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人是什么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人是什么

积土成山

长河浪花

赵鑫珊:作家,学者,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德奥文化研究所所长,已发表著作40余部,内容涵盖量子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哲学、文化史、音乐、建筑、文学等诸多领域。其主要著作有《哲学与当代世界》《普朗克之魂》《地球在哭泣》《黄昏都下潇潇雨》《贝多芬之魂》《建筑是首哲理诗》等。

作者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其至今已出版了40多本书,题材广泛,涉及文学、哲学和科学等领域,其笔下透露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与哲理。他1955年进北大学习五年制的德国语言文学,1961年才从北大毕业,曾主动申请留级:“学校的读书氛围那么好,我就决定在学校多读一年。”

易混易错知识点

1.易读错的字

迥.(jiǒng)然伫.(zhù)立安谧.(mì)

光霁.(jì)慰藉(jiè)追溯.(sù)

一俟.(sì)溘.(kè)然嗟跎

..(cuōtuó)

2.易写错的字

安谧.—谥.号加缪.—荒谬.

暮霭.—和蔼.慰藉.—书籍.

逻辑.—通缉.衰.老—悲哀.

3.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本文中是矗立的意思。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或找毛病)。

风烛残年:风烛,风中摇晃欲灭的烛火;残年,残剩的岁月。形容人已到接尽死亡的晚年,将不久于人世。

格格不入:格格,抵触,阻碍。入,符合。彼此抵触,互不相容。形容二者不协调,不相配。风雨不蚀:经得起风雨的侵蚀,本文指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会忘记往事。

多愁善感:善,容易。形容感情脆弱,很容易发愁或伤感。

焦点访谈

学生:本文的标题是“人是什么”,但是在文章中却找不出关于“人”的定义,这是不是“文不对题”呢?

老师:这个同学问的好。这篇文章虽以“人是什么”为题,但并不是给“人”下定义,而是论述的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确有不符的现象,这位同学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精神可嘉!文题虽不符,但我们从哲学家的角度来看,“人是什么”可以看作是一个“艺术”的问题,而非“逻辑”的问题。也就是说,作者不以我们习惯的、理性的、抽象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回答“人是×××”而是用感性的、具体的、艺术的眼光来描述性的解释“人是什么”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可以不拘泥于给“人”下定义,而是去探讨“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包括下文,作者自己的看法——“人是

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样,这只是对“人是什么”的描述性回答。

学生:“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其中的“一致的见解”指什么?

老师: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一生只是辛苦的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所以说是“一致的见解”。

学生:文中说“生活中的痛苦……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往往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我把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段话呢?“甜美的忧郁”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老师:这个同学的问题很尖锐,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迷惑呢?你们有过“甜美的忧郁”的感受吗?

学生:老师,我理解“甜美的忧郁”,是不是说当我们身处其中时感到痛苦,而一旦时光流逝,再回过头来品味时,才发现那种痛苦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就好像我们回忆童年的往事,诸如因淘气而受到父母的责打,现在想起来,忘了父母的斥责,只觉得自己当时太调皮,太幼稚,太可笑了。

老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当时被“责骂”的“痛苦”,一旦到了回忆中,就只剩下对自己的反省和对父母苦心与爱心的理解了。也就是说“忧郁”所指的痛苦感受及伤感对象,一旦到了回忆中就成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就会因时空距离或艺术创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这就是“甜美的忧郁”。如与亲人分别或失去亲人是生活中的痛苦,但一旦成为回忆就往往因能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情景而有一种令人心颤的美的感受。“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这一美感的突出体现:不仅因回忆当时女主人公穿的绿罗裙而感到美,甚至因此而怜爱绿色的草了!

学生:老师,课文第二部分的总领段是这样写的:“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可后面的内容却是按回忆、未来、现实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前后就不一致了,这样写是不是“乱了”?

学生:我不同意刚才的观点,因为作者虽然对回忆、现时、未来都作了详细而具体的阐释,但在文章结尾时,还是在强调人生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现时。如果文章只按时间顺序来写,就看不出要突出什么重点了。就像晚会上,最后一个演出的叫压轴戏,要突出重点就要放在后头。

老师:我觉得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写文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强求一致,否则也就没有了个性与风格了。前面的那位同学是个细心的、思维严密的同学,有一双能快速地发现问题的眼睛,凡事讲求逻辑、严谨、细致、头脑清晰;而后面那位同学是个很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特见解,是个有个性有主见的人。因此,我们说从逻辑角度讲,第一位同学的发现是对的,整体看,此文中前后顺序完全没必要错位的。但第二位同学的见解也有道理。作者是一位哲学家,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在研究、思考着“人是什么”而不是从生物的角度谈“人”的。如果我们能跳出一般逻辑思维,用哲学的眼光看待此文,我们就会觉得,这样写也未尝不可,只是修改后更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