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全套PPT课件-5010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党怀英与闲远冲淡的诗风
▪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家境清寒,科举 之路也不顺利,至37岁才及第。先后做过地方县令、国史院 编修、翰林待制、翰林学士等职。
▪ 重山复峻岭,溪路宛盘盘。流水滑无声,暗泻溪石间。岸 草凄以碧,鲜葩耀红丹。高云映朝日,流景青林端。我行属 朱夏,欲愒不得闲。山中有佳人,风生松桂寒。 ▪ 滦溪经雨浪生花,晓碧翻光漾晓霞。川上风光无定态,尽 供新意与诗家。
▪ 金代文学在诗词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一则汉族士人如宇文虚中、 党怀英、赵秉文、吴激、蔡松年、元好问等经历丰富,才华横溢, 感触敏锐,有深厚的诗学、词学修养,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 他们的影响下金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4. 蒙古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元代文学
▪ 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 ▪ 元朝统一后一度停止科举考试,加之统治者推行政策,汉族
3. 杂剧、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 杂剧与南戏,剧本体制有所不同,可是,其戏剧文本都往往 呈现出悲后有喜、喜中含悲、悲喜交乘的共通的叙事美学。 其中,悲剧的故事多以团圆结局,表现古人“善有善报”的 道德观念和“邪不胜正”的乐观态度;喜剧的故事多含有悲 剧意蕴,表现我国人民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与不怕蹉跌的 顽强意念。
▪ 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展转,儿童 来报今重阳。吟儿苍苍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敛衾默坐 思往事,天涯三载空悲伤。正是幽人叹幽独,东邻携酒来茅 屋。怜予病窜伶仃愁,自言新酿秋泉曲。凌晨未盥三两卮, 旋酌连斟折栏菊。我本清癯酒户低,羁怀开拓何其速。
三、契丹女诗人萧观音
▪ 萧观音(1040—1075), 契丹族,平州(今河北卢龙) 人,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 宗耶律弘基皇后。“姿容冠 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 词,尤善琵琶。”
▪ 辽代政权长期与中原地区的五代、北宋政权对峙、并存。 ▪ 辽朝与宋朝在经济上的互相交流,也促进了辽地的物质生产。这些地区
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传统,但也有其相近之处
▪ 就辽代文学而言,其存世作品多为质朴、真率之作。文士诗作、贵族诗 作不像汉族诗人那样讲究体式、格律,只是有感而发,言为心声。
▪ 辽代散文以应用文体为主,如表、奏、牒、题铭、碑记、塔记等,这些 文章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与外交事务等,大多质朴无华, 应用性很强,文学色彩较淡。
4. 戏剧创作与下层文士的时代境遇
▪ “书会才人”创作的文本往往不全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 与民间艺人在日常的演出活动中“磨合”而成,像著名戏剧 家关汉卿等与艺人有密切交谊与合作,反映出他们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文人”。
▪ 元代戏剧家善于反映民生疾苦,尤为关注下层妇女的命运。 这是文学史上值得格外关注的现象。
三、赵秉文与“奇古”诗风
▪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淦阳(今河北 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曾任户部主事、 翰林修撰、宁边州刺史、礼部尚书等职。
▪ 饮马长城窟,泉腥马不食。长城城下多乱泉,多年冷浸征人骨。 单于吹落关山月,茫茫原上沙如雪。十去征夫九不回,一望沙 场心断绝。北人以杀戮为耕作,黄河不尽生人血。木波部落半 萧条,羌妇翻为边地妾。圣皇震怒下天兵,天弧夜射旌头灭。 九州复禹迹,万里还耕桑。但愿猛士守四方,更筑长城万里长。
四、元好问生平及其论诗绝句
▪ 元好问(1190—1257),鲜卑族, 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 西忻州)人。他生长于北方,年轻 时曾游历山西、山东、甘肃、陕西 等北中国的多个省份,饱览名山大 川,养成豪迈英杰之气。兴定五年 (1221)进士及第;正大八年 (1231),蒙古军围困汴京前夕, 受诏入都;天兴元年(1232), 困居围城,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 等,后入翰林,知制诰。天兴二年, 汴京破,目睹金朝的败亡。晚年以 著述自遣。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一、宇文虚中入金及其诗作
▪ 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号龙溪老人,成都人。 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以“祈请使”的身份出使金 国,被留在金国,不予返回。多年不仕,后任金朝官职,官 至翰林承旨兼礼部尚书。
▪ 去国匆匆遂隔年,公私无益两茫然。当时议论不能固,今 日穷愁何足怜。生死已从前世定,是非留与后人传。孤臣不 为沉湘恨,怅望三韩别有天。 ▪ 今夜家家月,临筵照绮楼。那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感 激时难遇,讴吟已未休。应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候与习俗
二、西夏文章
▪ 西夏文章,文体多样,有骈文、序跋、书信、奏表、题记、 碑记等,应用文书的数量也颇多。
▪ 西夏的文章,颇受中原文化影响,结体简练,主旨突出,而 又带有西夏人不喜雕饰、简明朴实、条理清晰的特点。
▪ 西夏人信仰佛教,同时也有多神信仰,有的文章反映了佛教 信仰与多神信仰并存的事实,如《黑河建桥敕碑》的碑文
2. 诗文创作与士人情怀
▪ 遗民意识是当时的士人情怀的一个突出方面。于是,出现了一批 与这类情怀相关的诗文作品。
▪ 生活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知识分子的感受是敏锐而丰富的。随着 政局的稳定、时间的推移,“遗民意识”逐渐淡化,对现实的观 察、对民生的关怀、对人生的反思成为士人们内心生活的重要内 容。像元代中后期的诗文作家袁桷、虞集、萨都剌、马祖常、吴 莱、杨维桢等,各有艺术追求,亦各有人生情怀,他们的诗文创 作均有鲜明的个人风貌,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第四节 金 代 词 作
一、吴激与“东山词”
▪ 吴激的词作有较独特的个人风格,绵丽婉约,清秀深沉,时有 “凄厉之音”,试看其《人月圆》:
▪ 同样,流传民间的谚语,凝聚了人们常年的生活经验,有的谚语 还颇为警策,令人过目难忘。 ▪ 《叹萧岩寿语》:“以狼牧羊,安得久长。” ▪ 《牧马谚》:“一分喂,十分骑。”
二、寺公大师与《醉义歌》
▪ 寺公大师,辽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传世诗作《醉义歌》原为 契丹文,由元代诗人耶律楚材翻译成汉文,并受到耶律楚材的大 力推崇,称之为“旨趣高远”。
▪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 是晋人。
▪ 元好问推尊的诗歌风格是慷慨雄浑而含蓄深沉、有风云气概 而无纤弱之态
▪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 一笑大江横。
▪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是他研究古代诗歌史、观察并反思宋金诗 歌创作的重要成果,可以说贯通古今,成一家之言,是自杜 甫《戏为六绝句》后影响深远的论诗诗。
▪ 西夏文学正是在此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诗歌、 文章为主,糅合了佛教、儒家的思想,彰显了西夏多民族的游牧 特色。
3. 女真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金代文学
▪ 金代是女真贵族统治的时期。自金太祖完颜旻于1115年称帝, 至蒙古与南宋联军于1234年灭金,前后历时120年。
▪ 金朝统治者实行“借才异代”的策略,使用多种手段“借”来了 一批汉族士人,推崇汉族文化,以此提升金国的文化层次。金熙 宗朝及以后,统治者的汉文化修养逐步提高。
思考题:
▪ 1. 试分析民族文化的融合对辽金元文学的意义。 ▪ 2. 如何理解杂剧与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第一章 辽西夏诗文 与金代诗词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辽 代 诗 歌 ▪ 第二节 西 夏 诗 文 ▪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 第四节 金 代 词 作
第一节 辽 代 诗 歌
一、辽代谣谚
▪ 人们会编出一些谣谚,或倾诉愿望,或祈请祖先与上天的护佑。 ▪ “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 (《焚骨咒》)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绪论
本章内容
▪ 一、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辽西夏金元文学 ▪ 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散曲与诗文创作 ▪ 三、戏剧文学的勃兴及其中国特色
一、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 汇与辽西夏金元文学
1. 契丹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辽代文学
▪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着其诗学主张。这组诗全是七言绝 句,其论诗的侧重点在于为诗歌创作“正本清源”
▪ 就“正体”而言,元好问推崇建安时代以曹植、刘桢等为代表的 诗人及其作品,推崇西晋末年刘琨的诗歌创作,推崇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的传世诗篇。
▪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 建安中。
第二节 西 夏 诗 文
一、西夏诗歌
▪ 西夏诗歌,存世作品不多,却很有西夏的时代特点。存世诗歌已 被释读的主要有《夏圣根赞歌》《天下共乐歌》《劝世歌》《月 月乐诗》等。
▪ 西夏的诗歌,就内容而言,其写作兴奋点在于回首祖先足迹,赞 颂先辈功业,建立民族自信。
▪ 西夏境内多族群共存,他们的最高理想是平息征战、和平共处、 鱼水同欢
2. 党项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西夏文学
▪ 西夏,是11至13世纪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王朝,史称 “夏国”。夏国建国于1038年,是以党项羌为主体。
▪ 西夏人普遍信奉佛教,其传世的佛教文献颇多。同时,也接受儒 家文化的熏染,在治国理念上认同儒家的一些基本价值,如“阴 阳和合”“仁义忠信”“孝顺父母”“君子有礼”等
三、戏剧文学的勃兴 及其中国特色
1. 市井、乡村、宗族与戏剧文化
▪ 古代戏剧,本属市井文化与乡村文化,其接受者、欣赏者主要是 市民与村民。戏剧文学与戏剧表演密不可分
▪ 戏剧文化的勃兴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特殊意义。在考虑其祭祀、娱 乐的文化因素以外,更应看到,这一艺术形式及其戏剧文本的出 现及成熟打破了固有的文学格局。
▪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 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 作五兵?
六、完颜璹与女真诗作
▪ 完颜璹(1172—1232),女真族,本名寿孙,金世宗赐名仲 实,一字子瑜,自号樗轩居士。
▪ 完颜璹熟悉历史,对儒家的“王道”有自己的体悟,故在其 诗作里表达出一定的治国抱负,如其《绝句》云; ▪ 孟津休道浊于泾,若遇承平也敢清。河朔几时桑柘底,只 谈王道不谈兵。 ▪ 陂水荷凋晚,茅檐燕去凉。远林明落景,平麓淡秋光。群 牧归村巷,孤禽立野航。自谙闲散乐,园圃意犹长。
▪ 元代的戏剧表演及戏剧文本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活泼生动的故 事情节呈现出下层百姓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生场景,成为正统 文学之外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2. 叙事行为与多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
▪ 戏剧必有故事,剧作家与表演艺人的创作、演出都是一种叙 事行为。就中国古代戏剧而言,这种叙事行为与多种艺术元 素如音乐、歌舞、杂技等融合为一体,奠定了中国古代戏剧 艺术的基本特征。
▪ 萧观音传世的诗作有5题14首。与其直率的性格相关,其诗风
并无女性纤弱的意态,有不让须眉的气概。
▪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 教猛虎不投降。
▪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转展多,更有双双泪痕渗。 换香枕,待君寝。
▪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 张鸣筝,待君听。
五、元好问的“纪乱诗”
▪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以“慷慨悲歌”“可歌可泣”著称。元好问置身于动 荡的时局里,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往往充满着悲凉的氛围、 悲惨的景象。其诗歌作品记录了在此乱世之中的深切体验,世人称之为 “纪乱诗”。
▪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 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 眼暂明。
知识分子的“仕进”之路相当狭窄。特定的生存处境激发了 他们的创作冲动,种种残酷的人生世相也往往借由文学作品 展现出来。
▪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渐趋稳定、各民族交往增多,不同民 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在同步进行。
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散曲 与诗文创作
1. 散曲创作与古典抒情方式的演进
▪ 与诗词相比,散曲对语言的运用更为灵活,它不避俗语,可 添衬字。其嬉笑怒骂均不加掩饰,所欲表达的情感也往往尽 意抒发,与过去诗歌讲究含蓄的传统大异其趣,读之通畅淋 漓,形成散曲特有的“曲味”。这是它区别于传统诗词的特 异之处。散曲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更易于表达底 层人士嬉笑怒骂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