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哲学史论⽂
西⽅哲学史是欧洲哲学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现代哲学的发展史。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西⽅哲学史论⽂1
题⽬:关于西⽅哲学中“存在”的理解
所在系别:
作者:
学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摘要:在西⽅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曾做过诸多论说。

“存在”是西⽅哲学的核⼼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哲学的发展。

因此,本⽂就“存在 ”这个概念进⾏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唯⼀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不够稳定与可靠。

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希腊哲学诞⽣之⽇起就以获得关于⾃然的知识为最⾼理想,⽽⾃然哲学由于⾃⾝局限于感性领域⽽⽆法达成这⼀⽬标。

基于对⾃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的本质,从⽽提出“存在”这⼀概念。

进⽽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上学之路。

在《论⾃然》⼀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神之⼝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条是“存在不存在,⾮存在存在”。

第⼀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

他认为,只有沿着第⼀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

接下来他⼜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存在是唯⼀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存在是永恒的,不⽣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从上述的⼏条我们发现: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并不是⼀种我们所能具体感知到的经验的存在,⽽是⼀种由我们理智所把握到的⼀个抽象范畴。

前四条所描述的属性,使得我们很难根据⾃⼰已有的经验设想出这么⼀个东西,这也是巴门尼德所要达到的效果:他所认为的“存在”,是⼀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次的范畴,这就不能⽤具体事物的属性来描述与辨别。

但是,在巴门尼德那⾥,他并没有对于存在有更进⼀步的具体描述,这也为后世研究存在造成了⼀定的困难。

由于⼈们所具有的常识性的思维⽅式,⼈们在理解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的时候,会尝试着⽤常识的思维模式去理解(特别是在古希腊时期,这⼀点在⾃然哲学家⾝上显得尤为突出),这样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初衷了。

因⽽在这⾥,⼈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则分为对于“存在者”(存在物)的理解和对于“存在”本⾝的理解。

⽽对于这两个不同⽅⾯的理解,产⽣了后世缤彩纷呈本体论思想。

2 存在与本质
在西⽅,随着⿊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发表,⼀种从古希腊到⿊格尔为⽌的哲学史观便形成了。

于是,⼈们按照⿊格尔所提供的线索,来认识西⽅哲学的发展。

海德格尔却在《存在与时间》等著作中,对西⽅传统的哲学史观和全部理性主义哲学发起了挑战。

这样,⼈们就不得不通过海德格尔,来重新评价我们所熟悉的哲学家,并进⽽重新认识西⽅哲学的发展了。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现代西⽅、也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

“存在不是存在者”——这是海德格尔著名的“存在论区分”。

他认为,“存在”与“存在者”完全不是⼀回事。

世界上任何⼀种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存在者”;⽽“存在”却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它⼜不是“种的普遍性”,⽽是⼀种“超越者”,超越于所有的存在者。

宇宙本⾝也只是⼀种最⼤的“存在
者”,它⽣发了“存在”,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存在”。

任何可以定义的东西,都只是“存在者”;⽽“存在”既然不是“存在者”,当然是⽆法定义的。

⼈是⼀种特殊的“存在者”,海德格尔⽤“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他。

“认识是在世的⼀种⽅式”,⼈之所以能够认识万物,是因为⼈⼀向就已经融合于世界万物之中。

这就是⼈与其它存在者的特殊之所在。

海德格尔说:“在西⽅思想的历史中,尽管⼈们⾃始就着眼于存在⽽思考了存在者,但存在之真理始终还是未曾被思的,它作为可能的经验不仅向思想隐蔽起来了,⽽且,西⽅思想本⾝以形⽽上学的形态特别地、但却⼀⽆所知地掩盖了这⼀隐瞒事件。

”“根据这种历史,在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显现中,并没有发⽣存在本⾝及其真理”。

在他看来,⾃古以来,西⽅哲学就有两个追问⽅向:⼀是追问“存在者”,⼀是追问“存在”。

但是,从柏拉图——亚⾥⼠多德开始形成的占主流的西⽅的传统哲学,就其总体⽽⾔,忘记了“存在本⾝及其真理”,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并以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法孜孜以求。

⽽追问“存在”的哲学思潮,虽然在古代曾经有过可喜的开端,但后来⼏乎被淹没了。

从柏拉图到⿊格尔,长达⼆千五百年期间,这种迷误居然得以延绵。

因此,新哲学的使命应是:重提“存在”问题,揭⽰“存在”的真相,以恢复其“超越者”的地位。

围绕着对存在的研究,⾄少可以包括以下⼏点。

两种追问的对象:追问“存在”与追问“存在者”;两种追问的⽅法:“客体化”取向与“主体化”取向;两种类型的智慧:采取“客体化”取向、追问“存在者”⽽得到的理性主义的智慧,以及采取“主体化”取向、追问“存在本⾝”⽽得到的“⾮理性主义”的智慧。

3 结束语
从追问“存在”的视⾓来看,哲学应当是关于⼈对于世界的态度,或⼈⽣境界之学。

既不能把哲学等同于具体的实证科学,也不能将哲学仅仅归结为认识论。

哲学是真、善、美三者的统⼀。

参考⽂献
[1]⾼秉江.《从语⾔与存在的维度看巴门尼德的Being》
[2] ⿊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西⽅哲学史论⽂2
摘要:哲学的发展就是⼈类求知欲望的展现,⽽在哲学史中,每⼀位哲学家都是不可替代的,都为我们提供了⼀个新的⽅法。

关键词:哲学论⽂
⼀、引⾔
西⽅哲学史作为⼀门学科,也有其产⽣和发展的历史。

我们可以把它的历史追溯到柏拉图和亚⾥⼠多德的著作。

亚⾥⼠多德在他的《形⽽上学》等著作中,有批判地论述了泰勒斯到他的⽼师柏拉图的哲学观点。

尽管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西⽅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创⽴者,但是,他们的著作,⽆论如何算不上哲学史的专著。

研究西⽅哲学史的第⼀部专著是公元3世纪中叶希腊哲学传记作家地欧根尼拉尔修撰写得由10卷组成的《著名哲学家的⽣平、学说及嘉⾔钞》。

西⽅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正如同哲学本⾝的发展,也经历了⼀个不断分化的过程。

从横的关系看,他分化出西⽅逻辑史、西⽅伦理学史、和西⽅美学史等等;从纵的关系看,学者们⼜习惯于把它分为西⽅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现代西⽅哲学。

所以,⼴义地说西⽅哲学史包括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哲学直到21世纪的西⽅哲学各个部分的历史;狭义地说,西⽅哲学史只包括从古希腊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为⽌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法论的历史。

⼆、西⽅哲学史的发展过程
第⼀个时期是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为⽌的古希腊罗马哲学。

在这个时期,希腊罗马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奴⾪制。

⾃然科学还处在萌芽阶段,真正的科学还没有产⽣出来。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和这样的⾃然科学前提下产⽣出来的哲学只能是朴素的。

第⼆个时期是从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为⽌的中世纪哲学。

这个时期西欧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封建制,在这种条件下产⽣的哲学只能是为天主教会服务的哲学,它被称之为经院哲学。

在这时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个别是实在的还是⼀般是实在的等争论表现出来,因⽽出现了经院哲学与异端思想的⽃争,在经院哲学内部出现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第三个时期是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近代哲学。

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产关系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和确⽴,由此⽽引起了各国的资产阶级⾰命,⾃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并获得迅猛的发展。

这时,虽然有些哲学家仍在探讨宇宙的实体是什么,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认识论提到了哲学的⾸位在实体⽅⾯,有⼀元论和⼆元论之争,⼀元论中⼜有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之争。

在认识论⽅⾯,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两派⼜分别有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分歧,最后,德国古典哲学的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三、西⽅哲学的⾃⾝特点
(1)西⽅哲学与⾃然科学的联系尤为密切。

在西⽅,特别是在近代,⾃然科学⽐较发达,这给西⽅哲学以巨⼤影响。

在古代希腊,哲学著作常常冠以“论⾃然”的名称,哲学家就是科学家,哲学与⾃然科学混然⼀体分不开。

西⽅哲学与⾃然科学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哲学与⾃然科学曾经混然⼀体⽽不分开,⾃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然科学基础,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2)在西⽅哲学中,认识论和⽅法论始终是⼀个重要部分。

既然与⾃然科学的关系特别密切,为⾃然科学提供认识⾃然的原则和⽅法就成为西⽅哲学的⼀个重要任务,因此认识论和⽅法论始终是它的⼀个重要部分。

在古希腊哲学产⽣时期,虽然⾃然哲学是其主要部分,但是毕泰⼽拉和赫拉克利特就已经开始探讨认识论问题。

到了德谟克⾥特、柏拉图和亚⾥⼠多德,已经
有了相当完整的认识论和⽅法论思想。

即便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认识论和⽅法轮也占有⼀席之地。

(3)西⽅哲学与宗教有⼀种特殊关系。

西⽅哲学从产⽣之⽇起,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希腊哲学正是在批判继承古希腊神话所提供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产⽣的,存在于希腊地区的古代宗教给刚刚诞⽣的哲学以巨⼤的影响。

(4)在西⽅哲学史中,学派林⽴,思潮迭起,它们的共存和⽃争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其中影响较⼤的有:⽶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毕泰⼽拉派、爱利亚学派、智者派等等。

总之,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学派之多举不胜举。

当然,西⽅哲学的特点远不⽌这些。

我们学习和研究西⽅哲学史,除了要把握哲学发展的发展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它⾃⾝的特点,才能学好和研究好西⽅哲学史。

西⽅哲学史论⽂3

国内⼤学开设西⽅哲学史的课程由来已久,据北京⼤学赵敦华教授在其所著《西⽅哲学史简编》中所述,早在1918年北京⼤学⽂科哲学门就已开设有“西洋哲学史⼤纲”课程。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泛传播和深⼈影响,新中国成⽴后,“西⽅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道,成为⾼校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1977年恢复⾼考以来的30多年,哲学专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各⼤⾼等学校逐步设⽴门类齐全的哲学专业,思想逐渐由封闭⾛向开放、由单⼀⾛向多元,哲学专业教育和教学改⾰取得了长⾜的发展和重要的成就,逐渐⾛向系统化、规范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校西⽅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长⾜进步,西⽅哲学史的课程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其研究也越来越具体和深⼈,相关的专著和译著越来越多,从事西⽅哲学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与国际学术同⾏的交流越来越⼴泛和密切,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热爱并投⾝到对西⽅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中。


哲学从⼀开始就是作为⼀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出现的。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之学”,是对智慧的⼀种热爱和追求。

当以普罗泰⼽拉、⾼尔吉亚为⾸的所谓“智者”(sophist)以拥有智慧⾃居时,苏格拉底却坚持认为⼈的所谓智慧没有多少价值,甚⾄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充其量不过是爱智慧⽽已。

正因为知道⾃⼰没有智慧,⼈“⾃知其⽆知”,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我们追求⼀切智慧的起点;才会如此地热爱智慧、向往智慧、渴求智慧,乃⾄去追求智慧,这就是哲学。

所以,哲学本质上并不侧重于⼀种现有的或既定的知识,⽽更多地表现为⼀种思考状态、⼀种系统性反思和批判的思维活动。

从这⼀点上来说,思想史的学习以⼀种概要化的⽅式为后来的思想者展⽰前⼈思考的阶段性成果,经典原著的阅读重现了前⼈展开思考的具体过程,⽽对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则是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下的不同思想者之间展开深⼈的思想互动、思想砒砺的真正桥梁和纽带。

因此,思想史的学习、经典原著的阅读和哲学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个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完整的哲学之思。


从宏观层⾯上讲,把思想史的学习、经典原著的阅读和哲学问题的思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要从理念上回归哲学的本质和哲学教育的本质,以真正哲学性的⽅式来展开西⽅哲学史的教学实践活动。

不把西⽅哲学史当作⼀套既有的、固定的和僵化的知识体系,⽽是⽤⼀种⾃由、开放和对话的⼼态去学习西⽅哲学史,同情地去理解并拒绝以贴标签的⽅式来简单化地看待和处理西⽅哲学和西⽅哲学家的思想,要学会⽤每个哲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把西⽅哲学史的教学看作是⼀场场充满了⾃由批判、⾃由思考和⾃由探索的思想⾃由对话,从⽽回归到哲学教育和哲学学科的真正本质。

从具体操作层⾯上讲,笔者认为有以下⼏个⾏之有效的⽅法和途径。


本⽂⼒图探索出具有⼀定可⾏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教学基本原则和基本⽅案,以便真正有效地把西⽅哲学史、思想史的学习与西⽅哲学经典原著的阅读理解,以及针对西⽅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较完整的计划和⽅案,这些计划和⽅案具有⼀定的实际可操作性,能够运⽤到实际的西⽅哲学史教学活动中去。

将基于问题和原著阅读的西⽅哲学史教学模式逐步试点,并渐进推⼴到哲学系本科的西⽅哲学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对其实际运⽤效果的反馈和评估不断加以改进和修正,最终能够把这样⼀种基于问题和原著阅读的西⽅哲学史教学模式加以普遍推⼴并形成哲学专业教学和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笔者认为,最终的衡量标准应该着眼于以更完善、更科学的教学模式来推进国内哲学教育特别是西⽅哲学教育的进⼀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