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琼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创新型的数学教师是其首要条件,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兴趣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还必须注意教学过程中几种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的片面性。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创新兴趣片面理解
学生应该及早地像数学大师那样去追求和进行大量的创造性思考活动,而不要让学生在学校里那种无休止的练习把自己的头脑弄得僵化和贫乏。
——贝尔特拉米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浪潮中,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分支——基础教育数学教学,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人试就之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创新型的数学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创造型的数学教师。
试想一个墨守成规、僵化守旧的教师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吗?那么,如何才是一个创新型的数学教师呢?
首先,我们必须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为己的敬业精神。
“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们只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职业的崇高和神圣,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百折不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其次,我们必须掌握进行创新教学所必备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新的课程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作了很大的改革。
对于整个的数学教学的有关内容,我们教师必须去认真的分析和掌握。
并且在掌握数学专业主干知识以外,做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统一。
第三,我们必须有运用已有的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和驾驭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线索,是实现数学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但在教学中,我们又不能完全被教材所束缚,它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活动的平台。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再创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根据学生思维的现实需要,根据学生在教学中可能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及时的进行引导和辅导。
二、有着数学创新兴趣的学生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从两个系列分别认识,一是关于激发认识积极性的心理过程,包括兴趣、注意、性感、意志等。
二是关于认识活动本身的心理现象,包括感知、感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在这当中,数学兴趣是数学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就充分注意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教材中编排了开放性的试题,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及时引导,给予恰当的评价。
在教学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数学史的有关介绍,以及数学问题的设计,提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提供宽松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英华中学上高一时,他的数学老师正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沈元教授。
沈元教授在讲完一些基本知识后,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话锋悄然一转,谈起了世界数论中著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最后,沈元教授还诙谐的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个同学,他还真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正是沈元教授的不经意的诱导,使得陈景润
心中有了攻克这一难题的兴趣和雄心壮志,最终使他成为了离“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最近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赞赏学生的独特见解,做
学生创新的保护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经历、各种环境、知识结构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和思维体系。
他们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所引发出来的各种问题或结论,无不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因此,作为探索活动中的首席官,对学生所提出的新意观点绝对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及时指出其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有些观点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十分荒诞的,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幻想,也许就是明天的现实,即使是一种己被科学论证了的不可能的观点,我们也要鼓励学生,赞赏学生其中所蕴含的闪光点,从而引导学生重新检视和反思,重新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探索情境,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要善于鼓励、激励学生进取创新,对他们始终保持一种扶植、认可的态度,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要防止教学过程中的几种片面性。
一、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过于追求情境化
现化教育技术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一定的生动、直观、形象有效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但数学作为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避免过于追求情境化,不能只流于形式,却缺乏实质性的改变,我们不能完全抛开教材,不能单纯的生活化,活动化,因而丧失了数学味,教学中还是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表面热闹
在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的各种研讨课中,本人也听了不少。
就发现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整个课堂气氛,有时不要讨论的去讨论。
不需进行活动的去进行活动。
从整堂课来看,可以说是讨论、活动、电视、录音、甚至是故事、小品应有尽有,学生沸沸扬扬,气氛极高。
但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就没有一点自己能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的时间,不要说学生,连老师都觉得像是在
一个集市一样。
而教学中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所要培养的数学能力都淹没在热闹声中了,数学课变成了活动课。
难道一堂安静而井然有序的教学课就不能达到我们的课程目标了吗?
三、教学过程过于追求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装备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各种影音设备和多媒体设备。
利用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的交互技术,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过于去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而在教学中过多的滥用,有时就会适得其反,在课堂上,学生根本就是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对于各种现代化设备的运用还不是十分熟练,于是甚至在教学中出现“卡壳”的现象。
如在运用多媒体时,有是电脑操作不熟,该调出的资料不能及时调出,学生坐在那儿只有等待。
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使整堂课显的断断续续,各个环节的衔接显得不够流畅。
四、片面理解教学活动过程的作用,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
新课程把过程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当然,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活动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但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在让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同时,自己也必须及时地介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进行活动学习而活动,如果我们不及时地介入到活动中去引导,启发学生,就有可能使学生经常在多次的讨论探索中遭到挫折和失败,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这样,既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也会同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去探讨的课题。
今后,我愿与各位同仁一起努力,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创新人才而奋斗。
参考书目: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