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稿 视频】3.18中德大会演讲施琪嘉周励志王建平李孟潮(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稿视频】3.18中德大会演讲施琪嘉、周励志、王建
平、李孟潮(五)
中德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大学糖与中德合作
【会前工作坊】【大会演讲】【工作坊】
全程同步直播【大会演讲(五)】
创伤治疗的研究进展(施琪嘉)心理咨询中一些常见的伦理议题(周励志)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王建平)受伤研究者:一种精神分析研究方法简介(李孟潮)公众号后台回复【318】获取中德3.18大会演讲全部视频施琪嘉创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主持人:下面报告的是本次大会的中方主席,中德一期施琪嘉教授,主题是创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施琪嘉:在德国有一个课室在进行研究,由于在德国的一个城市是靠近边境,有很多是难民过来的,所以他们有机会研究难民,当然还有很多移民的创伤,当然也和战争有关系,还有很多来自二战之前的家庭,还有对一只瘸腿的狗进行研究,这个狗本身是创伤的狗,只有三条腿,是在希腊拣到的,这个狗很具有和特别创伤人有沟通的能力,当然他们是不讲话的,而且这个狗,是专门有一份工资的,有一份狗粮是相当于医院给工资的情况下在课室里工作。
这是我们工作的路线图,2008年之后,有了第一本创伤的书,2008年有了汶川地震,给了国内创伤研究在专业和机制上,包括政府的合作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从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很大,我们的课题就是从汶川地震之后开始的。
我们整个的研究是包括了几个部分,一个是筛查部分,一个是诊断部分,再一个是治疗的部分。
筛查部分是重点,因为一个人来之后,他有没有创伤,还不能马上给他做诊断,我们用一个筛查的量表,我的一个研究生在我这里读了三年,后来到德国做了四年的博士,他的贡献就是把这个量表校正过来。
现在我们有两个量表,半个小时就可能筛查出来有没有创伤的可能性。
第一步筛查完之后,再做创伤诊断。
另外还有一个是SCL-90,做下来一个多小时,我们缩短到了SCL-27,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
CAPS是儿童青少年的,如果用的话,可以用前面的筛查,这个对某一个危机事件之后,或者是大宗创伤事件之后,对人群进行诊断筛查,可以用这两个量表。
诊断的量表是CAPS,是需要进行培训,精神卫生法颁布之后,在大学和非医疗机构中就不再有人做这个诊断了,以前在大学里面是有一个心理诊断CT,大家都可以给予诊断,如果不能做诊断的话,至少可以评估一下他是什么情况。
SCL-27可以替代SCL-90,可以准确的给你一个诊断的大概的印象。
在这之后,就是我们的特色,是一些
治疗,凭什么说治疗是有效的,我们就进行了治疗评估,大概进行了四个治疗的评估,一个是动力学的治疗评估,动力治疗的时候也特别的困难,因为就像仇教授刚才提到的,IPT 在英国发展出来的,心智化为基础的动力性治疗。
第二个是TFP,是美国纽约发展出来的动力性治疗,是移情焦点治疗,这个也需要专门的培训,所以实际上培训之后再来做这个东西,本来花的临床时间就要非常长。
另外是层次的问题,我们做一个国家课题和湖南湘雅的张教授,他承担大的课题,我是做动力性的部分,这个课题是十种规范化课题的研究。
我们和其他十种相比,我们提出了疗程来说是25次,对动力性来说已经非常短了,但是其他的疗法来说,6次都更长了,10次都更长了。
所以大家协商10次之内能不能完成。
我们查到的短程最短是到16次,所以我们做了折中,16次我们还是觉得短,因此延长到25次,事实上完成国家课题之后,所有的25次病人的总治疗,在标准评估之后,都延伸到50次、100次,对于动力性的治疗来说,可能从25次以后才真正的开始。
第二个是EMDR,是创伤治疗的暴露性的治疗方法,即便在EMDR暴露治疗中还提到非常多的问题化的治疗。
我的研究生周娟在德国接受了EMDR的训练,所以动力性治疗我们接受了训练。
IPT是人际互动的治疗,是在国际上用来做循证来研究IPT治疗创伤有效。
IPT是我们和美国旧金山合作的一个项目,是由美国人过来指导,在汶
川地震的时候,他也得到一笔资金。
苏珊是一个三十五六岁特别漂亮女性,有家庭,很长时间没有孩子,为什么呢,因为她经常到有战争的地方去,比如说到海地去做创伤研究,基本上那边的人都有非常严重的创伤,她孤身到那边去,非常了不起。
结果到汶川去,发现一开始的发病率的确还是符合国际的,7%到11%,一年半之后,很快下降为一个正常
的范围,基本上是4.5%的样子,基本上是国际的水平,为
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还因为政府投入大量的支持,就是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多。
很有意思的是,那年过去的很多学生和工作人员,都是很长时间没有生孩子的,包括苏珊,回去之后都生了孩子,说明要做,要做好事。
然后是稳定化。
在整个创伤治疗里面,稳定化非常重要,不要认为做创伤就是做暴露,把这个事情谈出来就好,有些人一谈出来更加糟糕。
所以我们认为对创伤的培训和创伤稳定化的评估,稳定化可以帮助一个人暂时把伤口掩盖住,成长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痊愈,或者是成长到一定时候自己可以打开,所以我们用四个方面都进行了评估。
另外在创伤研究上,还有对于保护因子,比如说心理一致性、社会支持,这个研究越来越多,经常提炼一个词叫做“修复力”,有的人经历了这
个创伤,有的人产生同样的一个家庭,很糟糕的家庭,但为什么有的人就没有发展出创伤的状况,有人却发展出来了,环境差不多,可能经历有所不一样,因此提出来“修复力”这
样的概念,所以有很多人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我们在这方面就用了ERI,就是资源量表。
这是我们做的一些研究。
这个是我们到汶川地震去接诊的42岁的农村的儿子,我们
去的时候,她的儿子6岁,由于他们是农民家庭,自己是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的儿子才华横溢,写了一手好的书法,而且非常安静的学习。
汶川地震是2:26发生的,其他人都在操场上玩的,但是他儿子在学习,就被压死了。
我们去的时候,她不怎么讲话,三四个月之后,开始严重的呕吐,那时候她已经怀孕了,就是一年之后生的,我们叫做“地震宝宝”,这里面有两波人,一波是40多岁,怀不上的,一波人是可
以怀上的。
而见到她的时候,是过了呕吐期,却有呕吐,她非常不愿意谈自己的大儿子,而且很矛盾未来怎么和小孩谈他曾经有一个哥哥,如果有哥哥在,他是不可能出生的。
他非常矛盾面对即将出生的孩子,他不吃东西,经常呕吐,几乎把这个孩子葬送掉了。
我和她交谈过程中,我和她说希望看她儿子的书法作品,她说没有,不知道放哪去了,一共做了七次,中期的时候,关系建立的比较牢固了,我还坚持说看一看,感兴趣你孩子的书法多好,结果一弯腰就从床底下拿出一箱子全是她儿子的书法作品,非常漂亮,小伙子也长的特别的俊秀,从那之后,她就开始暴露,讲她儿子多少的优秀。
她讲这样的一个事情,找到孩子的时候,穿的是校服,埋的都是泥土,她非常的心疼,一路冒雨跑回去,拿了一套
干净的衣服,准备给孩子换上,回来之后,整个遗体都被埋了,找不到了。
所以她经常梦到说“妈妈我很冷,很冷”,这个就变成了她经常做恶梦的闪回。
她和我说这些的时候,事实证明,生了孩子的人,在当时看起来是很好的,但是没有生孩子的,后来发展成了抑郁症。
还有创伤中另外一种现象,过早的把前面的哀伤处理掉,发展后面的关系,这个是不是哀伤都处理掉了,这个是不全的哀伤。
这个是ETI,是有58个条目,5个部分,根据DSM-IV中,可以供大家在网上查。
ETI部分题目,前面的部分,是创伤的部分,中间的部分是回避,是他主要的症状,后面还有一些部分,是和他的状态有关系。
这是我们讲的诊断的研究。
这些是我们的治疗,这些都说过了,这里还有资源的研究。
下面我想简单的讲一下,国外的研究重点是放在战争的创伤上,还有很多自然灾害,再就是交通事故,车祸的发生率特别高,所以也是研究对象之一。
重点是女性创伤,在国内的研究重点,自然灾害是2008年地震之后,后来又出现了云南那边的地震,所以自然灾害的研究,机制也越来越成熟,我们现在有一个重点,放在创伤的代际传递上,大家知道在德国对纳粹,对犹太人进行迫害的研究,是在战后30年之后,大概是在德国70年代,德国有一个叫做米切维奇,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哀伤的时人》这本书,于是掀起了知识分子层面对创伤的反思,所以他这个反思,不管是学术上的,
还是知识分子上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因此到现在,只要碰到这类问题,相当于国家宪法,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内心中,这是反人类的东西,因此碰到任何群体的创伤,特别是大宗的战争,都有代际传递的,都需要处理,这些是我们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如果再不处理创伤,很多人就会死掉,很多创伤不是被遗忘掉,而是一代代传递下去。
另外的研究是模糊丧失,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有的人并不承认这个概念,模糊丧失的意思是说精神丧失了,身体还在,比如说老年痴呆,这个人的父母亲活在那个地方,身体好得很,每天有无穷的精力,吃喝拉撒,但是已经痴呆掉了,要不然呆在那个地方,不认识亲人,要不然有很多精神症状,躁狂,把你折腾的死去活来,但是他不认识你,这个就是模糊丧失,身体还在,精神不在。
另外一个是精神还在,躯体不在了,就像马航的失踪事件,对很多失踪的儿童,好象已经消失了,但是某一天可能会带来。
领养的孩子,可能对他的父母亲有这种模糊丧失的概念,所以我们现在来研究模糊丧失,也是有人专门提出这个概念,也是有特别意义的,特别是现在的人口老龄化之后,有很多存在于家庭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模糊丧失的概念,很多关系很糟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发生的事情是小孩子不承认父母亲已经老去,已经生病了,他们还像以前父母亲和他们的关系一样,期待父母亲,而父母亲已经老去了。
另外是依恋与创伤的关
系。
这些是这几年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有一些文献的发现。
最后我再讲一两点,一个是失独家庭,这是大陆的特点,但是也不是现大陆,因为我们有独生子女政策,如果父母四五十岁以上,孩子因病和意外去世了,这就变成了社会问题,但是他的确有非常具体的问题,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孤独,每逢碰到节日的时候,好象末日来临了一样,这个变成了一个群体,不仅仅是我们医疗上的问题,也变成了社会上的问题,也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我的一个研究生给我们研究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失独家庭里面,父母亲在60岁左右的时候,遭受到孩子去世的时候,其中一个父母亲也去世了,所以我的学生走访了一家,这一家有一个女性,她每次去走访她的时候,她家里的灯是不开的,炉子是没有火的,告别她的时候,最后一次告别她的时候,女主人在她背后投出来的目光像一把冷箭一样,像刺穿她一样。
所以她几乎像逃出去的。
可以想像,她有这种感觉,这个说明是有移情,说明了女主人待在那个地方是多少孤单和冷的感觉,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另外一个,这次大会有一个很大的赞助方,来自重庆的博爱母爱医院,这里收治的病人都是老弱病残,家庭社会支持非常低的,对这些人调查,有多少关系是可以支撑他们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他们能不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什么样的人精神状况是什么样,可以得到多大的保护,这个也
是很有意义,这个也是目前我们在做的事情。
还有另外一个,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创伤,这是我另外一个研究生做的,可以看到现代创伤越来越多从大宗的样本变成知行研究理论,这个也是需要有方法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学术转化的发展。
还有一个研究是对上海青浦镇进行了移民家庭的研究,6个家庭,发现7名非自愿搬迁的老人,在搬迁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三个得了癌症,但是相关性不知道,是搬迁之后,还是搬迁之前,心情的运动和这个有多大的关系,这个是有极大的迁移的状态,刚才刘丹博士提出几次的搬迁,其实搬迁最大的原因是赖以生存的温暖的回忆和依恋的关系,包括小的部件、味道、灯光,全部都没有了,找都找不回来,拆迁掉了,这个给我们心理上造成了没有根的表现。
五千年的文化使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根被连窝的端走。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周励志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些伦理议题主持人:接下来有请台湾的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精神科资深主治医师、前主任医师周励志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些伦理议题。
周励志:在听了千军万马的报告之后,接下来的算是几点小议题了。
很多地方有重复的地方,没有重复的地方各位就要小心,因
为有特别的滋味值得品尝。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给大家讲这个事情。
第一个是我们这一行的最高境界是把病人当做情人,把病人的痛当做自己的痛。
在这个过程中,咨商我们也有提到,我们生命医学伦理有四个原则,这个是我自己排列出来的,第一个是尊重自主权,第二个是不造成伤害,这是我们伦理最重要的最常被提到的,第三个是行善,第四个是公正。
2000年来,我们这一行的发掘是说,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才
能做好这一行的工作,第一个是以来访者病人为中心,第二个是共享式决策,前几年在西安参加国内精神医学年会的时候,同道有解说这个概念。
之后是心理教育,刚开始有老师讲到,一开始就要提供这样的心理教育协助。
第四个是提升自助和对来访者对自己疾病的管理。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来照顾自己,而不是仅仅是给了咨询费而已。
所谓的共享式决策,SCI值很高的,病人照料的极致就是共享式决策,最重要的是透过病人的眼光,要能够看到病人的眼光,看到不只是专家、学者,他们的眼光中要看到我们能够协助他们。
所谓的共享式决策,有几个重点,第一个是讲究的是关系和方法,叫做咨访关系,或者是叫做医病关系,这个很重要的。
在这样的关系下,要向对等伙伴一样共享知识和专业的能力,让来访者能够在他们知道所有的信息之后,能够做出必要的
决定,让他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当然包括他的疾病。
如果说从严重精神疾病消费者来看,在2010年的这本提纲上讲过,他如果决定要做一次就够了,我们就不要推销两次、三次,我们要绝对的尊重他们的自主权。
在决策的过程中,要讲究是放里面情感,让他们听进去,才能接受我们对他们的情感。
如果意外事件一致的时候,还是要以他们单向的想法作为原则。
第二个部分介绍心理工作者的角色和准备。
早上有专家讲,很多人是要照顾自己,绿色的部分是表示不好,蓝色的不见得就高级,但是我们在从事这项工作,伦理是很必要的基本前提了,所以对于新入行的人,甚至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还要检讨检讨。
这是2010年的版本,我们这一行要讲究伦理与责任,第一条是保密原则,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意见,不发表超过自己胜任能力的公开演讲,自己能力不足的,要寻求必要的咨询,第四个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意个人和文化差异,要注意和来访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来来的冲突,这个都要小心。
第六个是常常检视伦理标准,这个是很重要的。
当时做过这样一本书,有几十位的咨询师,拿出自己的例子来讲讲一一。
所谓的道德是一个与他者活生生的、面对面的伦理关系,是
必须要进入他的精神世界的。
必须聊下去,这个是我早上新认识的李维伦老师说的,现场能力很重要。
在这个现场,必须亲身才能行。
第三个,介绍一下心理咨询人员的心理风险。
大家要仔细想想,我们一定要仔细想想,左边是M.D大师写的教科书,很值得大家看,如果碰到这样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在心理咨询的,我们会遇到日常风险,他们来的时候是楚楚可怜,或者是散尽家财,或者是面临其他关系的低潮,是他最脆弱的时候,有人这个时候就想趁机捞一把,或者是咨询师要打落水狗。
我们都希望被了解,我们都希望是听讲的听众,而不是讲给别人听。
作为一个专业的,虽然他付了钱给你,他走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开心,他觉得被发觉了,被感动到了,这个是很愉快的经验。
同样的,我们会将心比心,所以当来访者提出他们低潮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自己会触景生情,出现替代性创伤。
做创伤研究的我没有听到他的手下有做助人者、咨询师自己的替代创伤的研究。
日常风险的第二个方面,我们都有守则的时候,不能太多的暴露自己,看不到更想看,因为看不到,反而会被理想化,早上也有德国的老师讲了,就会被理想化了。
被理想化,就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台湾话讲叫做“见庙提神”,你的来访者刚把你理想化之后,你就被神化,作为一个神,是一个什么
下场呢,这个是我们在心理咨询师中碰到的另外一类日常的风险。
第三个方面的日常风险,心理咨询的结构和目标,总是往比较深处前进。
可是再怎么说,只要你挺得住,动力学派是25次,只要挺过25次,治疗总是往前进的,往前进的时候,两个人就越来越有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经验的咨询师要随时提醒自己,当咨询师完成咨询之后,心理咨询工作就没有所谓的目击者,就没有督导,也不会和同道讨论,常常有人讲把你当做神一样。
不太能够见人的事情,我们可能很难在公开的场合听得到。
可是魔鬼就藏那些小地方。
这部电影GOOD WILL HUNTING大家都听说过,胡子哥到左边帅哥的门口,看见他不见的时候,表示的不是他的治疗失败了。
心理咨询常常碰到的界限问题是这样的,这两位角度,一个是恰当或专业行为的边界,跨越过去之后,咨询师就离开了专业角色,而这个专业角色能不能跨越。
第二个界限问题,专业的界限是一个健全的框架是完整的和一致的,但是同时也是时时刻刻调整的,不能硬梆梆的,不能说外面下雨,他没有带伞,他说他没有感冒,你好象也不能说他什么。
每个学派不同,我们个人是没有别的意见,但是现在讨论的是界限问题,我们提醒自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距离。
想象咨询师要把框架调整成与来访
者移情的动态结构,就像肚子饿的时候,想多吃一碗饭,肚子不饿的时候,即使摆了大餐,也不想吃。
界限应该是可穿过和涵融的。
界限问题,跨越和侵犯两个方向,一个是可调整,一个是不可超越的。
跨越的界限,常常是刚开始为了建立比较深的寻访关系的时候,会让自己的联盟更巩固的时候,必须要暂时的让步,让步不是为了来访者,而是为了心理咨询继续下去。
跨越的行为是可以公开讨论的,是可以拿出来讨论和大家报告你作为的用意。
如果是侵犯的话,像溜滑梯一样,一路往下滑的状况。
被侵犯的界限会对来访者、咨询师,甚至咨询本身,都会造成伤害的行为。
可惜刚才刘老师提到说治疗有灰色的地带,这个灰色地带要怎么评估呢?肯定要考虑下面的几个行为,一个是咨询师自己的学派,第二个是一开始的时候,是不让来访者知道你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然后是双方的文化背景,美国人比较开放。
其他的时候,我们在国内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被碰到了,好象都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国外碰到人就要小心,有人要告你。
意思是说,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影响到对这个界限问题的判断。
还有一个是环境因素。
整个来说,咨询师的角色应该是信托关系,应该是相信的,来看病的时候,他把脆弱性交给了你,希望从对你的信任中得到帮忙。
不断的破坏界限,侵犯咨询界限将伤害来访者。
我们面对界限问题的时候,就像化学家处理炸药一样,很少人会因为怕被炸而不玩炸药,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提醒自己,当我们面对这些炸药的时候,必须要小心的处理。
接下来介绍一下督导界限,督导关系和咨询关系是一样的,关系也是不对等的,关系的路,我记得好象看过网络上的观点,讲的是督导必须要负起维持界限的责任。
督导工作中,好象国内这几年也在讲究督导的学习,督导的学习里面,肯定要小心,要注意到咨询师有没有所谓的替代性创伤,当你在提供督导的时候,你在提供他们督导,还是提供他个人支持,这种界限的掌握不是特别的容易。
督导的过程中,你到底是监督他的作为,教他应该学习的本事,还是满足你偷窥式的需要,这个是很难拿捏的。
另外受督者有下列的脆弱性,也是一个称职督导必须要掌握的。
督导的时候常常犹豫的是这些地方,比如说明显的挫折,第二个是咨询方法改变的时候,督导要提高警戒。
第三个是对咨询进展缺乏目标或无法反思,咨询师无法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咨询超过应有的长度,动力学派说越长越好,这个不好讲,这个时间长度要达到平衡。
另外一些不知的技巧,可能文化不同,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但是我们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要考虑自己文化下的行为规范。
还要融入来访者的生活,早上装修工的例子,为了让他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