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复习材料(下)
一、名词解释
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
性。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为表现性和
虚幻性。
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达作家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
性。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
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了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他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观变形的方式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4、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
它的产生与英国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有密
切的关系。
浪漫主义的口号是“回归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浪漫主义文学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
代表人物有华兹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雪莱、济慈。
5、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初,现实型文学不断发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其首
要原则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题材、描写范围全面地、充分地面向现实社会,全面深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既要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表现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与批判。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的狄更斯等。
正是由于他们对于现实社会中丑恶现象进行了犀利的分析、深刻的批判,因此,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被称作“批判现实主义”。
6、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
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称作外国现代派。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是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里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
代表作家有纳塔利·萨洛特、尤内斯库、卡夫卡等。
7、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换气的具体可感的动人
的生活图景。
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8、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他在叙事性作品
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9、特征化: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10、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是由情景交融的意向生发出
来的具有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的艺术空间,是抒情性作品中和谐而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诱发丰富想象的艺术境界。
11、文学风格:它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
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它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语言组织和问题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创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它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趋于稳定的标志,有事其语言和文体称呼的体现,通常被作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12、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得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
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呈现。
13、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
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4、高雅文学: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
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
其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严肃的思考、体验、想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雅文学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它与通俗文学是相对的,甚至是可以转化。
15、大众文学: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其特点是:思想内
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裕消遣娱乐功能。
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营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需指出的是,大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16、文学接受:文学接受一词是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
文学接受被认
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拒绝和再创造。
17、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读者的一种阅读活动,它明显地具有一种静观的、仪式的、膜拜的、审美的、无
功利(或超功利)的性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
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所阐述的自由艺术的审美鉴赏即是这种理想的或纯粹的文艺鉴赏活动。
18、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
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19、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由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
它是
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以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不是自觉的。
20、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
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现象的产生,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21、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净化一语,
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我们认为,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的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22、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领悟: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2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
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4、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文
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或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
可以说,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5、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所
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一般来说,艺术性主要是由作品的文体构成、形象创造和意蕴表现体现出来的;
因此,艺术标准,自然也包含着对文体、形象、意蕴的要求。
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可以说是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文学理论
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在创作方法上主要以写实手法为主,取材比较广泛,生命力悠久。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性——对外在客观状况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时严格尊重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
将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渗透在对情节、场面、人物的情节刻画之中。
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就是逼真性。
逼真是以写实的手法,按生活中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绘,从现实生活出发,描写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事物,反映客观存在。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题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其中主观理想高于一切。
它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应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突出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常常直抒胸臆。
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逻辑,追求情感真实。
理想型文学多数是作家大胆发挥想象幻想的结果,不受现实拘束。
3.象征性文学: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暗示性——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意的内涵。
象征,具有超越想象自身的寄寓性,文学意象作用在于启示人们通过意向表层领悟意蕴,以间接地方式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
朦胧性——象征性文学间接地表现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意义。
它具有超出个别现象的更宽泛意义,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要求读者去思考探寻“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言外之意”。
4.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初,现实型文学不断得到发展。
到三四十年代,便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
俄国的托尔斯泰、英国狄更斯等。
类型特征:
1)、现实主义文学按照生活本来面目进行写作,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
2)、现实主义文学的体裁全面,充分面向现实社会。
3)、现实主义文学在态度上重客观,手法上重写实。
4)、现实主义文学对于现实社会有着强烈的理性批判。
(19世纪现实主义也被称作批判现实主义。
)
5.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18世纪末,它的产生与英国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有密切关系。
浪漫主义口号是回归自然。
类型特征:浪漫主义以强烈的主观态度,无拘束的情感力量和幻想精神以及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挥到极致。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及其创造作用,重视自我表现。
2)、在手法上推崇想象和幻想。
3)、追求奇特神秘的艺术效果。
6.现代主义文学类型特征:
1)、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2)、现实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
3)、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反映出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心理矛盾,对于艺术技巧的开拓值得借鉴,同时其中存在极端倾向,应采取去伪存真、分析借鉴的原则。
7.文学形象的概念和特征:概念——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8.文学典型的概念: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它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鲜明的特征性。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9.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具具体、生动、独特的特征。
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丰富的。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需要分两个层次理解:
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应和形成总特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1、)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2)、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一是看它何种程度表达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10.意境的定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1.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第一是景中藏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是情中见景,如陈子昂《等幽州台歌》;第三是情景并茂,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虚实相生,实境是逼真的情、景、境,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空间,是实境的升华,体现实境创造意向和目的;
3)、韵味无穷,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12.如何理解风格是独特的语言形式?风格是衡量作家创造力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作品与形式有机整体中渗透作家的创作个性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貌与格调。
自古以来对于风格探讨就有多种角度,有一种角度看重文学作品在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特色是风格的根本所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要有风格就要注意修辞。
这一观点后发展成风格就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到了现在,很多语言学家还是把风格理解为独特的语言形式。
13.如何理解风格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从主体根据的角度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这种风格观念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语言分析所不及的一面。
但是必须注意,日常个性往往不等同于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
14.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风格是衡量作家创造力成熟与否的最主要的标志。
15.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和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呈现。
16.风格的内涵:
一、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1)、文学风格和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见于上题)有必要把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区分开来。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当他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结合,才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应该把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个性和人格区分开来。
日常个性人皆有之,人格则是在伦理学意义上得到的人格,创作个性并非人所尽有,是在创作中逐渐形成发展的。
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作家的人格培养、生活个性并不直接转化为风格,这种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必须在与作家的审美素质有了内在的适应性,并接受审美素质的改造、转换后,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然后通过创作个性的作用才能转化为风格。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布封强调的是作家风格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事实上,精神个性的差异是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方面。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1)、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都是由“言语”组织而成的。
语言本身只是一个
中性代码,经过作家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活的语言,已经带有情感色调,已经是编码或超码的结果。
2)、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风格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样式、类型中,只有在恰当的文体中才能呈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
恰当的体裁是风格的赖以生存的基础,富有个性的语体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17.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当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对举时,往往指广义的文学消费。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近代出现的,指的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与欣赏。
当论者把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18.高雅文学: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其特点有:内容和体裁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高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严肃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有时又称作“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19.大众文学:是一种与高雅文学相对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其特点是:思想内容浅易,艺术形式简明,赋予消遣娱乐功能。
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盈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大众文学和高雅文学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20.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者文学消费——1)、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2)、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3)、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需要,产生新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也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制约着文学生产——1)、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的表现;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3)、文学消费提供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1.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1)、从文化流通领域看来,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深深打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痕迹。
2)、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和审美等精神属性。
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和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
22.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2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联系:相同——都归属于现代文艺理论术语,与文学接受论相关。
区别——
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消费要顺利进行除了消费者的审美文化要求外,还必须具备经济能力、适当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则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等主观条件。
4)、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24.文学欣赏:所谓文学欣赏就是运用自己的思维器官,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的感染和愉悦,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它包含感受艺术形象,体味艺术境界,领会思想内容,激起情感反应,玩赏艺术魅力,鉴别作品质量。
文学欣赏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25.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话语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因此文学接受首先表现为审美活动。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动或审美体验,首先是因为文学作品并非对客观社会的机械描摹,而是渗透着作家本人的情感态度,此外,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然,文学审美价值属性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境界,为满足作者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提供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
26.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建成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形成的因素:首先是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
)
27.隐含的读者:根据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在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所为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