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教育引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4期2008年5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 U I Z HOU UN I V ERS I 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 ence E diti on)(Bi mont hl y)

Vo l .10No.4

May .2008

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教育引导

向 红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 要:通过调查现在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呈现个人本位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道德意识主体化等四个方面的特征。深刻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道德人格形成的原因,提出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和引导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09(2008)04-0234-02 为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塑造和谐的道德人格,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以湖南吉首大学为例,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笔者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教育引导的对策。

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健全的和谐的道德人格,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调查显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道德人格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在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双重挤压下发生着急剧变化,呈现出新旧交替、良莠混杂的不确定性状态,并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

1.个人本位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道德意识主体化。

民族地区大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国家社会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但是个人本位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大学生道德意识日益出现主体化的特征。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坚持自我为中心,崇尚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强调自我价值,注重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忽视个人

对社会的奉献和应尽责任,社会责任意识日益减弱。如在调

查贡献与回报的关系时,41.5%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多讲奉献,少讲回报,同时,也有37.7%的大学生认为贡献与回报应当均等,更有少部分大学生(14%)认为既讲奉献,更讲回报。这表明民族地区大学生在尊重和服从集体利益的同时,并不希望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道德意识中个人本位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减弱。

2.道德认知水平高,道德践行效果差,道德知行脱节。

民族地区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求新与守成、优

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

中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在“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拌,认同与失

落交错”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就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偏离、“实然”状况与“应然”认知的矛盾。如在传统道德认知方面,96%的大学生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应该继承发扬,但是在具体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却往往忘掉我国传统美德中的诚信,考试舞弊等大学生不讲诚信问题时有发生。

3.个人追求很强烈,社会理想被淡化,道德选择自我化。

民族地区大学生独立自立意识强,他们相信自身实力,过分强调自我发展,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有些大学生把自己凌驾于他人、集体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地区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当代大学生不再把“实现共产主义”当成唯一的终极目标,而是更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如当代大学生最为重视的价值目标依次是事业有成、有所作为;世界和平、国家强盛;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纯真爱情,美满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这表明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单一价值目标和以个人价值为取向的多元价值目标共存。

4.传统美德被忽视,实用主义道德被重视,大学生道德行为呈现功利化色彩。一方面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艰苦朴

素、勤俭节约、敬老爱幼等传统道德往往被当代大学生忽视。传统道德“重义轻利”的观念逐步破除,大学生实用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厚。

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成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

动与精神文化活动从政治活动中相对独立出来,从而导致诸领域活动之道德规范的原道德标准的失范,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空白”,这就为多元道德人格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同

时,人们更加需要重视物质利益和经济需要,将经济领域中

等价交换原则扩大到其他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钱升值和道德贬值。受市场经济谋求现实物质利益的驱动,青年

①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向 红(),女,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青少年犯罪和法制教育方面的研究:2007-12-1

:1974-.

大学生敢于竞争,讲究效益,他们看重个人的知识才能与社会实践,看重个人的事业成功和有所作为,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为社会做贡献,又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道德生活呈现出双重性。

2.社会文化的冲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各种新旧观念交织冲撞。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各种文化思想也随之而来。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交织冲撞,为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需要,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提供了可能,这必然冲击甚至取代多年来单一的道德观念体系。另外,由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传递跨越时空,不同的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交流信息。受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很多青年大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感染中,接受了西方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这势必淡化多年教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冲击他们尚未定型的价值观念体系,使其道德观、价值观重新分化组合,从而处于动荡不居的紊乱状态之中,甚至可能会朝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发展。

3.理论教育的滞后。理论教育的滞后是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不良道德人格的重要原因。如在自我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学校教育批判否定了传统道德中那些以社会性泯灭个性的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自觉的崇尚道德的个体性和主体性。但道德作为主体自觉和自由的追求又总是必须合乎社会规范。虽然我们以崇尚道德的主体性来批判传统道德片面的强调社会规范性,但由于没能同时在主体性和社会规范之间确立一个新的平衡,因此,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的青年学生便注定要表现出许多的迷惘和困惑。

4.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从主观原因来看,青年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及其问题,与其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个人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因一直在相对单纯的学校中生活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就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着时代的变革,缺乏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对传统和现实缺乏深入全面了解,往往把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看作是保守过时的思想。但他们又不主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因而在道德意识上表现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既不同于传统教育主张的集体主义,也不同于西方典型的个人主义。大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年龄阶段中人格已相对独立,但又没完全成熟,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价值目标往往理想化,目标的实现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因而会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色彩。

三、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和引导

1.把握好教育的层次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现实社会是动态多元的,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在经济状况、思想道德、生活经历等方面也是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所以,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就不可能是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而要充分考虑到其层次性。一是教育内容的层次性,要真正建立一套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德育教育内容,避免内容重复。二是道德价值导向的层次性,注意将合法的行为、合理行为与应提倡的行为区别开来。应当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及体现个性特征的道德,只要达到了与其个体素质、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就不应求全责备。三是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对本科生与专科生,学生党员和非学生党员的要求应区别开来,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只有充分考虑青年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把握好教育的层次性,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把握好教育的思想性,增强教育的知识性。承担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高校德育工作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又有很强的知识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宽广的眼界、渊博的知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阐明道德的基本知识,夯实道德人格的知识基础。在进行知识性教育的基础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启发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性寓于丰富的科学知识之中,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进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把握好教育的理论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德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讲清道德的基本理论。但是仅靠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还不足以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取向问题。应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大学生在道德人格问题上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真正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和谐道德人格。

4.把握好教育的主导性,增强教育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基础上,要注重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神需求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挖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潜能。对大学生种种道德观应从现实的社会环境条件出发进行分析,并加以科学评价,不要简单地划对划错,不是强迫他们一定要马上接受或放弃什么,而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判断和分析各种事实,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完善自己的道德观,不断增强教育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肖 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转页)532

第4期向 红:民族地区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教育引导

2..:2002.

2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