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指导老师:小组成员:
北宋才子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
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苏轼
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
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诗与黄庭坚一起,
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
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
的领袖。
本书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
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135首、词27篇,
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
读
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
一、提出问题
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和词人,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跨越时空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
苏轼的诗词是值得我们深层研究的。
二、研究目的
(一)通过了解苏轼诗词作品,了解苏轼的思想。
(二)通过深层学习苏轼的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研究过程
(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了解苏轼的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
(二)收回问卷100份,统计结果。
(三)总结资料,编写论文
四、研究结果
(一)、苏轼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
苏轼作为北宋多才多艺的大才子,其诗词一直被视为珍宝,保留至今。
其中《水调歌头》《江城子》等多篇名作被选入小学,中学生教科书。
苏轼的大名早已家喻户晓。
苏轼的是个对于现代人的文学素质和人生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表示苏轼对其有影响都含有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其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我们的调
查中,仅仅有42%
的人表示苏轼诗词
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的则选择不填
或直截了当地填
“无”。
而在“有影
响的42%人中,有
一小部分人的回答
还具有一定的敷衍
性,甚至有一些写出
诸如“考试多拿些
分”,“背诵背到头
晕”此类的话,但也
有少数同学认为读
苏轼的诗词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更豪放,也可以用于写作当中,使自己的作文富于文采。
很难想象,一个在北宋叱咤风云,才华可与之匹敌的人寥寥无几的大才子,对现代人的影响的调查结果竟如此令人咂舌,可见,现代人对苏轼诗词的精华的了解还是不够,苏轼的诗词虽大多为人所知,但其真正的内涵还是少有人能够体会到。
(二)中学生对苏轼词风的了解 经调查,有90%的中学生对豪放风格有较大的认识,而
对于他的旷达风格词和婉约风格词只是稍有了解,经本组成
员决定,对东坡先生的词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 苏东坡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
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他是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其诗能不受成规束缚,形成“以文为
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其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以诗为词,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
(一)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浣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明
末
陈洪
媛绘
《东
坡图
》
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
(|二)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注4)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
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
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
(注5)
(|三)苏东坡的魅力人格和多样化词风相辅相成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1)苏东坡的思想与人格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未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经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虚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
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的结果。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气节;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成就其虚静高洁的心态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自适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
(注6)也正是苏东坡有这样的人格特点,他的词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其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
(2)《定风波》为例,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
史案”。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定风波》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
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
(注7)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
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
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
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
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
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
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
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注8)
苏轼一生任途坎坷,曾多次遭到贬官,曾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谵州等地。
但政治上的一次次打击、迫害并没有泯灭他的政治理想和拯济苍生的信念。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脑中是统一而不矛盾的,他平生倾慕贾谊、陆,政治上他主张“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以安然自得的态度来以安然自得的态度来对待每件事。
所以,他虽一再贬官,却能泰然处之,内心旷达,处变不惊。
他每到地方上任后,始终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关心人民,格尽职守。
他虽然碾转迁徙,但每到一处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体察民情。
这些造福百姓的政绩深受百姓的欢迎,他的处境也得到当地百姓的同情。
在当地,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依旧没有改变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热情,即使远贬惠、瞻时期,他也能够随遇而安,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出现了又一次的创作丰收。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诗词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拨、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锈。
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
他多才多艺,成就斐燃。
他的思想、作品以及他的为人,都为后世所钦佩景仰。
他的光辉形象将永垂史册,他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是河南汝州人,从苏东坡传记和很多资料获知,他曾在汝州生活三年,任团练副使等小职,他对汝州情有独钟,汝州东二十五公里处,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坟。
一九八七年高中毕业时,我和同学们骑单车去拜访,今年暑假,我特意带儿子前往,根据导游介绍,苏东坡确实埋葬于此,其弟苏辙为了陪伴兄长,也随其后葬于此,而他们的父亲苏洵则是衣冠冢。
哦,悠悠伟人逝去,英灵永在,安息于此,则是我们汝州人的骄傲。
伟人苏轼,词彩多姿,后人难忘!。
(三)中学生喜欢的苏轼诗词
经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尤为喜欢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与《江城子》,在100名学生中,喜欢《水调歌头》的占百分之七十一,喜欢《江城子》的占百分之五十九。
经本组成员决定,对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与《江城子》进行深入研究,赏析如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
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
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五.总结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宗主,其诗文书画皆精,才高一世,他的诗词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他的诗词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对学生。
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可以在写作中为我们所用,而且他的诗词为后世所喜爱和流传,以《江城子》、《水调歌头》为中学生所喜爱,一句句经典名言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中。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他是词史上第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
六.体会与心得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深入研究了苏轼的诗词,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们领略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提高了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通过发放关于苏轼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紧密合作,到林百欣中学高二级和高一级发放问卷、收回问卷、统计问卷结果、总结问卷,不仅锻炼了自己,提高了交际能力,更使我们的友谊更加坚固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