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专题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
一、选择题
(一)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大致以地貌区为界,上游流经风沙区,下游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无定河上游地区流量季节分配较均匀,变化小,下游地区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南部支流上兴建了许多小型水库。

据此完成1--3题。

1、无定河流经风沙区的河段,与丘陵沟壑区河段相比()
A.含沙量大,水量大
B.含沙量大,水量小
C.含沙量小,水量大
D.含沙量小,水量小
2、无定河上游地区的水源补给主要是()
A.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3、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无定河很多支流修建了一些小型水库,这些水库的突出作用是()
A.防洪
B.拦蓄泥沙
C.灌溉
D.发电
参考答案1---3、D C B
(二)元阳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南段,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光、热、水、矿产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严重。

下表为元阳县水土流失强度变化情况统计表。

据此完成1--3题。

侵蚀强
度等级
1999年2005年2010年
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
1.2005—2010年元阳县水土流失增长速度最快的侵蚀强度等级是()
A.轻度侵蚀
B.中度侵蚀
C.强度侵蚀
D.极强度侵蚀
2.元阳县水土流失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多呈点状,其成因最可能是()
A.修建公路
B.居民点建设
C.矿产开采
D.过度放牧
3.在农业生产中,该县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是()
①调整农业结构②修建梯田③发展“处方”农业④采用滴灌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C 3.A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05—2010年元阳县水土流失轻度侵蚀呈负增长;中度侵蚀变化比例为2.93%;强度侵蚀为1.3%;极强度侵蚀为1.52%。

故B正确。

第2题,材料显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点状分布。

故C正确。

修建公路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线状;一般情况下,居民点建设不会造成剧烈的水土流失;山区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片状。

故A、B、D错误。

第3题,调整农业结构,有助于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梯田可以蓄水、保土。

因此①②措施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处方”农业主要是为了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采用滴灌技术主要是为了节水,多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二者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故A正确。

(三)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

“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1.C 2.D
(四)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答案1.C 2.B 3.D
解析第1题,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

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大多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多,但蒸发量更大,导致土壤含水量较低。

第3题,该地人类活动干扰少,保护该地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

(五)世界森林的减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下图为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

据此完成第1--3题。

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类型是()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B.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C. 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D.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3.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答案1.A 2.B 3.B
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减少最多的地区是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大洲的森林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世界森林面积减小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是减小的面积仍然很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第3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六)(2019·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⑤分别是()
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12.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
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
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
解析:第1题,从图中①~⑤的位置并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可知不同生态保护区的名称。

第2题,④功能保护区的生态问题是石漠化,它的形成与多冻雨灾害天气无关。

答案:1.A 2.D
(七)荒漠化已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荒漠化位居世界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之首。

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冷面杀手”,且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尽相同。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度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2.下列地区与所对应的荒漠化问题,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答案 1.D 2.C
二、非选择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景泰川位于甘肃省中部,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

昔日景泰川“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

直到20世纪70年代,建成了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通过提水、输水和分水,使景泰川由荒滩、沙丘变成沃野、绿洲,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灌溉,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灌区大量耕地被迫弃耕。

21世纪以来,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不懈努力,大部分弃耕地得以复种。

下图示意景泰川位置。

(1)分析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的原因。

(2)说明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

(3)分析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大量耕地被迫弃耕的原因,并说明耕地得以复种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景泰川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位于腾格里
沙漠南缘,风沙活动频繁;水资源缺乏,且地势较高,难以引黄河水灌溉。

因此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

(2)减少风沙灾害,有效地阻止了沙漠南侵;年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大,景泰川灌区气候得到改善。

(3)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抬高地下水位,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导致严重的土地盐碱化。

工程措施:开挖排碱渠(排水沟),将盐碱水排出。

生物措施:种植枸杞等耐盐碱的作物。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可知,景泰川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风沙活动频繁;水资源缺乏,且地势较高,难以引黄河水灌溉。

因此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

第(2)题,由材料“通过提水、输水和分水,使景泰川由荒滩、沙丘变成沃野、绿洲”可知,电力提灌工程减少风沙灾害,有效地阻止了沙漠南侵;年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大,景泰川灌区气候得到改善。

第(3)题,由材料“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灌溉,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灌区大量耕地被迫弃耕”可知,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抬高地下水位,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导致严重的土地盐碱化。

工程措施是开挖排碱渠(排水沟),将盐碱水排出;生物措施是种植枸杞等耐盐碱的作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