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报告,在51名可疑宫颈癌的妇女 中,有18名因亲人死亡,半年后真正发 展为宫颈癌者有11名,约占61%,其余的 33名中仅有8名患了宫颈癌,只占24%。
姜乾金(1987)通过临床对照调查分 析显示,在癌症病人发病史中,“家庭不 幸事件”、“工作学习过度”和“人际关系不 协调”等生活事件有重要意义。
• I期 急性感染(3-14天) 发热 淋巴结肿大 关节痛等 可检出HIV病毒
• II期 无症状感染(2-10年) 轻微的健康问题:体重下降,发烧
• III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3月-1 年)
IV期 艾滋病 • 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消瘦,慢性
腹泻,易感冒,淋巴结肿大,肝脾大 • 神经系统:头痛,癫痫,瘫痪,痴呆 • 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
海南省: 到2004年12月1日为止,海南省累计发
现艾滋病感染者241例(海口市发现54例), 其中感染者226例,病人15例。专家估计, 海南省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1500人,其中静 脉吸毒成为海南省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而 随着疫情扩散,艾滋病将通过性接触传播和 医疗服务等途径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
薛宝钗、林黛玉分别带有B型和A型人格特征
(三)生理因素
• 个体身体素质,易感性 • 疾病的基因基础 • 生理、生化、内分泌、解剖特点 • 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特征
(四)社会因素
•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 技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卫生服务等。
• 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系密切。
三、心理调节因素
(一)生活事件
• 生活中的小事件会使人陷入一种易感状态; • 不可控的生活事件更易引起心脏病; • 人格特质会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方式。
(二)负性情绪 (三)随意行为:吸烟、酗酒、吸毒、不洁性
行为等
吸烟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有害成分超过1200种。 其中以烟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的含量最大,毒性最 强。 焦油是一种致癌和促癌物质,1支香烟的焦油含量约为 20—30毫克,长期吸入可使正常细胞癌变,积累越多,发生 肺癌的可能性越大。 尼古丁是剧毒物质,一支香烟所含的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 小白鼠,用一包香烟提取的尼古丁注射给一头牛,即可使其 毙命。 一氧化碳是香烟在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1支烟在燃烧时 可产生20—30毫升,是引起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之一。
酗酒
长期、过量地饮酒,有害。 危害:
急性:急性酒精中毒、车祸、犯罪、打 架、家庭不和等;
慢性:酒瘾综合征、脂肪肝、肝硬化、 酒精性脑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
吸毒
⒈吸毒的危害
⑴吸毒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一次过量——中枢神经衰竭或抑制,导致死亡。 长期使用——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 神障碍。 中枢神经受损也会殃及各器官、系统——丧失 劳动能力。 也可能感染AIDS病。
• 利用防御机制 • 改变认知评价 • 学会放松技术 • 社会支持
免疫系统的作用
近代免疫学研究已证实,免疫功能受中 枢神经系特别是下丘脑调节。紧张刺激或 情绪可通过下丘脑及由它控制分泌的激素 影响免疫功能,如产生胸腺退化,影响T细 胞成熟,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皮质类固 醇的增高对巨噬细胞有抑制作用,降低吞 噬功能,使病原迅速扩散,影响B细胞产生 抗体,降低抵抗力而致病。
变态心理学
与心理因素相关的 生理障碍
第一节 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关于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概念
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作为 重要原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 病。
心身疾病的范围
(一)心血管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心绞痛、累诺氏病、心动过速
(二)胃肠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症
(三)泌尿生殖系统
万人,已有2 400万人死于AIDS • 目前每天大约有14000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 全球艾滋病的传播流行重点正由非洲转向
亚洲
艾滋病流行可能成为中国的国家性灾难
• 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 据估计,到2002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
染者已达100余万,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 零点六,居亚洲第 2 位 • 病人数累计达20万人以上,现存活病人8-10 万
生活事件
• 我国古代医籍中明确指出:“郁结伤脾,肌肉消薄, 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这里的“郁结”即指人具有 难以消除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 又说“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 以致经络阻塞,结果成核”。临床发现:癌症发生 前,病人大都有极度伤心的事件发生。
• 莱森(Leshen)综述了1902~1957年的75篇有关文 献,认为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哀是癌症的 先兆。格林尼的研究也认为,生离死别的忧郁悲 伤和焦虑多发生在癌症前一年左右。
百万元
120
100
每年投入经费(百万元)
80
60
40
000
2001-2003
胡锦涛探访艾滋病人
红 丝 带 行 动
中国青基会在桂林乳胶厂捐资100万元的基础上, 设立了“中国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公益基金”,在一 些地区开展了对艾滋病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资助效果。
• 衰竭期: 肾上腺 ↓体重↓淋巴系统功能 紊乱,激素↓
(四)应激过程的模式
•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变 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 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源
中介机制 (察觉与认知评价)
应激反应 (心理、生理)
(五)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应对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二)应对方法

吸烟与肺癌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 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发病率也很高。 与慢支、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心血 管病等发生、死亡有关。 环境污染、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
以烟民数计算,占前四位的分别是中国(31%)、 美国(10%)、俄国(7%)、日本(6%)。 死于吸烟有关疾病
世界: 50万人(目前); 1000万人(2030年) 中国: 200万人(2025年)
(二)应激源及其种类
躯体性应激源:疾病 心理性应激源:挫折、心理冲突 社会性应激源:生活事件,琐事,变故 文化性应激源:民族、种族、国家、移民
(三)应激的三个阶段 • 警觉期:体重↓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分泌
↑ 血压↑ 脉搏↑呼吸↑ 心脑血流量↑ 血 糖↑ • 抵抗期:体重- 肾上腺皮质↓淋巴腺-激素 水平-
• 自我催眠方法缓解患者疼痛 • 应用心理治疗延长患者寿命仅仅是一些研
究成果,疗效有待进一步确定。
第三节 冠心病
•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当今 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而且死 亡率最高的疾病。
• 经国内外近一个世纪的大量研究认为,CHD 除与高血压、高血脂、重度吸烟、遗传因 素有关以外,心理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病 因之一。
隐孢子虫 隐球菌 念球菌 结核菌 CMV EB • 继发肿瘤:卡氏肉瘤,非何奇金病等 • 其它: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鹅口疮
肺孢子虫
肺孢子虫肺炎
肺孢子虫在肺外产生的隆起性钙化
弓形虫病
眼弓形虫病眼底病变
脑弓形虫病病理标本
隐孢子虫病
艾滋病合并隐孢子虫病,在小肠壁绒毛表面呈现黑点
国家对AIDS的资金投入大幅增长
排尿障碍、阳萎、阴冷、月经失调或痛经
(四)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
(五)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唤起综合症、慢性呃逆
(六)皮肤
荨麻疹、斑秃、神经性皮炎
(七)肌肉和骨骼系统
周身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因素
良好积极的情绪 不良消极的情绪
促进身心健康 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毒成瘾后,身体严重衰败
⑵吸毒对家庭的危害 经济问题、人格个性改变。 ⑶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抢劫、强奸、卖淫、贩毒等犯罪行为,危 害社会治安。
⒉吸毒的控制
法律和行政手段+药物和心理治疗
不洁性行为
不洁性行为的危害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s ): 指主要通过性交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即 一般习惯上说的性病。
其中有AIDS患者:
301例(98年)
6120例(2003年)
感染HIV者的数字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零点 六,亚洲第二。
第二节 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心身障碍
• 免疫系统在传染病、AIDS、癌症和哮喘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
• 心理因素在免疫系统疾病中有什么作用呢?
艾滋病(AIDS)
艾滋病(AIDS)
一、了解艾滋病 概况 • 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 至2002年底全球HIV累计感染人数已达6900
• 美国Friedman和Rosenman(1960) 用8年半的时间对3154名39-59岁的健康 男性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发现A型行为者 冠心病的患病率比B型行为者高2倍,复发 率高5倍,死亡率高7倍。
• 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1978年根据多年的 研究结果确认A型行为是导致冠心病的一 个独立与其他因素的主要危险因素。
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
据WHO认为,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HIV, 即通过握手、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 间或办公室、接触电话、门把、便具等, 接触汗液或泪液、被蚊子或其他昆虫叮咬 等方式不会传播。
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
• 同性恋者、性乱者、患有性传播疾病 • 静脉注射吸毒 • 反复输血
临床表现
STDs病原体共同点:病原体很脆弱,对外界湿 度与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低,离开人体后难以存 活。人类性行为往往成为这类疾病传播的主要方 式。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爱滋病患者,主要是 以同性恋传播为主,后来以针管吸毒为主,大 概占了95%,而现在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播的 就占了63%。
二、心理因素对艾滋病的作用
• 通过心理社会压力缓解方式增加免疫功能, 减缓患病。
• 通过减压、增加应对方式使艾滋病患者生 命延长。
• 改变消极认知、增强社会支持。
癌症
• 人类发现: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有不可忽 视的密切关系。
•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癌症明确划为一种生 活方式疾病。
• 影响因素 1、应激生活事件 2、个性特征 3、不良生活习惯
心理因素治病作用的实验研究
(二)人格因素
• A型行为是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M.)和罗 森曼(Roseman,R. H.)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他 们发现许多冠心病人都表现出一些典型而共同的特点,如:雄心 勃勃、争强好胜、醉心于工作但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常有 时间紧迫感等等。他们把这类人的行为表现特点称之为A型行为 类型(TABP),而相对缺乏这类特点的行为称之为B型行为 (TBBP)。A型性格被认为是一种冠心病的易患行为模式。冠心 病人中有更多的人是属于A型性格,而且A型性格的冠心病人复发 率高,愈后较差
人格特征
对癌症病人个性的研究认为:那些谨小 慎微、忧虑重重、惯于压抑愤怒、克制情 感的人,一旦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与生活磨 难,比较容易罹患癌症。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那些已经患上癌症 的病人,其心理状态明显地影响着癌症的 发展与预后。
心理治疗的作用
• 压力缓解心理治疗可以增强患者的应对能 力和控制能力,使他们社会支持最大化, 减轻癌症症状和痛苦,延长患者生命。
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一、素质和压力 • 生理易感性(素质) • 心理混乱(压力) 二、生物机制 • 应激与应激反应 • 免疫系统与心理神经免疫学 三、心理调节机制
(一)应激的概念
• 应激:在应激源的作用下机体产生的一种反应。 • 心理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威胁或挑战时做
出的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 所引起的反映可以是适应的或适应不良的。 • 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ans Selye)
• 一、A型性格 A型性格特点
(1)时间紧迫感 (2)竞争意识和野心 (3)挑衅、攻击和敌意
• 二、情绪状况与冠心病 (一)敌意:愤怒导致冠心病的原因,可能是因 为其导致体内一些激素的变化。研究发现,敌 意行为与五种不同激素的显著变化紧密相连。 将愤怒压抑一直埋在心里会导致冠心病。但是, 愤怒是如何导致激素的变化和如何引起冠心病 的,仍然是当今心理学界非常感兴趣的并正在 探讨的问题。 (二)无助、抑郁和绝望:无助是一种信念,抱 有这种信念的个体会认为暂时的无助状态将永 远持续下去,因此他会放弃所有的尝试,这也 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无助和绝望、 抑郁是紧密相关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抑郁使个体更有可能患冠心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