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学科实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是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修订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以“一核四层四翼”评价框架为核心的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考查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1]历史考试着重考查的辨析、概述、建构和评价能力实际就是这三项关键能力考查的具体化。笔者以为,对学生辨析、概述、建构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历史教学的每一环节,既要渗透于常态化课堂教学中,又要落实到历史作业的布置上。因此,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辨析、概述、建构和评价能力的历史作业,对于改进作业功能、落地核心素养、对接新课标要求,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史料搜集作业中培养历史辨析能力
“修订版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2]
显然,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史料,
并对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辨析,了解每一则史料的价值和用途是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着力培养的能力。
“英国工业革命”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近代史上跨时代的历史事件。在讲授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英国工业革命影响”方面的材料。其次,从学生收集到的众多条材料中选取其中三条设计了如下作业。
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
刘建新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9】
摘要:以培养高中学生学科关键能力为核心的历史作业设计,有助于对接新课标要求,落地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史料搜集、课外阅读、史料解读和观点选择等不同要求的作业设计来培育学生历史关键能力,改善历史作业质量,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关键能力;作业设计
1.作业内容:
材料一 2003年英国历史教科书《工业、改革和帝国:1750年-1900年》有六章内容直接涉及到了工业革命,其中第三章“从农场到工厂”划分的小节主要包括:“不再在家工作!”“工厂是怎样创造域镇的”“什么是‘黑金’”“一个‘血汗工厂’的终结”等。2014年美国部分高中所用教科书《西方社会的历史》第二十章“能源与工业中的革命(1780年-1850年)”,认为“工业革命开创了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的时代”。
材料二 1854年,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写道:“请先看看故事的发生地:库克镇。镇上满是机器和高大的烟囱,烟囱没完没了地冒着黑烟。这里有脏兮兮和散着怪味的河流……生活的舒适,与这里无缘。”1814年瑞典企业家埃舍尔在日记中写道:“我在利物浦参观了很多造船缆绳工厂,车间里的机器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操作机器只需很少的工人。要达到这样的效率水准,我们瑞士的工厂必须换掉所有的员工并训练新一代的学徒。”
材料三 印度国民大会党温和派领袖巴纳古(1848年-1925年)赞美“英国对印度造福无穷,给了我们秩序、铁路和欧洲教育,全国为此对英国表示感激。”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达达拜·挪罗齐(1825年-1917年)在《印度的贫困和非英国式的统治》里论述:印度财富大量流入英国,1867年约为800万英镑、1870年为1200万英镑。英国在印度长时期掠夺的财富主要在英国消费,造成印度财富的单纯外流,这是印度贫困的根源。
你认为应该如何辨析上面这些材料?
·65学科实践·
2.作业要求:(1)需要分角度、分层次论述;(2)可从史料形成背景、类型价值、记载内容和立场意图等角度进行辨析。
该作业分为两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检索文献搜集材料,旨在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懂得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第二环节通过所摘取的三段典型材料进行问题设计,力图让学生了解每一条史料的价值和用途,使其历史辨析能力得到培养。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来看,搜集史料环节问题不大,多数学生能够阅读中外论著,并从中摘取出与“英国工业革命影响”相关的段落或句子,有些学生还检索了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有个别学生翻阅了原汁原味的英文版论著。史料辨析环节,尽管三段材料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阅读障碍,但学生提交的作业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论述角度层次不全或没有分角度层次论述,读不懂材料和不会表述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显示出一部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历史辨析能力偏弱,需要教师日后加大对学生辨析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外阅读作业中提升历史概述能力
概述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基于阅读理解的史料情境是培养历史概述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通过布置涵盖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要求学生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再认再现所知晓知识的作业,有助于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也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概述能力。
“1787年宪法”是人教版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重点内容,它规定了联邦制、分权与制衡等重要民主原则,是美国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博弈、妥协的产物,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让学生了解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的始末,特别是会议上的辩论情况,将有助于对宪法内容的理解。为此,笔者课前布置了如下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作业内容:
阅读麦迪逊著、尹宣译的《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并编写一幕发生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的辩论场景。
2.作业要求:(1)写出辩论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宪法的主要内容;(2)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3)辩论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从作业内容看,重在让学生“概述”辩论过程,表述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从作业形式看,编写一幕辩论场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作业反馈看,大部分学生都涵盖了作业的基本要求,清楚自己重点和关键要说什么,对课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基本到位。但也有一些学生的作业不合要求,要么脱离背景或内容,要么主题不准确,需要教师点拨纠错,予以纠正。
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现状,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再认再现课堂关键信息、重难点知识的作业要求,便于学生明确“说”什么,在编写辩论场景的过程中,提升了“概要地说”和“说重点、说关键”的能力。
三、在史料解读作业中培育历史建构能力
通过将课堂知识的主要内容迁移到新的史料情境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内化知识,重新整合建构、综合表述的作业要求,体现了教师检测学生阶段性知识目的,同时也是在培育学生如何规整知识、建构知识的综合表述能力。
由早期国家走向中央集权国家的秦汉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时期;它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在完成中国古代史——秦汉单元的教学后,为活化课上学习内容,培育学生历史建构能力,完成单元知识结构的建构,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作业内容:
在秦汉时期的四百四十余年间,秦王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时期进一步完善,成为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沿袭的基本模式。“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自此形成国家统一为众心所向、分裂为历史逆流的大一统历史传统。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中国从此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以重农(本)抑商(末)为国策,确立了以封建地主私有制经济为主体、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