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宋)苏洵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清)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率.赂秦耶大概
不能独完.保全
B.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始速.祸焉加速
D.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存亡之理.道理
3.下列对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可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
苏洵的《六国论》就属于政论文。
B.苏洵,北宋散文家,散文成就显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C.“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也用作对人的敬称,或是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的称谓。
D.“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列国君主的统称。
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4.下列对苏洵的《六国论》一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文章语言生动有力,如第二段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而秦兵又至矣”,形象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C.第三段紧扣“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用事实论证,再用假设推理,证明了只有像齐、燕、赵三国一样坚持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暗讽北宋统治者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以此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从文中看,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国论
苏洵
六国
..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六国:后人把战国时期较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称为“战国七雄”,这里的六国指的是战国七雄中的齐、楚、燕、韩、赵、秦。
B.诸侯: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C.嬴:嬴是秦王的姓,所以这里用来代指秦国。
D.邯郸为郡:邯郸是赵国都城,把邯郸作为秦的一郡就是指秦灭赵。
9.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在文中开篇即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第二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认为如果后来的君主跟从六国贿赂秦国的先例,这样就在六国下面了。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思厥先祖父,暴霜蹊,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本二: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
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B.先祖父,先,常用于已故去的尊长称呼之前,如先考、先妣,即指已逝的父母。
文中的“先祖父”,指已故的祖父。
C.卿,古代指官阶名、爵位名,秦汉三公以下设九卿;也指对男子的敬称。
文中的“荆卿”是对荆轲敬称。
D.郡,古代行政区域名。
“邯郸为郡”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是赵国灭亡的委婉说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开门见山的提出自己的史论观,因赂秦而致六国灭亡,进而展开议论。
B.苏洵《六国论》语言精练含蓄,极尽铺排,论述逻辑层层推进,气势充沛,富有感染力。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苏辙不因袭其父苏洵的观点,勇于提出新的见解,旧题翻新意,展现了独到的创新精神。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15.对于六国各自对秦国采取的策略,苏洵分别持何种态度?请根据文本一的内容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苏洵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
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
..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②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
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乘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苏辙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谋略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爱惜
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保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B.至丹以.荆卿为.计以为
..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C.当.与秦相较佐当.寇之韩、魏
D.李牧连却之.藉之.以蔽其西
18.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B.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苏洵的《六国论》当中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今日、明日”等,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C.材料二以“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跌宕有力。
D.材料二中“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举足轻重的作用。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后来派遣刺客刺杀秦王,最终计划失败而灭亡。
材料一第一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B.材料一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材料二作者欲擒故纵,引出论题,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
D.两篇文章都是借史论政,并和现实紧密联系,以起到借古鉴今的作用。
从风格上看,材料一、二说理缜密,善于推理,长于气势。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21.把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①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日:弊在赂秦也。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材料三]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22.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
23.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4.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5.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并力西.向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弊在赂.秦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则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
B.然后得一夕安寝
..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矣。
..,是又在六国
(节选自[宋]《嘉祐集笺注·权书》)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
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宋]《栾城集》)2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