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一 地球与地球仪 基础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知识点详解(自然地理)
《地球与地球仪》
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1)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站得高、看得远,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海上由远及近航行的轮船,首先看到桅杆,然后才看到船体;远航的轮船,桅杆最后从视野中消失,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4)人造卫星从宇宙中拍摄到的照片,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地球的形状。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
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
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
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
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
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
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
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3.地球的大小
4.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1)形成大气层:地球巨大的质量和体积,产生巨大的地心引力,能吸附地球周围的大气不致散逸,为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
(2)产生潮汐现象:地球巨大的质量和体积,与太阳、月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
(3)形成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差异:太阳光照在地球的表面上,在同一时间与地面各点的入射角度(太阳高度角)不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特征,从而使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带也具有带状分布特征。
(4)形成昼夜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一半,从而形成地球上的昼夜现象。
(5)导致纬线圈的长度差异:地球的球体形状,使纬线圈的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长度为40000km,经度间隔1°,实际间隔111千米,线速度为1670km/h;纬度为α的纬线长度为40000×cosα,经度间隔1°的实际间隔为111×cosα,线速度为1670×cosα。
5.地球仪
(1)概念和意义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2)组成要素
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地轴通过地心,垂直于赤道,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其中北极方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过程中的倾斜方向和角度保持不变(与赤道垂直,与黄道呈66.5°的夹角)。
两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其中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段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端),另一端是南极(地球的最南端)。
赤道——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最大纬线圈,是纬度的起算点、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赤道平面通过地心,垂直于地轴。
经线——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半圆)。
所有经线汇聚于南北两极点。
纬线——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并与经线垂直的线(圆)。
【注意】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
形状大小表面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