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PPT课件【精美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诗歌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卖炭翁和宫使。
卖炭翁: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烧炭艰辛、生活 困苦、年岁已高。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矛盾的
心理:衣Fra Baidu bibliotek单薄却盼望天气更冷。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可见,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无限深情, 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但凄苦、悲愤 之情尽在不言中。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 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 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 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 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 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 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 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 声。“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 遭遇。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 在何处。
一个苦难的家庭: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乱丧子之苦) 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家境困窘之苦) 老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力衰应征之苦)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一出场只用 “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 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 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用心品味就会 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想象: 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试着补白暴吏的语言。
①篇幅长(24句);②句式灵活(七 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③韵脚(连 续的韵脚变换,第一节五句用不同的韵脚 连续押韵)。
默读课文,按照示例,试着用四字词语概 述事件。
示例:风起茅飞 风起茅飞,群童抢茅,云涌雨注,屋 漏衾冷,娇儿蹬被,沾湿难眠,思得广厦, 大庇寒士。
吟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诗中的主人公,展 开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事件的发 展描述诗中的情境。
请用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体悟情怀
这首诗近乎纯用叙述展开,除了“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就再无议论抒情句,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呢?
诗人将褒贬之情融于精准客观的叙述中, 用精练的词句去感染读者。
如“有吏夜捉人”一句中,“夜”“捉” 二字除了客观叙述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让读 者感到:统治阶级于人民入睡的黑夜捉人, 其突然袭击的凶残面目可想而知!作者如实 而又准确的叙述,揭露批判之意不言自明!
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 可诗人却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如此无助, 愁绪如此繁杂多变!诗人的生活真的只是 这场风雨就能摧毁的吗?文中哪句诗揭示 了更深的社会时代因素在深刻影响着诗人 的生活? 自经丧乱少睡眠。
战乱不止,诗人饱受苦难。诗人将多年辛 酸、贫苦的生活隐藏在哪两句诗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板书设计
卖炭翁
卖炭翁 对 比
宫使
外貌——面灰鬓白——悲 心理——矛盾复杂——反常 行动——运炭艰难——辛苦
对不劳而 获、强取 豪夺的统
外貌——“翩翩”(趾高气昂)
治者的愤
行为——“把”“称”“回”“叱”“牵” 懑,对劳
(蛮横无理)
动人民的 同情
结果——“千余斤”“半匹”“一丈”
(强烈反差)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 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 殊:劳动者的困苦凄惨,统治者的得 意忘形、骄横无理。
(3)“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 纱一丈绫”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衬 托出宫使的残酷无情。
初读诗歌
重点字音:
挂罥( juàn ) 俄顷( qǐnɡ ) 丧乱( sānɡ ) 突兀( wù )
沉塘坳( ào ) 布衾( qīn ) 庇( bì )
朗读节奏划分示例: 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篇幅、长短句、韵脚来看,这首诗和我 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
风大屋破 茅飞四野 群童抢茅 愤懑无奈 天雨屋漏 彻夜难眠
抒情:忧国忧民 博大胸怀
新课导入
第3课时
炭是怎么制作而成的?
木材经过诸多 工序烧制而成。
卖炭翁 白居易
初读诗歌
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 bìn
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杜甫
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 地区闹灾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带领全家 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 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 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 步,遣兴江边,以侍酒自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 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 二年(761)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 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一张冷似铁的布衾往小的范围上说,是诗 人贫苦生活的写照,从更广泛的社会范围上 讲,它还有什么意味呢?
一张冷似铁的布衾→天下寒士的布衾→ 天下寒士的贫苦生活
结合诗人的经历、生活状况、家庭责任等深 入分析这两句诗隐含了诗人哪些深切的情感 和苦痛? (1)四处逃亡:颠沛流离之痛。 (2)生活凄凉:饥寒交迫之苦。 (3)愧对家人:无以养家之愧。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 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 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役:呼 一何怒 凶狠蛮横 (憎恶) 老妇:啼 一何苦 痛苦可怜 (同情)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背诵“诗圣”杜甫的《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动作描写——满怀希望,早起送炭。 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牛困、人饥。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炭被掠夺,虽然舍 不得,但无可奈何。
宫使: (1)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外貌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yè shù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y,ù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
再如写故事结局的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 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在客观点明事 件结局的同时,已暗藏了对事件的感受:从“暮投” 到“夜久”再到“天明”,反映了老妪哭诉、官吏威 逼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诗人整夜难眠,极度关注事 件的心情;“幽咽”二字把年轻寡妇忍气吞声、无力 回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出来,也表现了诗人的同情之 心;“独”字写诗人与孤单的老翁分别的情形,诗人 的悲痛之情也尽在其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品读诗歌
再读课文,关注文中指明时间的词,思考课文的 叙事脉络。 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 一步步深入,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以“耳闻”为线 索,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 逃走,到事后潜归。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 潮、结局,情节完整,层次十分清楚。
24 唐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 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 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 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
杜甫
朗读诗歌 yú
niǎn 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 zhé 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
chì
chì
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
jiānɡ
línɡ
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
jì
系向/牛头/充炭直。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安如 山”:铿锵有力、激扬向上、气势宏大、有强 烈希望。
胸襟情怀:超越个人苦痛、胸怀天下苍生、 胸襟博大。
诗人由己及人,想到了所有的穷苦百姓, 他甚至还想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这种 理想?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叙事
“公然”写出了群童抱着茅草大摇大摆离 去的模样,“唇焦口燥”“自叹息”表现了诗 人遭受孩童们欺辱却无能为力的愤懑、无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渲染了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了诗 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雨 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 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品读诗歌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能体现景物或人的特 征的诗句,讨论分析其状态特点,揣摩其 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 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 沉塘坳。
表现出秋风的猛烈、威力巨大,形象地 写出了风吹茅屋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 苦痛,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 课下注释,用自己的 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 给同桌听。
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概述卖炭翁的遭遇。
诗歌主要讲了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 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的 故事。
这首诗围绕着“炭”叙事,如果主体事件 用“失炭”来概括的话,前面还记叙了哪 些事?
( 烧 )炭——( 运 )炭——失炭
颠沛流离的诗人,饥寒交迫,茅屋又为秋风 所破,可谓是心力交瘁。文中哪个词语能真 实反映他现在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老无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将他这句发自内心的呐喊与他“老无力”的 现实进行比较,探究一下诗人的胸襟情怀。
“老无力”:衰老、孤弱、落魄、心力交 瘁、饥寒交迫。
石壕吏:__家__有__男__丁__否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尚__有__他__人__否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 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请__人__速__应__役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专横跋扈。
课文写宫使的飞扬跋扈,卖炭翁的艰辛痛 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既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也有卖炭 翁自身的对比,请从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 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 出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反映出老人 的悲惨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