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作文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15篇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15篇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1
年,即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从头年的腊月到第二年的正月,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年货里,在红红火火的春联里,在辞旧迎新的鞭炮里,在走亲访友的祝福里,尽情享受亲人团聚带来的愉悦,憧憬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以食为天。

”盛大而隆重的年,更像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齐全的山珍海味大聚会,为我们展示出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舌尖上的年。

腊月,是年的“门槛”。

在农村,人们开始杀猪宰羊,熏制腊肉,打米磨面,拉开了采办年货的序幕。

城里的超市,无疑是年货的中转站、聚焦点。

如今市场繁荣,交通便利,天南海北的特产,都能够通过流通,来到我们山城,走进我们的餐桌。

杀猪宰羊后的乡民,陆续将猪肉、羊肉,以及喂养的山鸡,采收的核桃、板栗、木耳、香菇等土特产运到城镇,摆上街头。

这些都是农家自种自养的,是绿色生态产品,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那些乡民早上带着山货出门,晚上带着在城里超市采购的糖果、瓜子、水果、美酒、饮料、对联、年画回家。

美食的香味随着喜庆的风儿在大街小巷飘荡,在山路上来回萦绕。

在外工作的亲人们带着各种美食、美味,或坐飞机,或乘轮船,再转火车、坐汽车,回到老家过年。

在回家过年的“大军”中,小姨带着表弟也从海南回来了。

他们大大的`行李箱中,装着海南那边产的海鱼,散发着独特的气味,令人垂涎欲滴。

还有椰子奶、椰子糖、菠萝蜜干等零食,隔一会儿,我就会忍不住要尝一点儿。

他们还带回了一个三十多斤的新鲜菠萝蜜。

椭圆形的果实外表长着一排排黄色的肉刺,看起来很吓人,摸起来却不是很扎人。

切开后,金黄色的果肉甘甜可口,别有一番味道。

说起舌尖上的年味,肉糕是妈妈的“绝活”。

她首先从街上买回新鲜猪肉,洗净后切成末,加上荸荠碎末,拌好佐料,将肉馅压成一张大饼的样子,然后放到蒸锅的蒸格上进行蒸制。

等肉糕八分熟时,将调制好的蛋液抹在肉糕表面。

因为在肉糕上面抹有一层鸡蛋液,妈妈又习惯把这肉糕称作“鸡蛋糕”。

不一会儿,浓浓的香气就散发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

我们忍不住馋,迫不及待地掐下一块,尝了起来。

哇!软中带脆,味道和口感真是好极了!
除夕那天的年夜饭,是每家每户美食美味的大展台。

主厨的人在厨房里煎、炒、烹、炸,一阵阵扑鼻的香味,让闻到的人口水直咽。

一盘又一盘的美味端上了餐桌,家人们欢聚在一起,大人们举起酒杯,说着喜庆的话,相互祝福。

我们小孩子也倒了饮料,一边学着大人的样子碰杯,一边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菜肴,大快朵颐。

丰盛的年夜饭中,让我情有独衷的还是腊肠。

每年过年
之前,妈妈都会在将准备好的肉末加以佐料,请人灌上肠衣,而后带回乡下熏干。

虽然其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可味道却不一般,将一片腊肠放入口中细细品尝,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令人深深沉醉。

舌尖上的年味,让我品味到亲人团聚的幸福,让我品味到长辈关爱的真情,更让我在品尝美味中憧憬美好的未来!我祝愿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2
过年啦,满城皆挂红灯笼,洋洋的喜气弥漫开来,其中总是浸满各种菜的香味,这便是年味。

民以食为天,为使这个新年年味更足些,我做了一道“宫保鸡丁”的名菜,让我们全家人的舌尖上也充满浓浓的年味。

“宫保鸡丁”这道菜的发明者是丁宝桢,他在光绪年间曾任四川总督,烹饪很有研究,受酱爆鸡丁还有一些川菜的吸引,他发明了一道新菜――将鸡丁、红辣椒和花生米下锅爆炒的菜肴,没错,就是宫保鸡丁。

这回,我便要做一道宫保鸡丁。

首先,让我们清点所需配料:一份酱好的鸡丁,一根新鲜的黄瓜,一根鲜嫩的胡萝卜。

清点完毕后,开始备菜,一根绿色的黄瓜,如何将它变成人见人爱的配菜呢?很简单,跟着我做,打开水,放上去,搓一搓,切掉头,切掉尾,切成丝,好了。

别觉得简单,我在切时便是提心吊胆,一方面怕切坏,因为
那黄瓜很脆,还有一方面是源于对21世纪由合金与钢融合成的'德国产的冷兵器――菜刀的恐惧,这种心理上的恐惧很难克服,只能用动作弥补。

切好后,这黄瓜丝便如小草一般养眼让人内心一下子便充满生机,令人欣喜。

切胡萝卜也是相同的,只不过切好的胡萝卜相比黄瓜更加热情,将两者放在一个碗里,再将切好的葱,蒜放在另一个碗里,备菜就完成了。

随着蓝色火焰缓缓燃烧,真正的烹饪便开始了,一盘有弹性的鸡丁跳入锅中,在油中缓缓凝实,铲子左右拨动,上下挑动,鸡丁的颜色渐渐泛黄,体态渐渐娇小,透明度渐渐降低,终于散发出香味。

我倒了些辣椒进锅中,为了追求鲜味,我倒的是家里磨的辣椒。

待味道散发开来,我便将鸡丁盛入碗中。

锅中的油不用倒出,继续炒配菜,葱姜蒜爆一爆,配菜倒入,上下左右翻炒,锅中黄色、绿色、白色构成一幅美丽的画,等到熟后,倒入已炒熟的鸡丁,继续翻炒,然后倒入醋,料酒,酱油,糖入味,啦啦啦终于盛盘啦。

拿起筷子尝了下,因为醋放多了,不免有些酸,我便倒了水又回锅炒了下,总算好了,妈妈尝后说很好吃,但我知道,就算再难吃,妈妈也会说好吃,因为我知道母爱便是这样。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时王安石的《元日》中,描写的当时过年习俗。

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美食都不一样,家乡的年味也自然是
独特的,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家乡莆田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红团。

红团是蒸食,由皮与馅做成,馅料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做成不同的材料。

现在一般是香甜软糯的糯米馅或甜而不腻的绿豆馅。

两种不同的馅,口感也不同,糯米馅吃在嘴里又粘又软,绿豆馅在口中则是满腔绵密,比较有嚼感。

还有的人喜欢吃咸味馅的,那么只要在糯米中拌上肉、香菇与花生即可。

再说皮吧,先用开水灌入糯米粉,揉成面团。

制作过程当中,要先加入一种可以食用的红色粉末,这样蒸出来才会是鲜艳的红色;水一定不要放太多,否则整盆都是白色浆糊,遇到这种情况还得再加面粉,一直到能揉成团而不粘手为止。

然后,从揉好的面团中,揪出一块,捏成巴掌大小,把搓好的馅放在皮的中间,小心翼翼的.包好,绝对不能露馅。

包好后在面粉当中打一个滚,这样红团不会粘在模具上。

然后在模具里一按一敲,垫上叶子就完成了。

介绍完毕,我准备亲手尝试制作了。

面团、叶子、馅料、模具都已经准备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开始制作。

由于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萌新”,所以在做面皮时就栽了跟头。

我和好的面团粘糊糊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沾上了一
层面粉。

我掌心托着裹好面粉的面团,一只手轻轻地压着,压出来的皮与饺子皮一样薄,我只好再加了一些面团,这下可好了,“饺子皮”变成了春卷皮。

我意识到自己压的太用力了,只好重新再做,这一次我小心翼翼的克制着力度,终于捏出了一张像模像样的饼皮。

接着我用手拿起了一个捏好的糯米团,刚把它放到皮的中间,它就不听话的粘在了我的手上,我迅速把他用皮严严实实的包住,然后裹上一层面粉,甩进模具里一压,轻轻一抖,一个红团掉了下来。

最简单的就是剪叶子了,只要目测估好大小,用剪刀沿着边沿剪好就完成了。

再上锅蒸十来分钟后,香喷喷、红艳艳的红团就可以出锅了。

红团象征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还代表着幸福快乐。

这就是红团一一莆田特色美食之一。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4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突然想起过年这个老话题,在我的记忆里占据多少分量。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原本只是家长们的一句调侃,却也是个大实话。

不过,和现在的孩子相比,除玩得更加自由,便是从此有打牙祭的盼头。

不必是名贵的吃食,那些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制作各色干粮足以担当。

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的准备便开始。

不知从哪一年开
始,母亲学会熬糖,不再需要请邻居帮忙便能完成。

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亲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

差不多,母亲退下锅台,由父亲顶上去,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就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时进行。

以前母亲不会熬糖时,有时是用买来的白糖块作为粘合剂。

自己熬糖可能要费些柴禾和功夫,但这些在乡下人眼里算不上成本,却能省下点钱。

而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头至尾亲眼见证不起眼的麦芽和大米怎么变成令人垂涎的白糖。

当然,最后会每个人轮流品尝一下锅里盛出的糖饴,那浓烈的甜味以从未有过的冲击力直达心底,感觉到全身都在享受着那一刻的快意。

除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

炒泡米的时候,一定会一同炒些玉米、蚕豆、花生、山芋角等干粮。

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可以趁机吃到一些。

乡下人没什么营养保健方面的讲究,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

有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
去便不见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

时常在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中间少一餐,却奇怪怎么不觉得饿呢?这是年饱。

母亲笑着说道。

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胃的大部分,总有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丝悔意。

可出门前总还是不忘带上一些,那可是一年里只在这个时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干翘翘的玉米,黄澄澄的山芋角,放进嘴里得先用力嚼,过足嚼头这股瘾,甘味才开始像泉水一样渗透开来。

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惊人,却总是乡下人不忍舍弃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成山芋角吃得有味,听父辈们常说,当年就是因为它,才使无数的乡民得以度过食不果腹的年代。

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们似乎并不在意。

跟着他们到村里串门,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让人品尝。

这是父亲的最爱,手工制作这种米酒也是父亲的拿手活儿。

虽然也很喜欢那股浓烈的酒香,可总是吃不到几口就觉得腻味。

年关临近,从家人的问候里渐渐察觉到淡淡的年味。

对于已届中年的我来说,年味就像一支接力棒传给孩子。

现在的孩子不再追求过年吃点什么,那些或许早已经麻木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里,永远还流淌着以吃为代表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5
小时候,外婆总是在过年前说一句话:小孩子望过年,大人们望种田。

对于我来说,儿时的春节都是一些萦绕在舌尖的记忆。

年,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美味的。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们的小嘴就不曾闲过。

“二十三,祭灶官”。

这天,用米粉做的送灶粑粑,香气会驱走整个冬日的寒意。

“二十五,磨豆腐”。

这天不但可以喝到香甜可口的豆浆,母亲还会抽空在煮豆浆时捞几张豆腐皮出来,晚饭时和小葱芝麻一拌,最下饭不过。

再后来的这两天,好吃的会更多。

首先,外公会去杀年猪的人家割肉,遇到亲戚家杀猪,我还可以跟着蹭顿“杀猪饭”吃,这样的宴席,主人家是不会吝惜猪肉的,上桌的菜都是大盘大碗,极其解馋。

如果没有吃过瘾也没关系,母亲正在家里杀鸡呢!每当此时,母亲会将鸡杂用大酱炒再和泡好的黄豆一起煨制,鸡杂黄豆甭提有多香!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炸圆子的香味。

往日到处玩闹的孩子,这天都一下不见踪影,他们都在自家的锅台旁围着呢,第一锅圆子都要炸得透透的,锅台旁的小馋猫都等着吃呢!这天,外婆怕我油炸的'东西吃多伤脾胃,会在锅塘里事先放两个红薯,就着柴火烤熟,这样的烤红薯最解油腻。

炸圆子的香味还在嘴角边萦绕时,转眼就到年三十。

除夕夜的年饭,吃的那就更多。

当然,这桌年夜饭,也有不给动筷子的,那时的条件不是很好,有些食材只有过年时才会准备,像“年鱼”和“鸭胗”。

这些菜烧好后,平时是不端出来的。

即使年夜饭时,它们的出场也只是为做做样子。

外婆说,这样的菜是拿来招呼客
人的。

记得那年,母亲带我和弟弟去亲戚家拜年,吃饭时,六岁的弟弟看着眼前的咸鸭胗口水直流,最后实在忍不住,伸筷子夹几次,在回家的路上,母亲狠狠的批评弟弟。

后来,长大才知道其中缘由。

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拜年。

我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年。

拜年会得到一些好吃的,几颗糖、一把瓜子都会让我们心满意足。

一上午跑下来,我们总是会嫌衣服口袋小。

于是正月里,我们会有吃不完的零食,那些好看的糖纸都会被夹在书本里珍藏着。

元宵节那香糯的汤圆下肚后,年味就慢慢淡起来。

外婆会笑着对我们说:“小舌头也要休息咯!”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咂摸着小嘴,回味那舌尖上萦绕的浓浓年味。

每每想起,依然香甜依旧。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6
小时候,外婆总是在过年前说一句话:小孩子望过年,大人们望种田。

对于我来说,儿时的春节都是一些萦绕在舌尖的记忆。

年,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美味的。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们的小嘴就不曾闲过。

“二十三,祭灶官”。

这天,用米粉做的送灶粑粑,香气会驱走整个冬日的寒意。

“二十五,磨豆腐”。

这天不但可以喝到香甜可口的豆浆,母亲还会抽空在煮豆浆时捞几张豆腐皮出来,晚饭时和小葱芝麻一拌,最下饭不过了。

再后来的这两天,好吃的会更多。

首先,外公会去杀年猪的人家割肉,遇到亲戚家杀猪,我还可以跟着蹭顿“杀猪饭”吃,这样的宴席,主人家是不会吝惜猪肉的,上桌的菜都是大盘大碗,极其解馋。

如果没有吃过瘾也没关系,母亲正在家里杀鸡呢!每当此时,母亲会将鸡杂用大酱炒了再和泡好的黄豆一起煨制,鸡杂黄豆甭提有多香!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炸圆子的香味。

往日到处玩闹的孩子,这天都一下不见了踪影,他们都在自家的锅台旁围着呢,第一锅圆子都要炸得透透的,锅台旁的小馋猫都等着吃呢!这天,外婆怕我油炸的东西吃多了伤了脾胃,会在锅塘里事先放两个红薯,就着柴火烤熟,这样的烤红薯最解油腻。

炸圆子的香味还在嘴角边萦绕时,转眼就到了年三十。

除夕夜的年饭,吃的那就更多了。

当然,这桌年夜饭,也有不给动筷子的,那时的条件不是很好,有些食材只有过年时才会准备,像“年鱼”和“鸭胗”。

这些菜烧好后,平时是不端出来的。

即使年夜饭时,它们的出场也只是为了做做样子。

外婆说,这样的菜是拿来招呼客人的。

记得那年,母亲带我和弟弟去亲戚家拜年,吃饭时,六岁的弟弟看着眼前的咸鸭胗口水直流,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伸筷子夹了几次,在回家的路上,母亲狠狠的.批评了弟弟。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其中缘由。

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拜年。

我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年。

拜年会得到一些好吃的,
几颗糖、一把瓜子都会让我们心满意足。

一上午跑下来,我们总是会嫌衣服口袋小。

于是正月里,我们会有吃不完的零食,那些好看的糖纸都会被夹在书本里珍藏着。

元宵节那香糯的汤圆下了肚后,年味就慢慢淡了起来。

外婆会笑着对我们说:“小舌头也要休息咯!”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咂摸着小嘴,回味那舌尖上萦绕的浓浓年味。

每每想起,依然香甜依旧。

作文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7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突然想起过年这个老话题,我的记忆里占据了多少分量。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原本只是家长们的一句调侃,却也是个大实话。

不过,和现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从此有了打牙祭的盼头。

不必是名贵的吃食,那些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制作各色干粮足以担当。

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的准备便开始了。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母亲学会了熬糖,不再需要请邻居帮忙便能完成。

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亲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

差不多了,母亲退下锅台,由父亲顶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就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时进行。

以前母亲不会熬糖时,有时是用买来的白糖块作为粘合剂。

自己熬糖可能要费些柴禾和功夫,但这些乡下人眼里算不上成本,却能省下点钱。

而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头至尾亲眼见证不起眼的麦芽和大米怎么变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

当然,最后会每个人轮流品尝一下锅里盛出的糖饴,那浓烈的甜味以从未有过的冲击力直达心底,感觉到全身都享受着那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

炒泡米的时候,一定会一同炒些玉米、蚕豆、花生、山芋角等干粮。

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可以趁机吃到一些。

乡下人没什么营养保健方面的讲究,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

有了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去便不见了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

时常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中间少了一餐,却奇怪怎么不觉得饿呢?这是年饱。

母亲笑着说道。

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了胃的大部分,总有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丝悔意。

可出门前总还是不忘带上一些,那可是一年里只这个时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干翘翘的玉米,黄澄澄的山芋角,放进嘴里
得先用力嚼,过足了嚼头这股瘾,甘味才开始似泉水一样渗透开来。

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惊人,却总是乡下人不忍舍弃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成山芋角吃得有味,听父辈们常说,当年就是因为它,才使无数的乡民得以度过食不果腹的年代。

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们似乎并不意。

跟着他们到村里串门,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让人品尝。

这是父亲的最爱,手工制作这种米酒也是父亲的拿手活儿。

虽然也很喜欢那股浓烈的酒香,可总是吃不到几口就觉得腻味。

年关临近,从家人的问候里渐渐察觉到淡淡的年味。

对于已届中年的我来说,年味就似一支接力棒传给了孩子。

现的孩子不再追求过年吃点什么,那些或许早已经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我的心里,永远还流淌着以吃为代表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8
有人说:“年的味道就是美食的味道。

”这话一直被我奉为真理。

孩子们过年期待的莫过于三件事:假期、压岁钱和美食。

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年的味道永远是在舌尖绽放。

每当开始倒计时大年初一时,老一辈们亲手制作的汤圆就已经甜在我的心里。

看到包着乌黑发亮的芝麻馅的生汤圆丢进冒着袅袅白烟的锅里时,一股畅快之意涌上心头。

捞上来时,衬着水泽的汤圆犹如白玉般晶莹剔透。

舀起一粒汤圆,轻轻一咬,馅就流了出来。

它在我的嘴里流淌,瞬间感到满嘴的香甜。

大年初一的主餐,登场的“主角”一定是海鲜。

为了能让我们
大快朵颐,外婆烧的一般都是新鲜的大鱼大虾。

因此,每当看到灶炉上跳动的火苗,心就不由得激动起来。

家里做的海鲜大多都会放些辣椒,上菜时我总会埋头“苦”吃,虽然辣得满头冒汗,满嘴冒烟,但还不舍得停下来,吃得裤子松了又紧,紧了又松,直到吃到扶墙为止,才开始狂喝开水,来浇灭嘴里的“火焰”。

这“一战”让我味蕾爽到极致,犹如在火焰上跳了一支优美的华尔滋。

初一的美食不光“主角”惊艳出色,“配角”也毫不示弱。

外婆烧制的蜜枣汤,总能让我从嘴甜到脚跟。

除枣肉外,它的汤汁在冰藏过后也可以当餐桌的饮料来享用,甜而爽口。

因为这蜜枣汤都是一大锅一大锅煮的,所以它自然成为过年最货源充足的饮料。

要说过年主食,少不了的就是我最爱的炒年糕。

因为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所以它也是来年美好的代名词。

那糯糯的年糕,再加上一些笋丝、肉丝、小青菜等配料,味道简直令人无法抗拒。

当我把年糕放在桌前,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让我本已兴奋的味蕾又更加骚动不安,不得不咽下好几口口水。

放一片在口中,外焦内嫩,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可以说炒年糕唤醒了新一年的'胃。

也许是美食的影响,我仿佛忘记了耳边从未间断过的新年鞭炮、门口新贴的对联、身上穿着的新大衣、枕底排不过的压岁钱,还有一个又长大一岁的自己。

的确,在我们这些孩子的心中,年味就是美味,它是那样令人向往、垂涎和久久回味。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