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行业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材料
行业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电信行业研究报告
招商银行
二〇〇三年八月
内容摘要
我国电信行业正处于打破垄断走向有效竞争的转型阶段,政府对电信行业政策和监管的大力调整、电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业务需求的深刻变化,导致电信行业的不确定性增加。
本报告力图完整反映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对行业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基本估计,并指出电信行业风险特性,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与电信业的业务合作和风险防范提供参考建议。
第一章中国电信业的现状
本章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国电信业的状况。
电信业务状况:从1989年邮电体制改革开始到2001年,电信收入以年均36%的速度高速增长,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多。
2001年和2002年电信收入仍快速增长,增长速度为GDP的2倍,2003年上半年增速虽有回落,但仍有12.1%的增幅。
电信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到今年上半年已达到4.4%。
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均跃居世界首位,2003年6月末分别达到2.37亿户和2.35亿户,全国电话的普及率为37.7%。
6月末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
移动通讯逐渐成为通讯的主流,替代性竞争日趋激烈。
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重点正在由话音通信业务逐步转向以话音和数据融合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电信业务发展的重点也逐步地从单一业务转向综合业务,从窄带业务转向宽带业务,从低速业务转向高速业务。
电信竞争格局: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拆分、重组,电信业从邮电部为唯一的电信运营商发展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铁通公司和中国卫星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和4000多家经营互联网、无线寻呼等增值业务企业相互竞争的多极格局。
中国基础电信各个业务领域都已经同时有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营运。
电信网络及技术:固定网络容量和移动网络容量均居世界首位,网络规模处于全球领先位臵,基础传输网络的容量已基本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
网络建设向无线化、宽带化发展的趋势明显,无线互联网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固定宽带网继续多路挺进。
世界上各种成熟先进的主流电信技术在我国电信网均有应用,电信网络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到2年,国产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电信投资:2002年电信投资比前两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我国电信企业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阶段性调整的表现,今年上半年电信投资回升,同比增长54.9%。
目前,电信市场由国有资本垄断的局面已逐渐被打破,融资方式趋于多样化,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已成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
电信监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主的信息产业部和各省区通信管理局的两级管理,国家独立的监管架构体系初步形成,并对电信业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改革重组,促进了电信主体多元化,审慎对待了网络经济、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建设等问题,避免了全局
性的损失。
目前信息产业部正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电信监管新模式,推动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
但监管机构独立运作时间短,体系还不完善,且电信业改革力度大,电信监管部门和企业都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
第二章主要电信运营商及经营发展策略
本章主要分析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其经营发展策略。
其中四大龙头企业的主要困难和发展对策为:
中国电信:在南北分拆后,面临着主要业务增长趋缓的挑战。
中国电信的主要发展策略是对内大力进行市场化、服务化流程再造,对外依托品牌和网络优势,发展各类社会合作伙伴,逐步实现把网络从为用户提供连接服务的电信网向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网转变。
中国网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融合三种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公司,同时开展机制和体制的创新。
业务上的主要策略是,加快发展规模、提高网络装备水平、拓展海外市场和实施差异化服务。
中国联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主要业务的市场占有率都处于劣势,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仍处于负数以及GSM与CDMA网络如何协调发展。
中国联通目前确立了CDMA业务的战略主导地位,同时加快建立多业务共享的综合性增值业务平台。
中国移动:是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运营商,目前实施“服务领先,业务领先”的双领先战略和品牌战略,力图保持在移动市场的领先地位。
第三章当前电信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本章主要分析当前中国电信业中存在的手机单项收费、价格战、互联互通、小灵通、3G、全业务经营、电信法、普遍服务机制和农村通信九大焦点问题以及对电信行业的影响。
主要观点如下;
手机单向收费政策是消费者期盼已久的,运营商(特别是非主导运营商)为了争夺市场,出台迎合消费者习惯的资费政策是形势所迫。
价格战是通信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建设成本的大幅下降的必然结果,根除恶性价格战需要引导运营商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理顺市场关系与秩序。
政府已开始采取多种办法来治理互联互通问题,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需要运营商形成一种竞争合作的新型关系。
小灵通的全面发展会对电信资费和市场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将加快手机单向收费政策的出台。
3G牌照的发放有利于相关产业链认清网络发展方向,做好观念、心理和技术上的转型和开发准备。
但从我国大规模上小灵通的情况看,2003年发放3G牌照的可能性较小。
全业务经营有许多好处,也是政府发展的目标,但现实的阻力使全业务运营商的构想进展缓慢。
预计2004年能颁布实施《电信法》,它能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连贯性和监管的法律地位,减少政策变化对电信企业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
建立普遍服务机制是取消非对称管制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会与3G牌照发放和全业务运营商政策紧密相连,对市场结构带来重大影响。
农村通信的发展,既要靠普遍服务基金的大力实施,又需要电信业对农村市场潜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第四章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分析了中国电信业的增长前景,电信业务和网络的发展趋势,市场格局和企业竞争模式的演变趋势,并分析了电信业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银行与电信业之间的业务合作趋势。
本章的主要观点如下:
我国电信收入会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发展。
主要依据为:我国宏观经济会保持稳定增长;优先发展电信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语音需求在部分地区虽然出现饱和的迹象,但整体看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数据和信息内容服务呈现高速增长;随着竞争的升级企业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
全球电信业务结构从用户和收入上看,正在经历如下三个转变:一是移动超过固定,二是宽带超过窄带,三是数据超过话音。
我国略显滞后,但电信业务构成的转变方向是相一致的,同时各类业务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电信技术的发展消除了三网(语音、数据、视频)分割的技术基础。
电信市场的开放将使三网的最终融合不可阻挡。
网络融合趋势使电信网络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演进,核心网将变得越来越简化,城域接入网将成为多业务接入平台,网络趋于分布化。
四大骨干运营商的龙头地位不会受到挑战,但排名结构可能会有变化。
外资将会以战略投资者或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各电信市场格局将向多家有效、全方位、多业务竞争发展,其中四家龙头企业是电信市场的第一级架构,有自己独立品牌、独立客户服务系统的合资公司、民间公司,甚至拥有一定网络资源的虚拟运营商将会形成电信行业的第二级架构;在第一、二级之下,众多中小型信息服务商将形成第三级架构。
因用户安装基础呈现一定程度的饱和,用户增长曲线出现拐点,说明用户规模竞争模式开始发生转变。
我国电信企业的竞争模式正由早期对控制用户基础资产的争夺向控制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先发优势(技术准备)、生产能力、互补产品的力量、品牌和声誉等资产的争夺转变。
我国将出现多种竞争模式共存的局面: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的用户规模竞争还会存在,但主要应发生在中、西部地区;以各种新业务和服务为表现形式的创新能力竞争将会如火如荼展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生产能力竞争,是提高竞争力重要方面;价值链之间的竞争逐渐会成为未来竞争的主导;品牌和声誉的竞争是业务竞争的高级阶段。
我们认为,电信行业主要存在如下六个方面风险因素:一是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
市场竞争会导致市场格局变化、资费水平下降,会引发一些不规范竞争行为,并可能导致竞
争过度。
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
技术进步会带来网络资源价值的下降,对营运规则的改变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使替代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风险。
三是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
电信需求的变化带来了老业务趋于饱和,而新业务尚未形成,使电信业面临着发展和格局调整的风险。
四是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
重复建设使网络资源利用率过低,不仅影响电信运营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还会削弱未来的投资意愿,影响电信行业的长期发展,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又反过来促使网络价值的贬值。
五是新产品投资带来的风险。
网络企业通常需要采用先发制人的战略,在新产品没有经受市场化运作检验之前,其成熟性、可靠性很难完全肯定时,就需要对新产品大规模投资,从而带来投资风险。
六是政府监管政策带来的风险。
国家电信政策变化会给电信企业会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如小灵通的政策变化。
目前监管政策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准入、管制机构、互联互通、资费管理、通信资源管理、普遍服务六大方面。
银行与电信业之间的业务合作趋势是:1、“脱媒化”现象在电信行业中突出,电信业对银行资金需求将会逐步下降,压缩了银行传统资产业务的空间。
由于电信企业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效益转变,资产业务合作方式也将从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转向提高资金收益和改善财务指标的业务方式发展,如买方信贷、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商票保贴、融资租赁等。
2、电信业和银行业都是公共服务行业,随着信息、数字社会进程的推进,对客户的业务服务和信息应用的合作广度及深度会不断加深。
近期紧密合作的领域有:移动互联及掌上银行、综合化服务平台、相互业务代理和服务互换、客户资源共享、产品与服务宣传等。
3、电信业的市场集中度大大高于银行业,且这种差距在目前可预测的范围内并没有缩小的迹象,银行业在与电信业合作中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会长期存在。
目录
第一章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 (1)
第一节电信业务发展状况 (1)
一、电信收入由高速增长转向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逐渐增大 (1)
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
三、电信业务结构开始向多元化转变 (3)
第二节电信行业改革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5)
第三节电信网络及技术发展情况 (7)
一、电信网络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规模处于全球领先位臵 (7)
二、通信网络建设无线化、宽带化趋势明显 (7)
三、电信网络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到2年,国产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8)
第四节电信投融资日趋理性化和市场化 (9)
第五节我国电信监管体系及法规情况 (10)
第二章主要电信运营商及经营发展策略 (12)
第一节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2)
第二节中国网通集团公司 (13)
第三节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15)
第四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6)
第五节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18)
第六节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19)
第三章当前电信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21)
第一节关于手机单向收费问题 (21)
第二节关于价格战问题 (22)
第三节关于互联互通问题 (23)
第四节关于小灵通问题 (24)
第五节关于3G问题 (25)
第六节关于全业务经营问题 (25)
第七节关于《电信法》问题 (28)
第八节关于普遍服务机制问题 (28)
第九节关于农村通信问题 (29)
第四章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趋势 (31)
第一节电信业的发展前景 (31)
一、稳定外部环境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1)
二、政府的优先发展战略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1)
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电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 (31)
四、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为电信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33)
第二节电信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34)
一、电信业务向移动化、宽带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明显的趋势 (34)
二、各类业务由单一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4)
三、融合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旋律 (35)
第三节电信市场格局演变趋势 (36)
一、四大骨干运营商的龙头地位不会受到挑战,但内部结构会有变化 (36)
二、外资将会以战略投资者或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36)
三、各电信市场格局将向多家有效、全方位、多业务竞争发展 (36)
四、地区市场格局不平衡总体上将有所缓解,但差异仍长期存在 (37)
第四节电信企业商业竞争模式的演变趋势 (37)
一、规模竞争是早期市场形成阶段的正常现象 (37)
二、新竞争模式的出现是电信市场发生变化的反应 (37)
三、电信企业竞争模式的演变趋势 (38)
第五节电信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40)
一、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 (40)
二、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 (40)
三、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 (41)
四、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 (41)
五、新产品投资带来的风险 (41)
六、政府监管政策带来的风险 (42)
第六节银行与电信业的合作趋势 (43)
一、银行传统资产业务的空间逐渐被压缩 (43)
二、对客户的业务服务和信息应用合作的广度及深度不断加深 (43)
三、银行在与电信业合作中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会长期存在 (44)
第一章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走了一条高速腾飞之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电信业采用了高起点的发展策略,大胆走“借鸡生蛋、卖蛋还钱”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之路,发展速度连续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时期增长率甚至超过GDP增长率30多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已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部门一跃而成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行业。
第一节电信业务发展状况
一、电信收入由高速增长转向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逐渐增大
从1989年国家邮电体制改革开始到2001年,我国电信收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36%,最高的年份高达50%以上,是GDP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
2001年后,因受网络“泡沫”破灭、世界电信业进入衰退和我国资费改革及长期高速增长后向低端用户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电信收入增长速度有一定幅度下降,但仍保持着以2倍左右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发展。
2002年电信业务收入达4100亿元,比2001年的3571亿元增长15%,高于国民经济8%的增幅。
2003年1-6月,虽然非典疫情对业务发展、工程建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全行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和信息产业部
信业务收入达21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幅比同期下降近4个百分点,电信业增加值完成1319.8亿元,增长19.2%,高于GDP增长11个百分点。
可见,电信运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电信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达到4%,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4%,与全球水平相比,我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较高。
图1-2:我国与世界近5年来电信业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和国际电联
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97-2001年,我国电信用户从0.83亿增长到3.24亿,年均增长40.6%。
2002年电信用户增长9545万户,达到4.2亿户,增长29.4%,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新增3466万户,增长19.2%,总计达2.15亿户;新增蜂窝移动通信用户5978万,增长41.16%,总用户达2.05亿。
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均跃居世界首位。
2003年上半年,电话用户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新增5187.6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7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新增2338.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9.6%,总计达2.37亿户;新增蜂窝移动通信用户2846.8万,增长32.9%,总用户达2.35亿,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指日可待。
移动通信收入占到电信业务收入的46.2%,成为推动电信业持续增长的强劲增长点。
互联网上网用户数从1997年的40万户发展到2001年的3370万户,年均增长203%。
2002年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5910万户,比2001年增长了78.0%,居世界第二。
今年前6个月,互联网用户增加89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增加320万户,使我国上网用户达到6800万户。
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9.4%、18.3%。
从用户的增长率来看,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无疑是全球电信市场最具活力的区域。
图1-3: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图1-4:中国电话普及率的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表1-1:1997-2001年中国和全球电信市场主要指标增长速度
三、电信业务结构开始向多元化转变
虽然2002年来自话音业务的收入比例在90%以上,固定数据通信的收入比例只有5.77%,现阶段的需求主流仍然是固定和移动的话音业务,但是非话业务需求增长迅速。
从收入的增长速度看,固定数据通信业务的收入增长最快,各主要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分别是:本地网通
信增长14.9%,移动通信增长16.4%,而固定数据通信的增长达49.4%。
2002年的短消息业务量比2001年增加5倍多,全年超过900亿条。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
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重点正在由话音通信业务逐步转向以话音和数据融合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电信业务发展的重点也逐步地从单一业务转向综合业务,从窄带业务转向宽带业务,从低速业务转向高速业务,数据和增值业务以及其它业务和应用的创新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话音业务结构:固定电话用户数量居于绝对优势的格局已被打破,移动电话用户数量高速增长,在2000年移动收入超过固话收入后,200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基本与固定电话用户数持平,预计2003年三季度前两个月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
在长途业务领域中,移动电话的长途业务增长缓慢,随着IP电话的普及,国内长途、国际长途和港澳台长途业务中IP电话的份额持续增加,而传统固定长途电话的份额持续下降。
2002年全国长途通信通话总时长中,移动电话占27.4%,IP电话占34.6%,而传统的长途电话比重已下降为38%。
随着移动长途、IP电话的异质竞争加剧,大量分流了传统固定电话,今年上半年传统固定长途中国内长途、国际及港澳台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6%、6.4%和13.9%,而移动、IP的国内长途、国际及港澳台通话时长平均以20%的速度增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2003年上半年,IP、固定和移动长途占长途通话量的比重分别为41.4%、30.1%、28.5%。
预计未来IP长途仍将快速增长。
在本地通话业务中,固定电话本地通话量首次出现徘徊,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0.1%,移动本地业务量仍然增长迅速,上半年同比增加40%。
可见,本地电话业务的竞争已非常激烈。
表1-2:2002年固定、IP、移动业务相对于2001年的同比增长对比
第二节电信行业改革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我国的电信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的电信市场在改革之前,邮电部是中国唯一的电信营运商,同时扮演着营运和监管二个角色。
改革经历了政企分开、业务逐步解控、市场重组、逐渐对外开放等环节,其指导理念就是打破垄断,形成有效竞争。
基本历程如下:按照邓小平“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的重要指示,1988年11月国务院确定邮电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移职能;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这标志我国邮电体制改革的开始。
1993年8月国家放开经营部分电信业务,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9项增值业务,电信增值服务开始引入竞争。
1993年12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基础电信引入竞争。
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邮电部“三定”方案要求:邮电部要进一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统一经营全国公用邮政、电信通信网和邮电基本业务,并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在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组成中国电信集团,基本完成政企分开。
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公司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42亿美元,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1998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原邮电部、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监管部门,确立监管体系。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
中国电信被分拆成中国电信(原固定网络服务部分)、中国移动、中国卫星及国信寻呼四部分,同年4月成立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同时对联通公司也进行了重组。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1年3月成立首家中外合资电信营运企业-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同年12月颁布《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
2001年12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挂牌成立。
2002年5月,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和重组。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拆分、重组,初步形成了竞争性的电信市场格局。
在基础电信领域,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星和铁通公司6家骨干企业。
在无线寻呼和增值电信领域,已有4000多家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重组后,业务竞争日趋激烈、业务替代趋势加快,使电信市场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2002年,各大电信运营公司的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为:中国移动占37.4%,中国电信占32.5%,中国网通占16.6%,中国联通占12.1%,其它占1.4%。
没有一家公司的占有率超过40%,基本形成抗衡之势。
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电信改革的要求,固定网电信营运企业拆分重组工作基本完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