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让学生感知更真切,思维更飞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疑——让学生感知更真切,思维更飞扬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质疑,只有当学生有了疑问时,他们读文本的感知才会更真切,思维才会更飞扬。

一、紧扣课文题目质疑
就教材文本而言,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再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可以直接抓住教学的主旨,进而起到统领全文,“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语文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在板书完课题之后,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是这样教学的:师:读了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谁能说一说。

生1:“我”是谁?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2:“我”在哪里,“我”难道不在自己的国家吗?“我”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祖国?
生3:文章为什么要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课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你们的问题也是老师想知道的,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己读课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这样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有了自由表达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就课题质疑,使学生对所学新知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在带着问题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深的层次,阅读的目的性也更强。

二、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材文本的一些词句都是作者反复揣摩或者精心构思以后所得,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质疑,不紧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或者具体细节感知更真切,而且从关键词句入手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语文第十一册《秦兵马俑》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种类众多,个性鲜明。

”在学生读完这句话以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师:这句话是什么句?
生:文章的中心句。

师:围绕这个中心句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生:哪些地方是描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哪些地方是描写兵马俑种类众多的?
生:兵马俑有哪些类型?
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兵马俑的个性鲜明?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学习,从简单的一句话中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接下来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解决以上的问题,一会儿咱门交流。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心句入手进行质疑,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就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质疑,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知可谓是水到渠成,轻轻松松的既获得了语文知识,又掌握了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三、围绕重点内容质疑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重点,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从重点内容入手进行质疑,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抓住学习的重点,而且在围绕内容质疑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在读完第5自然段以后,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读了这一段以后,你们肯定有很多好奇和疑问的地方,谁能把自己的疑问说一说?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的空隙是怎样形成的?
生:金华双龙洞的孔隙为什么这么小,人们为什么不把它们扩大一些?
生:孔隙里的水位一直都是这样吗?随着季节的变化会有变化吗?
师:同学们的好奇心把老师的兴趣也带动起来了,到底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看一看吧!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以及学习习惯不同,大都会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疑问,也许学生的问题还比较稚嫩或者偏离教学主题,教师都不要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而要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转入到教学的重点上来。

四、聚焦自相矛盾质疑
在语文教材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文本的内容有些“自相矛盾”,这些矛盾之处看起来矛盾,其实正是作者极力着墨的落脚点,是文本的精华所在,在文本内容的自相矛盾处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现文本的精髓。

如在教学语文第十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读了课文以后,从彭德怀杀害大黑骡子前后的一系列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杀一头骡子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为什么彭德怀在杀害大黑骡子时是那么的难以下定决心?
生:彭德怀必须杀掉大黑骡子的理由是什么?
生:战士们不愿意让彭德怀杀害大黑骡子的理由是什么?
师:那么大黑骡子该不该杀呢?从中可以看出彭德怀的什么品质呢?请大家细读课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杀?”“不杀?”进行质疑,进而使这些疑点成为了学生探究阅读的“源头活水”,在学生深入比较阅读中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高尚情怀就自然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问题是创造之泉,疑问是创造之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