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模板八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案模板八篇
文言文教案篇1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
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
"善弈者也。
"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
"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教案《1文言文两则教案》。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
(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
(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
(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
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
(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
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2次)
2、试背全文
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
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
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七、布置作业:
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文言文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
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__的论点。
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
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__.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__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__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__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__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__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
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
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
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
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
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
“称”,著名、著称、出名。
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
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
“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
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
“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文言文教案篇3
一.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内/而/贾/孰/识"等通假字;掌握"别/固/白"等多义词,以及虚词"某"的作用.
2.掌握__的常识.
3.了解__选取小事和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1.__是课内自读课,根据本班基础差的特点,改作课内自读课.
2.拟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过程
1.请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主人的有关情况.
2.请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正音请一生读课文后纠正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大意.
4.请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各段主要内容,并复述课文内容.
5.请生学习并掌握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⑴通假字
①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内,纳
②而翁长铨--而,尔③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贾,价
③封识宛然--识,志
⑵一词多义
固:
①公固知某不贪也--本来.
②婿固不遣--坚决.
③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巩固
别:
①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告别
②某得八焉,以半别公--赠别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另外
④内外有别--区别
白:
①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告诉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白色
③真相大白于天下--清楚明白
⑶固定结构:
"得无......乎"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的固定结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⑷"某"的用法,一般是虚指代词,可代人/时间/事物/处所等,也可以作称代词,代替称名.例如:公一女,嫁为JI辅某官某妻--第一个"某"指代王翱女婿的官名,第二个"某"指代其女婿的名.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
东--某,代太监姓名.某得八焉--代我,太监自称.某启,昨日蒙教--代王安石的名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前指写作日期,后指王安石的名字.
7.了解__两件事表现了王翱什么品质.__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翱断然拒绝夫人请求,不调女婿任京职轶事,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第二件事写王翱代友藏珠,最后还珠于朋友的轶事,表现了他不贪非分之财,廉洁和忠实于朋友的美德.
8.了解__在写法上的特点.--选取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采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9.请生完成课后练习.
文言文教案篇4
一、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知道为什么叫文言文吗?
2. 通过对比“口头语言:吃饭了吗?”与“书面语言:饭否?”引发兴趣
二、目标建设,独自自学
1. 自读课文,读准句读。
2. 提出预习中的问题。
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三、小组互助,质疑释疑
1. 小组选一篇有感情朗读。
2. 解释每句话的含义。
四、课堂对话,教师精讲
1. 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弈,秋。
2. 介绍“孟子”,解释重点字:惟、缴、俱、弗、若、非然(抢答闯关,会的同学自主站起来回答)
3. 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领悟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五、课堂小结,归纳升华
1. 试着背诵课文。
2 .小组互相检查。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抢答的方式解释重点字。
孩子们意兴盎然,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释。
文言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
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旨意的准确把握。
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
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
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
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译错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文言文教案篇6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__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
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
通过教学,自主与合作能够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真正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板块式教学使教学脉络清晰,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评价重视激励性。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学生朗读不充分,能够在体会中熟练诵读的同学不足80%,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如果能够采用领读的方式,在学生初读过程中引路,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创设情境中,加因为眼操铃声的打扰,学生和听课教师没有完全听清,不明白"孟子讲学"是什么意思,所以此处的目标没有达成。
可见教师还要在教育机智上多磨练自己,要能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另外要准确计时,若没有提前下课这节课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很好,应该充分发挥,与学生对读,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如何朗读好文言文。
总之,任何的教学策略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每一个设计都要考虑怎样更有实效。
文言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