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淮安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8.(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故乡的芦苇
徐刚
ㅤㅤ①大地有很多的儿女,芦苇是挺拔的一群。
ㅤㅤ②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
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在江畔、海滨、河旁,总之,在我的家乡,是随处可见的。
良田是芦荡里开出来的,小路是芦荡里踏出来的,炊烟是芦荡里飘出来的……
ㅤㅤ③有时是无边无际的,随风起伏,时高时低,和长江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
倘是夏天,这一片绿色,会教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
倘是秋日,绿色变成了金黄,芦花已开过,芦苇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仿佛是面对严寒的呼叫与抗争。
那时,就连鸭子也换了一身厚厚的绒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来了。
ㅤㅤ④我的老家离江边不远。
儿时,为了谋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芦荡里拾柴、刈丝草籽,这呼叫声是经常听到的,以至今天想起还不绝于耳。
ㅤㅤ⑤在芦荡里燃起第一缕炊烟的祖先,曾经度过了何等艰难而又凄凉的时光。
ㅤㅤ⑥我在故书堆里寻找过他们的足迹,寻找过我的故乡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
那时,海岛就是一片芦荡,几群野鸭,几只螃蟹。
没有人烟,没有小路,没有村落,连鸡鸣狗叫也没有。
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
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直到我儿时,依旧是孩子们常常找来吃的好东西。
ㅤㅤ⑦江流冲击,大浪淘沙,这芦根纵横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
种稻得稻,种花得花,种什么长什么,岛上有了瓜果飘香,有了五谷杂粮。
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
ㅤㅤ⑧临近江边的一排又一排芦苇,阻挡着潮水洪峰。
用芦苇编成的笆墙冬暖夏凉。
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
把芦叶卷成喇叭一样的芦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吹着,是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
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
ㅤㅤ⑨芦苇虽不能做支撑高楼的栋梁,却乐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厮守着大海,面对着潮流。
它的背靠长堤,绝不是以长堤为靠山,自己能图个安逸,而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
潮汛的洪峰卷来时,往往总伴着腿风、暴雨,向芦苇卷去。
风浪也会把一些芦苇打断,甚至
卷走。
但,它的更多的姐妹兄弟却依旧挺立着,并且还不断地生长着新芦。
ㅤㅤ⑩阔别故乡的人,在江轮上远望见影影绰绰的芦苇,便说:这就是我的家乡!
ㅤㅤ⑪何止是故乡人才爱芦苇呢?
ㅤㅤ⑫一个曾在我家乡的芦荡里打过游击的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
我在杭州的西湖畔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便问:“你那儿的芦苇好吗?”我慨然了!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那是当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
ㅤㅤ⑬故乡,芦苇,你听见人们的问候了吗?
ㅤㅤ⑭芦苇,这是多彩多姿的芦苇,这是有声有色的芦苇。
一根根纤细的芦苇,连结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
寻找着老一辈的脚印,青年一代在芦荡里耕耘、播种。
沧海只能变出桑田,不能生出稻谷。
我是在芦荡边长大的,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员。
ㅤㅤ⑮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海又会风云骤起。
但,芦苇自有芦苇的纤纤风骨
....,这就是芦苇的最可宝贵处了。
ㅤㅤ⑯深秋,在我的故乡正是收割芦苇的时候,一行大雁从我住所的上空向南飞去,我真想把我的思念挂在大雁的翅膀上。
我希望大雁落脚的地方,明年会冒出一根新芦……
(节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1)结合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2)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的原因有哪些?
(4)谈谈你对第⑤段加点词“纤纤风骨”的理解。
江苏省淮安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副腰鼓板
马金章
①天空的乌云,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黑压压地向他们扑来。
茫茫草地,却如打
开口的巨大冰窖,升腾起一股股湿冷的寒气。
②几个精疲力竭的红军战士,或躺或坐在草坡上休息。
③穆迪翻了个身,看到两米多远背对着他的苏红坐在一堆枯草上。
她埋着头,两条短辫翘着,右臂一动一动在做着什么。
穆迪抬起头,看到了苏红左臂夹着的红腰鼓。
他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一个激灵翻身跃起,几步跳到苏红面前。
果然,他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
④腰鼓一头的鼓皮,已被苏红用刀子撬开了两个铆钉。
他一下子夺过腰鼓,生气地质问:“你怎么这样干?队长怎么交代你的?你知不知道,这鼓,可是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
况且,这鼓,还救过你的命。
”
⑤苏红看着因发怒涨红了脸的穆迪,没有回话。
她将目光授向荒草萋萋、积水乌黑、泥泞不堪的来路……
⑥那是进入草地的第三天,苏红掉了队。
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本来就打滑的草甸子像抹了油,她一脚没踩稳摔倒在泥水里。
她双手按着盘根错节、长势旺盛的草甸子,艰难地爬起来,往前一迈脚,腹部抽搐般疼痛……苏红感到双腿越来越沉重,每落下一脚,总被茂密的藏蒿草、乌拉苔牵绊着,强扯硬拽地不让她把脚抬起来。
她腿一软,右脚滑脱了草甸,身体不由歪向泥潭。
泥浆很快没到了膝盖。
她明白陷入了沼泽,心中不免一阵惊慌失措。
她手忙脚乱拼命挣扎起来,可双腿却越陷越深。
⑦“苏红,接着,俯上鼓身。
拽住草,慢慢往上提劲。
”队长一边对她喊,一边将一面腰鼓抛在她面前。
⑧原来,从师政委那里赶来的队长,发现苏红陷进沼泽来施救时,竟也落进了沼泽。
⑨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
”队长又将腰鼓抛过来:“苏红,听话。
你身轻,腰鼓托得起你。
我身沉,腰鼓不顶事。
你出来,才能报信求援啊。
”
⑪苏红镇定下来。
她胸部俯在腰鼓上,双手紧抓着草句子。
当地从沿泽里静脱出来去救队长时,却累得昏倒在草甸子上。
⑫苏红眼里噙着泪,看着穆迪说:“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
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这话呢?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咋敲响胜利的锣鼓呢?”
⑬这几天。
他们将皮带、腰鼓的皮背带等都煮着、烤着吃了。
穆迪站起身,说:“我去找找,看有没有能吃的草根、野菜。
”
⑭苏红摇摇头:“我已找了几圈儿,周围没有野菜。
草,都是有毒的,不能吃。
”她顿了一下:“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
⑮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
⑯穆迪在苏红跟前蹲下来,拿过她手中的刀子,一下一下将腰鼓两头紧绷的牛皮起了下来。
⑰一簇篝火,在茫茫草地的这块高坡上燃烧起来。
劈啪作响的野草火舌,吱吱啦啦舔吻着两块浸湿的鼓皮。
⑱穆迪将腰鼓腔体的十二块红彤彤的鼓叶,收拢在一起,捆成一束,白在内,红朝外。
他背起来,走在了这支小小的队伍的前面。
队员们跟着前面的腰鼓红。
走。
走。
走。
⑲他们提前大半天到了吴起镇。
⑳苏红在一个乐器铺找到穆迪时,那个腰鼓板上已蒙上了新的牛皮。
㉑当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时,苏红扭着秧歌,擂响了腰间彤红的腰鼓。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3期,有改动)
19.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苏红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20.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21. 穆迪起初制止苏红撬鼓皮,后来却主动拿过刀子起下鼓皮。
作者写他的转变有何用意?
22. 探究文中“一副腰鼓板”的丰富内涵。
江苏省淮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18分)
治愈的荷
张彦英
①我说这是满满的一池塘的荷,一点儿不假。
②瞧去吧,一百长、二十米宽的池塘被荷叶填得满满的,从上往下看,几乎没有一丝缝隙,只看见厚厚的一大片绿清清爽爽地向远处绵延开去。
还别说,那些鬼灵精怪的绿色圆叶上上下下,直直斜斜,虽是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但相处得如此融洽,那样和谐,并没有谁欺负谁之意。
一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样子,叫人见了,怜爱不已。
③凉凉夜色中,昏黄灯光下,我驻足于池塘边,扶栏静望,被阵阵清淡素雅的香味包围住,竟浮想联翩起来。
荷花姑娘睡了吧?那必是荷叶们散发出来的味儿,有一半似青草味,有一半似茶叶香,深吸一口,再一口,仍是琢磨不透。
哦,品茶品酒,倒不如有闲到这池塘边深情地嗅一嗅,想必,是你,不醉一番也难。
④近处的荷叶像杂技演员顶起的一个个盘子——绿盘子,稳稳的,又像是美若天仙的舞蹈演员们最后一个动作结束后定住的造型——伸出的手虔诚地捧着什么。
也许是希望,也许是童真。
⑤没有明月,故称不上荷塘月色;没有太多荷花,或许开得少,或许已开过,何况,温柔凉爽的夜色里,我若是荷花姑娘亦会选择安然一睡;池塘里的水更是藏得很深,被荷叶严严实实地盖住了,看不见碧绿,听不着哗啦,不知少了多少生气。
然而,半点也不遗憾。
⑥我就爱这满塘深深浅浅的绿,爱它们安安静静、陶陶然的样子,爱它们不知世事多变的那份纯真和自然。
或许,也不一定。
以它们的智慧是能感知到写在人脸上那任凭凉风怎么抹也抹不去的艰难的,可它们装作不知,也便是大智慧了。
就好似那场音乐会上,演奏家们
一律衣荇华丽,优雅登台,唯有一女钢琴家以朴素的衣着示人。
她说,人要隐在音乐背后。
又是一种隐。
也恰似苏东坡的《村居》诗:“细雨无声草木葱,无踪布谷慢催耕。
云来云去了无意,道隐无名万物荣。
”四个“无”字恐怕也是荷叶们“隐”的智慧吧!
⑦步入中年,行走在路上,左手提着一个重物,右手也提着一个重物,重物在左手与右手之间交换一下,就算作是休息,因为哪个都不能放下。
愁苦隐藏起来,畏惧隐藏起来,埋怨和牢骚隐藏起来,还是要行路,并笑着接受那句话——抱歉,这就是生活。
⑧是的,世界纷繁复杂,人生步履维艰,看着满满一池的荷,我仍然是这样认为,但心
(选自《三亚日报》2020年8月3日,有改动)19.阅读全文,概括荷叶的特点。
(4分)
20.请从词语运用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4分)
21.文章第⑥段引用苏东坡的《村居》有何用意?(4分)
22.谈谈你对第⑧段加框句子的理解。
(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淮安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8.(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故乡的芦苇
徐刚
ㅤㅤ①大地有很多的儿女,芦苇是挺拔的一群。
ㅤㅤ②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
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在江畔、海滨、河旁,总之,在我的家乡,是随处可见的。
良田是芦荡里开出来的,小路是芦荡里踏出来的,炊烟是芦荡里飘出来的……
ㅤㅤ③有时是无边无际的,随风起伏,时高时低,和长江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
倘是夏天,这一片绿色,会教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
倘是秋日,绿色变成了金黄,芦花已开过,芦苇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仿佛是面对严寒的呼叫与抗争。
那时,就连鸭子也换了一身厚厚的绒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来了。
ㅤㅤ④我的老家离江边不远。
儿时,为了谋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芦荡里拾柴、刈丝草籽,这呼叫声是经常听到的,以至今天想起还不绝于耳。
ㅤㅤ⑤在芦荡里燃起第一缕炊烟的祖先,曾经度过了何等艰难而又凄凉的时光。
ㅤㅤ⑥我在故书堆里寻找过他们的足迹,寻找过我的故乡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
那时,海岛就是一片芦荡,几群野鸭,几只螃蟹。
没有人烟,没有小路,没有村落,连鸡鸣狗叫也没有。
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
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直到我儿时,依旧是孩子们常常找来吃的好东西。
ㅤㅤ⑦江流冲击,大浪淘沙,这芦根纵横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
种稻得稻,种花得花,种什么长什么,岛上有了瓜果飘香,有了五谷杂粮。
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
ㅤㅤ⑧临近江边的一排又一排芦苇,阻挡着潮水洪峰。
用芦苇编成的笆墙冬暖夏凉。
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
把芦叶卷成喇叭一样的芦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吹着,是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
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ㅤㅤ⑨芦苇虽不能做支撑高楼的栋梁,却乐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厮守着大海,面对着潮流。
它的背靠长堤,绝不是以长堤为靠山,自己能图个安逸,而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
潮汛的洪峰卷来时,往往总伴着腿风、暴雨,向芦苇卷去。
风浪也会把一些芦苇打断,甚至卷走。
但,它的更多的姐妹兄弟却依旧挺立着,并且还不断地生长着新芦。
ㅤㅤ⑩阔别故乡的人,在江轮上远望见影影绰绰的芦苇,便说:这就是我的家乡!
ㅤㅤ⑪何止是故乡人才爱芦苇呢?
ㅤㅤ⑫一个曾在我家乡的芦荡里打过游击的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
我在杭州的西湖畔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便问:“你那儿的芦苇好吗?”我慨然了!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那是当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
ㅤㅤ⑬故乡,芦苇,你听见人们的问候了吗?
ㅤㅤ⑭芦苇,这是多彩多姿的芦苇,这是有声有色的芦苇。
一根根纤细的芦苇,连结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
寻找着老一辈的脚印,青年一代在芦荡里耕耘、播种。
沧海只能变出桑田,不能生出稻谷。
我是在芦荡边长大的,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员。
ㅤㅤ⑮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海又会风云骤起。
但,芦苇自有芦苇的纤纤风骨
....,这就是芦苇的最可宝贵处了。
ㅤㅤ⑯深秋,在我的故乡正是收割芦苇的时候,一行大雁从我住所的上空向南飞去,我
真想把我的思念挂在大雁的翅膀上。
我希望大雁落脚的地方,明年会冒出一根新芦……
(节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1)结合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2)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的原因有哪些?
(4)谈谈你对第⑤段加点词“纤纤风骨”的理解。
8.【分析】文章开头描写芦苇挺拔的风姿,引发关于芦苇的联想,赞美了芦苇坚韧不拔、勇于抗争、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由衷的赞赏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
由“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可概括出①处答案:认识利用芦苇;由“一个曾在我家乡的芦荡里打过游击的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
我在杭州的西湖畔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便问:‘你那儿的芦苇好吗?’我慨然了!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可概括出②处答案:无法忘记芦苇。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赋予了芦苇、芦叶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芦苇在秋天的严寒中挺立的形象,可看出芦苇面对艰难险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勇于抗争,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由衷的赞赏之情。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用芦苇编成的笆墙冬暖夏凉。
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可知,在战争年代物资匮乏,芦苇滋养了战士们,用“芦花”起名表达了老前辈对芦苇的感恩之情;
结合“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那是当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可知,芦苇不管严寒酷暑都挺立着,是战士们的藏身之处,用“芦花”起名,也表达了老前辈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朴素感情;结合“一根根纤细的芦苇,连结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
寻找着老一辈的脚印,青年一代在芦荡里耕耘、播种。
沧海只能变出桑田,不能生出稻谷。
我是在芦荡边长大的,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员”可知,用“芦花”
起名寄托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下一代能追寻着老一辈的脚步,继承革命传统。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
由“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
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可概括出:芦苇在外形上挺拔、直立;由“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
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可概括出:祖先们用芦苇解决食宿,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芦苇具有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由“它的背靠长堤,绝不是以长堤为靠山,自己能图个安逸,而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
潮汛的洪峰卷来时,往往总伴着腿风、暴雨,向芦苇卷去。
风浪也会把一些芦苇打断,甚至卷走。
但,它的更多的姐妹兄弟却依旧挺立着,并且还不断地生长着新芦”可概括出:芦苇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直面风浪,具有勇敢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由“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那是当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可概括出:在衣食匮乏的战争年代,芦苇默默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滋养、庇护着战士们。
答案:
(1)示例:①认识利用芦苇
②无法忘记芦苇
(2)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韧不拔,表现了芦苇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赏之情。
(3)示例:①在战争年代物资匮乏,芦苇滋养了战士们,用“芦花”起名表达了老前辈对芦苇的感恩之情;②芦苇不管严寒酷暑都挺士们的藏身之处,用“芦花”起名,也表达了老前辈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朴素感情;③用“芦花”起名寄托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下一代能追寻着老一辈的脚步,继承革命传统。
(4)示例:①芦苇在外形上挺拔、直立;②祖先们用芦苇解决食宿,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芦苇具有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③芦苇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直面风浪,具有勇敢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④在衣食匮乏的战争年代,芦苇默默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滋养、庇护着战士们。
【点评】提炼概括信息,要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江苏省淮安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副腰鼓板
马金章
①天空的乌云,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黑压压地向他们扑来。
茫茫草地,却如打开口的巨大冰窖,升腾起一股股湿冷的寒气。
②几个精疲力竭的红军战士,或躺或坐在草坡上休息。
③穆迪翻了个身,看到两米多远背对着他的苏红坐在一堆枯草上。
她埋着头,两条短辫
翘着,右臂一动一动在做着什么。
穆迪抬起头,看到了苏红左臂夹着的红腰鼓。
他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一个激灵翻身跃起,几步跳到苏红面前。
果然,他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
④腰鼓一头的鼓皮,已被苏红用刀子撬开了两个铆钉。
他一下子夺过腰鼓,生气地质问:“你怎么这样干?队长怎么交代你的?你知不知道,这鼓,可是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
况且,这鼓,还救过你的命。
”
⑤苏红看着因发怒涨红了脸的穆迪,没有回话。
她将目光授向荒草萋萋、积水乌黑、泥泞不堪的来路……
⑥那是进入草地的第三天,苏红掉了队。
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本来就打滑的草甸子像抹了油,她一脚没踩稳摔倒在泥水里。
她双手按着盘根错节、长势旺盛的草甸子,艰难地爬起来,往前一迈脚,腹部抽搐般疼痛……苏红感到双腿越来越沉重,每落下一脚,总被茂密的藏蒿草、乌拉苔牵绊着,强扯硬拽地不让她把脚抬起来。
她腿一软,右脚滑脱了草甸,身体不由歪向泥潭。
泥浆很快没到了膝盖。
她明白陷入了沼泽,心中不免一阵惊慌失措。
她手忙脚乱拼命挣扎起来,可双腿却越陷越深。
⑦“苏红,接着,俯上鼓身。
拽住草,慢慢往上提劲。
”队长一边对她喊,一边将一面腰鼓抛在她面前。
⑧原来,从师政委那里赶来的队长,发现苏红陷进沼泽来施救时,竟也落进了沼泽。
⑨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
”队长又将腰鼓抛过来:“苏红,听话。
你身轻,腰鼓托得起你。
我身沉,腰鼓不顶事。
你出来,才能报信求援啊。
”
⑪苏红镇定下来。
她胸部俯在腰鼓上,双手紧抓着草句子。
当地从沿泽里静脱出来去救队长时,却累得昏倒在草甸子上。
⑫苏红眼里噙着泪,看着穆迪说:“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
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这话呢?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咋敲响胜利的锣鼓呢?”
⑬这几天。
他们将皮带、腰鼓的皮背带等都煮着、烤着吃了。
穆迪站起身,说:“我去找找,看有没有能吃的草根、野菜。
”
⑭苏红摇摇头:“我已找了几圈儿,周围没有野菜。
草,都是有毒的,不能吃。
”她顿了一下:“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
⑮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
⑯穆迪在苏红跟前蹲下来,拿过她手中的刀子,一下一下将腰鼓两头紧绷的牛皮起了下来。
⑰一簇篝火,在茫茫草地的这块高坡上燃烧起来。
劈啪作响的野草火舌,吱吱啦啦舔吻着两块浸湿的鼓皮。
⑱穆迪将腰鼓腔体的十二块红彤彤的鼓叶,收拢在一起,捆成一束,白在内,红朝外。
他背起来,走在了这支小小的队伍的前面。
队员们跟着前面的腰鼓红。
走。
走。
走。
⑲他们提前大半天到了吴起镇。
⑳苏红在一个乐器铺找到穆迪时,那个腰鼓板上已蒙上了新的牛皮。
㉑当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时,苏红扭着秧歌,擂响了腰间彤红的腰鼓。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3期,有改动)
19.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苏红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20.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21. 穆迪起初制止苏红撬鼓皮,后来却主动拿过刀子起下鼓皮。
作者写他的转变有何用意?
22. 探究文中“一副腰鼓板”的丰富内涵。
【答案】19. ①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②革命信念坚定;
③时刻关心战友的生死安危,善良而细心。
20. 运用比喻的修辞,渲染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1. 衬托苏红等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深化小说的主题。
22. ①表面上,指红军队伍中的用来扭秧歌的腰鼓。
②深层上,这腰鼓是挽救革命战士生命的希望,是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象征。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第⑨段“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
’”可知,苏红在自己深陷沼泽时,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由第⑫段“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
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这话呢”可知,苏红不忘队长的临终嘱托,信念坚定。
由第⑫段“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第⑭段“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第⑮段“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可知,苏红时刻关心战友的生死安危,善良而细心。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画线句子中“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乌云比作饿狼,生动形象地写出天气环境的恶劣,“茫茫草地,却如打开口的巨大冰窖”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草地比作冰窖,生动具体地写出茫茫草地环境寒冷,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忍饥挨饿,为下文苏红不得不将珍贵的腰鼓拿出,用鼓皮来充饥的情节做铺垫。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