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宁市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2014年的中考语文命题本着“坚持改革、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而不偏”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力度,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一是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试题内容更加灵活;二是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三是命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及社会生活;四是试卷更加科学、规范、简约、合理,命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考生以自己的眼光,谈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抒自己的真情。

全卷共分四大部分,21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今年是第二年实行网上阅卷,试卷的评判更加科学、公正、公平、合理。

全市共61695位考生参考,平均分为52.58;及格率为33.75;优秀率为0.33;最高分为94分。

现对具体试题、试卷分析如下:
一、积累与运用
(一)试题分析
试题的积累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包括拼音拼写、常用汉字书写、古诗文默写、名著导读的积累与运用等。

考查全面,形式多样,难易适中。

相比去年是稳中稍变,“病句”考查演变为“成语运用不当”,这样既考查了词语,又考查了句子,可谓一举两得。

语言运用试题富有地方特色,既考查学生对济宁文化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集积累与运用于一体。

本题15分,全市平均分7.60分。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第1题,题干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语言能力培养和个人素养塑造,强调了语文综合素养的积淀。

此题考的虽是拼音字形,更是语文学习理念的浸染,相比干巴巴的音形选择题更富有生命力。

这是与考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对话。

“塑”的注音是区分平翘舌,有的注成翘舌音,个别的标调错误;“熏”字笔画繁多,学生错误在于书写潦草,笔画不清晰;错字为“即”,让学生区辨“既……,(更)……”和“即使……,也……”,有学生改的是“品位”的“位”、“浸染”的“染”、“熏陶”的“陶”、“积淀”的“淀”等,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

第2题是古诗文默写题,此题考查了孔孟经典、唐诗宋词、思乡诗,主题鲜明,简单易诵。

学生答题错在:一是错别字,“信”的第三横长,“人和”写成“人合”,“落日”的“落”为左右结构,“干嶂”的“嶂”写成“幛”,“归雁”的“雁”写成“燕”、“洛阳”的“洛”写成“落”等;二是答非所问,学生不理解《使至塞上》《渔家傲》的异曲同工之妙在哪里,答成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里应回答边塞的奇异和雄壮的风光;还有思乡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没有思乡呀!三是记忆不牢,《论语》中的句子写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人谋而不忠乎”,颠倒了。

第3题是成语考查题,题干的设计非常精心,这里有课文中的句子,也有对中学生成长和积极向上的引导。

成语的错误非常明显,A中“参与实践活动”怎能是“开卷有益”呢?
第4题考查中外名著,四个选项侧重于作品的内容主题、写法和主要人物形象。

C、D 两项错误明显,《简·爱》为第一人称写法,祥子最后堕落。

A项的内容是错的,应是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不少学生选择了A,应选B。

第5题是综合性活动题,此题欣赏图标,契合了“莲文化”的主题,此题既与课本密切关联,又与济宁地方文化息息相关,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生活气息。

由于受平时训练的影响,学生审题造成偏差,回答了“荷花”变形的含义,而不是象征义和寓意。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试题分析
6---9题为古诗文阅读,共计15分,其中第6题是诗词赏析题,一题两问,前一问侧重考查学生概括诗词内容的能力,后一问考查的是对所蕴含情感的感悟能力。

7—9题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

纵观三个问题:课内、课外分值比重均衡,各占一半。

其中第7题的解释词语改为选择题,考查内容更为丰富,第8题依然是两个句子翻译。

第9题对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分值比重明显增大,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重视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

本题全市平均分7.25分。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第6题古诗鉴赏,所选的古诗是唐朝诗人崔季卿的《晴江秋望》,主要考查诗的内容和情感。

对于所见之景的概括,其实诗的题目《晴江秋望》就有所提示,有的学生简单罗列景物,没有抓住特点“秋、晴、江”。

对于诗的情感,诗文中没有明确的表达,但是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就蕴含着赞美、喜爱的情感,属于融情于景,而学生很多想当然地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沉重的心情”“对腐败统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忧国忧民的沉重”等,毫无依据。

文言文阅读课内考查的是韩愈的《马说》,与之进行比较的短文是《韩非子》中关于“老马识途”的选段,文章短小精悍,对文本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三个题目。

第7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实词“食”“智”,虚词“而”“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面细致的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其中A选项包含通假字,B选项“而”的用法不同,分别为转折和顺承,C选项干扰较大,前一个“之”为虚词,无意义,后一个意为“的”。

D项意为“智慧”。

第8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翻译。

第一句的问题主要是漏掉关键词“且”“等”的意思和“安”的反问语气。

第二句主要错在“师”名词作动词未翻译出。

第9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以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甲文“千里马”寓人才,很多学生答成“怀才不遇的人”“被埋没的人才”,缩小了其范围。

根本原因“不识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者也可用自己的话答成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乙文成语“老马识途”出现错别字不得分,故事的道理主要应从动物、自然、规律方面回答,而不应该理解成文章的道理,即向前人、老人、有经验的人学习。

三、现代文阅读
(一)试题分析
现代文阅读一共选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周露的说明文《睡眠为身体解毒》,第二篇是宋庆发的议论文《等》,第三篇是丁立梅的散文《秋天的黄昏》。

从文体上看,考查较为全面,说明文、议论文、散文都涉及到了;从题量上看,前两篇文章各考了3道题,第三篇文章考了5道题,总共考了11道题,和往年选两篇文章时设置的题量相当,并没有加重考试负担。

从内容和情感上看,选文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时代脉搏,能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本题满分30分,全市平均分13.10分。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第16题考查写景顺序,要求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第二问是要求也是提示,从选文中可以找到“选一处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等词语,根据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写景是按空间方位为序写的。

大多数学生能得到满分,少部分学生写了时间顺序,还有写逻辑顺序的,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写景顺序概念不清,不能从文中梳理有效信息。

第17题考查字词赏析。

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得3分,他们从“吞”字的语境含义、修辞手法、描写对象的特点和下文内容的联系、表达情感等几个角度入手,得出了非常完整深入的答案。

如“吞,吞下的意思,富有动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市街道的灯亮得早,又特别亮的特点,与下文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体现了作者对乡下黄昏的怀念与喜爱。

”大多数学生此题得2分,丢的1分普遍是没有写出和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这个要点,这反映出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注意上下文内容联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18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此题得满分的特别少,用联想手法这个要点学生普遍都没想到,即便这个地方降低要求不扣分,下面三个要点“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还念”一般也回答不全。

学生虽然字数写的不少,但思维不严谨,语言啰嗦,答不到点子上。

第19题考查语句赏析。

学生大多数得2分,答案普遍写到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在童年的快乐”,缺少“写出了棉花的洁白和柔软”这个要点,这反映出学生对“写了什么”这个内容分析有失偏颇。

第20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可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安详”与“丰满”两个关键词,从第四段开始往后找,可从文中梳理有关语句,进行整合。

能紧扣文本,结合体现秋天安详和丰满的语句来分点回答的学生大多能得3分,得2
分的人数最多,回答不全面,普遍只注重了安详忽略了丰满,没有把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类似的要点答出。

四、作文
(一)试题分析
作文题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好,无审题障碍,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利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今年作文的亮点是“提示语”给的非常充分,一反近几年的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学生思维,降低了考查难度。

本题满分40分,全市平均分24.63分。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1.审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题目中“兴趣”,“老师”应该是不可偏废的,尤其是“提示语”当中“牵引”“指引”“引领”等词更是明确了这种关系。

考生作文中,有的只围绕着“兴趣”来写,而忽视了“老师”这个关键词,更有甚者是抛弃了“兴趣”,竟然只写了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的“老师”。

还有的极偏的现象是,有的考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文根本与“兴趣”“老师”无关,通篇不知所云,根本就没有审题。

2.立意
其实,题目摆在那儿,如果是写记叙文的话,那就是文章的主题;如果是写议论文的话,那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考生作文中的问题在于:弃而不用,另起炉灶。

其结果是,跑题、偏题,文不对题。

3.文体的选择
作文要求明确——“文体不限”。

一般常态化的选择是: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考场作文一般都是常态的呈现。

“奇葩”有两种:其一,选择“诗歌”,但明显创作无意境,语言太苍白,毫无表现力,或者只能算作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分行”化创作;其二,文体“四不象”。

有一部分考生创作太随意,文章开头即有300字左右的文字围绕“兴趣”摆事实(大部分集中在牛顿和苹果、爱迪生和鸡蛋、瓦特和蒸汽机、莱特兄弟和飞机等)讲道理,大有论说一阵的仗势,但忽然笔锋一转又开始记叙起“自己和兴趣”的故事,简单的叙述、苍白的表达、让人昏昏欲睡的陈词滥调后,又开始阐述“兴趣”意义及兴趣养成的方法,最后再来个号召或者干脆最后一段就是再把提示语抄一遍。

此种忽视文体的作文居多,要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4.选材
“要求”鼓励创新,但选材几无创新。

考生作文记叙文选材主要集中在学校生活中的学习兴趣、课外生活中的兴趣活动(绘画、书法、舞蹈、体育活动等),比较出彩的是“阅读兴趣”,但把握不准容易丢“兴趣”而写“书籍”。

考生所写议论文中的事例典型但比较陈旧,很多考生用得牵强,不能针对事例作出对论证有力的阐释;论证过程和道理论据许多来自于“思想品德”教材,因此有些考生的作文像在回答思想品德论述题。

5.构思
有所创新,但需改进。

①题记式:有些考生根本不理解“题记”的含义,因此“题记”写得太随意,甚至可以说是“滥竽充数”。

②论坛跟帖式:有些考生表达随意,中心不突出。

③书信式:此类作文比较“走心”能以情动人。

④病历式:生动、有趣、
⑤童话寓言式:一般比较牵强,鲜有精品。

6.语言:
议论文:①语言缺乏逻辑性,论证不够有力是主要毛病;②许多语言来自《思想品德》教材,没有自己的语言。

记叙文:①议论和抒情喧宾夺主;②语言平淡,缺乏生动;③表现手法的运用单一从而导致表达的单调;④背作文的现象表现得比较明显,甚至直接抄写前面的阅读文章,没有自己的创作。

以上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