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七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
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
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
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
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
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
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
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
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
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
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
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二)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惊艳动人的安娜在火车上邂逅了风度翩翩的年轻将军渥伦斯基,看似美好的邂逅却是悲剧的开始。
安娜,美丽而风韵,有一个深爱着的儿子,一个身世显赫会赚钱的丈夫,生活在上层社会,衣食无忧,这样让旁人无比羡慕的生活又
有多幸福呢?她的男人醉心于功名,虚伪而冷漠,婚姻在他的眼里没有感情的基调仅此只是“神的意志”。
在只有金钱和名望的婚姻中安娜得不到幸福,得不到爱情无疑对她是一种折磨,这时一个仿佛可以点亮她的人生的男人出现了,渥伦斯基,同样出身贵族,英姿飒爽使多少少女为之倾倒,而他却被安娜深深地吸引,对安娜张开热烈的追求。
起初安娜还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渥伦斯基的热情终究还是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他给了安娜爱情的确点亮了安娜的人生,但因为他的爱情安娜被他推进无尽深渊最终,在宗教信仰压力,被原有社交圈集体唾弃,内心的自责和愧疚等多重压力下,沃伦斯基对外界压力的妥协、对安娜的冷落,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多疑和无所寄托使她崩溃,她穿着一袭黑裙,卧轨自杀。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个依靠,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我们可以把爱情,友情,亲情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荣誉当做依靠和寄托。
很显然,安娜的精神寄托便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
爱本身是没有错的,爱情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安娜的爱错就错在她对爱情的要求太严苛了,把爱的本质扭曲了。
她厌恶憎恨卡列宁,认为卡列宁平平淡淡,对她根本没有爱情,她爱渥伦斯基,虽然她从未承认但是我认为她爱的正是渥伦斯基的轰轰烈烈,爱的正是他对她的殷勤,而并不是渥伦斯基本人。
可以说,安娜的生活是痛苦而纠结的,她想为了爱情而生活,但是完全没有能够站得住脚的立场。
从经济上来说,她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她的生活费完全靠卡列宁供给,书中提到,在卡列宁写给她告诉她被原谅的那封信中,甚至还夹了一卷钞票。
从情感上来说,虽然书中着重描写了安娜生产之后卡列宁坚决不同意离
婚,但是在第四部的末尾也描写了安娜在这个时候也主动放弃了离婚的想法的心理活动。
我认为,安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还是因为她放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查。
她知道,一旦离婚丈夫卡列宁势必会夺走孩子的抚养权,那样的话对安娜又是一次痛苦的折磨。
别把情欲的喷张当做爱情,也别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因为安娜的悲剧正源于此。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三)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
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
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
列文无疑是成功的。
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
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
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
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
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
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
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
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
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
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
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
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
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
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
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
”公爵夫人鄙视的说。
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
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
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
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四)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无疑问,安娜很漂亮,满激情和活力,热心又善良。
一出场的女神气质无疑虏获了所有人的好感。
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场合独领风骚;她诱人,所以弗龙斯基对她一见倾心。
可是她不够聪明,聪明的女人可以像穿花蝴蝶一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却随着她的感情心意去走。
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一个不聪明的女人还那么贪心。
确实,安娜卡列尼娜是个贪心的女人。
安娜迷恋弗龙斯基,于是不理会世俗舆论和他同居、出国;她又舍不得她的儿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离婚;她不愿离开曾经令她变成众人焦点的社交圈,她一边像祥林嫂一样乞求朋友亲人的理解和宽恕,一边像个放荡的女人一样以自己的魅力勾引每一个来访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
她渴望
把她想要的一切都抓在手中,一样都不能放,却不明白质量守恒的道理,没有人可以享尽一切好处,安娜不是千手观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一个空虚寂寞冷的俄国上层阶级贵族妇女,离开上层社会的社交和吹捧就无法存活,她收养了一个农家女孩,像个小宠物一样置放在自己身边,却不愿意给自己的亲生女儿些许关心,在乡村建学校对她而言更是无稽之谈。
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惨惨戚戚,因为失去了唯一的消遣方式,安娜几乎是病态地抓住自己想要的,憎恶自己不想要的。
大概是中国传统的那种“一夜夫妻百夜恩”的说法的影响,我不觉得她的丈夫做错了什么,让她一直骂他是个恶魔,卡列宁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极尽贬低。
那种典型的基督徒式的隐忍与安娜无节制的索求形成强烈对比。
不过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好动,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远不可能安于现状的。
她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太美了。
当美本身就是一种错的时候,这种美必然要走向毁灭。
安娜自杀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没想到她离开的理由是这样可笑,因为她总怀疑弗龙斯基要出轨,当弗龙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亲,星期一才能回乡下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是个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女人,对弗龙斯基寸步不能离,当然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安娜在走向弗龙斯基的过程中不断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拥有过的东西,弗龙斯基是她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了。
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一无所有。
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一书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至少提醒了当代女性应该具备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优秀品格,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爱情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要理性处理自己的感情,毕竟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为了爱情就寻死觅活的实属不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五)
看了许久,还是在零零散散中把它读完了。
虽然书名只有安娜卡列尼娜,然而书的内容却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社会制度,宗教,道德伦理,军事,农业等。
不仅讲述了安娜的感情挣扎,也讲述了列文的农庄生活和家庭发展。
这两条线索都充满了矛盾,而托尔斯泰用心理活动将这些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在安娜的眼里,爱情就像是火焰那样炽热滚烫,那么耀眼明亮。
于是她便是那不顾一切的飞蛾。
她得到了爱情,也葬送了自己。
而她的矛盾在于既然选择了为爱情抛弃身份地位,放弃社交圈,放弃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她心爱的儿子,却没有勇气一路坚定地走下去,却在不断地怀疑弗伦斯基对她的爱和自我否定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这就像把一个判了死刑的人脖颈上套着绞索扣押好几个月,好像要处死刑,又好像要释放!”而最终的卧轨自杀,就是这一切矛盾的结局。
从当初在火车站与弗伦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终安娜的用卧轨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岁月,却足以让安娜从受人欢迎和仰慕的上流贵妇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轨女人,足以让安娜从娇艳走向凋零。
列文在与农民的相处中
发现农庄生活才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园地,发现劳动才能使自己摆脱烦恼纠结从而感受快乐。
作者借安娜的口,写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冷漠,借安娜的陨落写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然的悲剧结局。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和虚伪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于他对社会制度的不认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对,对农民的同情,却又因为他从小的生活习性以及社会环境,使他不足以彻底从心理到行为作出改变,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
作者借列文的经历和感受写出对农民的爱护和同情,就像列文说的,他自己就是农民,对当时制度对农民的压迫的不满也就表达得更为自然。
在文中写到:“人们争论得那么热烈,往往只是因为不能领会对方所要证明的事情。
”列文对当时制度的抵制无法让别人领会,而他自己也无法领会和认同其他地主的主张,这就使一切思想斗争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
“一个人没有过不惯的环境,特别是如果他看到周围的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的话。
”这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产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的。
“过着漫无目标的、没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是他急于回到乡下的原因。
他怕自己过惯了那种生活以后也成为了他自己厌倦的那种人。
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上流社会群体的一种荒废氛围和腐蚀性。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很多的意义还有待读者去不断感悟,我也相信,等我的经历更加丰富,再一次品读这部作品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感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六)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社会道德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对立,同时也探讨了爱、婚姻、宗教和农奴制度等众多问题。
阅读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禁为其中的人物命运所感动,同时也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深思。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女人,她美丽、聪明,同时又深受尊敬。
然而,她因为爱上了堂兄弗朗斯卡的军官瓦伦京而背叛了丈夫。
社会上的舆论和道德束缚逼迫她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的悲剧引发了我对自由和道德之间的冲突的思考。
她渴望自由,但同样也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她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挣脱道德的羁绊,但最终无法逃脱,只能选择了死亡。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他们为了追求自由和快乐,不惜犯错误甚至背叛他们曾经重视的价值观。
这让我深思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追求自由时应该如何取舍。
除了对安娜的命运感到悲伤,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列维·尼古拉耶维奇是一个典型的地主阶级代表,注重社会形象,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缺乏思想的空虚之人。
他无法理解安娜的情感和行为,并试图控制她。
另一个主要角色基特为我提供了对比。
他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农民,他热爱土地、自然和艺术。
尽管他生活在压迫的农奴制度下,但他仍然保持着善良和人性的一面。
基特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暴露了社会不公和压迫的存在。
这给人们对社会改革的思考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与此同时,小说中矛盾的家庭关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娜的丈夫亚历克谢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而忍受着安娜和瓦伦京之间的爱情,这让我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发生了思考。
在小说中,婚姻被看作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象征,但实际上,一个完整的家庭并不一定有着健康的关系和幸福的氛围。
这让我开始怀疑传统观念中婚姻的本质。
也许,只有人们真诚地相互尊重和信任,婚姻才能真正传达爱和幸福的价值。
除了对人性、婚姻和社会制度的思考,小说中宗教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小说中出现了一些宗教形象,比如思想深邃的安德烈和忏悔的安娜。
通过安德烈和安娜的人物形象,托尔斯泰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行动的影响。
安德烈在面对死亡时信仰加强了他的勇气,而安娜的忏悔则成为她走向死亡的引导。
这使我思考宗教与信仰在一个人的命运中的作用,以及宗教是否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和解脱。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度的作品。
它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
通过对于爱、婚姻、宗教和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探索,托尔斯泰引发了我对人生的问题的深思。
这部小说提醒人们应该珍惜自由并尊重道德,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内心愿望和社会期望有所取舍。
读完后,我不禁为安娜的悲剧深深地感到惋惜。
她试图追求自由,但最终却被社会束缚所摧毁。
这使我明白人们在追求自由和幸福时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价值观,并留意社会的意见和期望。
总之,这部小说使我对人性、爱与道德、婚姻与社会制度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打开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之门。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七)
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巨著。
通过对19世纪俄国社会底层阶级的描写,以及对爱情、家庭、道德等现实问题的探讨,这部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了许多思考。
首先,这部小说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多维度的人物,既有高贵和美丽的一面,又有软弱和矛盾的一面。
她痴迷于爱情,却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安娜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复杂性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是复杂的,其中包含了爱、恨、欲望、嫉妒等各种情感和欲望。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形象告诉我,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们无法彻底理解和掌握。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那么一些矛盾的地方,我们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自私的一面。
这些看似矛盾的情感和欲望构成了我们的真实的自我。
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使我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是无法彻底被理解的,但正是这种复杂性让我们成为了独特而有趣的存在。
其次,小说中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示让我深感震撼。
托尔斯泰通过对19世纪俄国社会的描绘,揭示了农民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尖锐矛盾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小说中的列文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代表了底层人民对不公正的斗争。
他为了自己和其他农民争取权益,在斗争中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通过对列文的描写,托尔斯泰让我深刻
地认识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底层人民的困境。
这种困境使我对现实社会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开始关注社会不平等、贫富差异和社会公正等问题,也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为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做出贡献。
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所能做的虽然微小,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努力为社会的公正、平等和和谐而奋斗。
最后,小说中对爱情和家庭的描写让我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安娜和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典型的夫妻,他们之间的爱情本应是美好而持久的,但却因为安娜的不忠而被打破。
通过安娜和卡列宁这一对夫妻的故事,托尔斯泰对于婚姻里的爱情和责任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告诉我,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责任和忠诚的基础上。
安娜和她的情人瓦伦京之间的爱情虽然强烈,但没有了责任和忠诚,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让我深刻领悟到,对于爱情来说,激情和浪漫只是表面,真正的爱情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琐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追求爱情的浪漫和激情,而是需要真正面对和解决夫妻关系中的问题和矛盾。
总的来说,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后,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形象向我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让我重新认识到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他通过对19世纪俄国底层人民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责任和义务,开始思考自己对社会的奉献和改革。
此外,托尔斯泰对于爱情和家庭的思考让我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婚姻和爱情中的责任和忠诚的重要性。
通过读这部小说,我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