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说是表演艺术家、演说家和诗人:在每节课中,教师教学中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自然流露出的艺术情趣,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输系统,是一个人际信息交流的过程,这个传输系统是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为媒体来运转的。
其中教师的口头语言是主要的,它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
为更好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教学除了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板书)外,还有易被忽略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即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变化运用不同的体态语言来配合口语,用非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情感。
任何教师在讲课时都不会、也不可能使用绝对单一的语言方式表述思想、传授信息。
相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等,借以加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弥补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
这种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眼色,也是信息传递不可忽视的方式和手段。
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实验表明:信息的总效果= 7%的文字+38%的声音+55 %的无声(人体)语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对引发学生求知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艺术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原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提示作用。
非语言的提示作用与我们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体态语言是课堂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
有科学家通过测试,得出结论:“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
”这正是电视教学比广播教学效果好的根本原因。
因为电视教
学不光听得见教师的有声语言,还能看得见教师的体态语言,使学生获得的信息比“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教学清晰度和精确度要高得多。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两个渠道的作用,使学生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同时获取信息,必然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从当前各类学校教师上课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普遍存在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多处于自然形态,问题较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递效果。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弊病:一是乱。
即体态语言的使用混乱。
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对有声语言没有辅助作用、不包含“有语义信息”的人体语言。
比如,有的教师讲课时,爱习惯性地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这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讲课时还习惯地将两眼望着天花板,或者一边讲一边眺望窗外,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等。
这些体态语言不仅无助于有声语言的表达,相反对信息的传递起着阻碍作用。
二是滥。
有些教师使用体态语言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给人以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不利于学生的思索与信息的反馈。
三是俗。
即体态语言的设计和使用粗俗,缺乏高雅沉稳之感,难登大雅之堂。
在使用体态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势语言运用要到位
手势语言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和强化。
人的手势种类繁多、含义丰富。
灵活多变的手势是体态语言当之无愧的主角。
因此,手势语言利用得好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态语言运用是否成功。
1 .充分发挥指势语的表意作用。
教师将食指指向所讲授的具体内容处,可以使内容明确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生辨识地图时,可将食指指向地图上的某个具体位置,配合讲解。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特别是一年级课堂中,教师在教儿童识字、数数时可采用这种手势,来表意数字。
由于数字手势的形象性,儿童更易理解,如教师在教儿童数”时,常用食指代表“1”,用食指和中指组成“V”形时代表“2”。
2 .使用合适的抬手动作代表“起立”。
抬手动作包括单手上抬、双手上抬。
单手上抬一般代表“起立”或“要求做某事”。
双手上抬一般也代表“起立”,但使用更庄严、正式。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使用“单食指指点学生起立”,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命令、强制之感,容易导致学生的关系疏远。
而使用单、双手上抬表起立则更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从中让学生体会出教师的坦率与真诚,再加上亲切的微笑,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更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
3 .恰当地运用“鼓掌”。
鼓掌一般代表着教师的赞许、欢迎之情,是课堂中学生有了出众的表现,教师给予学生的较高奖赏。
在鼓掌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但对学生进行鼓掌次数不宜过频,过频使用会使学生产生轻易就能得到的感觉,而不利于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
教师在用掌声对学生表示赞扬、欢迎之外,还应注
意另一种情况,即学生在付出很大努力后仍未取得满意的成绩时,教师也要及时地使用掌声对学生的努力予以肯定,号召全班同学学习其努力精神。
因为,评价应注意其实效性,而且,小学生的意志力较差,情绪不易控制,一次经过很大的努力后的失败如未得到及时的安慰、鼓励,会给儿童的心理抹上一层阴影,而老师和同学的掌声会给他一种动力,使他感到付出努力的价值,重塑信心。
在某些特殊学科中,鼓掌也有其特殊作用。
如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使用击掌打节来渲染课堂气氛。
儿童的模仿性很强,但克制力、注意力不够,老师采用边唱边击掌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较强的节奏感中掌握乐曲,融入情感。
二、身势语语言要恰当
身势语主要指头部、肢体以及各个部位体态语的运用。
1 .使用身势语配合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可合理使用头部的体态语配合对学生的评价。
头部的体态语运用主要“点头”、“摇头”等。
“点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老师在对学生问题表示满意时会使用“点头”,课堂教学应尽量少用“摇头”,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应用微笑和适当的语言加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2 .形成良好的教态。
良好的教态是教师内在的素质、高尚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外部表现。
教师应注重衣冠
整洁、大方。
在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显现出为人师表的稳重与高雅,避免使用不良身势语,如背手、双臂交叉至胸前,双手撑在讲桌上的动作。
这些动作是教师的习惯性动作或不经意动作,这些动作的使用,一方面影响教师形象,妨碍师生交流,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使用体态语言配合教学。
如背手,常常显示出教师的威严,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压力,不利于学生与教师接近。
一些不经意的动作,如教师用手玩弄粉笔或黑板擦,表现出教师的不稳重或无精打采,若弄出响声,更会破坏课堂气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站姿稳重而有力,形态端庄和谐,这样自然会增加教师讲课的吸引力,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3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
走动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只是一种姿势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课堂就会显得单调而沉闷。
相反,教师适时地在学生面前走动,而又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作业、讨论、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
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这种空间距离的缩小,带给学生的直接影响是与学生心理上的接近。
因此,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同时,在走动中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了解情况,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走动要有控制,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做到这一点,一是控制走动的次数,不能一节课不停地走;二要控制走动的速度,身体突然地运动或停止都能引起学生的
注意。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缓慢地、轻轻地走动,而不是快速地、脚步很重地走动;三是走动时的姿势要自然大方,不做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
(2)走动或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当组织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时,以在讲台周围走动为宜。
在学生中间边讲边走动时,不要停留在教室的后端,因为这样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声音是从后面传来的,对学生听课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3)教师的走动时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一般说来,学生在做练习或答试卷的时候,不喜欢教师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更不喜欢老师在自己的身后或身边停下来。
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需要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
而教师的走动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一旦在他们的身边停下来,又往往会造成他们情绪紧张,破坏他们的正常思维过程。
如果你要观察整个考场的情况,最好走到教室的后边,这样你能看到整个教室,而学生却看不到你。
(4)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的时候,要注意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给予同样的热情。
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只把精力放在少数人身上,那么大多数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们,老师对我们不寄予希望”,就会伤害多数人的积极性。
三、要注重体态语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各种体态语的综合运用。
教师对体态语的综合运用应从掌握局部动作开始,逐渐到整体综合运用,并做到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的体态语。
手势语、身
势语和面部表情的和谐统一的运用,既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美的熏陶,启发思维。
如在讲董存瑞炸碉堡一节时,教师应昴首挺胸,气宇轩昂,并将自己对董存瑞勇敢献身于国家的精神的敬慕之情融入面势语中,并用形象的身势语表现出董存瑞炸碉堡时的刚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应融入悲伤、催人泪下的情感,眼神应自然流露出怜悯之情。
特级教师斯霞曾总结自己的经验说:“在课堂中,我总是精神饱满的,课堂教学呈现一片蓬勃的生气,使儿童能自始自终地集中注意力。
讲课时,我很注意脸部的表情并以适当的手势,使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
我尽量把话说得满一些,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我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低沉。
如我教《小铁锤》这课时,在讲到‘小铁锤 15 岁,矮矮的个子,很结实’一句时,我用右手一比,表示矮矮的,接着身子挺一挺,表示结实。
讲到他装作放养羊的,赶着两只小绵羊到南山下去放哨,日寇的马队远远地来了一段时,我微微地摆动着指示棒,表示赶羊,又昂着头眼望远处,表示小铁锤忠于自己的职责,随时警惕着敌人的行动,讲到最后一段小铁锤骑着大白马,回到民兵队的时候,轻松地流露出胜利的微笑,并且把课文讲得又快又响亮。
50 几个学生都跟着我一同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课文讲完了,几十双小眼睛还盯着我,书也忘记放下。
显然,富有思想感情的课文,通过生动的讲解,已深刻地感染了儿童。
因此,我深深感到:教学工作,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而如果离开非言语表达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很难达到完完美的境界。
”
教师的体态语的正确运用,要做到清晰而不乱,适度而不过,高雅而不矫,自然而不拙,这不是短时间能领悟并掌握的,需要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用心感悟、反复实践后方能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