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试卷二Word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试卷(二)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
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
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
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
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
到了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诗,形式和内容都脱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轨道,诗歌的力量渐渐式微。
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是“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
而这种创新,既要吸收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也要接纳现代西方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冲突和张力的阐释,来找到自己的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
概而言之,要再创诗歌的“高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这
样才会避免因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而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
近代中国曾经借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思潮来推进中国文艺创作的转型,这种影响今天依然存在。
过度倚重西方,导致中国传统文艺价值在当代的失语。
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是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艺“高峰”都具有理论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辉,自觉或不自觉地扛起独特的民族美学旗帜,践行、发展甚至自创一套美学理论,成就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摘编自章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其表现的内容是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其外在表现手段是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
B.当代文艺作品一定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蕴,具有当今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又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
C.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抱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而否定历史,否定传统文化。
D.不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传承者,缺乏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是部分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的表现。
答案 A
解析B项“当代文艺作品”扩大了范围,原文为“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
C项“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错,“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具体的问题;且“否定传统文化”不准确,原文为“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
D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概念入手,围绕着文艺作品阐述其内涵、特征、作用,并引出下文。
B.文章论证当下文艺创作系列问题根源时,先摆出一些现象,再揭示其中原因。
C.文章中间的论证部分采用逐层论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论证。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并对文章主旨有提升作用。
答案 A
解析A项第一段先谈“文艺作品”这个概念,再谈“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这里谈的不是“文艺作品”,而是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进而谈对“文艺创作”的要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成文艺“高峰”,关键在于它能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并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B.“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并不是要排斥我国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是要融合中西诗歌文化,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与身份。
C.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既是缺失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缺失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D.当代文艺作品缺失了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是由于当代文化界崇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了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
答案 D
解析“祟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了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错,从原文“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可以看出,“失去了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是“崇洋媚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着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
69年来,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尤其是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彻底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
在欢度国庆之时,在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光明前景之际,13亿多人民群众更应坚定文化自信,续写筑梦新篇。
庆国庆,让家国文化尽情流淌。
无国无以为家,无家不能成国。
国庆节是集人民性、政治性和幸福感于一体的节日,承载着反映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在这个秋高日暖的美好季节,各族各界群众就纷纷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了庆祝活动中,歌颂赞美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抒发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真挚感受,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69年沧桑巨变,69年春华秋实,家国文化在神州大地尽情流淌。
庆国庆,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传统文化呈异彩,国庆佳节味道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国庆期间,有景区开展歙砚雕刻、诵读《朱子家训》、体验国学经典文化“蒙童开笔礼”等文化体验活动,深受游客欢迎,每天参加这种文化体验活动的游客达到千余人次。
诸如民俗风情展览、音乐“快闪”等等,都让人民群众重新感受到了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69年开拓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而今行走在筑梦中国伟大征程中,13亿多中华儿女更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续写中华民族辉煌成就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秦平《让国庆假期多点文化味儿》,陕西传媒网2018年10月04日) 材料二:
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也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黄志龙认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比实物消费增速要快,目前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约为50%,成为消费新热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前我国服务消费需求旺盛,8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 516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高于商品零售0.8个百分点。
6~8月暑期档电影总票房174亿元,再创新高,预计全年电影票房将突破600亿元。
国庆期间旅游供需两旺,亲子游、休闲游、自助游、自驾游成为热点。
(摘编自《消费亮点点亮假期》,《人民日报》2018年10月6日) 材料三:
国庆长假期间,各地大打“文化牌”,群众在游玩中提高文化素养,感知文化传承。
“宾客盈门,礼乐齐鸣”“进香献酒,尊师敬祖”……这两天来到河南许昌神垕古镇能看到按照北宋仪式举行的钧瓷开窑仪式,让游客切身感受千年文化古镇的独特魅力。
国庆假期,神垕古镇每天都将有两家以上的钧瓷窑厂举行开窑仪式,千年的窑火,让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齐文化发源地山东淄博临淄,定制文化游成为了游客新宠。
除了根据游客需求安排景
点外,旅行社还与齐文化研究学者合作,游览过程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历史文化讲解,实现了文化传播和旅游的融合。
节日里,各地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
陕西自然博物馆,“科普游自博,国庆七天乐”主题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人。
在福建莆田市博物馆,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动手体验抄纸、寻找铅字块、固版、刷墨等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流程。
(摘编自《国庆长假各地打“文化牌”传承文化提升游客素养》,央广网2018年10月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民族复兴的大好形势下,应继续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
B.各族各界群众以饱满的热情庆祝建国69周年,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尽情诠释家国文化。
C.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约占居民消费比重的一半,成为消费新增长点。
D.各地发挥地方特色,打出“文化牌”,这一举措有利于群众提高文化素养,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
答案 C
解析“新增长点”错,原文是“新热点”,二者不是同一概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
B.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国家、民族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复兴同样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C.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果之一是居民更注重精神需求,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升高。
D.在千年文化古镇举行的钧瓷开窑仪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古镇拥有了新活力。
答案 D
解析曲解文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错,开窑仪式重在让人们感受文化传承,是再现而不是创新。
6.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文化自信意义的理解。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化自信,能增强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中华儿女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②坚定文化自信,能让中华儿女更好地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续写民族复兴梦的新篇章。
③增强文化自信,能让中华儿女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很多事。
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
譬如路,会丢掉(埋掉)人的脚印,会分叉,会把人引向歧途。
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
问风。
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
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
我们丢掉后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
有些多少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
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
树从不胡乱走动。
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
我们走了又回来。
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
刮得慢极了。
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
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
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
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
院门半开着,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几头牛。
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
我
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或许会喊,把那些走远的树根喊回来。
爹,你到土里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
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儿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
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
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
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
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
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
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
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
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
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
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
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
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
”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
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
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
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
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
饭只能喝点糊糊。
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
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选自《遥远的村庄》,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路和风,通过描述它们的不可靠和不记得,突出了树对记忆的忠实坚守。
B.作者以树根与树干的关系隐喻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含蓄地传递出对父亲深沉的情感。
C.“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表达的是“我们”对贫苦生活的喟叹与无奈。
D.文章既写了树又写了人,人事与树语交织融汇,人情与哲思熔于一炉,形散而神聚。
答案 C
解析“表达的是‘我们’对贫苦生活的喟叹与无奈”理解错误,应该是“表达对既往生活不知珍惜、轻易遗忘的感喟”。
8.文章的标题“树会记住许多事”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树会记住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记住一切值得珍惜的过往。
②树的记住与人的遗忘形成对照,表达了对遗忘的反思和对往昔的追怀。
③树的记住其实还是人的记住,隐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9.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朴素明快。
自然娴熟地运用地方口语和俗语,并灵活使用长短句,文风朴素,节奏明快。
②生动形象。
遣词造句新颖独特,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寻常的事物和抽象的情感鲜活可感。
③含蓄蕴藉。
在简洁的话语中,蕴含着对现实生活、对自然生命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理解。
④幽默诙谐。
作者经常用轻松的笔调、风趣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读来饶有兴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骏,字驹,少孤贫,居丧以孝称。
师事刘延明,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
延明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
”骏白延明曰:“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
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延
明曰:“卿年尚幼,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
皇兴
..中,除高密太守。
尚书李敷奏骏史才,留平城。
献文屡引骏与论《易》《老》义,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
”问骏年,对曰:“六十一。
”帝曰:“昔太公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
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
”延兴末,高丽王琏
求纳女于掖庭
..,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持节如高丽迎女。
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
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
琏不胜其忿,遂断骏及从者酒食,欲逼辱之,惮魏而不敢害。
会献文崩.,乃还。
初,迁神主于太庙,庙中执事官例皆赐爵。
群臣咸以为今宜依旧,骏独以为不可,表曰:“汉祖有约,非功不侯。
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
”书奏,从之。
文明太后谓群臣曰:“言事,固当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诏曰:“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
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
可赐帛六百匹,旌其俭德。
”骏悉散之亲旧。
性介直,不竞时荣。
太和九年正月病笃,遗命曰:“吾存尚俭薄,岂可没为奢厚哉?可敛以时服,明器从古。
”及卒,孝文、文明太后伤惜之。
赠曲安侯,谥曰宪。
(节选自《北史·程骏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B.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C.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D.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答案 C
解析“若斯者”意为“如果都能做到这样”,其前应断开,排除B、D两项,“虚诞”是用来修饰“其言”的,中间也不能断开,排除A项,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多指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皇兴、永乐、乾隆、康熙。
B.“掖庭”是指嫔妃居住的地方,在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常见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
D.“崩”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称呼,古代很看重诸侯之死,常用山崩塌来比喻。
答案 D
解析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12.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骏聪敏好学,少时就有声誉。
他苦学也善于学习,类推能力较强;从小失去父亲,守丧时就有孝顺的名声,说话老成,受到老师的夸赞。
B.程骏临危不惧,彰显凛然正气。
他曾被高丽王断绝酒饭,身处险境,但他凭凛然正气使高丽王不敢谋害他,他也因此最终安然回到北魏。
C.程骏上表言事,反对依循旧例。
神主迁入太庙后要赐给主持太庙工作的官员爵位,他认为此旧例背离制度不应依照,朝廷同意了他的观点。
D.程骏崇尚节俭,不愿追求荣利。
他将朝廷赏赐的几百匹布帛全都分给亲友,不与世人比较显耀,主张薄葬,他的节俭清正受到过朝廷的表彰。
答案 B
解析原因有误。
高丽王不敢谋害程骏是顾及强大的北魏政权而不是程骏个人的凛然正气,其凛然正气也并未在原文程骏遇到危难时的叙述中体现;而程骏能够回到北魏的因素是高丽王对北魏的惧怕及献文帝驾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
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
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
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
(2)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谎称女儿死去。
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并且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
参考译文
程骏,字驹,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穷,守丧时凭借孝顺著称。
拜刘延明为师,性格机敏,酷好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
刘延明对学生说:“举出一件事就能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程骏仅次于这样啊。
”程骏对刘延明说:“现今提倡名教的读书人,都说老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