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及心理辅导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及心理辅导策略
发布时间:2021-09-08T18:09:51.42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作者:欧阳凌洁[导读] 偷窃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班级问题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

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见,可一旦出现,必定会给学生本身、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存在盗窃行为的s同学进行行为分析,对其行为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类似的小学生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提供些许参考。

欧阳凌洁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翻身小学广东深圳 518100
摘要:偷窃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班级问题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

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见,可一旦出现,必定会给学生本身、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存在盗窃行为的s同学进行行为分析,对其行为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类似的小学生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偷窃行为;原因分析;心理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39-01
偷窃行为是小学班主任老师在管理班级过程中,遇到的极为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未成年偷窃行为的学生心理素质极强,有些是不良家庭环境下长期形成的恶习,这类学生一般通过调查、询问是问不出任何东西来的,即使及时抓到证据,有些人也坚决不承认。

另一方面,由于犯错的是未成年人,教师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要站在未成年的角度,用更加科学、艺术的方式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s同学经常被发现有偷窃同学财物的行为,多次被同学举报,也坚决不承认,和s同学家长沟通,他在家里同样有偷盗家长财物的行为,不仅如此,我还接到过外面小店投诉,s同学有在小店里偷零食、玩具的行为。

从以上表现来看,s同学是长期存在偷盗行为的特殊案例。

现在我以s同学为例浅谈《小学偷窃行为的原因及心理辅导》。

一、一般资料
s,男,11岁,小学高年级学生,七个兄弟姐妹,体态发育正常,母亲早逝,父亲再婚,父亲与两任妻子共生育七名子女,属于极为特殊的多子女家庭,居住环境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父亲性格暴躁、固执;只要孩子有错即责打,甚至暴打。

继母是生意人,对非亲生的s同学比较冷漠、并不关心。

s同学在学校能和同学和平相处,热心帮助别人,会买一些零食和礼物和同学分享,争取友谊。

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

二、观察与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许多同学反映放学后,s同学会故意在放学后在教室里拖延,趁同学们都走后,s同学会偷同学钱物,班上时常发生丢失钱物的现象。

若不是当场捉到,或证据确凿,该生绝不承认,且说谎时神情淡定,面不改色。

s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较差。

父亲反映:s同学在家里也时常有偷父亲的钱,用于小店买零食、玩具,多次暴打后,仍然会发生这种情况。

科任老师反映:这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对课上的知识掌握不牢,但酷爱阅读,经常上课时间看书,完全不理会老师上课内容。

三、归因、分析与诊断
翻阅大量文献来看,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大多是小偷小摸行为,从法律层面,绝大多数都不构成犯罪,他们的偷窃对象大多都是同学、家人、或是小店的一些钱财、物品等,情节较为轻微。

近年有学者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少年偷窃行为分为冲动型、经济型、反抗型、强迫型、癫痫型、堕落型、集体型、无知型、占有型十大类型。

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可追溯其童年时期。

童年时期,儿童的心理满足来源于对食物、对玩具、对家庭温暖的需求。

儿童时期,儿童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占为己有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家长多予引导,儿童都会对其行为进行分辨,并对自我进行约束。

如果童年时期出现对喜欢的事物占为己有的行为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久而久之则会令其行为因“占为己有不会被责罚”的思维而形成固化,进而导致进入青少年时期,形成偷窃行为或是偷窃成瘾。

除了追溯童年期,青少年偷窃行为还可探究其心理发展程度。

青少年对安全的需求包括:安全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物质条件;自信的归属感;较多的关注度。

当青少年感觉自身的四个安全需求出现威胁时,他们会产生心理失衡。

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青少年要么自我修复,要么采取“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的偏激行为让失衡的心理平衡。

这种行为是青少年对其心理失衡现象的错误自我认知。

大多数存在偷窃行为的青少年都知道偷窃行为本身是不正确的,但他们会将自己的偷窃行为归因为自己受到了威胁、受到了伤害,他们之所以偷窃是为了自救。

当错误的认知产生,其行为都要为了其错误的认知而去服务,偷窃行为则孕育而生。

综合以上查阅的文献资料以及对s同学长期的追踪辅导,我们可以把s同学的偷窃行为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有目的、有动机地进行偷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动机:
1.引起父母关注:由于幼年丧母,父母长期忙于工作,使s同学想通过偷窃等问题行为引起长辈更多关注,
2.为报复:由于s的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错就暴打,缺乏正确的沟通,让孩子反抗的心理强烈。

3.虚荣心作祟:因为父亲的两任妻子生育七名子女,家庭贫困,没有给孩子多余的零花钱,但学校门口的小店里长期挤满了买东西吃喝完乐的孩子,孩子容易内心虚荣心作祟。

4.为弥补缺失的“爱”:由于继母对他的态度比较冷漠,父亲长期忙生意,无暇关注孩子的成长。

他不得不争取友谊来填补他所缺失的“爱”。

他和班里一个家庭离异的孩子关系很好,很多时候他偷钱是为了请这位关系要好的同学吃东西,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友谊,获得更多的爱。

第二阶段:变成了惯性强迫型偷窃行为,已形成偷窃—兴奋快感的心理条件反射。

此状态,偷盗已成为一种令他愉悦的心理刺激,成为很难控制的一种病态行为。

四、辅导策略
针对以上归因诊断,我们可以确定s同学出现偷窃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从小缺爱,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在冷漠的家庭关系中,出现的行为的偏差,我与s同学的家长共同制定的辅导策略;
1.家校形成合力: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学生偷窃行为的产生大多数可以归结为不良的家庭关系造成的。

在处理本案例时我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家访,注重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偷窃行为;引导家长自我反思;构建良好的帮扶关系;形成良性的家校协同;注意和谐家庭关系等,使学生的偷窃行为矫正过程得以全方位保障。

s同学的家长并不是特别好沟通的家长,很多时候忙于生活,根本懒得理儿子在学校的一些问题,再加上子女众多,根本无暇顾及,但我通过不懈努力,不厌其烦地和家长沟通,最终家长还是选择配合,形成家校合力。

2.制定行为的契约:我和s同学制定行为契约,明确指出哪些行为、什么时间完成,对应接受哪些奖惩。

在制定行为契约时,我注重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尊重行为改变的发展规律。

契约的开始就是行为改变的开始。

如:s同学和老师达成契约,当自己看到别人的东西想偷偷拿走时,就看书,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并约定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犯,就给予奖励,奖励也以他喜欢的图书为奖品,这项约定充分发挥了他热爱的读书的长处,同时也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契约,s同学偷盗行为的次数明显减少,而由他撰写的读书笔记,经常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学业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在期末评奖中,他被评为“进步之星”。

3.定期谈话法。

沟通从心开始,作为班主任老师,对待这种特殊孩子,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要在平时的沟通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共情,让特殊的孩子从辅导老师的谈话中,感受到尊重接纳。

青少年学生最主要的需求就是爱与自尊的需求,强调个体如果接受爱或给予爱,则会产生适度的成功,爱会让个体产生成功的动机和自我价值,在爱与自我价值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我认同。

4. 系统脱敏法。

这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

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

在辅导s同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行为的约定,循序渐进,逐渐延长约定时间,实行履行约定,就奖励,最后达到偷盗行为的减少,直至消失,这本身也是一种脱敏治疗。

5.厌恶治疗法。

在辅导的初期,s同学本人是知道偷盗行为是一种错误行为,但由于长期偷盗,已经给自身心理带来了极大影响,一时间很难控制住。

我就和孩子约定,手上带一根小皮筋,当他起心动念时,就用皮筋轻轻弹一下自己的手,逐渐形成对偷盗行为厌恶情绪的条件反射,再通过家庭和学校联手教育,让孩子内心产生对偷盗的厌恶情绪。

五、辅导阶段
六、辅导反思
在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处理过许许多多学生偷盗的行为,这些行为中有些是临时起意,有些长期养成的坏习惯,但无一例外,都是非常难处理。

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更加谨慎小心,既要“治病救人”,又要方法巧妙。

一旦用力过猛,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生难以挽回的伤害。

1.共情尊重。

辅导老师要与学生共情,对其行为表示接纳,尊重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千万不可站在道德制高点,一味训斥,心理辅导方法介入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时机。

尊重学生隐私也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所有偷盗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内心还是有些不好意思,难为情的。

作为班主任兼心理辅导老师,一定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办公室里和学生交流,更不能在班级里谈论这件事,多一个人知道自己偷窃的行为,学生都是非常在意的,充分尊重学生隐私,给予学生改正的空间。

2.家校共育。

青少年出现偷窃行为,其家庭状况大多为过分宠溺家庭、单亲或重组家庭、重男轻女家庭、父母行为不良、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要解决问题,需要将家庭因素考虑入内。

s同学有在校外小店里偷东西,被老板抓住,找到我理论。

因为s非常害怕其父暴打他,眼神里流露出恐惧。

我犹豫了好久,是自己来处理,暂时不告诉家长,让孩子少挨一顿打;还是告诉家长,和家长一起解决呢?最终,我选择告诉家长,因为家长层面对孩子问题的改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告诉家长情况之后,我反复交代家长不可以打孩子,和家长达成家校协同的共识。

只有教师参与的教育如同一条腿行走,只有和家长协同教育才能走的更快、更远!
3. 自我接受
整个辅导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能接受责任的观念,使其能从日常生活中采取较佳途径,挖掘自身的潜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明确不能通过偷窃的途径来满足自我需求。

s同学偷盗主要是为了在外给同学请客,来获取友谊,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多次通过认知改变的方法,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友谊不是用这些非法得来的钱财来换取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人格魅力来赢得友谊。

4.寻根溯源
班主任或辅导老师应该和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沟通探讨,找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是一些影响深刻的特殊事件,老师要善于甄别各种因素,最终进行归因判断。

青少年偷盗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是多元的,班主任们要用持久的耐心、恒心、爱心,运用科学的心理学手段,引导学生向健康心灵之路不断迈进,这项工作是复杂艰巨的,需要我们凝聚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力量,才能引领孩子走出心灵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