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17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
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
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
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
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
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
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
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
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
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
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从而屏卫周王室。
霸主还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
救助王室的会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但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会盟的主持者多为霸主,而霸主尊王常常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从而争取更多的与国、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霸主不仅用会盟救助王室,还用会盟在列国中推行霸政。
《国语•晋语七》:“(悼公)四年,诸侯会于鸡丘,于是乎布命……”韦昭认为:“命谓朝聘之数,同好恶、救灾患之属。
”可见,会盟是霸主推行霸政的方式之一。
春秋时,不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平民百姓,普遍存有反战愿望和重视会盟的心理。
而且,在会盟中,霸主取得的利益往往比用武力取得的还要多,所以,会盟便成为霸主常用
的推行霸政的手段之一。
齐桓公自北杏之会始,共举行十多次会盟,史载“衣裳之会十有一,兵车之会四”即是其例。
春秋时,立贤、立爱之事时有发生。
郑武姜欲立叔段,宋宣公舍子与夷而立弟穆公,穆公舍其子公子冯而立兄子殇公,鲁庄公问后于叔牙等,都反映出嫡长子继承制面临着挑战。
而君统继承上的争斗又往往是与国君妻妾关系上的混乱分不开的。
晋献公宠骊姬,周王以狄女为后都引起了君统继承上的纠纷。
当时人认为“并后、匹嫡”是“乱之本”。
因此,在会盟的约文中反复强调“无易树子(树子即嫡子),无以妾为妻”,力图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加以制止,从而避免发生诸子与嫡长子争夺君位的情况,使君位得以顺利地传递。
春秋初期,各国大族兴起。
列国大世族,如鲁国的展氏、臧孙氏、郈氏等出自孝公,三桓出自桓公,东门氏出自庄公。
齐国的管氏、鲍氏、崔氏、庆氏等,也强大于春秋前、中期。
郑国的七穆出自穆公。
宋国的戴、庄、桓等大族,晋国的六卿,卫国的孙、宁等强族都形成于春秋前期。
大族的兴起对公室构成威胁,所以,公室对大族展开了激烈的、血腥的斗争,晋献公对诸公子的屠杀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人们也看到了公室与大族关系的另一面。
由于这些大族多为公族,公室的存在又需要公族的拱卫。
公室好比树的主干,公族是枝叶,尽去枝叶,主干也必然要死亡。
因此,葵丘之盟约文中特地规定“无专杀大夫”,旨在纠正过激行为,让大族屏藩公室。
但是,它并没有彻底平息公室与卿大夫的斗争,却导致了后来事情向另一极端发展,纵容、姑息大族,养痈遗患,使“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
(节选自张全民《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国利用会盟争霸,会盟成为霸主推行霸政的必用的一种手段,齐桓公“兵车之会四”就是其例。
B.狄泉之盟是在王室遭侵凌时举行的帮助王室平定混乱局面的会盟,目的是保卫周王室不受侵犯。
C.葵丘之盟规定“无专杀大夫”,调和了公室和大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却造成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D.晋献公宠骊姬和周王以狄女为后使嫡长子继承制受到破坏,会盟约定便成为维持君统继承制度的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国的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王权衰弱,就会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霸
主开始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
B.霸主们保卫天子、帮助王室常常借用“尊王”的名号,霸主们的这种做法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
C.春秋时期,会盟类型多样且次数频繁,表明了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而春秋会盟的主持者都是霸主。
D.下层平民百姓希望借助会盟消弭战争,上层统治者也寄希望于会盟,他们都是十分重视会盟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用武力屏卫王室,还是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救助王室的会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
B.会盟不仅使霸主获得一些实际利益,还提高了其政治地位,壮大了其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C.春秋会盟是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诸多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D.春秋初期,各国大族兴起,威及公室,公室对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甚至有大族被屠杀,而对大族有依赖的公室也因此而衰落,以致出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的局面。
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水鹿
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
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
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
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
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
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
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警告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事丢给下属就好。
可房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
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
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
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
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珪、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
李世民也一样知道。
人生终是难免一死。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
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
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
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
重病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
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
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
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
“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
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整理、实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了魏征,王珪等人的激情张扬、骄傲。
个性鲜明,为的是反衬房玄龄的沉稳、低调大度的性情。
B.房玄龄作为宰相处理政事的人文环境并不太好,作者描写人文环境,突出了房玄龄的执政能力和隐忍性格。
C.房玄龄是出名的“怕皇帝”者,他被皇帝当作“出气筒”,逆来顺受,他的软弱性格导致他做事也不干脆。
D.作者在叙事时,通过运用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刻画的手法,使传主的形象血肉丰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叙述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房玄龄玩笑的事件,从房玄龄的回话中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机智。
B.房玄龄身为重臣,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大事,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以至于君王李世民抱怨、警告他。
C.文章写李世民的急躁、骄傲、任性的性格是为了侧面表现房玄龄的温和、通达、睿智等性情。
D.从小官吏开房玄龄的玩笑、被君王遣回家、君臣年高体衰时惺惺相惜等方面来突出传主形象,以小见大,可谓匠心独运。
E.本文用鲜明的事例反映人物形象,也通过作者的评述补充人物形象,行文叙评结合,以评为主,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3)文末“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
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老厨师
【俄罗斯】帕乌斯托夫斯基
①一七八六年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城郊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位失明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
几年前,这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
从那时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他住到这间岗棚里,偶尔想起时才给他几个佛罗伦①。
②厨师和他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小屋里全部家什只有一张床、几条瘸腿的板凳、一张笨重的桌子、满是裂纹的瓷碟和玛丽亚的唯一财产﹣﹣一架拨弦古钢琴②。
③玛丽亚给他临终的老父亲擦过身,穿上冰凉干净的衬衫,这时老人说:“我从来不喜欢神甫和修道士。
我不能请牧师听忏悔,但是临终前我要净化一下我的心灵。
”
④“你到街上去,”老人又说,“把碰到的第一个人请到家里来,听取一个临终人的忏悔吧。
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
⑤街上空无一人。
风把落叶刮得满街跑,昏暗的天空落下冰冷的雨点。
⑥玛丽亚等了很久,才遇到一位陌生人。
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转述了父亲的请求。
⑦“好吧,”那人平静地说,“我虽然不是神甫,但没关系。
走吧。
”
⑧他俩进到屋里。
这个陌生人麻利地把凳子拉到床边,坐下来,俯下身,愉快地注视了一下临终人的面孔。
⑨“您说吧!”他说,“也许我不是用上帝赋予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
⑩“我干了一辈子活儿,直到双目失明,”老人小声说,并把陌生人的一只手拉到自己身边。
“干活儿的人是没工夫去犯罪的。
我的妻子,她叫玛尔塔,她害上肺病以后,医生给她开了许多种贵重的药品,还叮嘱要给她吃鲜奶油和无花果,喝滚热的红酒,我于是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茶具中偷了一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砸成碎块卖了。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我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一直教育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动。
”
⑪“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人为这事受到牵连吗?”陌生人问。
⑫“我发誓,先生,绝对没有,”老人回答说,哭起来。
“要是我知道黄金救不了我的玛尔塔,我怎么会去偷呢!”
⑬“那好,约翰•梅耶,”陌生人说,把一只手放在老人失明的双眼上,“您在人们面前没有罪。
您所做的,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
”
⑭“阿门!”老人小声说。
⑮“现在您告诉我您最后的心愿吧。
”
⑯“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
⑰“这由我来做。
您还希望什么呢?”
⑱这时,即将逝去的老人突然露出微笑,大声说:“我希望能再一次看见玛尔塔,像我年轻时看到她那样。
我想看见太阳,看见这座古老的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
”
⑲“好吧,”陌生人说着站起来,走到拨弦古钢琴旁边,坐到钢琴前的凳子上。
急促的琴声突然从岗棚里飘散开来,仿佛千百颗玉珠散落到地上。
⑳“听吧,”陌生人说,“一边听,一边看。
”
(21)“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着,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
“我看见和玛尔塔相遇的那一天了,那天她因为难为情,打破了牛奶罐。
那是冬天,在山里。
天空像湛蓝的玻璃一样透明,玛尔塔笑了。
她笑了。
”陌生人弹奏着,一边望着黑洞洞的窗口。
“现在呢?”他问,“您看见什么了吗?”
(22)老人默默地谛听着。
(23)“难道您没有看见,”陌生人一面弹奏,一面匆促地说,“夜由黑变蓝,之后由蓝变成蔚蓝吗?暖融融的阳光已经从什么地方的上空投射下来,您家这些古树的树枝上已经绽开了白色的花朵。
依我看,那是苹果树上的花。
您看,第一道阳光已经投射到石砌的围墙上,把围墙晒暖了,上边直冒热气。
可能是浸透着融雪的青苔水气正在蒸发吧。
天空变得更高,更蓝,更美了,鸟儿已经成群地从古老的维也纳上空往北飞去了。
”
(24)“这些我全都看见了,”老人喊道。
老人倒在枕头上,急促地喘息起来,双手在被子上摸索。
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像许多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
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
名字!”“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说。
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
(25)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
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中。
1940年【注】①佛罗伦,旧时佛罗伦萨的金币或银币,后来在欧洲很多国家通用。
②拨弦古钢琴,十六至十八世纪一种有键拨弦乐器,是钢琴的前身。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故事发生在冬天,意在与结尾老厨师去世时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春天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
B.医生给老厨师妻子开了许多种贵重的药品,并且叮嘱老厨师要好好养护妻子,然而他的妻子还是因为家庭无法负担高昂的药费而去世了。
C.小说在最后才交代陌生人是莫扎特,使得故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将整篇小说推向了高潮。
D.作者在文中着力介绍老厨师家的全部家什,旨在说明他家的贫困,为后文他因妻子的缘故被迫偷主人家的金盘子做了铺垫。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老厨师的形象特征。
(3)有些小说的主题可以作多样化解读,请你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试写出对小说主题不同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何福,凤阳人。
洪武初,累功为金吾后卫指挥同知。
二十四年,拜.平羌将军,讨越州叛蛮阿资,破降之。
择地立栅处其众,置宁越堡。
遂平
九名、九姓诸蛮
..。
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未行而毕节诸蛮复叛大掠屯堡杀吏士福令毕节诸卫严备而檄都督陶文等从鼎捣其巢擒叛酋戮之。
三十年三月,水西蛮居宗必登等作乱,会顾成讨平之。
其冬拜征虏左将军,副西平侯沐春讨麓川叛蛮刀干孟。
明年,福与都督瞿能逾高良公山,捣南甸,擒其酋刀名孟。
回军击景罕寨,不下。
春以锐军至,贼惊溃。
干孟惧,乞降。
已而春卒,贼复怀贰。
是时太祖已崩,惠帝初即位,拜福征虏将军。
福遂破擒刀干孟,降其众七万。
分兵徇下诸寨,麓川地悉定。
建文元年,还京师,论功进都督同知。
练兵德州,进.左都督。
与盛庸、平安会兵伐燕,战淮北不利,奔还。
成祖即位,以福宿将知兵,推诚用之。
聘其甥女徐氏为赵王妃。
寻,命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宁夏,节制山、陕、河南诸军。
福至镇,宣布德意,招徠远人,塞外诸部降者相踵。
边陲无事,因请置驿屯田积谷,定赏罚,为经久计。
会有谗之者。
帝不听,降敕褒慰。
永乐
..五年八月,移镇甘肃。
福驭军严,下多不便者。
帝间使使戒福,善自卫,毋为小人
所中。
六年,福请遣京师蕃将将迤北降人。
帝报曰:“尔久总蕃、汉兵,恐势众致谗耳。
尔老将,朕.推诚倚重,毋顾虑。
”寻请以布市马,选其良者别为群,置官给印专领之。
于是马大蕃息。
永昌苑牧马自此始。
八年,帝北征,召福从出塞。
初,帝以福有才略,宠任逾诸将。
福亦善引嫌,有事未尝专决。
及从征,数违节度。
群臣有言其罪者,福益怏怏有怨言。
师还,都御史陈瑛复劾之。
福惧,自缢死,爵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未行/而毕节诸蛮复叛/大掠屯堡/杀吏士/福令毕节诸卫严备/而檄都督陶文等从鼎捣其巢。
B.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未行而毕节/诸蛮复叛/大掠屯堡/杀吏士/福令毕节诸卫严备/而檄都督陶文等从鼎捣其巢。
C.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未行/而毕节诸蛮复叛/大掠屯堡/杀吏士/福令毕节诸卫严备而檄都督/陶文等从鼎捣其巢。
D.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未行而毕节/诸蛮复叛/大掠屯堡/杀吏士/福令毕节诸卫严备而檄都督/陶文等从鼎捣其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加点的“拜”“除”“进”都与加官有关。
“拜”指授予官职;“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进”,一般指提拔。
B.诸蛮,古代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
而在周代时,“蛮”是指南方,东方曰“夷”,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而在南宋末年明朝末年,“南蛮”是蒙古人和满族人对退守南方的汉族人的称呼。
C.“朕”在先秦时代,是第一人称代词。
意为我。
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D.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
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
朱棣重视农业发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何福作为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的同乡,为朝廷屡立战功,却终因陈瑛弹劾,自己害怕而上吊自杀,令人叹惋。
B.何福四方征讨,为大明王朝边陲稳定作出了贡献,也曾深受几代皇帝信任,多次在危难之时被委以重任。
C.何福治军严厉,部下颇有微词,皇帝对此并不理睬,并在他的奏章批复上表明了信任他拥有兵权的态度。
D.何福不仅善于作战,而且有勇有谋,在发展边疆农业、商业等诸方面都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难能可贵。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春以锐军至,贼惊溃。
干孟惧,乞降。
已而春卒,贼复怀贰。
②福驭军严,下多不便者。
帝间使使戒福,善自卫,毋为小人所中。
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二项是
A.本诗属于近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
D.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E.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运用对仗的手法描写箫声强烈的感染力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