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悲剧六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学》悲剧六要素
作者:王慧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9期
摘要:悲剧论是《诗学》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情节、性格、言語、思想、戏景和唱段。

文章在此对《诗学》悲剧六要素展开论述,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作出探索与解释。

关键词:《诗学》悲剧六要素
《诗学》是文艺学、美学的经典之作,是亚里士多德站在哲学高度上对古希腊戏剧创作进行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在《诗学》的悲剧论部分,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各个组成要素,其中的很多合理见解,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思考价值。

一、悲剧六要素概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仿的对象。

”[1](P64)
1.摹仿的对象要素
在悲剧六要素中,情节是最重要的。

首先,悲剧不是抽象的对人物的摹仿,而是对人的幸与不幸生活的摹仿,这些幸与不幸的生活都是通过行动来表现的。

其次,悲剧的目的不是表现人的品质,而是表现人的行动。

行动与品质是主从之分,品质在行动(即情节)中体现。

第三,悲剧要激发出观众的恐惧、怜悯之情,这完全要依靠情节的组织来实现,这是悲剧的关键。

因此悲剧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是悲剧的第一要义。

性格为第二要素,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

性格与思想是行动的两个动因,也决定着行动的性质,影响着行动的结果。

如果只通过一大段优美动听看似有思想性的言辞来描述性格,是寡淡和僵硬的,性格一定要在行动中得到鲜活的展现,尤其是在人物的取舍与选择中展现。

诗人对于性格的刻画要注意四点:首先,性格要好,这一点最重要。

悲剧是对高尚的人的摹仿,但这种好也并非绝对完美,十全十美的人陷入逆境并不能产生优秀的悲剧效果,所以要让人物介于完人与普通人之间;第二,性格要适宜。

“适宜”是指悲剧人物的性格要符合他的年龄、性别、身份、教养、气质等诸多因素,能够自然地统一于人物本身;第三,性格要相似。

即性格的塑造,要有与普通人相似的一面,这样观众看到悲剧人物在遭受厄运时,除了产生怜悯,还会联想到自身产生对同样厄运的恐惧,这就能激发悲剧的快感。

“适宜”与“相似”保证了悲剧性
格的真实性;第四,性格要一致,也就是在塑造人物性格时,要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的要求,诗人可以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多个方面,但看似不一致之处要能统一于人物自身的主体性格。

思想是决定行动性质、促成行动的又一要素。

“思想指能够得体地、恰如其分地表述见解的能力……思想体现在论证事物真伪或讲述一般道理的言论里。

”[1](P65)并且,“思想包括一切必须通过话语产生的效果,其种类包括求证与反驳,情感的激发(如怜悯、恐惧、愤怒等)以及说明事物的重要或不重要。

”[1](P140)亦即:1.思想体现在人表达见解、阐述真理的对话之中;2.思想也是人在各种场合之中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述适宜观点的能力。

2.摹仿的媒介要素
言语是行动摹仿的一个重要成分,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亚氏认为剧作家应该娴熟地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懂得恰当地使用命令、乞求、陈述、恐吓、提问等各种表达。

他强调言语之美在于明晰而又不至于平庸,因此必须要善于使用各种用语用词。

普通语能让表词达意清楚明了,但却过于平庸而显得文采不足;奇异语能让语言文采飞扬,但又会使意思表达模糊不清。

因此要合理地兼用各种语言词汇,注意使用的分寸。

同时也要善于使用隐喻词,因为隐喻词能直观体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作家才智与天赋的体现。

唱段是希腊悲剧非常独特的艺术手段,是悲剧最重要的装饰。

亚氏认为唱段与情节发展密切相关,应视为悲剧整体的一部分。

希腊悲剧一般有开场白、场、退场及合唱几部分,在开场白的剧情简介后,即有歌队进场歌,在演出的过程之中也会合理穿插歌曲,根据剧情需要加入不同抒情特色的唱段,多种多样的唱段有助于吸引观众、解释情节、渲染气氛、增加戏剧的艺术魅力。

3.摹仿的方式要素
戏景是舞台上表演悲剧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它悲剧能以极生动的方式提供快感。

戏景虽然十分吸引观众,却为必要又最次要的成分,因为它与诗艺的关系最浅。

戏景的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服装造型师的艺术。

如果仅依靠戏景来达到激发观众怜悯恐惧之情的目的,就是剧作家艺术力量的缺乏,因为这种情感应当通过情节或情节与戏景的构合而产生。

通过道具等带来的恐惧与怪诞是肤浅的,并不是悲剧意义上的恐惧,只会造成喧宾夺主,并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快感。

二、悲剧情节论
亚氏对情节要素论述最多,情节是悲剧的主干与灵魂。

(一)悲剧情节的选择
亚氏认为可怕的行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发生于仇敌与仇敌之间;二是发生于非亲属也非仇敌之间;第三者是发生于亲属之间。

三种情节的好坏取决于是否能激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

发生于仇敌之间的悲剧故事,也许能引发观众的恐惧,但却难以产生怜悯。

而此事发生在非亲非仇者之间也是一样,悲剧角色缺少情感关系上的设定,也就难以让观众产生怜悯之情。

但这种惨痛的事件如果发生于亲属之间,如美狄亚为了报复伊阿宋对爱情的不忠而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这种发生于亲人之间的可怕事例,往往最能激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

因此,亚氏认为完美的悲剧情节,最好是发生于名门望族内部亲属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因为人物的地位越高,观众的倾慕与期待越大,当他却经历了亲人间的背叛或伤害,悲剧性结局越惨,悲剧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二)悲剧情节的结构
首先,在情节的有机组织方面,情节既然是对一个行为的描述,就该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行为呈现出来。

首先,这个完整的行为必须是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且三者之间的承继应出于必须或符合多数的情况,最终使情节结构自然形成统一的有机体。

第二,戏剧的各个部分要处于严密的组织中,不能随意移动或删减,否则就有伤于戏剧结构的完整与秩序,也即悲剧的各个部分要环环相扣、紧凑合理。

其次,在情节的结构安排方面,亚氏将情节摹仿的行动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

前者是情节发展没有经过突转或发现,后者是情节发展经历了突转或发现,或二者兼有。

亚氏认为以复杂行动摹仿最佳。

但对复杂行动的摹仿,并非指结构上的多线性,而应是一种单线结构。

它应该表现出人物从顺转逆的过程,曲折复杂的单线结构正好可以展现这一过程,达到悲剧的效果。

而第二等的双线结构,它往往是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处的结构,但悲剧是严肃的,它有自己的结构方式与深刻内容,不能流于粗浅的说教,应该坚持悲剧的创作准则和评判标准,坚持悲剧崇高的一面。

因此,赏罚分明的结构未必是理想的上乘,而正是由于观众的软弱,且剧作家也被观众的喜恶所左右,才会迎合观众的意愿写作这样的作品,这样所达到的快感是喜剧式的,而非悲剧的恐惧与怜悯。

(三)悲剧情节的设置
1.情节布局:“结”与“解”
每出悲剧都分为“结”与“解”两部分,“结”是指戏剧情节由开端到发展过程中矛盾冲突的重重设置;“解”是指戏剧情节发展到高潮的突转之后矛盾冲突的逐层解决。

具体来说,“结”的设置往往是那些某些尚未揭示的人物关系或是事件端倪,“发现”正是由“结”到“解”的重要转折。

在“发现”的同时或是在“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物命运的由顺而逆或由逆而顺的“突转”。

2.情节逻辑:“发现”与“突转”
悲剧大多通过“发现”或“突转”达到结局,“发现”与“突转”是情节的基本成分,二者都能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

“發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

”[1](P89)“发现”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物关系的揭示,所以有时一方的身份是明确的,只是另一方发现的问题;有时则双方需要互相发现。

“发现”有五种类型,一是凭借标记引起的发现,此种用的最多,但艺术性最少;二是剧作家任意安排的发现;三是见到某些事物通过回忆而引起的发现;四是通过推断引起的发现;五是由于事件本身,从情节中产生的发现。

亚氏认为第五种最好,因为它不似对标记发现的偶然和作家安排的随意,尽量摈弃了纯粹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依循了可然律而自然产生的发现。

如《俄狄浦斯王》中报信人阴差阳错地揭开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从而将整部悲剧的人物关系和盘托出。

此“发现”随情节发展而推进,作者在前面已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并且俄狄浦斯身份发现的同时,也伴随着人物命运的突转,“发现”与“突转”同时到来,亚氏认为这是最好的情节安排。

“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1](P89)“突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顺到逆,多发生于悲剧中;二是由逆到顺,多发生于喜剧中。

“突转”并非一蹴而就,作者在之前要精心安排许多复杂而微妙的情节,它们对“突转”起到铺垫过渡、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即要求戏剧创作前有伏笔,后有余波,要遵循渐变到质变的发展轨迹,如此才能让“突转”的到来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可信性。

无论通过突转还是发现,悲剧最后达到的都是苦难,它是悲剧人物勇于承担过失的表现。

“苦难指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动,如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死亡、遭受痛苦、受伤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1](P90)。

悲剧的苦难多为有形的,它是主人公真正不幸的标志。

通过主人公对苦难的态度能揭示出悲剧的内蕴。

三、结语
亚里士多德集中分析了悲剧的各个组成要素,并以悲剧为代表深刻地探讨了艺术的本质与创作原则。

但其悲剧理论有着特定的适应时代,其后随着悲剧的创作实践不断丰富,亚氏以崇高的英雄悲剧为主题、以对行动和情节的倚重为中心、由外部冲突来表达悲剧内蕴的悲剧理论,已难以适应后来悲剧创作视角的转向和精神内核的变迁,但他对西方轴心时代辉煌艺术的及时总结与批评,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

注释:
[1]陈中梅译注,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王慧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