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实践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实践策略
摘要:有效的课堂小练笔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方兴未艾,给阅读教学和习作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不乏看到生硬的插入式的课堂小练笔。

造成课堂小练笔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本原因是意识上的偏差,把小练笔仅仅看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固态”地“体现”。

以“追求”的姿态,恪守“到位”,做到“以学定教”、“因文而练”,就一定能直抵有效,演绎课堂小练笔的精彩,走出一条以“小练笔”见“大语文”的读写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练笔;实践策略
有效的课堂小练笔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方兴未艾,给阅读教学和习作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不乏看到生硬的插入式的课堂小练笔。

笔者认为,造成课堂小练笔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本原因是意识上的偏差,把小练笔仅仅看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固态”地“体现”。

其实,课堂小练笔是灵动的教学行为,我们要以“追求”的态度来对待。

“追求”是一种精神,它让我们坚定信念担责任,不大意小视;“追求”是一种意志,它让我们直面困难寻路径,探索规律;“追求”是一种境界,它让我们静心沉底去浮华,把握有效。

一、认识到位,思考“是什么”。

课堂小练笔是阅读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随机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的一种综合性课堂练习。

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动口不动手”的现象。

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等特点,弥补了“大作文”周期长的不足。

它承载着人文价值熏陶和语言表达训练的双重功能,架起了由读到写、由积累到表达的桥梁,使读写“有机结合”。

它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力于言语训练点的捕捉、铺设与文本内容、阅读感悟的有机结合。

它是有思想的教学行为,“有法”而无“定法”,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和谐统一下的教学智慧的结晶。

它是具体有教学行为,神奇而不神1
秘,有效的课堂小练笔能让课堂收获无限的精彩和惊喜,只要我们不懈追求,做有心人,就能成为“神奇”的导演。

二、目标到位,思考“为什么写”。

目标意识,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且每次小练笔都应该体现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复现。

1、把握学段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和写作每个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课堂小练笔也应具有鲜明的学段特点。

比如同样是总分的写作方法,中年级有,高年级也有。

怎样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设计具有层次性。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四自然段,含有“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可以安排仿写练习。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显然并不难,在二年级已经练习过。

我又针对这一段的结构特点,增加了训练点:学习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表现事物的特点。

这样,就在原有并列句式的训练上增加了比喻句的训练,做到层层递进,学生的语文能也得到了提高。

一般来说,低年级要先说后写,还可以多一些仿写,以文引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来模仿写作,写不在长,几句话即可。

中年级正处于写作的过渡阶段,是完成从口述向笔述、从句段到篇章的过渡,可以侧重段的练习。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笔归纳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的能力,既可仿写,又可拓展,还可抒怀,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2、把握训练侧重点。

课堂小练笔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促进阅读,一是促进写作。

课堂小练笔的重点同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挖掘文体,深化情感;一是感悟写法,学会表达。

因此,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3、把握文本特点。

“语文教材是例子”。

我们的课堂小练笔就要充分考虑这个“例子”的特点,发挥这个“例子”对习作的指导作用,依托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从语言特点、布局谋篇、体裁特征等方面有选择地进行课堂小练笔,从而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三、内容到位,思考“写什么”。

2
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

”那么,怎样去找这个“结合点”呢?笔者认为,课文的留白点、悬念点、精彩点、细微点都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1、在留白处,补白。

中国画中常常留有空白,给人的感觉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文本中也往往有“留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空间,巧妙地引导孩子对教材进行补白,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尽情释放那倾泻而出的灵性和情怀。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课文中重点写了志愿军对“大娘”、“大嫂”、“小金花”等女性的道别,而对那些“亲如兄弟”的朝鲜男性的道别采用了留白,我引导学生写一写“战友兄弟”,学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

2、在悬念处,续写。

很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

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

如《中彩那天》,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当库伯把汽车开走以后,家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再思考”和“深加工”,而这种更进的深入可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某种“顿悟”,升华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3、在经典处,仿写。

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仿写。

4、在细微处,想象。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课文中有许许多多的词语往往都蕴含着一个个丰富而又精彩的世界。

在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潜心会文、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如果能以词语为基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就会更加的鲜活起来。

实现学生由消极的静态语言理解向积极的动态语言感悟发展。

四、时机到位,思考“什么时候写”。

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

课堂小练笔也是这样。

因此,教师要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巧妙挖掘训练“泉眼”,或在学生惊疑处,或在学生辩驳处,或在学生感动处,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

抓住了
3
学生情感的喷发点,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1、“情”动而练。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

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着充分理解与感悟之后,写就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了。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在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情感达到了至高点时设计课堂练笔,胸中喷礴的情感就会流淌笔尖。

2、思“辩”而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所谓不辩不清,学生通过辩论,不仅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我们可在这“辩”处设练,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到父亲要求“我”把大鲈鱼放掉时,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

经过辩论,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信用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

随后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

五、指导到位,思考“怎样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小练笔虽然小,但是教师还是应该作些具体的提示或者提醒。

比如适当铺垫、加以有效的引领,或者指点一下某些应注意的细节等。

只是不同类型的“小练笔”达成不同目标,笔者以为指导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

1、披“言”入情,想象形象。

王弼说:“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

”可见,循着“言”(文本语言)是可以明晰“言”背后的“意”(文本的意蕴),是可以再现这些物象和情境的。

同时,在还原和再现的过程中,还可以揣摩到作者的内在情感和思想意图,所以这个由言到象再由象到意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感悟内化的重要过程。

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一课时引导学生写纳兰性德的记忆中的故园是怎么样的画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境由心造,心与物游。

“故园”一词,在学生的笔下成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成为了一个个立体丰满、情真意浓的物象,成为了纳兰性德乡情、归思的全部寄托。

在这个语言和想象交织衍生的物象里,
4
学生极为自然又忘我投入地走了一个来回。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移情体验,将作者纳兰性德思念故园的内心潜台词层层引向深入,实现了言语表达和文本意蕴的和谐融通!
2、感悟表达,模仿迁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再见了,亲人》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通过上一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的话别的情景。

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

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的同学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的同学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不好?
师:现在,咱们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也就是说,第一段是怎样写的。

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

(学生读,思,议。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

首先是劝大娘别送,再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

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同学们
都看出来了,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

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

不过,因为朝鲜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着志愿军的话说的,所以,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

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

(学生读第一段最后一句,思考。

)……在第二个步骤中,于老师帮助学生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便是具体的授之以渔。

3、适当拓展,加强整合。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因此,指导小练笔要有学科整合意识。

比如,《人类的老师》的小练笔,我提前与科学和信息技术课老师取得联系,为了让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在上练笔中有话可说,完成这个练笔就能水到渠成。

六、评改到位,思考“写后”。

1、关注全体,及时点评。

没有评价,没有修改,就没有提升,没有增量。

及时评改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意义,不能忽视了评改这一环节。

评价应关注5
全体学生,让课堂小练笔成为部分优生的展示台,更要让课堂小练笔成为全体学生的阶梯。

至于评改的方式,完全可以灵活一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还可以把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开展自己评,同桌评,组长评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

2、鼓励积累,灵活运用。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生在小练笔中积累的生活场景多了,生活体验丰富了,学生就不会再把写作当作应付的任务,而是情感的释放、生活的再现。

如:四年级上册习作四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我引导学生用现成的“小练笔”片段灵活地构局谋篇。

这样,不但用鲜活的事例告诉孩子们:原来平时写好“小练笔”还挺有用,而且化解了大习作的难度,让学生乐于表达,轻松表达。

课堂小练笔是一种理念,一种智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只要我们以“追求”的姿态,恪守“到位”,做到“以学定教”、“因文而练”,就一定能直抵有效,演绎课堂小练笔的精彩,走出一条以“小练笔”见“大语文”的读写之路。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