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2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2(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这首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______。
SSS_SINGLE_SELA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C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分值: 2.5答案:B[解析] 诗人的天道观是唯物的、清醒的,在吟出“谁挥鞭策驱四运”之前,他写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既肯定了春风与草荣、秋天与木落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又用“不谢”、“不怨”两词斩钉截铁地指出这种因果关系并非出于什么恩怨,言下之意,这完全是宇宙规律。
为了强调这一点,又用反问:四季循环,是谁驱使?答道:万物的兴衰,全是自然规律使然。
它的画外音就是:人世的昼夜变换、四季交替,予人的温暖与严酷,完全是自然规律,人应当认识和顺应自然法则,也可以利用自然法则行事。
故本题答案选B。
2.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______。
SSS_SINGLE_SELA 矛盾论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 内因和外因关系分值: 2.5答案:C[解析]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到:“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其中,矛盾的共性个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故本题答案选C。
3.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一刀切”,这是因为______。
SSS_SINGLE_SELA 事物矛盾之间存在有机联系B 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C 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D 事物矛盾具有普遍性分值: 2.5答案:B[解析] “一刀切”是指用同一种方式处理不同的问题,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事物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故本题答案选B。
4.“吾日三省吾身”的含义是______。
SSS_SINGLE_SELA 做事三思而后行B 人要经常反省自己C 人要不断进步D 我一天到了三个省分值: 2.5答案:B[解析] 本句出自《论语·学而》,“三”在本句中表示动作频率多的意思;省(xǐng)意为检查、察看、反省。
李白的诗及简介(之八)
李白的诗及简介(之八)李白的诗歌约近一千首,过去一些选本选李白的诗,往往片面强调艺术性,因此一部分政治性强烈而艺术特色不突出的诗篇,常常不被选录,安史之乱以后的一部分表现强烈爱国思想的作品,就是其例。
之前《李白的诗及简介之一——之七》就是以编年排列把李白生平分为五个时期,即第一时期(蜀中时期),第二时期(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第三时期(长安时期),第四时期(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漫游时期),第五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的时期)。
我们选择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希望读者能够看到李白的全貌。
但由于一部分作品实在无法考定写作年代,因此我们把剩下的这66首也具有代表性的诗统一编在《李白的诗及简介之八》里,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李白。
1、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文艺思想。
他认为诗歌的发展,自周代以来,走着下坡路,尤其是建安以来,专门追求绮丽的形式,不值得珍贵。
表示自己要学习孔子,认真进行编著事业,树立模范。
2、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的描写,一方面赞美了他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另一方面,对他的残暴统治与愚蠢行为,给予谴责与讽刺。
3、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免费)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物循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冬季风的影响
政治哲理性诗文选择题集锦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政治哲理性诗文选择题集锦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
A.山的形状因人们的看法不同而不同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因立场不同而不同
C.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
D.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 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①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④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 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原文阅读赏析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原文阅读赏析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诗篇。
诗人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几经挫折后,对于功名虚荣已是十分淡漠,而对于人生的认识,更是大彻大悟,诗人仿佛刚从人生的苦海中挣扎出来,蓦然回首,人生原来是那样地虚幻。
于是诗人伤感地吟叹:“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活在世间的芸芸众生,就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已经死去的人,好似寻找到归宿安然而去的归客。
广阔的天地啊,仿佛是一座迎来送往的旅馆;岁月易逝,人生苦短,引起古今多少人的悲叹!诗人一开头便将生与死摆在人们的眼前:生是短暂的,死是必然的,只有永恒的天地,才能永远目睹人们从起点走向终点。
诗的首联,化用《列子·天瑞篇》中“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之意,极其简炼而又形象地道出了生与死的道理。
面对生与死,面对短暂的人生,古今多少人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古诗》“青青陵上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曹操《短歌行》)他们感叹人生之短促,而想及时行乐,借酒浇愁,以资排遣。
在这首诗中,李白没有去渲染那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而是要将笔触伸延到更深的层次。
是的,生命是短促的,如何去延续这种短暂的生命,使之与天地共存呢?人们自然会想到蓬莱仙境,在那里,人们可以长生不老,永久生存。
但是,那里果真是一块极乐天地吗?请看诗人的描写:“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诗人把美丽的神话传说,涂上了一层凄凉、凋败的色彩。
人们不是要追求长生不老吗?且看嫦娥的处境吧: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长生之药,被其妻嫦娥偷吃;嫦娥飞入月宫,虽能长生不死,但是,月宫中只有玉兔为她捣药,这种孤寂的生活又有什么美满幸福的呢?诗中一个“空”字用得绝妙,它不仅一反神话中生动诱人的内容,而且把自己对这种长生不老的态度尽含其中,在诗人眼中,过着冷清孤独生活的嫦娥,失去了幸福,失去了欢乐,即使能够长生不老,也是空的。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与辛弃疾并称,以词称雄南宋的大词人姜夔,一次晚上与友人坐船过江。
突然间,风浪大起,小船摇晃不已,夜色漆黑中伸手不见五指,两人惊骇呆了。
同行姓周的朋友胆大一些。
用长竿撑着走,但船仍似野马般的颠簸跳跃,不知所向,只能死尘听天。
忽然,听见船入草苇的声音,隐约看到岸边的灯火,这可庆幸得生呀!他们急忙划了过去,拴船登岸,立即找一家夜店去喝酒。
尔后,姜夔写了一首《西游诗》,追忆这段往事。
自古以来,就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说法。
姜夔也认为这场暴风雨是突如其来的,他好端端地过江,却差点儿淹死在江中。
总之,天空中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生死祸福,都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那里支配着。
按照这种观点看世界,结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没有客观规律的。
《辛弃疾1162》剧照亲爱的读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显然,你一定会认为不符合客观事实。
你会反问:难道春夏秋冬四季不是有次序地运动着的吗?难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以移到寒冬腊月北风凛冽的时候去进行吗?这问得很有道理!的确,客观事实告诉人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它自身問有的规律运动着的,按照一定不移的次序进行着的。
这在自然界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古代许多诗人,对大自然的规律性就有所认识,并在诗篇中有生动风趣地反映。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画像现在,让我们翻开诗卷,看看诗人们对风云、雨露、花单以及天体的描述吧!王质在《由行即事》中写云:浮云在碧空,来往议阴晴。
播仿在《郊行》中也写云:云来岭表商量雨,峰绕溪湾物色梅。
你看,多有趣!把云完全拟人化了。
天上的云儿为何忽聚忽散、米来往往呢?原来它们在商量议论要不要下雨呢?云和雨的关联云为什么能在空中来来往往而不掉下来呢?因为云中的水滴很细小,下边的空气能把它托住。
水滴不断合并,因而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变成雨滴,下边的空气托不住了,就从空中落了下来。
所以,雨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非不可测。
不仅下不下雨是有规律地,而且不同时节的雨也有其独特的规律。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的哲理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的哲理一、引子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挥鞭策驱四运,让万物兴歇皆自然。
他是谁呢?别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二、正文1.1 神秘人物的出现有一天,大地突然震动,山崩地裂,海水泛滥,生灵涂炭。
人们惊恐万分,不知所措。
这时,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出现了,他挥舞着手中的鞭子,向天空发出一声怒吼:“我是你们的救星,我要让万物恢复生机!”人们纷纷跪下,祈求他的庇佑。
1.2 神秘人物的使命这位神秘人物名叫“自然之神”,他的使命就是维护大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他挥鞭策驱四运,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他还教会了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类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2.1 自然之神的神奇力量自然之神有着神奇的力量,他可以让春天百花齐放,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
他还可以让河流湖泊清澈见底,让鱼儿欢快地游动;他可以让草原变得郁郁葱葱,让牛羊安然入睡;他还可以让沙漠变成绿洲,让骆驼喝到甘甜的泉水。
2.2 自然之神的教育方式自然之神非常重视人类的教育,他用自己的方式教导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不要过度开发,不要破坏生态。
”他还教给人们许多与自然相关的成语俗语,如“人定胜天”、“物竞天择”等,让人们明白人类要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馈赠。
3.1 自然之神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之神的力量逐渐减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的故事传颂千古,把他的形象雕刻在石碑上,供后人瞻仰。
他们还在每年的春分、秋分等重要时刻举行祭祀活动,感谢自然之神的恩赐。
3.2 自然之神的影响自然之神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古代,他的精神一直影响着现代人。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越来越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许多人开始过上了低碳生活,减少污染排放;许多人开始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为地球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些都是自然之神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结尾自然之神挥鞭策驱四运,让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冷门诗句
李白这8首冷门诗词,鲜为人知却惊艳不已,值得一读李白的一生,是现代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
像李荣浩在歌里唱的那样,“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如果能重来的话,谁又不想选李白呢?爸爸是商人,天生富二代不用为钱操心。
有钱任性,想隐居就隐居,想旅游就旅游,结交朋友也是随意而为,反正到什么地方都会有人追捧。
不仅有钱,还有才情,浪漫至极也单纯至极,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不朽的诗篇,也成为后世许多人的精神支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李白为我们留下的,虽冷门也惊艳的8首诗歌。
(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在江陵漫游的一天。
南朝古都,绚烂了三百年的烟花繁华,为这座城留下了抹不去的脂粉味道,也留下了数不尽的风流传奇。
此时已是深夜,李白站在高楼上,品尝着古城夜里的寂寞与冷清,凉风从远处吹来,连带着李白的目光,随之望去。
古时的吴越大地,今日只见,白云映水、白露垂珠、空城映秋月。
李白望向明月,一眼又一眼。
同样的一轮明月,也曾经照耀过,他存在过的时空吧?他有没有,站在我如今的位置,抬头仰望这一轮秋月呢?漫不着边际的遐想,全是因为对那个人风致高标的敬慕。
谢玄晖,即谢朓。
(二)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这一次,在长安。
杜陵,是汉代后期一位皇帝的陵墓,距离李白,中间隔了400年动荡不安的乱世。
李白就站在这里,感受着400年光阴的静静流淌。
我们如果去西安,感受还要更神奇一点。
想象着两千年前的大汉王朝,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想象着这片土地上曾发生有被掩盖的辉煌与落幕......我在西安最深刻的一次感受,是走在古城墙上的时候。
虽然知道此城墙并非唐代造物,但也不由得遐想,自己是不是有机会,跟李白站在同一个地方仰望星空。
如果站在杜陵边上,是不是也有机会,同李白一起看秋水映明了落日的霞光,流光消逝在远山的苍茫。
李白《日出入行》全诗译文及赏析
日出入行唐・李白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汨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
注释①隈(Wei威):水曲处。
②六龙:古代神话说,太阳神每天乘坐六条龙所驾的车,自东向西往复运行。
舍:体息、停歇。
③终古:永世。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即古代认为的形成世界最原始的物质,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所生。
④谢:感谢。
荣:草木茂盛。
案此二句互文见义。
上句说“草”兼指下句的“木二下句说“木”,也兼指上句的“草”。
这两句语本《庄子・内篇•大宗师》郭象注:“故圣人之在天下,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⑤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驱赶。
四运:春、夏、秋、冬四季。
⑥羲(Xi西)和:为太阳神驾车的御者。
汨(gu古)没:沉没。
荒淫:这里是浩瀚无边的意思。
荒淫之波,指浩瀚的大海。
⑦鲁阳:即鲁阳公,古代传说中的力士。
《淮南子•览冥训》载,楚国的鲁阳公与韩交战正激烈时,黄昏来临,鲁阳公把戈一挥,太阳又返回三舍(一舍三十里)。
郭璞《游仙诗》:“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李白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景:日光。
⑧矫诬:欺诈虚妄。
李白不相信鲁阳挥戈返日的传说,认为是欺人虚妄之谈。
⑨大块:天地宇宙。
浩然:广阔貌。
溟滓(mingxing明幸):指自然之气。
科:品类。
译文太阳从东方海角升起,好象从地底冒出来一样。
经历周天又潜入海中,为太阳神驾车的六龙休息的地点却在何方?太阳运行永不停息,人不是元气,哪能长久随着它往复徜徉!花草并不感谢春风使它繁花盛开,树木也不怨恨秋天使它零落凋残。
谁能挥鞭驱赶四时变化?万物兴衰都决定于自然。
羲和啊、羲和,你为什么沉没于浩渺的波涛?鲁阳公有什么能耐,一挥戈矛竟然使太阳留光返照?这违背自然常理的传说,虚妄的成份实在不少!我将囊括宇宙,无限广阔地与自然之气融汇协调。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及试题赏析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及试题精选赏析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
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
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
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
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
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 “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
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
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
”(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
完完,月圆的样子。
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
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谁开头的诗词
谁开头的诗词
1.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日出入行 (李白·唐)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呤 (孟郊·唐)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李绅·唐五代)
4.谁知大炉下,还有不然灰。
——将赴东都上李相公(唐·刘长川)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苏轼·北宋)
6.谁知冰雪凝严候,自是乾坤爱育心。
——苦寒(宋·陆游)
7.谁怜愁苦多衰改,未到潘年有二毛。
——夏课成感怀(唐·韩偓)
8.谁折南枝傍小丛,佳人丰色与梅同。
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
——鹧鸪天(宋·郑少微)
9.谁在玉关辛苦,谁在玉楼歌舞?——谒金门(宋·李好古)
10.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清)
11.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唐·杜牧)
12.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宋·李处
全)。
句意解释
(一)事理类编辑:胡竞淇431面432面1.逝者如斯夫。
意思: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意思:人世的昼夜变换、四季交替,予人的温暖与严酷,完全是自然规律,人应当认识和顺应自然法则,也可以利用自然法则行事。
3.水至清则无鱼。
意思: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
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意思:司马昭心里在想什么,连路人们心里都知道。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思: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打磨玉器。
6.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
意思:(太山:泰山)泰山不是最大的,秋毫也不是最小的,物体的大小都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意思:螳螂一心捕捉知了,不知道黄雀在身后正打算啄自己。
8.天若有情天亦老。
意思:苍天如有人的感情也要为之伤感而衰老。
9.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意思: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情,而平庸的人却自找麻烦。
10.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意思:天下的大事,必定都要从细小的事做起。
11.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意思:世界上任何热闹的筵席都会结束的。
12.天下乌鸦一般黑。
意思:天下乌鸦身上的颜色都一样黑。
1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意思:只要立志去做,天底下没有办不到的事。
14.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意思:天有人们无法预测的风云变化,人有意外的突然降临的灾祸或幸福。
15.土弊则草木不长。
意思:土地贫瘠,草木就难以生长。
16.万变不离其宗。
意思:尽管千变万化,离不了他的根本。
1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意思: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办法是有严有宽,宽严结合。
18.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意思:拿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道理来问他,茫然无所知。
20.雾里看花,中隔一层。
意思:好像在雾里观赏花,终究隔着一层。
21.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意思:玉的疵点掩盖不了它固有的光泽,玉的光泽掩盖不了它的疵点。
《日出入行》全诗
《日出入行》全诗《日出入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
日出入行⑴日出东方隈⑵,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⑶,安得与之久徘徊⑷?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⑸?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⑹!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⑺?鲁阳何德⑻,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⑼,浩然与溟涬同科⑽!【注释】⑴日出入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二十八列于《相和歌辞·相和曲》,又在卷一《郊庙歌辞》中有汉之《日出入》古辞。
⑵隈:山的曲处。
⑶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⑷“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⑸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⑹汩没:隐没。
荒淫之波:指大海。
荒淫:浩瀚无际貌。
⑹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⑹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⑼大块:自然天地也。
《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
”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
”⑽溟涬:谓元气也。
【白话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自古以来,从来如此。
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赏析】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
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
日晕 诗词
日晕 诗词
1.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日出行》
唐代: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3. 《偶书》
唐代: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4. 《登单于台》
唐代:张蠙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5. 《咏初日》
宋代: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李白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李⽩⼭⽔诗的现代意义李⽩⼭⽔诗的现代意义 导语:李⽩⼀⽣创作诗歌⼀千余⾸,其中⼭⽔诗约⼀百三⼗⾸,在其诗歌中占有很⼤的⽐重。
李⽩通过⾃⼰的创作实践,不仅把⼭⽔诗推向了⼀个新的⾼度,⽽且⽤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诗还具有关注⽣态的超前意识和注重古迹的⼈⽂品格,这就使他的⼭⽔诗具有了⼀定的现代意义。
李⽩是盛唐诗歌史上最为璀璨的⼀颗明星。
他⼀⽣创作诗歌⼀千余⾸,其中⼭⽔诗约⼀百三⼗⾸,在其诗歌中占有很⼤的⽐重。
这些⼭⽔篇章激情澎湃,想象丰富,情景交融,有⽓势磅礴的形象,也有表现“清真”之美的描绘。
李⽩通过⾃⼰的创作实践,不仅把⼭⽔诗推向了⼀个新的⾼度,⽽且⽤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诗还具有关注⽣态的超前意识和注重古迹的⼈⽂品格,这就使他的⼭⽔诗具有了⼀定的现代意义。
(⼀)李⽩⼭⽔诗中的⽣态意识 在⽣态问题全球瞩⽬的今天,细读李⽩的⼭⽔诗,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诗不但艺术成就颇⾼,⽽且在表现对⾃然⼭⽔的热爱、崇尚、天⼈合⼀的情怀时,也使其不朽诗篇具有了关注⽣态的现代意义。
所谓“⽣态意识”,按照美国⽣态哲学家莱奥波尔德等⼈的具体界定就是: 第⼀,把⼤地上的⼭川河流、鱼⾍鸟兽和花草树⽊视为⼀个有机体,⼈只是其中的⼀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在这个⼤地有机体中,每个⽣物占据着各⾃的⽣态位,各有其⾃⾝的内在价值。
第三,除了满⾜⽣计的需要外,⼈类没有权⼒缩减⽣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
[1] 在李⽩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他把⾃⾝与⼤⾃然融合为⼀种精妙语⾔,在其⼭⽔诗的创作实践中,展现直彻⼼源的⽣命情调,显⽰了⼈与⾃然⼭⽔的密切关系。
李⽩的⼭⽔诗中折射出的⽣态意识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对⼤⾃然的热爱欣赏之情。
李⽩⼭⽔诗的主要内容之⼀是抒发对祖国⼤好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他将⾃然⼭⽔赋予⽣命情感,将⽣命情感投向⾃然⼭⽔,把⽣命主体推向体验的⾼峰,描绘出⼀幅幅或柔和优美、或崇⾼壮美的⼭⽔画⾯。
按照前⽂对⽣态意识的界定,这种对⾃然的欣赏、热爱与赞美本⾝就包含了⽣态的意识。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原文、赏析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出自唐代李白的《日出行 / 日出入行》
原文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创作背景:汉代乐府中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
李白的这首诗反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张光华
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是一篇有名的寓言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充满神话色彩,寓意深刻,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文中愚公是作者着意刻画的艺术形象。
他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胜天怀有坚定的信念。
为了突出愚公形象这一人物,作者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写了智叟的形象。
尽管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的淋漓尽致。
智叟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的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话说的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极尽信口开河之能事。
文章把这一目光短浅知难而退的形象作为衬托,突出愚公远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作者故意借命名的“是非颠倒”来加重对比的色彩,含有对那些鼠目寸光、畏惧困难而又自以为是聪明者的讽刺与批评,使人自然得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结论来。
正是出于对人物的上述理解,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分析人物形象,我自以为学生会顺利得出结论。
但当我在课堂上抛出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人物理解结论时,学生的分析却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
生甲:“愚公实愚。
倘若他的子孙中有一二个头脑发昏‘欲毕力平险’者尚情有可原,作为长者的愚公应该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可他竟然去移山,莫不是老糊涂了?”
此言一出,学生间就炸开了锅。
生乙:“我完全赞同这一看法。
愚公不自量力,他完全可以举家搬迁,费一日搬家之劳顿,享一世安居之清闲。
”
生丙:“愚公家长制作风严重。
以一人之私利,毁全家之安逸。
”
生丁:“愚公不但愚不可耐,而且殃及子孙。
”
………
看来此时不加引导,学生势必离题千里。
但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强行把我的结论直接抛给他们,不仅不被学生认可,反而在学生心中容易产生死疙瘩。
一旦
形成逆反心理,非但学生不买你的帐,反而使自己下不了台。
于是我想改变一下我原先的设计。
“同学们,你们对愚公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这很好。
为了深化我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现在我提议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孰智孰愚?正方:愚公愚,智叟智。
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既然大家都倾向于正方观点,那么就请同学们做正方,我做反方。
首先请正方代表发表你方观点。
”
我的提议让学生眼睛为之一亮,一下子来了兴趣。
很快的把己方观点亮了出来,全面、尖刻,并自信的等待我的“理屈词穷”。
“同学们,尽管你方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观点,似乎很有道理。
但大家忽视了文章的这些细节:愚公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恰恰是其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显然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杂然相许’,更是民主的得到子孙的支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正表明他有发展变化的眼光;感动天帝,将山搬走,难道不是其精神感人至深、力量之大吗?这种精神的实质正是排除万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由此我方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同时,我方认为当今社会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5号、6号的成功发射,非典、禽流感的有效防治?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中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追寻明天的太阳。
”
我说的感情充沛,完全发自内心。
说完后,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学生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寓意,心悦诚服的接受了我的观点。
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一种认识: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2008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