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模拟(仿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
(仿2023年全国甲卷)
第二模拟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年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中,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在讲故事的艺术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味求新,普遍学西方,但如何对待中国自身的叙事资源,如何在故事中建构起中国风格、中国语体的文化自觉还不明显,二是中国小说迷恋凡俗人生、小事已经多年了,这种写作潮流,最初起源于对一种宏大叙事的反抗,然而,反抗的同时,伴随而生的也是一种精神的溃败——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并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地对待历史和生活。
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只挖掘人的欲望和隐私,而不能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并试图在理解中出示自己的同情心,这样的写作很难在精神上说服读者。
因为没有整体的历史感,不能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作家的精神就很容易陷于偏狭、执拗,难有温润之意。
这令我想起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开头所说的,他劝告我们要对本国的历史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钱穆所提倡的对历史要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既是他的自况之语,也是他研究历史的一片苦心。
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如此?作家对生活既要描绘、批判,也要怀有温情和故意,这样才能获得公正地理解人和世界的立场。
可是,“偏激的虚无
主义”在作家那里一直大有市场,所以,很多作家把现代生活普遍简化为欲望的场景,或者在写作中单一地描写精神的屈服感,无法写出一种让人性得以站立起来的姿势,写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灵魂的面貌也越来越阴沉,慢慢地,文学就失去了影响人心的正面力量。
精神视野的残缺,很容易使作家沉陷于一己之私,而无法在作品中展示更广阔的人生、更高远的想象。
而好的小说,不仅要写人世,还要写人世里有天道,有高远的心灵,有渴望实现的希望和梦想。
有了这些,人世才堪称可珍重的人世。
中国不少当代小说惯于写黑暗的心,写欲望的景观,写速朽的物质快乐,唯独写不出那种值得珍重的人世——为何写不出“可珍重的人世”?因为在作家们的视野里,早已没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
他们可以把恶写得尖锐,把黑暗写得惊心动跳,把欲望写得炽热而狂放,但我们何曾见到几个作家能写出一颗善的、温暖的,充满力量的心灵?那些读起来令人心惊肉跳的欲望故事中,有几个写到了灵魂深处不可和解的冲突?为现代人的灵魂破败所震动,被寻找灵魂的出路问题折磨的作家,那就更少了。
很多小说都成了无关痛痒的窃窃私语,或者成了一种供人娱乐的肤浅读物,它不仅不探究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拒绝说出任何一种有痛感的经验。
作家们只要一开始讲故事,马上就被欲望叙事扼制,根本无法挣脱出来去关心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或者探索人类灵魂中那些困境。
欲望叙事的特征是,一切的问题最后都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也就是获得俗世意义上的和解;唯独灵魂叙事,它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它在俗世层面是没有答案的——文学就是探究那些过去未能解答、今日不能解答、以后或许也永远不能解答的疑难,因为这些是灵魂的荒原,是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提问。
只有勇敢面对这样的根本提问,人才有可能成为内在的人,文学才能称之为寻找灵魂的文学,木心说:“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没有成熟。
”确实,作家如果没有完成精神成人,文学所刻画出来的灵魂就肯定是单薄的。
当下时代,写作门槛已越来越低,各种方式流行的中国故事实在太多了,有些是满足于读者一种阅读的趣味,有些是消费性写作潮流的产物,但最值得倡扬的,还是完成了一种精神的那些中国故事。
毕竟,一味地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
我相信后者才是中国文学精神流转的大势。
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看到这一精神大势的变化,也唯有如此,在中国故事中所创适的中国形象,才是健全的、成熟的、真正有中国气派的。
(摘编自谢有顾《如何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上一味求新,缺乏中国特色,在内容选择上过于狭隘,缺少人格的光辉,是这些年中国故事讲述时的普遍误区。
B.作家要对生活抱有“温情与敬意”、也要描绘、批判,避免沉陷于一己之私,这样才是宽广的视野,才能展示更广阔的人生。
C.文学失去了影响人心的正面力量是因为很多作家把现代生活普遍简化为欲望的场景,或者在写作中描写了精神的屈服感。
D.中国当代小说不写值得珍重的人世,而写黑暗的心、欲望的景观、速朽的物质快乐,因为在作家们的视野里,已经没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以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真正把握时代的潮流,直面人生的诸多难题。
B.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写出人性的善良、人世的温暖,传达出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梦想,通向深微的人心。
C.如果一部文学作品的形象是丰富和复杂的,能带给读者痛感经验,那么就意味着该作家跳出了肤浅,完成了精神的成熟。
D.重塑作家的灵魂,让其具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生活的眼光,才可能出现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才可能讲出中国故事的风骨。
3.(3分)下列选项,最能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对待生活,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B.如果缺乏高远的心灵和希望、梦想,精神视野残缺,就无法讲好中国故事。
C.讲故事的人要突破欲望叙事的扼制,上升为灵魂叙事,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D.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值得敬重的写作。
(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说到能源转型,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每一次都不容易。
这一次的能源转型将会格外艰难,因为人类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即使我们有办法说服发达国家克制自己的欲望,暂缓前进的步伐,我们也无法阻止广大发展中国家迎
头赶上,努力提高自己国民的生活水平。
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所做的统计,目前全球尚有8亿人用不上电,另有26亿人没有清洁的厨房能源。
我们不能为了节能减排就不让这些人过上好日子,这是不道德的,也是注定不可能成功的。
②那么,人类能否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完成这次能源转型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三。
③首先,能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但存在多种的形式,比如热能、势能、动能、化学能、原子能等,而且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来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化石能源、核能等等。
从理论上讲,不同形式和来源的能量完全可以相互转换和互相替代,如果一种能源形式对环境有害,换一种就行了,不像粮食和材料,不同组之间很难互换,灵活性差了很多。
④其次,不同能源形式之间的转换技术我们也已经有了,但因为能源密度和价格的差异,转换的成本相盖很大。
化石能源之所以难以被替代,就是因为它们的能量密度非常高,而且运输储存都很方便,实在是太好用了。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起码在目前的条件下,化石能源是最符合经济规律的能源形式,取代它们是反人性的。
⑤但是,这些人没有意识到,化石能源之所以如此便宜,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环境成本加进去。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加约束地烧煤烧油,加剧了气候变化,下一代人将会为此付出更多的环境和经济代价,这才是真正反人性的做法。
所以说,尽快取代化石能源反而是最符合经济规律的决策,为此多花的那些钱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明智的一笔投资。
⑥再次,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能源转型,分别是从木染到煤炭,再从煤炭到石油。
这两次能源转型都是因为我们找到了能量密度更高的能源形式,转换起来顺理成章,无需干预。
这个规律还能延续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开发出了核能。
核能是宇宙间能量密度最高的能源形式,不但完全符合人类的能源发展规律,而且几乎没有碳排放,是当前最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能源。
⑦人类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掌握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可惜因为出过几次核事故,以及一些来自媒体和及核组织的负面宣传,导致民众对于核能充满了各或各样的误解。
这股情绪反过来又为核能的和平利用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极大地削弱了核能的竞争力。
实际上,核能无论是投资收益还是真实安全性都要比化石能源好很多,核裂变原料的储量也足够丰富,至少可以让人类安全地使用上千年。
⑧如果核裂变原料用光了的话,我们还有核聚变。
地球上拥有取之不尽的核聚变原料,几乎永远不必担心枯竭,而且核聚变产生的核废料极少,很容易处理,不像核裂变那样麻烦,所
以说核聚变将是人美的终极能源形式,人类对于宇宙的终极想象,将会依靠核聚变来实现。
(摘编自袁越《未来的能源》)材料二:
①除了发电之外,海阳核电站还做了一件面向未来的事情,那就是分出一部分核能来为海阳居民供暖,一期工程在2019~2020供暖季为70万平方米共7757户居民提供了暖气,当年就节省了2.3万吨标准煤,原来负责供暖的烧煤锅炉被当作皮铁卖掉了。
2021年11月开始的二期工程将供暖面积扩大至450万平方米,使得海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了零碳供暖的城市。
②核能供暖是一件非常“顺手”的事情,因为核电站本质上就是用热能来发电,而且最好是一刻不停地满发,所以只要从核电站里引出一部分热能用于供暖就行了,不用担心暖气会停,当然了核电站只提供热能,不输出放射性物质。
反应堆里的热量通过管道与管道之间的热交换被转移到暖气管里,不存在辐射的问题。
③核能供暖还能提高核电站的热效率,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能转化成电能肯定是有损失的,如果把热能直接用起来的话,核电站的热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比如海阳核电站如果只发电的话,热效率仅为36.69%。
供暖开始后,核电站虽然牺牲了5%的发电量,但整体热效率提升至39.94%。
如果未来实现了单台机组向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3000万平方米供热的话,核电站的整体热效率有望提升至56%。
④如果核反应堆只供暖不发电,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热效率,还能大大简化堆型设计方案,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核反应堆的安全系数。
国家电投、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这三家具有核电资质的能源企业都出台了自己的核能供暖示范堆设计方案,其中由国家电投黑龙江分公司组织开发的佳木斯核能供热堆示范项目的场址普选报告已经通过了评审,就等最后盖章了。
如果这类项目能够普及开来的话,将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中国一次能源的10%都消耗在冬季取暖上了,而且几乎都是靠烧煤来解决的,不但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还是中国北方冬季空气质量不佳的最大原因。
⑤建设中的国和一号除了增加核能供暖之外,还加入了海水淡化和械能制氢等辅助项目,这两个项目都不需要通过发电来实现,不但进一步提高了核电站的热效率,还能帮助中国解决淡水资源短缺和低碳制直的难题,可谓一举三得。
(摘编自袁越《核能——人类的终极能源》)4.(3分)下列对材料中“能源转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能量存在热能、动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有很多不同的来源,目前我们已具备不同能
源形式之间相互转换的相关技术。
B.化石能源的能量密度非常高,运输存储方便,作者认为,如果考虑环境成本,最符合经济规律的决策是尽快取代化石能源。
C.从煤炭到石油的能源转型,是因为后者的能量密度比前者更高,根据人类的能源发展规律,当前应该大力发展核能。
D.地球上拥有足够丰富的核裂变原料储量,作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形式,人类将依靠核裂变实现对宇宙的终极想象。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能源需求速度随之快速增长,新的能源转型虽然将会格外艰难,但势在必行。
B.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能转化成电能肯定是有损失的,而核能供暖直接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能,避免了将热能转化成电能这一步骤,因此热效率可以得到提高。
C.海阳核电站分出一部分核能为海阳居民供暖后,核电站实现了单台机组向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3000万平方米供热,核电站的整体热效率提升至56%。
D.海水淡化和核能制氢等辅助项目不需要通过发电来实现,不但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助于保护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
6.(6分)近几年媒体和公众开始呼吁复兴核电,以此来代替化石能源。
请联系材料概括说明核能可以代替化石能源的理由。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
【美】欧·亨利
半夜,咖啡馆里拥挤不通。
一位世界公民和我同一张小桌,坐在另一张椅子上。
我们听说过世界公民,也在许多包裹上见过异国标签,但那是旅游者,不是世界公民。
我的这位世界公民名叫科格兰,明年夏天他将在科尼岛——他对我说,他即将在那儿建立一种新的“诱惑力”,并提供国王式的消遣。
过后,他的谈话便随同经纬度的平行线而展开,把巨大的圆圆的世界握在手里,这样说吧,对世界了如指掌,世界似乎只是晚餐中黑葡萄酒里的樱桃那般大小。
我倾听他纵横整个世界的宏论,他的见解绝非浅薄或令人沮丧。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不是由尘埃造就的人,他不是狭隘地吹捧自己的出生地或自己的国家,如果说褒
扬的话,他是在赞美圆圆的整个地球,而与火星人和月球的居民相抗衡。
乐队正演奏着《迪克西》,就在这时一位黑发年轻小伙子发出一声莫斯比游击队队员那样的吼叫声,疯狂地挥舞着软边帽子,落座于我们桌旁的空椅子上,抽出一支烟来。
这夜晚到了打破缄默的时候了。
我们当中有人向侍者要了三杯维尔茨堡酒,黑发小伙子明白也包括他的一杯在内,便笑了笑,点了点头。
我赶忙问他一个问题,因为我要证实我的一种理论。
“你不介意告诉我,你是哪儿的人……”
科格兰的拳头“砰”一声砸在桌上,把我吓得沉默了。
“原谅我,”他说,“但我决不喜欢听到这种问话。
是哪里人又有什么相干呢?从一个人的通信地址来判断人公正吗?唉,我见过印第安纳人没写过一本小说,墨西哥人不穿缝口上钉银币的丝绒裤,有趣的英国人,挥霍的北方佬,冷酷的南方人,气量狭小的西方人,让人真正像人,不要用任何地域的标签给他设置障碍。
”
“请原谅,”我说,“但我的好奇心不是毫无根据的。
我了解南方,我喜欢观察,当乐队奏起《迪克西》时,我相信那位为这支乐曲喝彩特别卖劲的人一定来自新泽西州的塞考卡,或者在本市跌里·希尔·吕克昂和哈莱姆河之间。
我正要询问这位绅士来证实我的看法,恰好被你的理论所打断,当然是更大的理论,我必须承认。
”
现在,黑发小伙子开始发言了,很明显,他的思想也是按自己的一套习惯运行。
“倒喜欢成为一枝长春花”,他玄妙地说,“长在峡谷之巅,高唱嘟--啦卢--啦卢。
”这显然过于朦胧了,因此,我又转向科格兰。
“我已经围绕地球走了十二遍,”他说,“我了解到厄珀纳维克的一位因纽特人寄钱到辛辛那提去买领带,我看到乌拉圭的牧羊人在一次‘战斗小湾’早餐食品谜语竞赛中获了奖。
我在开罗、希腊为一间房间付房租,在横滨为另一间付了全年租金。
上海的一家茶馆专门为我准备了一双拖鞋,在里约热内卢的贾尼罗或者西雅图,我不必告诉他们怎样给我煮蛋。
这真是一个太小的旧世界。
只有当我们摒弃这些糊涂观念,即由于我们碰巧出生在某个发霉的城市或者十公顷沼泽地便沾沾自喜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
“你似乎是个货真价实的世界公民,”我羡慕地说,“不过,你似乎也诋毁了爱国主义。
”
“石器时代的残余,”科格兰激烈地宣称,“我们都是兄弟——中国人、英国人、祖鲁①人,巴塔哥尼亚②人以及住在考河湾的人都是兄弟。
将有这么一天,一切为自己出生的城市、州、地区或国家的自豪感将一扫而光,正如我们理当如此的那样,都是世界公民。
”
“可是,当你在陌生的地方游荡时,”我仍坚持道,“你的思想是否会回到某个地点——
某些亲近的和……”
“从来也没有这样一个地点,”科格兰毫不在意地打断我,“这一大块陆地的、世界的、行星的东西,只要稍微把两极弄平一点,称之为地球,这就是我的寓所。
在国外,我碰到过这个国家的无数公民被某个地方所束缚。
我见过芝加哥人在威尼斯的月夜,坐在凤尾船上,吹嘘他们的排水沟。
我不会固定在直径不足八千英里的任何地方。
请记下我,科格兰,属于整个地球的公民。
”
我的世界公民做了个夸张的辞别动作,离开了我,因为他越过闲谈,透过烟雾看见了某个熟悉的人。
因此,只留下黑发小伙子的人和我在一起,他屈尊于维尔茨堡酒,再也没有能力去声言他在谷顶上唱歌的抱负了。
我坐在那儿,回味着我那明白无误的世界公民。
他是我的新发现,我信赖他。
那是怎么回事呢?“人们靠这些城市抚育着,来来往往,但只是依附于城市的折缝之中,有如孩子依附于母亲的睡袍一样。
”
而科格兰却不是这样,他把整个世界作为他的……
我的沉思默想被咖啡馆另一边传来的高声吵嚷和争执所打断。
从坐着的顾客头顶上望过去,我看见科格兰和另一个陌生人正激烈搏斗。
他俩像巨人泰坦一样,在桌子之间打来打去,玻璃杯砸碎了,人们抓起帽子还来不及躲开便被打翻在地,一位微黑女郎尖声叫喊,另一位金发女郎却开始唱《取笑》。
就在这时,侍者们利用著名的楔形结构插入两个格斗者之间,硬把他们两个推出了咖啡馆,两位斗士顽强地反抗着,我的世界公民还在拼命维护着地球的骄傲和名誉。
我叫住一位法国侍者麦卡锡,问他争执的缘由。
“打红领带的那个人(即我的世界公民),”他说,“听到另一个人说他家乡的人行道和供水都太差劲,一下子就火了。
”
“什么?”我难为情地说,“他不是四海为家,是世界公民吗?他……”
“他呀,原籍是缅因州③的马托瓦姆基格,”麦卡锡继续道,“他不愿再忍受那个鬼地方。
”
(有删改)【注】①祖鲁:位于非洲境内。
②巴塔哥尼亚:位于南美洲境内,由广阔的草原和沙漠组成。
③缅因州:位于美国境内,90%为森林覆盖,经济相对落后。
7.(3分)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世界似乎只是晚餐中黑葡萄酒里的樱桃那般大小”,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世界在科格兰眼里犹如樱桃般美丽可爱。
B.“一位微黑女郎尖叫起来”写出周围人的惊恐,从侧面烘托出打架的激烈程度。
“金发女郎唱起了《取笑》”则显示出了当时人们比较冷漠。
C.“世界公民”原指以大眼观世界,胸怀天下的人,文中的科格兰虽自诩“世界公民”,但却因别人批评他的家乡而动手打人,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D.结尾处“一下子就火了”,表明科格兰脾气火爆,与前文给“我”留下的知识渊博的形象截然相反,落差极大,巧妙地突出了他的人物形象。
8.(6分)欧·亨利作为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幽默的语言和精妙的构思。
请你结合文本,谈谈它们在该文是如何体现的。
9.(6分)小说以“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毛滂
曾教风月,催促花边烟棹发。
不管花开,月白风清始肯来。
既来且住,风月闲寻秋好处。
收取凄清,暖日阑干助梦吟。
【注】①此词写于词人任武康县令之时,是一首挽留朋友贾耘老的词。
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曾教风月”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让清风明月催促好友在春天到武康游玩。
B.“不管花开”两句表现出与春意闹的季节相比,贾耘老更喜欢“月白风清”的秋天。
C.下片“既来且住”紧承“始肯来”三字,以直抒胸臆之法,请好友多住些时日。
D.本词的突出之处是用语清新自然无藻饰,情从肺腑流出,富有一种清醇真挚之美。
15.(6分)评论家说“用线贵藏”,“线”即线索。
这首词的情感线索暗藏通篇,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