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2含解析必修4 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四) 文言文(2)
(时间是:120分钟满分是:120分)
一、根底知识训练(13分)
1.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
其.皆出于此乎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解析:选D D项都是转折连词。
A项,介词,按照/连词,来,表目的; B项,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HY性;C项,代词,那里的/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2.以下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 )
A.金就砺.那么利砺:磨刀石
B.秦人开关延.敌延:推延,推延
C.兵刃既.接既:已经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道:风气
解析:选B B项,延:迎,请。
3.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 )
A.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作师说以贻之
D.并曾赋敛
解析:选C A项,“知〞通“智〞;B项,“弊〞通“敝〞;D项,“曾〞通“增〞。
4.以下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 )
例句:吞二周而亡.诸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天下云.合而响应
C.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D.外连衡而斗.诸侯
解析:选D D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用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
5.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局部。
(5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答复了梁惠王关于“,〞的疑问。
(2)?劝学?中强调君子擅长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帝王承当着国家兴亡的重任,但历代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应该“,〞。
答案:(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善假于物也(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阅读才能训练(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孟子与邹鲁之风
王志民
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一样。
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的小国。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
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
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
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那么是“礼也〞。
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
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
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应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展示出儒学故土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宏大影响力。
鲁国本为周公封地,是周王朝在的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
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
孔子故土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门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
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
同时,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
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承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宏大影响。
然而,孟子一生绝大局部时间是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
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亲密关系。
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
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沉。
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
?说文解字?:“夷俗仁〞。
?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
〞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
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详细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
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假设失慈父,行哭三月〞。
刘向?新序·刺奢?那么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
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风俗。
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却从未出现,论国君如何行仁政的话语也不多见。
孟子久居邹国,“聚徒讲学〞,出仕为官,四十余岁方才出邹,游齐、适梁、访滕、过薛,大谈仁政理想与治国之术,邹文化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应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是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战国时期的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邹鲁文化〞或者“邹鲁之风〞。
(选自?国学网?,有改动) 6.下面关于“邹鲁之风〞的讲解,不恰当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
A.?孟子?及以前的文献中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说明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是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B.?庄子·天下?篇记载,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
C.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又使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从而形成“邹鲁之风〞。
D.“邹鲁之风〞或者“邹鲁文化〞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显示出儒学故土的特征。
解析:选B B项,“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是本文作者的推断,不是?庄子?里所记载的内容。
7.有关邹文化传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
A.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邹国应该有一种“仁〞的传统风俗,从而影响了后来孟子“仁
政〞思想的形成。
B.邹国因为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所以可以以弱小之国,存身于大国争雄中,孟子对此应该感受深入。
C.?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从未提及“仁政〞二字,可见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
D.久居邹国、四十余岁才出邹游历的孟子,一出邹就能大讲仁政理想,说明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
解析:选A B项,文中说“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该项把“有直接关系〞当成了充分条件;C项,“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错误;D项,“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错误。
8.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
A.邹是东夷土著,曾被视为文化上的“异类〞,但它文化渊源有自,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B.鲁是周王朝在的文化中心;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它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
C.孟子深受鲁文化影响,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
D.“邹鲁〞并称而邹在鲁前,说明在邹鲁文化中,邹文化比鲁文化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解析:选D 在“邹鲁〞并称中邹在鲁前,可以说明其“重要〞,不能说明其“更为重要〞,而且这样说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选择题每一小题3分)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
..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
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假设,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
..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
..不同礼而王,五伯
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缺乏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9.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解析:选B 根据“不可〞“而可〞的句式判断,应在“而可〞前断开,可排除C、D 项。
“强国〞“利民〞是两个词组,不能从中连续开,故排除A项。
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
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解析:选A A项,庶孽,指庶子。
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
他年轻时喜欢HY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推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
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分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决。
当秦孝公担忧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
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者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一共议变革。
解析:选B B项,“便在公叔座劝说下分开魏国〞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6分)
译文: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缺乏多。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我领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此劝大王假设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
大王容许了我的恳求。
你赶快分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
(2)反对旧法的人不能责怪,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HY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答复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
当魏惠王将要分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设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魏惠王容许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
公叔座召来公孙鞅,抱歉说:“刚刚大王询问可以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
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
我领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此劝大王假设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
大王容许了我的恳求。
你赶快分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
〞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分开魏国。
惠王分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又劝我杀了公孙鞅,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知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
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
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一共享成功的欢乐。
讨论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一共谋。
因此圣人只要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可以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讲得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
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
顺应民风民俗而施
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
〞卫鞅说:“甘龙所
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
一般人安于旧有的风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
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议论成法以外的HY。
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
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成效,就不能更换旧器。
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向。
〞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统一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责怪,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孝公说:“讲得好。
〞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9分,选择题每一小题3分)
贾生名谊,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
..之位。
绛、灌、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
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王太傅
..。
贾生既辞往行,闻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②,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
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者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 ①未遑(huáng):没有闲暇。
②受釐(xī):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行祀或者诸侯国祭祀后,都把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称“受釐〞。
13.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B.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C.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D.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解析:选B 断句时应先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注意句中的主谓短语,如“贾生年二十余〞“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等。
正确的断句是“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1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秀才: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
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
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C.公卿:“HY九卿〞的称,泛指高官。
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者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
古代HY(太师、太傅、)之一,位次于太师。
贾谊所担任的王太傅是掌握HY政大权的职位。
解析:选D “贾谊所担任的王太傅是掌握HY政大权的职位〞错误,从文中的“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王太傅〞即可看出,此时贾谊不可能担任掌握HY政大权的职务。
15.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贾谊十八岁就因能“诵诗属书〞而出名乡里,后得到郡守吴廷尉的器重,被他破格提拔,任太中大夫。
B.贾谊受皇帝重用,提议修订各项法令,皇帝和大臣商议,准备提拔贾谊时,却遭到朝中绛、灌等人阻止。
C.贾谊到赴任,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加之被贬谪而分开,心里很不自在,在渡湘江时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D.贾谊屡次上书皇帝,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可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之事,但孝文帝不肯听从。
解析:选A “被他破格提拔,任太中大夫〞错,贾谊是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任太中大夫的,而非郡守吴廷尉。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5分)
译文:
(2)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5分)
译文:
解析:(1)注意关键词“乃〞“颇〞“通〞的翻译。
(2)注意关键词“悉〞“草〞“更〞的翻译。
参考答案:(1)吴廷尉便(向孝文皇帝推荐)说贾谊虽然年轻,但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
(2)于是详细地草拟了各项法度礼仪,建议崇尚黄色,重新确定官名,完全改变秦朝的旧法。
参考译文:
贾生名谊,是人。
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而出名于全郡。
吴廷尉担任郡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招到自己门下,特别器重他。
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旧时与李斯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
吴廷尉便(向孝文皇帝推荐)说贾谊虽然年轻,但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
孝文皇帝便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
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商议政事,年高望重的大臣都无法应对答复,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大家从此都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
孝文帝也很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兴起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和睦融洽,就应该修正历法,改变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地草拟了各项法度礼仪,建议崇尚黄色,重新确定官名,完全改变秦朝的旧法。
孝文皇帝刚刚即位,谦恭而无暇变法改制。
后来各项律令的更改,以及在京城的诸侯都回到封国,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
于是皇帝就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拔到公卿大臣的位置。
绛侯周勃、灌婴、侯、冯敬等人都妒忌贾谊,于是都在皇帝面前诽谤贾谊说:“这个人,年轻,学问造诣尚浅,只想独揽大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因此,皇帝从此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担任王太傅。
贾谊便辞别京城前往赴任,他听说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
是被贬而去的,心里很不自在。
等到渡湘江的时候,他便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王太傅三年后,又过了一年多,被征召到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孝文帝正在受福,坐在宣室里。
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根源。
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种种情形。
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挪动。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你,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你啊。
〞过了不久,就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孝文帝的宠爱,又喜欢读书,(文帝)因此才让贾谊做他的教师。
孝文帝又封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
贾谊进谏阻止,认为这样做祸害就会由此产生。
贾谊屡次上书,说有的诸侯封地接连数郡,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可以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
但是孝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的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三、表达才能训练(10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好连接,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对于我们居住的城来说,树必不可少,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的颜值。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在城里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①:越发狭窄的生存空间、贫瘠的土地,以及各种腐蚀性的化学制剂。
但你要记住的是,②。
研究人员发现,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树木非常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树木的阻挡也有效减少了致癌紫外线的辐射量。
稠密的城正在不断放大每一棵树的价值:一棵麻栗树或者一棵成熟的枫树,③,享受一片阴凉。
答:①
②
③
参考答案:①树也要克制诸多困难才能立足(或者:树也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