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
等奖创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学生能认读并正确书写“楼、依、尽、黄、河、层"等生字。
(2)诵读理解: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情感体验:学生能初步体会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感,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层含义,以及它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①展示鹳雀楼的动画视频,配以生动的解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提问: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鹳雀楼在哪个城市?(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2)生活经验分享
①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登高看风景的经历,如爬山、登塔等。
②引导学生描述当时看到的景色,如“我看到了远处的山、近处的河流"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导入诗歌
①介绍《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讲述诗人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色。
②朗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画面感。
(二)初读感知
(1)朗读热身
①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发音,适时纠正错误,如“依"字的声母和韵母。
②教师选取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尽”、“黄"、“流”,示范重音和停顿,引导学生模仿。
(2)韵律感知
①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教师通过手势提示节奏,如“白日依山尽"时手势上扬,表示日落的壮丽。
②分组比赛朗读,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3)情境配乐
①播放与诗境相符的背景音乐,学生再次朗读,尝试将声音融入音乐中,增强诗歌的意境体验。
②讨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
(4)角色扮演
①学生分角色扮演诗人和鹳雀楼,一人朗诵,一人想象自己是楼,感受“更上一层楼”的心情。
②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讨论如何通过声音和表情传达诗人的思想。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还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朗读能力。
(三)字词解析与情境联想
(1)识字游戏:拼音挑战
①展示生字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生字,下方附带拼音。
②学生轮流读出卡片上的生字,全班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③快速翻牌游戏,学生需快速读出生字的拼音,增加趣味性。
(2)词义探索
①分析“依"字,引导学生理解“依”是“靠着"的意思,可以与“山”字结合,想象夕阳是如何依偎在山边的。
②讨论“尽"字,通过图片展示太阳落山的景象,让学生理解“尽”是“消失在地平线之后"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观察“黄”和“河"的图片,解释“黄”指颜色,“河"指黄河,让学生描绘出黄河水的颜色和流动感。
④介绍“层”字,用多层楼阁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层"是“一层又一层”的意思,引导他们想象鹳雀楼的高大。
(3)情境联想
①学生闭眼想象诗中的场景,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如“太阳慢慢消失在山的背后,黄河的水一直流向大海"。
②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词,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个词在诗中的画面,如“依”组可以描述“夕阳温柔地靠在山的肩膀上"。
③整合画面,全班一起构建出完整的诗句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联系起来,形成对整首诗的视觉理解。
(4)字词应用
①学生尝试用学到的生字造句,如“我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依山而落,黄河的水一层层流向远方”。
②通过填词游戏,教师给出句子框架,学生填充生字,如“______依______尽,______河入______流"。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和含义,还通过联想和应用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四)句意理解与情感体验
(1)探索诗意
①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白日依山尽”是怎样的画面呢?
②引导分析:教师展示日落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太阳慢慢落山的场景。
③情境构建: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感受太阳消失在地平线后的宁静。
(2)黄河奔流
①分析字词:解释“黄河"和“入海流”的意思,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流向。
②想象力训练: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描述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的壮观。
③情感共鸣:讨论诗人看到这一幕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3)拓展思考
①提问:这两句诗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②组讨论:如果把“日落"和“黄河”看作是生活中的困难,如何理解“更上一层楼"?
③分享感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点拨“不断进取”的精神。
(4)情境表演
①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和鹳雀楼,通过动作和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②情景再现:全班一起模拟登楼过程,每上一层楼,描述看到的景色变化。
③课堂评价:教师和同学互相评价,看哪个小组的表演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5)联系生活
①提问: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登高望远"的经历?
分享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故事。
③思维拓展:讨论如何将“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应用到日常学习中。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的表面意思,还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深层含义,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生活联系能力。
(五)情境体验与思考
(1)闭眼想象,描绘画面
①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朗读诗句,引导学生在心中构建画面。
②学生分享想象中的画面,描述看到的景象,如“我看到太阳慢慢落下,山的轮廓渐渐消失。
"
(2)角色扮演,感受诗人情感
①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部分学生扮演诗人,另一部分学生扮演鹳雀楼。
②通过对话,让学生表达诗人站在楼上的所见所感,如“我看到黄河的水一直流向大海,好想看得更远。
”
(3)小组讨论,探讨“登高"之意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诗人不满足于当前的景色,还要“更上一层楼”呢?
②分享讨论结果,可能的答案如“诗人想看到更广阔的风景,或者他想追求更高的目标。
"
(4)联系生活,寻找“登高”体验
①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我在家里的阳台上看风景,但爬到山顶看到的景色更美。
"
②引导学生理解,这不仅是实际的登高,也象征着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的精神。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中的画面,还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含义。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深化理解与应用
(1)生活中的“登高"体验
①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登高”的经历,比如爬山、登塔等,说说当时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②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描述所见所感,引导学生体会“登高"的意义。
(2)联系生活,理解哲理
①问题探究:如果把“登鹳雀楼”比喻成学习或成长,你能想到哪些相似的例子?
②情境模拟:学生扮演“小诗人”,想象自己在更高的地方会看到什么,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
(3)创作与表达
①诗意创作:请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心中的“更上一层楼”,可以是景色,也可以是感受。
②作品展示:各组挑选代表,将创作的“更上一层楼"分享给全班,大家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这部分教学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将诗中的景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讨论、分享和创作,加深对“登高才能望远”哲理的理解。
同时,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性。
五、教学反思
1. 学生在识字和诵读上的进步情况如何,是否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课堂互动中,学生对“登高望远"哲理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能联系生活实际?
3.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
六、安排作业
1. 画出自己心中的鹳雀楼,配上诗句。
2. 与家长分享《登鹳雀楼》这首诗,讨论生活中的“登高”体验。
3. 课外找一首描写景色或蕴含哲理的古诗,尝试自己分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