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精品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 容易接受。本文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理,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特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 包括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用“君子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中心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有很大的意义,所以 学习不可以停止;二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不能停止学习。
层论述学习要专一。作者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将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正反对比,说 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有什么区别?
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 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 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Biblioteka 01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
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
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
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
正面设喻。如“青青于蓝”“冰寒于水”等,以人 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 化,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
正反面对比设喻。如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 对比,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 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0 1 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0 2 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 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 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 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使人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 道理。从蓝到青,从水到冰的过程,比喻人不断学习的过程;“青于蓝”“寒于水” 比喻学习的结果,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 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 作者认为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首先,作者通过“终日而思”和“须臾之所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并用“跂而望”和“登高之 博见”的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形象地说明了只有明确“思”和“学”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 著的效果。然后,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 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而能获得这种效果,并非因为人本身 固有的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 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并非因为其 天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明确: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 喻体。
例如,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的 道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 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成冰 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说明了 “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 为浅显,由抽象到具体,令人一目了 然。
比喻形式灵活多样。
反复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 者的观点。例如,连用“跂而望”“登高而 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 引出君子“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人生格言:
我们要知道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坚持努力, 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在我们心里必须懂得: 1. 人生想学习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 3.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4. 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5.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6.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7.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9.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 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 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李斯在
《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02
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
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
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
以有这样的功效,是因为“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 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通过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 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作者先将“骐骥”与“驽马”进行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并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 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接着将“朽木”与“金石”进行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区别关键在于“舍”与“不 舍”。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那么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再艰深的知 识也能学会。荀子认为“积”必须是日积月累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
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 反对比。
文章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既富于论辩色彩, 又富于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 流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 《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 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骥骥”与“弩马”、 “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骐骥一 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镀”,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 意义。
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 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 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 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 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可以分为几 个层次?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 们学习什么呢?
明确:
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的 “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 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知,同 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 修养。所以,苟子“劝”人们学习,这“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提高品德修养。
劝学
荀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知识。
学习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 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 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 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感谢观看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A
段:提出 中心论点 (开门见
山)
B
段:学习 的意义 (比喻论
证)
C
段:学习 的作用 (比喻论
证)
D
段:学习 的态度 (正反对 比论证)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是如何论证的? 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论述的? 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层论述学习要积累。作者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之所
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贴 切的比喻之中。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但 它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 喻之中。它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 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 同侧面来阐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 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收到了先 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 已”有什么区别?
明确:
与“学而时习之”相比,荀子借君子之口说 出的“学不可以已”对纠正人们在学习上常 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错误更有针对性。就强 调的程度来看,孔子虽然也“劝学”,但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思 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学习目的及其 重要性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荀子则认为 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 得,这就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家 的“劝学”,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 高度。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 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
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及“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 品性的道理。直木通过“輮”,可以改造成“中规”的轮;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可以变直; 金属制的刀斧等通过“砺”,可以变锋利。因此,人通过学习、检查和省察,就可以改造成 “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 没有过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