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

绿色的梦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

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

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记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②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

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

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

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④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⑤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

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

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

”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⑥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

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

⑦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

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⑧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

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⑨村庄除了树还有竹。

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

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

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

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⑩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

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

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

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

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

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11)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摹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12)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

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
力。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第8期,有删改)
4.从文中看,“绿色的梦”有那些深刻的含义?请简要概括分析。

(6分)
5.第③段描写梦中的情景,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6分)
6.“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

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

”两个“迪斯尼乐园”内涵有什么不同?(6分)
7.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7分)
参考答案:
4.①绿色体现了生态平衡,象征着财富,②梦中的土地.村庄是柔和的.充满活力的,
③梦中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1点2分,共6分)
5.选取麦浪.野花.云雀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2分)从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角度;(1分)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手法).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1分,写出两种即可)把绿色的梦写得平和.宁静.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魂梦萦绕。

(1分,意思对即可)
6.前一个迪斯尼乐园充满绿意.生机.野趣,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陶冶了孩子们自由.天真.活泼的情趣;(3分,1点1分)后一个迪斯尼乐园是人造的,没有生机,远离自然,难以带给孩子们真正的快乐和留下恒远的回忆。

(3分,1点1分。

这一点要求考生根据前一点联想.推断作者的意图)
7.①与前文梦境中的绿意和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作者对生活在单调.缺少绿意的城市里的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忧虑;②从第(11)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可以看出,当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

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还是建起一片灰色的钢筋水泥丛林,这也是作者的忧虑所在;③孩子象征着未来,不能让他们只在书本上.电视上.梦中见到绿意,不能让他们只听到模仿的虫叫声。

我们留给未来什么,这也是作者思考的问题。

(每点2分,共6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

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

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

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

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

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

”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

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本来是很不相同的。

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

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

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

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


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

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从历代文学家的身上,从他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们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妙章:“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选自《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有删节)
1.关于苏轼“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思想,来源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

B.苏轼认为如果有了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的认识,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

C.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苏轼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治乱兴亡上,体现在身处逆境遭受打击时。

D.这种思想在苏轼的《醉自堂记》《超然台记》等作品中都有解释和阐发。

2.对于苏轼“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儒学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有相通之处。

B.苏轼认为,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是吻合的。

C.苏轼对庄子诋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庄子的做法实际上帮助了孔子。

D.苏轼批评韩愈待孔盂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

表明他对韩愈的为人颇有微词。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轼在逆境中从释、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现出了“无往而不乐”的乐天派性格和生活态度。

B.“相反而相为用”“世间即出世间”表明了苏轼是极力想对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进行调和的。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苏轼既热爱现实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从容自如。

D.在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方面,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参考答案:
1.C
2.B
3.B
1.“治乱兴亡”属经世济民之举,此时苏轼是批判释道的
2.A.原文是“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C.苏轼批评的是《史记》中的说法,而非庄子;D.原文说苏轼“对韩愈他是十分尊祟的”,他对韩愈的批评不涉及“为人”
3.苏轼调和的是“儒释”而非“道佛”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水袖之痛肖复兴
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

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

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

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

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②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③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

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

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

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

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

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

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 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

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

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

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

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

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

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

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

④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

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⑤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

⑥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

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⑦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

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

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⑧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

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

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
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

”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

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

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目的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做铺垫。

B. 胡文阁决定先买水袖再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C. 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D. 作者在写胡文阁时,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使文章情感更加厚重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5.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

6. 紧密结合全文,理解“水袖”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
4. B
5. 参考答案比喻。

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自己的事情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及痛心之情。

6. 参考答案:胡文阁的水袖。

具体的水袖,因为买水袖,胡文阁失去了给母亲买生日礼物的机会。

我的“水袖”。

抽象的水袖,具体指我年轻时自己的事情。

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重要,我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

年轻人的“水袖”。

抽象的水袖,具体指年轻人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子女等。

年轻人为了追求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珍惜亲情。

(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答也可以,注意“紧密结合全文”)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觉得亲情容易得到”于文无据,“可以暂时不必在乎”也是曲解。

根据文章“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可见并不是暂时不必在乎。

故选B。

【5题详解】
题干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一句”,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案例什么情感。

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划线句子“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这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答题时抓住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即可。

【6题详解】
题干是“紧密结合全文,理解‘水袖’在文中的含义”,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能力。

“水袖”这个词出现在标题里,所以本题也可以说是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中重要词语含义。

标题中词语的含义理解和理解标题含义一样,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本题,通读文章,可知“水袖”一词表面是指胡文阁的水袖,是说年轻时的胡文阁因为买水袖失去了给母亲最后一次生日买礼物的机会。

文中水袖除了指胡文阁的水袖外还指“我”觉得这几种的事情重要,错过了陪母亲去家对面公园看月季花的机会,以及文中由胡文阁和“我”当时年轻,觉得自己的事情重要而错失孝敬母亲陪伴母亲的机会,上升到年轻人为追求自己心中认为的重要事情,诸如事业、爱情、婚姻、子女等而忽视或者不珍惜亲情的做法,这是“水袖”的深层含义,或者说抽象意义。

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具体”和“抽象(深层)”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

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动劳备至。

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

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

以母忧去职。

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

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

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

及潭为庐江,延已为准陵太守。

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

以父墓毁去官。

寻除尚书郎。

永宁初,出为郏令。

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

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

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

时石冰之党陆圭等屯据渚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

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

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

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

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

扬州剌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

及甘卓讨馥,百姓奔散。

甘卓尝为东海王越所捕,下令敢有匿者诛之,卓投潭而免。

及此役也,卓遣人求之曰:“华侯安在?吾甘扬
威使也。

”谭答不知,遗绢二匹以遣之。

使反,告卓。

卓曰:“此华侯也。

”‘复求之,谭已亡矣。

后为纪瞻所荐,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

建兴初,元帝为命镇东军谘祭酒。

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名曰《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

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

谭荐干宝、范珧于朝,乃上笺求退曰:“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

谭自登清显,出入二载,执笔无赞事之功,拾遗无补阙之绩;过在纳言,暗于举善,狂冠未宾,复乏谋策。

年向七十,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

”不听。

久之,加散骑常侍,屡以疾辞。

及王敦作逆,谭疾甚,不能入省,坐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二》)
1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忧去职忧:担忧。

B.出为郏令出:(官员)外调。

C.使反,告卓反:返回。

D.狂寇未宾宾:归顺。

1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谭异而存之,遂见升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因法收谭,下寿阳狱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C.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一岁时就死了父亲,由母亲养大成人,他少时勤奋好学,已表现出论辩的才华。

B.华谭为官司能荐贤举能,并获得了“知人”的好名声,他先后举荐过张延、干宝等人。

C.华谭为官体恤百姓,卓有政绩,两次升任庐江内史;又为政谨严,常因此得罪上司。

D.华谭学识渊博,曾因著《辩道》而得到元帝赏识,他又因职务清闲,多次提出辞职。

参考答案:
14.A15.A16.D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倌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曰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傲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賜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等自纪篇》,有删节)
15.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岁凶,横道杀伤凶:凶险
B. 闾里未尝让让:责备
C. 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背诵
D. 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草率,随便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 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
C. 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 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
17.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