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解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主动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即当主体面临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的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数学的方法和思想来解决问题。
数学应用意识具体表现在:当学生面临着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又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可以理解为:让学生自觉地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去解决或探索与日常生活,生产相联系的或带有一定的障碍性情境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时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老师让学生去做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同样要主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让学生来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呢?
1. 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应用机会。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是应用之地,时时是应用之机”的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
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且车轮轴心在这个圆的圆心上呢?这些问题,便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教师
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
但是,小学生们并非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应用。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
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针对某一知识来指出它的作用,重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便明确了,带着对所学的知识的作用来学习数学,相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
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已有知识的不足和新知识产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必须从小学入手,在低年级就有意识的加以渗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孩子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积累。
激发孩子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意地把生活问题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要加强具体实际应用的介绍,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与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习惯。
例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
又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后,有的学生就提出“我们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可以用来计算什么呢?”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讨论,知道在计算烟囱,通风管道,抽油烟机管道等的表面积时就要运用圆柱的侧面积知识。
教学中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价值。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可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数学问题。
新课程非常注重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去感受教材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引导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技能,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强化应用的意识
有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的范围狭窄,与学生不能很好的发现数学问题也是有关的。
因为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中的数学问题),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呢?
1.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
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
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
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学生认识面积后,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
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地提出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对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学生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生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发现数学问题
不仅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数学问题,数学内部也充满着各种数学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是再创造的过程,仍然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
题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
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
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一位教师让学生计算后,改变了题目的形式,出题为“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
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
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加法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假设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注重实践活动,拓宽应用的渠道,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调查表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比较低,也说明教师仍然要有意识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两部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光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
所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组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中的钱,去买一些文具盒,彩笔,铅笔,皮球等。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 知识后,开展“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的活动,请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了许多美丽的有创意的图案和数字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不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唯一途径。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去实践,去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作用,才能算真正地使用到数学,其数学应用能力才能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提倡“数学生活化”,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课堂生活化,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那是不可能的;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教师应当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