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
党的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深刻理解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精神,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不渝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四中、,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
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目标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曾从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注意对资本主义时代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
特别是,他们首先把农民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来,从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出发研究工农联盟问题,突出强调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度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他们还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考虑如何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并且对未来社会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法德农民问题》是比较系统的阐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述,提出要解决工人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问题,必须要解决农民问题,要重视农民问题,特别强调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过程中和建立工人阶级国家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列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认识到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发现必须重新探讨
解决农民问题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包括在农村发展商品经济,鼓励农民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组织自愿结合的合作社。
改革开放之所以开局取得成功,关键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农民开始富起来了。
实践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重点在‘三农’,难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突破点也在‘三农’,出路还在‘三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第一,关于现代化。
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的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条让中国农民,让中国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众多的农民、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村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第二,关于社会化。
生产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也就是生产力的社会化。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社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生产。
而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同时要求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生产力中去,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用高科技武装农业,摆脱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小农经济。
第三,关于市场化。
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就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
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
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第四,关于工业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进程首先发端于城市和工业领域,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引起了农业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场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化肥化,使得农业用工业的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
所谓农业工业化,就是农业要用工业化的办法、用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起来。
今天,农业不仅要走工业化道路,而且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
第五,关于企业化。
现代化也好,社会化也好,新型工业化也好,最后要落实到企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上。
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适合社会化生产的现代企业模式。
传统自然经济的做法,
像豆腐房、榨油房、铁匠房等组织形式都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必须有现代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第六,关于城镇化。
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儿去?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
一定要大力发展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当然城镇化要讲科学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
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
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说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至少在1982、1983、1984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1号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
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的一贯提法。
但是必须看到,这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内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
的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解决农村和解决农民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包括20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到底,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
一定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抓好“三农”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第一,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第二,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第三,全面进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第五,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和基层政权
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第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善于做为农民服务的工作。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调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着力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以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为最高标准;第七,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
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思想。
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能不能全面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
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
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扩大。
首先,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差距扩大,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经济发展滞后上。
当然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良好的势头。
其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
再有,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较大差距。
还有,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显著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相当突出。
此外,农村本身社会事业的差距也比较大。
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结构的矛盾。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存在的。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根本出路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具体来说,当前一是
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粮食生产。
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要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改革措施,保持合理粮价,保护粮农利益,调动粮农积极性。
二是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四是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好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问题,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定要逐项加以解决。
要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是要千方百计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注意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六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对待农民工问题,事关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要下决心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问题。
七是要千方百计地抓好农村党的建设、农村基础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