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能力层级C。
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明性。
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构架。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
高考阅读的自然科学类文章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科技说明文不大一样,它大都是些自然类消息摘要,内容有着“新”而“广”的特点。
所谓“新”,是指它一般是新近发表的关于前沿性自然科学动态的文章;所谓“广”,是指选文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微电光电等无所不包。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经济学类文章传达经济信息,政治学类文章传达政治信息,社会学类文章传达社会知识,教育学类文章传达教育信息,历史学类文章传达历史信息,文化学类文章传达文化信息,语言学类文章传达语言
信息,文艺学类文章传达文艺信息,美学类文章传
达美学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和转述这些信息。
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②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命题方向是:从选文上看,所选文段一般以社会科学现象为议论对象,淡化文章背景,内容有积极意义,篇幅一般在七八百字,字面上有一定
的文化底蕴,内容上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从试题数量上看,除福建卷外,每个文段设计三至四个小题;从试题形式上看,以客观题为主,也有主客观结合的情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命题方向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选文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新颖性,它一般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科学前沿动态的短文作为阅读文段,字数一般在七八百字。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新科技发明的内涵,新科技发明的依据,新科技发明的特点,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设备、人员等。
温馨提示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题型变化灵活,呈现多样化特点,考查难度逐步加大,选文更具有鲜明的生活色彩,洋溢着时代气息。
这些命题形式对考生的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论述类文章阅读需要在备考中高度重视。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精讲*
所谓文中重要概念是指:①文章重点介绍的概念,②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概念,③表现文章中心的概念,④反映深层次含义的概念,⑤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概念,⑥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概念。
本考点的应试推荐采用以下方法:①前后勾连,即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相关的内容、表达的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
面审视作者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
②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
③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连义互解、主宾互解、以实证虚、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的处理。
[例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
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
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来源:学科网ZXXK]
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
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及有关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C项信息源在第一段:“‘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
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
‘经’。
”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之“经”有关系。
*对应训练*
1.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
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
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
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
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D
解析:D项的信息源在第五段中的最后一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这一战略的作用是“有助于改善”,而D项中的表述为“解决”,明显夸大了这一战略的作用。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精讲*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那也肯定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首先要从句子本身入手,正确把握句子的主干,并同时注意到其修饰限制成分;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之相邻的上下句及与之相应的解说句;第三,要充分结合段意乃至全文的内容来理解语句。
总之,要结合句子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它的含意。
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认真揣摩干扰项中范围不一、关系颠倒、推断混淆、无中生有等种种病态设置,以便准确判断答案。
“重要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语句;②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语句;③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④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揭示段意。
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
第二,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此类句子主要是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第三,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
要抓住文章的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阅读时抓重要句子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重要句子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有的是直接关系,如中心句;有的是间接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窥视中心,或者有反映中心、提示中
心的作用。
第二,根据语序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子的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等正确理解关键语句。
[例2]下列对“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
式等艺术元素,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
解读意趣”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针对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
等而言的,不是针对中国书法艺术本身而言。
B.中国书法在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方面,
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这
是中国书法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C.中国书法“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点画纵横和“乍显乍晦,若行若
藏”的墨色气象就具有符合国际审美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来源:学科网]
功能和解读意趣,所以得到了毕加索的赞叹。
D.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在历史上派遣使者专门来学习
中国的书法,从侧面证明了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国际的物化形态、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B。
“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本身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组成元素。
*对应训练*
2.李毓芳提出:“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
做。
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
”你是如何理解这里的“科
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的?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①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证明,阿房宫有可能不存在。
②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不能作为阿房宫真实存在的依据。
③人们更关心阿房宫前殿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成为关键。
④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
答:
解析:本题有四个回答要点,第一个要点主要信息来源于第一段,第二个要点主要信息来源于第二段,第三个要点主要信息来源于第六段,第四个要点主要信息来源于第八段。
[来源:学科网]
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精讲*
从选文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主要是指选文涉及到的知识、消息、
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在辨别、筛选过程中,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
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和道理的有据。
本考点的应试,需要抓好以下四个过程:①读,即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
②找,即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③辨,即辨明信息的边界。
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
④断,即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
[例3]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
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不属于文化至上。
*对应训练*
阅读上面的《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完成第3题。
3.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D
解析:D是对文化的一种态度,不在“自觉”的范畴
考点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精讲*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
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可从以下4个方面
入手:①扣中心,以纲带目。
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
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
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
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②理思路,弄清结构。
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
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③抓标志,分析结构。
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
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④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
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
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
[例题]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①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②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③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④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
⑤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⑥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
⑦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⑧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
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
⑨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
⑩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
”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这是一段议论文,第①至③句
话为第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④至⑨句话为第二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⑩至句是第三层,引用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答:
*对应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
①诗文叙事是继续进展的,可以把整个“动作”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传达出来,不比绘画只限于事物同时并列的一片场面;但是它有时偏偏见首不见尾,紧临顶点,就收场落幕,让读者得之言外。
②换句话说,“富于包孕的片刻”那个原则,在文学艺术里同样可以应用。
③但丁《神曲》里弗朗契斯卡回忆她和保罗恋爱经过的末一句,她说和他同读传奇,渐渐彼此有情,后来读到一个角色为男女主角撮合,“那一天我们就不读下去了。
”④他在被逼临写男女两情相悦的顶点时,把话头切断,那必然的结局含而不露。
⑤这和黑格尔所举打仗的例子性质完全符合,都是事势必然而事迹未必露,事态已熟而事变即发生。
⑥《水浒》第七回林冲充军,一路受尽折磨,进了野猪林,
薛霸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劈将来,“毕竟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⑦这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
⑧野猪林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故事画:一人缚在树上,一人举棍欲打,一人旁立助威,而树后一个雄伟的和尚挥杖冲出;一些“绣像”本《水浒》里也正是那样画的。
⑨恰和《秦王独猎图》《四足动物史》插图一脉相通,描摹了顶点前危机即发的刹那。
(钱钟书《读〈拉奥孔〉》)
4.这段文字由9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表示。
答: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解析:①②句为观点,③至⑨句为论据。
整段文字采用总分式结构。
考点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精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把文章的主题或文段的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注意事项是:①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在论述类文本中,论题、论点(或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②要有切层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属种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偏正关系取其正。
③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①摘句法,即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②合并法,即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③提炼法,即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例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
原文说:“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D 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死守祖传表演而不知道所以然才跟木偶差不多。
*对应训练*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来源:/doc/6e17724221.html,]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
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来源:/doc/6e17724221.html,]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
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
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C
解析:“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说法错误,由第二段的论述就可知。
考点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精讲*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有三种方法:①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
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
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
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②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或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③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④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例5]本文认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与“具体科学”中的
“问题”有何区别?作者将两者进行比较意在说明什么?
答:
⑴具体科学的问题,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
⑵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对应训练*
6.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符合绿色设计思路的策略?请根据文意进行
归纳。
答:
①以“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推动设计师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环境的产品;②设计师要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③尽可能地采用非物质化方式;④尽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人为循环。
解析: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大意,在论述类文本中,主要是指论者对议论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要点①主要信息蕴含在第三段中,要点②主要信息蕴含在第四段中,要点③主要信息蕴含在第六段中,要点④主要信息蕴含在第七段中。
临场技巧本考点的应试需要做到以下5点: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不读则已,读则认真揣摩语言,体味语义,把握作者的深层用意,把文章读深读透,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