语文本位
立足言语课堂守住语文本位现代社会中,言语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语文教育则是言语交流的基础。
因此,教育部门一直在不断强化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育人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言语课堂中守住语文本位。
什么是语文本位所谓语文本位,指的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学科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科目,其本位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正确地用语,提高语文素养,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为什么要守住语文本位在当今社会中,文字、语言、信息等的传送和交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也随之变得至关重要。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老师或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了语文本位,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甚至把语文教育变成了机械的知识传递,这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
同时,守住语文本位,也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只有在语文本位上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规定,才能确保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如何守住语文本位1. 强化传统语文文化的教学强调传统语文文化,是守住语文本位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重点传授古代文学、古代语言、古代音韵等方面的知识,以此加强学生对语文本体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借用古代经典诗歌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在语文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2.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守住语文本位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经典文学作品中蕴藏着各种语言运用的精髓,是通往语文本位的重要途径。
同时,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3. 加强辞书使用教育加强辞书使用教育,也是守住语文本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辞书作为语文帮手,它可以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用词、义项、解释等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结合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先进工具,从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拓宽视野,增强自身语言涵养。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重要途径。
小学生是语文学科的基础阶段学习者,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未
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就要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
文字运用之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
交流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
学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课
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朗读、演讲、写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展现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
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通过大量
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老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组织阅读分享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
科普读物等,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语言文字运用之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在当今社会,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化、缩略和符号化的语言来交流,这使得我们的语言习惯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语言的便捷性和速度,而忽视了语言的精准性和表达力。
这种现象也影响到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更倾向于使用口语化、简化的表达方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和魅力。
我们迫切需要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重视语言的精准性和表达力。
语用,是指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
它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语言的交际效果。
而语文,是人们用来交际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它既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
而回归语文本色,是指回归语文的原味,重视语言的准确性、丰富性和魅力。
这里的“本色”,既包括了语言的本质特征,也包括了文化的底色。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本色,不仅是恢复语言的原始特性,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
我们要落实“语用”,注重语言的精准性。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它需要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愿、感情和观点。
在当今社会,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快速的信息传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化、概括的语言来交流。
这导致了很多问题,在很多场合,如工作、学习、考试等,我们需要使用准确和精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我们要落实“语用”,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意图,增强语言的精准性。
我们要回归语文本色,重视语言的表达力。
语文是我们和世界交流的桥梁,它需要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当今社会,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更倾向于使用简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而忽略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力。
这导致了很多文章表达不够生动,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我们要回归语文本色,重视语言的表达力,培养学生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强语言的魅力。
我们要回归语文的本色,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传统文明的象征,更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语言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作为语言文字的承载者和运用者,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走上人生道路的重要保证。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核心的依然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彰显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语言文字的基本要素之语音、词汇、语法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文字的基本要素,对小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基础。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能准确发音,理解基本语音规律,如声母、韵母、声调、重读等,提高发音准确性和听说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掌握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运用之理解、表达、思维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理解、表达和思维。
理解是对信息的解析和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色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表达是对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逐步提高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思维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判断,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培养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通过语言文字运用,提高逻辑推理、归纳概括和批判思考能力。
三、语言文字和文化传承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小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可以了解和接触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学会感知语言文字所说明的文化元素,理解文化积淀对于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高文化自觉性和多元文化意识。
四、语言文字和学习能力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基础和支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也可以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通过学习语文,小学生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可以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语言习得,彰显语文本色一、前言“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义之所在,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一种价值无量的返璞归真。
注重语言习得,不是由某个人的主观愿望支配的,也不是哪个教学流派的独家专利,而是由语文教学本质决定的。
”这段话让我们明白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性,而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常规训练,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习得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或是游离其外。
忽视语言习得,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吸引到语言的海洋中,这是语文课堂最主要的工作。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征分析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
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
他还认为,语文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
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语文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一)语言习得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
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
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二)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
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
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
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
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
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
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
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儿童。
在语言习得上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超过一定的时间,人们必须花费较大的气力才能学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语言习得理论归纳以下几点: 1.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才能。
2.讲母语勿需特定的传授.语言原则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在自己生活过程和语言实践中自我纠正的。
3.习得语言是一个长时间的内在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区别母语与非母语的词或句子,而且还能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
4.习得语言是有时间限制的。
它随着生物个体发展中的上升运动条件转变而产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潜能化。
三、语言习得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规律及特点,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以下几点:(一)感知语言特点,引导语言实践1、要借助意味深长的标点符号,悟其妙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
同一个标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现的色彩不一样。
由于表达的需要,教材中许多作者常在某些地方以略写带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标点,引导学生在品读精彩段落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补写文本空白进行言语转换,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赋予草虫以生命。
以不同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一些草虫,文中第八段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和第九段“我还看见许多许多……”留出了空白,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在草虫的村落里,还有许多怎样的草虫,它们会在干什么呢?教师在此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这样一个个的符号,展开想象,似乎目睹虫子的工作,聆听虫子的心声,自然就会想起我们人类的生活,在忙碌中得到充实。
想象的空间也就被学生自然地放大。
还有一些特殊的标点运用手法,非常少见,甚至出人意料,使人产生“陌生感”,但却充溢着作者独特的认识、情感与思想。
关注标点的“陌生”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触摸人物隐匿的内心世界,感受语韵节奏的奥妙,引发学生对标点表达方法的探求。
如《桥》中老汉沙哑地喊道少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把三个感叹号与“沙哑”进行对比,会发现尽管老汉此刻声音已经沙哑,尽管已经很劳累,但是依旧喊出高亢激昂的声音。
这声音是老汉威严、责任、人格的体现。
这样的教学,将学生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形成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和方法。
2、捕捉经典的词句,悟其韵如《搭石》一文以“一道风景”为“文眼”来统领教学,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乡亲们的美好心灵,领悟作者是如何将“一道道风景”写得具体,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仿写作文。
3、把握精巧的构思布局,悟其特不同的文体,在教学处理上也有侧重,因此,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把握课文的文体风格,发掘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
如《山中访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又以第二人称称呼。
作为教师,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叙述。
显然,用第二人称称呼,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最后还让学生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叙述。
4、抓住精彩的人物对话,悟其意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读父子俩重逢后的对话部分,问,从表达形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发现这是一段没有提示语的对话。
请学生再仔细研读后,引导明白:当时情况危急,加了提示语,反而多余。
这样紧凑的一问一答,符合当时的情境,更能让人感受到父子俩的惊喜与激动。
5、了解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悟其情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作为教师,应广泛研读作者相关作品,总结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应关注作品中语言风格发生变化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在《凡卡》一文中,一向力求语言简洁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却重复地写凡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一共有5次。
让学生关注到这种反复的形式,并拓展联系契诃夫的写作风格后,产生这样的疑问少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多次重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接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学生体会到了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更深切地理解了凡卡为什么5次在信中乞求爷爷接他回家,同时也明白了作家契诃夫这么写的目的,乃是“情到深处才反复”。
(二)关注方法习得,实现言语转换关注语言形式的最后归宿点在于运用。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悟上,那么,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带兵杀敌”。
因此,在明白了“教什么”之后,我们需要明白“怎么教”。
我们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还要指导他们习得语言方法,学习、模仿,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将别人的语言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要比较对照,体会言语表达效果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我实在等不及了”时,教师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来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时间的罗列,这几个句号将巴迪的焦急形象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句子带来的强烈的形象冲击和精神冲击,真正明白这种表达方式的妙处。
通过这样的教学,在以后的作文中,学生一定能逐步把这种简单却情韵无限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2、要品词析句,习得句式表达形式品词析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自古就有贾谊的“推敲”、王安石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反复锤炼的佳话。
通过品词析句,既可理解语言内容,更可体悟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到之处,加深对语言的感悟。
品词析句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增”、“删”、“换”、“移”、“补”等。
通过这些手法,引导学生将改过之后的词句与原句进行比较,感受作者的匠心,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力,同时,也加深对语言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内容理解与形式感悟的和谐统一。
3、要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特点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反复的诵读可以使语言产生“默会性”。
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反复诵读,让学生发现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此方法最适合排比句的学习,因为排比句在排列上具有层递性,通过诵读可让学生体会到排比句增强语气、有力表现思想情感的作用。
4、要仿写运用,内化语言形式如:模仿文本、段落结构形式“总分总、倒叙、插叙等”仿写厂模仿排比、拟人句式仿写等。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语言运用训练,促进学生将消极的语言转变为积极的语言厂将典型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转化自己的语言表现方式。
(三)整合语言习得方法,回归语文本色关注语言训练,不能机械孤立,要整合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和运用。
如朗读与品味结合,想象与模仿结合,比较、品析和诵读共存等。
上文提到的多例教学其实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不在言语作品的内容,而在言语作品的形式。
这是我们语文课的本色,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四、结论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
因此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而这种天赋和才能在人出生初是经过长时间与外界语言环境大量接触不自觉地习得母语及其规则的。
可见这种语言习得是客观存在的。
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器官的成熟,语言习得便趋向潜移化。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和运用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语文的内在化过程,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即教学法)去激发释放学生头脑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学好语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 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85.[2] Gingra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Wash:CAL,1978.[3]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 孙尉红.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课堂教学[J].国语文教学,1996,(5).[5] 罗运芝.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习得过程[J].现代语文,1996,(4).[6] 谢之君.语言习得与教学语境创造[J].语文界,1997,(4).[7]于漪.于漪老师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1.[8]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67.[9]朱志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6.[10]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5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