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同时有研究表明,气候对于人的性格也有重大影响,气候突变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最早提出了气候对于人的性格有重大影响的理论。

这种“人种的地理”概念为现代人类学所继承。

大量人类学者认为,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气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近3500年来,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三次大规模的变冷。

中国史学界对于这些宏观气候变化一直比较缺乏概念,直到20世纪30
年代,才有人指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远比现在温暖。

但这个粗略的论断也仅局限于为史学专家中的极少数人所知。

大量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文献证据表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武王克商,商周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处在“仰韶暖期”,与当时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的相对应。

黄河流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

那时的夏天冬天温差小,雨水丰沛,草木茂盛,和现在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相当。

而当时长江流域气候则与现在珠江流域气候相当,为热带雨林所覆盖。

在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

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放牧业出现障碍,为了不被饿死就必须南迁,与中原政权争夺南方的草场,战乱也由此而来。

每次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部疆域的版图都必须扩大。

如果不能扩大,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就会灭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

《竹书纪年》中有公元前903
年长江、汉江结冰的记载。

冷到长江、汉江会在冬天结冰,在今天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随处可见“中国”与夷狄戎、羌、狁交战的纪录。

这些“侵略者”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

第二个寒冷期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这个时代出现的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割据局面。

第三个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

经历长时段的气候变冷、草木凋零、粮食减产和连年瘟疫与战争,中国的政权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在公元1234年这个临界点,和宋代赵家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国瞬间崩溃,被新兴壮大的蒙古人政权消灭;而南宋的赵家王朝,也不过是在王朝覆灭前苟延残喘,蒙古人建立的牧者王朝,随后为中国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版图。

由此很多看上去奇怪的事情我们也就好理解了:周代《诗经》里不断歌诵黄河流域各诸候国的水稻和桑田,而《禹贡》又说,“断发纹身”的越人(扬州人)“岛夷卉服”,稻子需要种在水田里,虽然今天黄河流域没多少水田,更适合干地种麦子。

但西周情况则不然;因为当时的长江流域实在太热,越人才光着膀子穿得那么少。

(卉服,指用长满树叶的树枝做的“衣服”)同样,中国的“隋唐晚期”对应于欧洲的“中世纪暖期”。

那时的气候温暖,才有了惊人的农业丰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太平盛世。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现在往往是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不毛之地。

这给现代人常带来不可思议的荒谬感。

其实,一直到唐代以前,现今的河西走廊戈壁滩都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

植被的大规模破坏、生态的恶化,一部分是因为历代中国人过度的砍伐开垦,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三千多年来经历的三次大规模气候变冷,导致了地表植被消亡的土地荒漠化。

近年全球气候变暖,但升温幅度同中国3500年来的三次大规模变冷降温幅度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人的命运虽然同这个星球紧密绑在一起,要灭亡却也没那么容易
气候影响人的性格
自然气候使地球上不同区域形成孙同的人种,也使不同区域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为了躲避酷暑,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

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

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因为室外活动不多,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耐心和忍耐力的性格。

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居住在温暖宜人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

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开门见山,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便养成了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

成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地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摘录自《<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
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要素,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研究表明,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事件,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资料表明,1982年至1983年的“厄年”,全球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

究其原因,是“厄尔尼诺”引起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和天气灾难,超越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
发生坐卧不安、精神迟钝等症,意志薄弱者还会发出歇斯底里的哭叫声。

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

精神病专家发现,当气温较高或有暖流经过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叫喊骂人、摔打东西的情况显著增加,正常人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情绪变化。

1996年奥运会前夕,美国警方曾委派专家作过细致研究,发现亚特兰大的日犯罪事件总数,是随气温的升高而递增的,其中最热的6、7月份,犯罪率最高,偏偏奥运会在这一时段举行;为了减轻人们的恐惧感,奥运会组委会的负责人一度谎称亚特兰大夏季气温不超过30℃。

古谚云,“天昏昏令人郁郁。

”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
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人也变得无精打采。

温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
(1)操作先受到妨碍,后受到促进。

(2)对于警觉性任务的操作,
①当温度升高打破了身体原来的热平衡系统后,操作行为受到影响;
②之后,由于身体调节机制的作用,重新适应了新的温度,这时操作行为又得到提高。

2. 总之,长时间在热环境中会妨碍智力型任务的操作;
(1)在热环境中的时间稍短一些,完成机械操作会受到干扰,
(2)但是对警觉性的任务则可能先产生干扰,随后得到促进。

3. 根据各种研究结果,一般来说,
(1)当温度低于4℃或高于32℃;或者风速大于7米/秒时,工作效率下降。

(2)温度在11℃-25℃之间时,进行体力劳动效率最高;
(3)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

4. 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
(1)较热的地方暴力犯罪率要高。

(2)在某些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
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5. 高温降低了攻击性:
(1)巴伦和贝尔用“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

(2)消极情感可能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

在U形的某一段区间内,消极情感增加
了攻击性行为;但是超过这一个区间,攻击性随消极情感的增加而下降。

6. 热使利他行为减少。

热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需要帮助者的长相、热引起人的好或坏的情绪体验等。

7.如果长时间在冷环境中,可能会造成两种损伤:冻伤和体温降低。

8.冷和健康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当有足够的保暖措施和庇护地方时,低温对健康不会有危害。

9、冷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如何?
(1)1977年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当温度在16℃左右时,被试的消极情绪更多。

(2)与热的影响相似,当负性情感为中等水平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增加;但当负性情感很强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减弱。

(3)低温使人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屋子里。

在寒冷的冬天,利他行为增多、犯罪率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