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概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当前,庆阳市被列入西北黄土高原世界优质苹果生产区。
为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这一新形势,针对甘肃庆阳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当地的区位优势及具体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加速优质基地建设、扩大产业链、加快苹果产业化发展;优化栽培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努力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果品质量和优质率;强化产销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发展果品加工业,努力实现产后增值;发挥“一个典型示范一批、带动一村、致富一片”的良好带动效应,全力推进苹果产业发展。
一.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历史及优势。
(一)发展历史
苹果在庆阳市栽培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苹果树在庆阳地区被广泛种植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但作为一个产业而言,则是从20世纪60开始的。
到1959年底,全市苹果栽培面积已到达1668亩,品种近30种,苹果产量6200公斤。
到1969年,全市苹果栽培面积达到7464亩,品种增加到70多个,果品产量达到42.5万公斤。
1978年栽培面积达到8.2万亩,品种达到90多个,果品产量达到471万公斤。
1978年以前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国营集体园艺场,其中规模较大、栽培品种丰富、从业人员较多的仅有十余家,所产果品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
由于管理技术落后、信息闭塞,苹果生产面积多年来基本趋于稳定,产量增长缓慢,经济效益低下。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苹果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栽培面积每年平均以5%的速度递增。
表1
2004 47.2 133727.19
2005 64.28 154680.45
2006 89.16 164447.15
数据来源;甘肃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苹果栽培面积由1999年52.45万亩锐减为22.37万亩,2000—2001年由于受果市场价格跌落、苹果品质劣质、造成苹果产量下降,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苹果生产进入调整阶段,苹果生产开始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苹果优生区及经济效益高的地区,通过建立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来壮大苹果生产规模,非适宜区和适宜区的老劣苹果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地区,苹果栽培面积大幅度减少。
经过三年的发展,苹果产量逐年增长。
到2004年全市共保留苹果47.20万亩,产量达到133727.19吨。
2006年以来苹果大发展,到2009年,三年年均增产10.7万吨。
2009年苹果栽培面积发展到121.38万亩,产量48.56万吨,苹果年产值达8.26亿元。
近年来,随着苹果品种更新步伐加快,优质品种所占的比例逐步扩大,苹果品种结构不断改善,良种比例大幅度提高,生产出的苹果外观漂亮、果型端庄、肉质脆嫩、含糖量高、极耐贮运、加工附加值高。
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80%,乔纳金、嘎拉和其地方特色品牌占20%。
优质果率为65%,优质示范果园优果率已达85%。
已有“长富2号”、“秋富1号”等6个苹果品牌获农业部金奖。
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10%,主要是浓缩果汁,年产浓缩果汁5万吨,用于出口。
以红元帅、红星、红冠、国光等品种为主的庆阳苹果不但大批销往上海、广州、北京、武汉、郑州、成都、兰州、西宁等地,还有部分出口。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逐渐提高,苹果的消费量日益提高。
苹果属于经济作物其收益是相当可观的。
1亩苹果的收益比种一亩大田作物高出6-7倍。
由于庆阳地域独特适合苹果生长,因此苹果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近几年,庆阳市各级政府对苹果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加强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套袋技术等,在一些苹果生产优质高效地区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苹果示范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苹果生产向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发展,把苹果产业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主导产业。
随着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大,区域化生产
格局己经形成,专业户、专业村应运而生,全市共有1000多名栽植大户,年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成为辐射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农业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产、销、供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下,各种果品协会﹑专门的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
这对推动苹果产业发展将起着桥梁作用,是联系农户与市场的重要纽带。
并且积极发展苹果加工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扩展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致富渠道。
提高果品加工率、加工值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以甘肃通达果汁有限责任公司为典型代表的加工型企业的落户庆阳,不仅培植了地方财源,更重要的是带动苹果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龙头。
(二)区域发展优势
1. 地理资源优势。
庆阳市位于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高原腹地,大陆性气候显著。
东南部与陕西接壤,西北部与宁夏及平凉市相邻。
南北长207km,东西宽208km,总土地面积为27119km。
现辖7县1区,共116个乡镇,1262个行政村,89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9.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09万人。
庆阳市的农业生产资源非常丰富,其境内有山、原、丘陵、河谷川台地,黄土高原沟壑区还保留有十三条大原,总面积达23.82万hm2,耕地面积在13.33万hm2左右,原面宽阔、土地平坦、黄土层深厚,农牧业十分发达,素有“陇东粮仓”之美称。
位于陇东的庆阳是我省苹果主产区之一,是国家区划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
苹果集中在中南部董志塬、西华池塬、屯字塬、永和塬、宫河塬等塬面。
2. 气象资源优势。
庆阳市位于甘肃东部,习称“陇东”,介于东径106°45′—108°50′与北纬35°10′—37°20′之间,海拔高度885~2033m,年降雨量在420~680㎜之间,全年日照时数在2250~2600h之间,太阳辐射总量在125~145千卡/cm2之间,年平均气温在7~10℃之间,无霜期145~185d。
境内日照充足、光能富裕,雨量适中,气候温和,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由于该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适宜苹果栽培,具备最适宜苹果种植的7项指标。
是国家区划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
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
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
3. 苹果资源优势。
本市已经挂果的苹果园,绝大多数单产量都在3000kg 左右,最高的单产量可达到5000kg.早、中熟品种以皇家嘎拉、红将军、藤牧1号、美国8号、新红星为主,重点发展皇家嘎拉和新红星;晚熟品种以2001、烟富6号、长富2号优系、长富6号优系、华冠等为主,重点发展红富士系;
加工品种主要发展澳洲青苹。
2007年,庆阳红富士苹果获甘肃省十大名果称号,长富2号、秋富1号和2001富士分别获国家优质苹果金奖,“华泰”牌红富士苹果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4. 苹果产品加工、储藏优势。
近年来,本市先后建起了通达果汁厂和恒胜果汁厂,年加工浓缩果汁3万t,每年可消化鲜果24万t以上,其中富酸苹果10万t,外果、落地果和残次果约14万t。
还有庆阳的华兴公司、正宁的紫苏油厂等几大企业都建起了苹果圈生产线、年产苹果圈近千吨,消耗鲜苹果近万吨。
同时还配套建起了几十座苹果冷藏库和气调库,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地下土窑洞窖藏,使全市的苹果储藏总量已经超过了8万t。
庆阳苹果外销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每年全市70%的鲜苹果销往东南沿海大中城市。
果品主要销往广州、上海、新疆、内蒙古、青海等二十多个省市的大中城市,其次通过边贸形式向俄罗斯、越南、缅甸、蒙古等国出口。
二.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面积快速增长,区域优势形成。
表2
2008年甘肃省主要苹果产区苹果产量和水果面积占全省比重值表地区苹果产量水果面积比值
兰州市58166 9.44%
嘉峪关市2320 0.26%
金昌市2229 0.95%
陇南61909 4.36%
天水市464275 29.9%
武威市60297 5.22%
张掖市51803 1.9%
平凉市530206 8.88%
酒泉市17851 6.31%
庆阳市290225 38.97%
数据来源:甘肃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庆阳市在全省的苹果产量仅仅位次平凉、天水,种植面积为全省面积最大的苹果产区,因此和平凉、天水是我省主要的苹果产区。
仅仅截止2009,全市苹果园面积达到137.6万亩,占全省苹果面积的38.97%。
标志着庆阳苹果的产业规模已经形成。
庆城县赤城乡是庆阳市苹果产业发展的龙头,赤城乡通过出台优惠政策调动了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
乡政府规定,果农每栽一株幼果树,乡财政无偿补助1元,每亩幼果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的,乡上补助50元。
全乡已有2600多户建立了生态果园,果品收入占全乡经济收入的70℅.赤城乡也因在发展苹果产业上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子,被省上命名为“优质苹果示范基地”和“苹果出口基地”。
表3
庆阳市苹果产区面积产量对比表(2006)
地区面积(万亩)产量(吨)
西峰市14.52 43655
庆城县16.52 37827.15
环县 2.43 6200
华池县1.08 7000
合水县16.49 21500
正宁县13.82 20100
宁县13.27 8120
镇原县11.03 20000
图1
0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西峰市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镇原县
数据来源:甘肃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从上述的两个图表可以看出,随着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大,区域化生产格局己经形成。
苹果生产呈现区域化发展的特色:栽培面积绝大多集中在中南部6个重点县(区)的50个乡(镇)400个行政村的原面,拥有专业果农10万户。
栽培规模较大的有庆城县赤城乡,合水县板桥乡、店子乡,宁县和盛镇、焦村乡,镇原县屯字镇、孟坝镇、曙光乡,正宁县宫河镇、 河镇,西峰区温泉乡、什社乡、彭原乡等。
全市共有有万亩乡28个,千亩村156个,十亩以上大户1.17万多户,建成了永和、湫头、山甲、新庄、温泉、什社、赤城、何家畔和屯字等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生产区。
西峰区温泉乡、庆城县赤城乡、宁县新庄镇、正宁县永和乡荣获“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荣誉称号。
2009年全市苹果主产六县(区)产量约46.8万吨,现在完成销售的果品约21.7万吨,占总产量的46.4%。
其中西峰区11.2万吨,销售1.8万吨,占产量的16%;庆城县9万吨,销售4.5万吨,占产量的50%;镇原县6.5万吨,销售2.9万吨,占产量的44.6%;宁县5.6万吨,销售3万吨,占产量的53.57%;合水县7.5万吨,销售3.9万吨,占产量的52%;正宁县7万吨,销售5.6万吨,占产量的80%。
(二)、无公害化生产起步良好,品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庆阳苹果产区大力推广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执行标准化生产。
对苹果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套袋技术等,实施无公害化生产来提升苹果品质和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庆城县2001年庆城县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县,经过
两年建设,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6.7万亩,2003年通过农业部验收,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心示范区”。
2003年正宁县和合水县被省农牧厅列为省级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县,经过2年建设,两县无公害产地环境己认定,产品认证己申报省农牧厅,认定基地面积达18万亩。
品牌创建、保护、认证工作对提升苹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名优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庆阳市积极优化苹果品种,主栽优质红富士苹果,注册统一商标保护品牌,占领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
2004年正宁县“陇蜜”牌红富士苹果和西峰区“董志塬”牌苹果获得国家绿委绿色产品标志。
“赤城”牌苹果注册了无公害商标。
2007年,庆阳红富士苹果获甘肃省十大名果称号,长富2号、秋富1号和2001富士分别获国家优质苹果金奖,“华泰”牌红富士苹果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庆阳红富士苹果在历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水果展览会等大型展会上都是一个亮点,以其独特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荣获一系列金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
这些优质的苹果由于品质优良,销售价格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三)、苹果产业化发展明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完善。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普遍提高,对食品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受消费者需求驱动,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因此发展特色农产品就要不断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加工业,提升农产品的加工值,扩展农业产业链,从而带动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食品储藏﹑保鲜﹑运输的发展,在带动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促进就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苹果被列为健康水果之最。
产一吨苹果汁,就需7-8吨的苹果原料。
庆阳市积极引导扶持果品运销大户组建经销集团公司,扩大果品加工企业规模,发展苹果加工业。
在提升苹果产值的同时促进初级农产品的需求,保证了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带动了纸箱、农药、运输、果品加工、餐饮、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
在推进苹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以现有果品生产经营大户和果农协作组织为基础组建苹果专业合作社,制定并规范运作机制,为果农提供及时有效的生产资
料、配套技术和销售信息,来提高苹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形成“龙头企业+苹果合作社+果农”的经营模式,注册商标,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使果农与龙头企业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庆阳市已成为市级苹果产品协会,把加工龙头企业、运销企业、贮运大户、种植大户、现有苹果协会组织纳入进来。
果加工产品主要为浓缩果汁,另外还有苹果圈加工、苹果颗粒加工。
全市已建成通达、恒盛、鼎峰3家果汁企业,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
其中通达果汁厂年消化当地残次苹果量20%-30%,提供农民收入700-1400万元,年产浓缩果汁1万吨以上,2002年被甘肃省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全市现有果品贮藏企业3791家,其中50吨以上果库344个,1000吨以上气调库、冷藏库22个,总贮藏能力达到12.7万吨。
果品包装企业19个,其中纸箱厂7个年生产纸箱293万只,产值1465万元;果袋厂10个年生产果袋1.95亿只,产值78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苹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5个,其中有80余家在工商或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入会会员或农户2700人(户)。
这些专业合作协会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苹果生产营销的主力军。
(四)、营销体系逐步发展壮大。
苹果生产最关键的是市场开发。
苹果是庆阳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庆阳苹果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从2005年苹果销售形势良好:2005年鲜苹果首次直接出口创汇,向泰国出口苹果1000吨,创汇60多万美元,并且有少量苹果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
从2005-2009年,苹果销售价连续四年在1.4元/斤以上,2009主要苹果生产县区,均价在每千克1.8元到4.0元之间,价格差异在2.0元左右。
一些苹果规模乡、基地村和集中连片发展的区域,由于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优势,往往比其它地方销售快、价格高。
如庆城县赤城乡、正宁县湫头乡、宁县新庄镇店头赵行政村、西峰区温泉乡何家坳行政村等苹果基地,产地售价比非基地区每公斤高出0.2-0.3元。
,果品销售前期价格和现在价格差异大,前期4.0元每千克,现在2.0元每千克左右,。
每年销路比较畅通,70%以上苹果销往沿海沿边及内陆等大中城市,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苹果远销泰国和香港等地。
庆阳苹果以红富士为主,果内品质优,含糖量高,风味较好。
2005年,“华泰”、“陇蜜”、“董志塬”等品牌苹果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以“赤诚”、“庆庆”、“华泰”、“陇蜜”、“董志塬”、“庆新”等为主要品牌的优质红富士系列苹果由于色泽好、风味佳、耐贮藏等特点,颇受市场欢迎。
并多次举办苹果节,提高了果品知名度,吸引外地客商抢购。
围绕产业优势,赤城乡从2002年起,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苹果节”,与陕西、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全市现有果品贮运公司及农民运销企业105家,每年参与销售人数逾万人,年果品运销量达到7万吨以上。
全市农民果树服务组148个,成为苹果生产营销的主力军。
宁县新庄镇果品协会1999年7月成立,发展会员1100名,累计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35期,发放技术资料5.5万份,调运优质果树苗木45万株、果袋9200万只。
2002年7月,协会成立了3个苹果运销公司,发展运销人员321人,先后吸引广东、湖北、湖南、四川、重庆、江苏、浙江、天津等地客商620人次,协会每年为会员推销苹果1万多吨,直接增加果农收入300多万元。
四.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不平衡发展。
基地规模上,塬面发展较快,山区果树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在生产布局上,适地适栽、科学布局、强化管理、集约经营的原则贯彻不够,许多农户市场观念欠缺、科技知识掌握不够、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管理上和技术服务上的困难,浪费了人力和物力,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在品种结构上,一是主栽品种比较单一,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慢;二是熟期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晚熟品种约占75%~80%,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贮藏、销售压力加大,造成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三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浓缩果汁加工原料多为残次果,适于加工的品种很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二)规模化程度低,是生产投入不足。
目前庆阳市苹果生产仍以小规模家庭果园为主,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的个体果园主资金投入力度小,没有能力去建冷库、购买商品化处理机械,更无法做广告宣传,创立自己的品牌。
技术管理难以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缓慢,
果园管理整体水平低,一些提高品质的综合措施没有大范围应用或应用不到位,大多数果园停留在一般管理水平上,产品质量很难达到高品质和标准化,因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还较弱。
(三)科技支撑力度不足,标准化栽培技术掌握不够。
一方面是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果农靠天吃饭,抗御重大灾害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是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庆阳苹果虽然己发展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和经验,但大多数果农仍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有关标准和栽培技术不熟悉。
在果园生产管理中没有完全掌握良种壮苗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平衡施肥、果园覆盖、节水灌溉、综合防治、果实套袋、摘叶转果等改善苹果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技术。
生产的苹果整体质量不高:一是优质果率偏低,约为总产量的1/2;二是外观、包装质量与其他主产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导致销售价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采后处理环节薄弱,贮藏加工总量较小。
各县(区)大型果品贮藏运销企业相对缺乏,果品冷链运输和果品商品化处理水平不能满足果品生产的需要。
先进苹果生产国鲜食的苹果都是经过机械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后再投放市场。
而我国经过处理的仅占苹果总产量的17 %左右,庆阳市则为空白。
庆阳苹果采后处理主要是贮藏和加工,年贮藏量仅占总产量的49.7% 左右,贮藏方法落后,仍以土窑洞贮藏为主。
苹果加工量小,仅占苹果总产量的7%,加工品种单一,除苹果浓缩汁外,苹果汁饮料、苹果酒等其它加工品尚处于研发阶段,还未形成生产规模。
(五)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建设不完善。
果品销售较为混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销售渠道单一,70%的果品依靠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当地的苹果协会在组织本地果品运销中作用不显,果业协会、苹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大多以乡镇为单位,各自为政,多头对外,无序运作,价格混乱,相互竞争。
;二是市场信息闭塞,对于果品销售价格缺乏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三是缺乏果品集中销售的市场,不利于果农制定统一的销售等级和价格;四缺乏规范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客商对果品的压级、压价现象严重,造成果品短期内出现压库滞销,影响了果农的生产收入和苹果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五.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发展思路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部门间的分工越来越精细,相互间的依赖日益增强。
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风险日益增强。
同时长期以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仅是一个提供原材料的部门,农业生产本身的价值极低,而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和经销农产品的商业,则取得了较高的利益。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营销融为一体,在农业内部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庆阳苹果产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把苹果产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要加快开发苹果产业将其发展为主导产业,建立并扩大商品生产基地,通过一村一品等形成产业带,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形成和发展。
发展苹果加工业﹑开发新产品来,带动相关联的包装﹑运输﹑冷藏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展产业链增加就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苹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青眯的一定是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苹果,产品质量也更高。
这就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果园的科学管理水平,培育优质高品质的绿色品种。
各苹果主产区之间的竞争也更激烈,市场经济机制更为规范。
这就要求以市场为依托积极开发市场,健全市场制度,实行品牌化战略,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基地建设,实施区域开发。
以创建“优质无公害苹果基地”为目标,突出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按照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
坚持规模化、多样化的建设布局,在种类和品种的发展上既相对稳定,保证规模竞争优势,又及时调整,跟上市场需求。
苹果集中在中南部董志塬、西华池塬、屯字塬、永和塬、宫河塬等塬面大力积极发展,壮大“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县”规模。
通过加强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全力打造庆阳苹果品牌,搞好绿色果品基地认证工作。
(二)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名优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