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原文及译文
“兴”的表现手法:篇一
“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
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了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地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

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
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对于《诗经》的艺术手法,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的文化精神。

从类型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已流传了二千五百年之久,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因而成为后代诗人学习、仿效的对象。

《诗经》的许多作品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写实传统,堪称为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作者,本身是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他们写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表现自己思想愿望苦乐悲欢,这些触景生情、情由衷发的诗篇,都能如实描写,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和粉饰雕琢之弊,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敢于揭开内幕,指斥时弊,且能表达出作者鲜明的憎恶或误伤之情,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形象地表现生活是文学的共同要求。

《诗经》的一些优秀篇章,大多能塑造出较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把生活中人物的一些特点再现在作品中。

如《邶风·静女》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鄘风·柏舟》的“髡彼两髦,实维我仪”,《齐风·东方未明》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动态描写都十分逼真传神。

《郑风·出其东门》的“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都描写了主人公所爱对象的模样:前者写发式,两边垂着
齐眉发;后者写衣饰,白色的上衣,淡绿色的头巾。

这些外貌描写也具有形象性。

至于《诗经》中的一些叙事诗,如《卫风·氓》、《邶风·谷风》中的主人公,更是
具有初步的性格特征,为后来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一个起点。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开端。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在三千年以前就开始步入成熟的阶段。

它的思想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有多方面的开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而杰出的艺术成就,把我国诗歌发展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也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离骚》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同时,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
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
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则,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
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后代的民歌明显地继承了《诗经》起兴手法。

屈原在《楚辞》中,更是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如,《短歌行》就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

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晚近时期的学者,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排除汉、宋门户之见,进一步从文学、史学、社会学等角度阐发诗义,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许多学者运用近代科学方法,将《诗经》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了中国的国界,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了汉文版的《诗经》;从十八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诗经》的全译或选译本,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节周颂·臣工之什篇二
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
诗经名篇原文及翻译篇三
《诗经·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翻译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篇四
①休思:休思。

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汉:指汉水。

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

永:水流很长。

④方:渡河的木排。

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众也,秀起之貌。

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
⑦秣(mò):喂马。

⑧蒌(lóu):草名,即蒌蒿
《采蘩》篇五
佚名(先秦)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诗经体裁篇六
《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
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 就是类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
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
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风、雅、颂,
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
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
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
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