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北庄子汉墓黄肠石题铭零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州北庄子汉墓黄肠石题铭零拾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定州北庄子汉墓;黄肠石;题铭;东汉【摘
要】2020年出版的《定州北庄子汉墓黄肠石题铭》一书对北庄子汉墓中出土的718种黄肠石题铭进行
了系统整理和全面公布。

通过对书中部分释文的重新释读,认为“兒”字下部所从“儿”形与
“”形互讹;编者误
释的“白”“卩”“虎”“长”“鱼”“土”等字应是“伯”“卿”“寅”“张”“侯”“士”等字。

同时补释出“北”“麃”“唐”“富”
“长”“逆”“鱼”等字。

东汉时期,随着砖石室墓的盛行,柏木题凑消失,石材题凑代之而起[1]127—128。

定州北庄子汉墓是我国最早进行考古发掘的黄肠石题凑墓,墓主为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中所出题铭黄肠石占该墓黄肠石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题铭内容包括工匠姓名、籍贯,石料产地等,是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集中体现。

2020年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编著的《定
州北庄子汉墓黄肠石题铭》[2]
(以下简称《定
州》)对该墓出土散见于各处的718种黄肠石题铭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全面公布,吸收了学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对研究黄肠石的制作工艺、黄肠石题铭布局及格式、石工籍贯、书法
艺术风格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2]12—13。

我们在阅读《定州》的过程中,发现书中部分释文仍有可商榷之处,故不揣浅陋写就札记,祈请方家指正。

北庄子汉墓经过1959年、1962年两次发掘,1964年发表的《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
报告》[3]
(以下简称《报告》)和《定县北庄汉墓出土文物简报》[4]公布了北庄子汉墓两次出
土的174块有刻铭或墨书题字的石块拓本及释文。

其后,李晓东先生据《报告》对所出石刻题铭进行了初步研究[5]。

2012年,马孟龙先生对《报告》中部分题铭文字进行了改释,并通过辨析题铭所反映的石料产地与工匠籍
图一“北平工兒□石”
图二
“北平石安险张白”
贯等信息,大致复原了东汉中山简王时期的中山国疆域范围[6]。

2015年,何慕先生对北庄汉墓石刻馆所藏436块题铭石块重作释文,较原发掘报告增加200多条[7]。

随后,韦玉熹先生又对其中10块题铭重新进行了释读[8]。

2018年定州市旅游文物局编著的《中
山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精拓百品》[9](以下
简称《中山》)公布了111块黄肠石题刻拓本和照片,并附有相应释文。

需要指出的是,2017年出版的《任城王
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全集》[10]
(以下简称《任
城》)所载任城汉墓出土的黄肠石在题铭内容、书法风格等方面均与北庄子汉墓所出相似,故文中多引《任城》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论证。

1.北平工兒□石[2]123(图一)
未释之字,韦玉熹先生释为“当”[8]。


字多有残泐,且受周围石花影响较难辨识,照片中的字形笔画较拓本清晰,可能为经过剜洗[2]62—63后所照,具体为何字,应从编者阙疑
待考。

第4字,马孟龙先生释为“儿”[6]
,何慕
先生[7]、韦玉熹先生[8]及《定州》编者从其说。

此字释“儿”可信,但其下部明显从
“”形,与
常见“兒”字从“儿”形有别,甚为奇特,对此诸位学者均未详加论述,我们试作补充说明。

参考《定州》中其他题铭,我们发现,工名“兒哀”之“哀”字或从
“儿”作
“”[2]553
,与其他从
“”作
“”[2]541

“”[2]548

“”[2]554
等形者明显有别。

而北魏墓志文字中的“裔”
字或从“儿”作
“”[11]

“兖”字或从
“”作

”[12]
,可见石刻文字中
“儿”形与
“”形偶有互
讹。

故第4字当释为“兒”。

战国秦汉时,“兒”姓较为常见,如《吕氏春秋·不二》有兒良[13],《史记·儒林列传》有兒宽[14],秦汉印有兒戚、兒忌、兒破胡[15]760—761,汉简见兒勋(尹湾汉简YM6D3正3)、兒君伯(尹湾汉简YM6D7
正1)[16]370—371
等。

《通志·氏族略》:“兒氏,即郳氏也,或省作兒。


[17]2.北平石安险张白[2]180(图二)末字拓本作
“”,与《定州》中从“白”之
字作

”[2]323


”[2]518

“”[2]530

“”[2]649
和《任城》中作

”[10]60、

”[10]313、

”[10]541、
“”[10]743
等形明显有别。

细审其“亻”旁与“彐”形笔画未完全相接,应与汉印中借相邻
偏旁笔画但不与所借笔画相接的借笔方式相
似[18]283,[19],如:

”(“伯”)[20]168
字“白”旁左部
笔画借其左“人”旁右边竖笔而省略;
“”
(“骄”)[21]
字“乔”旁下部左边一竖承其左“马”
旁的最右一竖笔而省略;

”(“吴”)[20]148

“口”旁左边一竖笔借“夨”旁左上角一竖笔而省略。

且此墓中所出石料产地同为“北平”、石工籍贯同为“安险”的题铭所记工匠姓名均
为“张伯”,如“北平石安险工张伯作”[2]177—178
、“北平石安险工张伯”[2]179、“北平石险张
————————
①《任城》504页黄肠石题铭“卩”字作
“”,辞例为“金卩马初治”,亦可同观。

图三“北平东平章张和卩石”
伯”[2]181、“安险张伯”[2]182等,故我们认为此字
“白”旁借笔“人”旁竖笔,宜释为“伯”。

3.北平东平章张和卩石[2]257(图三)此题铭中“石”字后置,兼有某地之石和造作义[2]52。

《定州》另有7块黄肠石题铭为“北平章张和卩石”,省却“东平”二字;还有2块题铭为“北平章张和卩”,其下方残损,推测原题铭应与前述7块相同。

“卩”字在这10
块黄肠石中分别作:
《定州》257页《定州》258页《定州》259页《定州》260

《定州》261页《定州》262页《定州》263页《定州》264

《定州》265页
《定州》266页
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铭中亦见此字,
如:
《任城》232页《任城》648页《任城》703页《任城》748页
辞例皆为“金卩马初”①。

同辞例的“卩”字在《任城》
中又作:
《任城》467页《任城》474页
据此学界多认为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铭中的
“卩”即“乡”字简写[1]125—126,[22,23]。

任城王汉墓
与定州北庄子汉墓的黄肠石题铭书法风格也较为相似[24],如《定州》“望都石鲁工柏仲
作”[2]651与《任城》“鲁石工柏元仲华”[10]508,《定州》“望都富成江河”[2]560与《任城》“富成徐也”[10]568,《定州》“望都石下邑”[2]625与《任城》“下邑”
[10]801
等(图四),由此我们推测《定州》中的“卩”字当与《任城》中的“乡”字相同。

另外,汉简中“乡”“卿”二字写法相近,如“乡”字或作

”(肩
水金关汉简73EJT21∶60A )[25]34


”(肩水
金关汉简73EJF3∶325)[26]65等形,“卿”字或作
“”(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981)[25]253



“”(肩水金关汉简73EJD ∶31A )
[26]122
等形,二字又本为一字分化[27],古音相近,常
相通假[28]1087,1091。

而作为人名,“卿”字更为常
见[15]819—820,故《定州》中的该字宜直接释为“卿”。

4.□平石鲁□[2]315(图五)
首字、末字,编者阙疑未释。

从残存的笔画来看,首字与同出石刻中
“”[2]315


”[2]320


”[2]328
等“北”字写法相近,当
释为“北”。

末字仅存上半部分,联系同出的
其他12块“北平石鲁麃伯作”[2]318—328
的题铭,
疑为“麃”字。

《定州》中“麃”
字另作:
《定州》320页《定州》323页《定州》328页
其上半部分用一横笔横穿鹿头,写法与本题铭中的“麃”字略有差别,但汉代亦有“鹿”字及从“鹿”之字[29—32]
没有横穿鹿头的
图四
北庄子汉墓与任城王汉墓书法风格相似的黄肠石题铭比较16
5432
图五“□平石鲁□”
图六
“望都曲逆虎次石”
横笔,
如:敦煌汉简2396B 肩水金关汉简73EJT5∶
51
《隶辨》1·63武威汉代医简68
故此石题铭极有可能为“北平石鲁麃[伯作]”,“伯作”二字缺失。

5.望都曲逆虎次石[2]498(图六)
第5字,何慕先生疑释为“郑”[7]。

笔者认为,该字与汉魏六朝文字中的“虎”
字[33],[34]1538,[35,36]明显有别[37],[38]210—211

如:
《张家山汉简·引书》64《汉碑全集》1538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70《汉魏六朝碑刻校注》346
而与“寅”字[39],[40]272,303写法相近[41]1090,
如: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416《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653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665
故当释为“寅”。

考虑到典籍中寅姓少见,且出现时代较晚,《姓韵》记:“寅,见《姓苑》。

《氏
族略》:‘宋寅午辰,延祐初任嘉兴教授。

’”
[42]
疑“寅次”为双名。

6.望都石□望都孟佰颜□工徐□石[2]530
(图七;下划线部分为倒书,下同)
第4字照片较拓本明显多“口”形,与《定
1、3、5.北庄子汉墓出土
2、4、6.任城王汉墓出土
图七“望都石□望都孟佰颜□工徐□
石”
州》中其他“唐”字写法相近,
如:
《定州》531页《定州》534页《定州》535页
而“唐”字相关辞例均为“望都石唐工+人名”,故该字当释为“唐”,较其他题铭残失“工”字。

第10字编者疑为“唐”字剜洗变形,不可辨识[2]51,此说实误。

其明显与汉代其他“富”
字[2]559,[10]620,[43],[44]136,138写法相近[45]1061—1064,[46],
如:
《定州》559页《任城》620页
延熹九年朱书魂瓶
《关中秦汉陶录》136页
《关中秦汉陶录》138页
上部“穴”形实为“宀”形的讹变[38]87—88,故当释为“富”。

最后3字为倒书,其中倒数第2字顺时针旋转180°后与“长”字作
“”[2]534


”[2]570


”[2]571
等形相近,当释为“长”。

此外,编者认为第5字为“望”字简写似
“忘”字[2]40,51
,此说实误。

从照片来看,其下部
所从为“心”旁,“心”字右侧两点明显可见,实与《汉碑全集》中
“”[34]473


”[34]970


”[34]2064
等“忘”字写法相近,故该字即“忘”
字。

而“望都”之“望”或作“亡”[2]417,630
,“亡”
“忘”“望”三字声符相同,古音相近,常相通
假[28]1025—1026,[47],故该“忘”字可破读为“望”。

则此题铭作“望都石唐[工]忘(望)都孟佰颜富工徐长石”。

需要说明的是,此石前三行文字皆正书,唯第四行三字倒书,此类正、倒文共见一石的现象亦见于《定州》中的[2]664(图八,1)和《任城》中的“金乡韩[10]455(图八,2)、“驺石治章[10]276(图八,3)等石。

商周甲骨文、金文及
战国文字中多见整篇倒书、整字倒书、偏旁倒
书、笔画倒书等现象[48—50],除了铭文刻划或铸造时的失误外,亦有借倒文而创造新字的情况[51—52]。

此外,《定州》编者认为题铭如“望都
石曲逆工高巨作”[2]489
(图八,4)、“望都富成江河”[2]557(图八,5)等作反书可能是工匠故意反
刻,以炫耀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镌刻技艺[2]61。

因此,我们认为上述《定州》《任城》汉墓黄肠石题铭中的倒书、反书现象更多是由刻划失误造成的,但也不排除工匠为炫耀文化和技艺而故意为之的可能。

7.望都石鲁工柏长豪作[2]648(图九)题铭中的“长”字左侧明显残存部分笔画,右旁“长”字中部横笔左侧不出头的写法
多见于作偏旁,
如:
《定州》649页《定州》178页《定州》200页
单独成字时则大多出头,
如:
《定州》534页《定州》570页《定州》571页
且此题铭行款呈自上而下偏右排列,按此轨迹,介于“柏”字与“豪”字之间的该字应略偏
图九
“望都石鲁工柏长豪作”
向左侧,故“长”字左侧应有偏旁,当释为“张”。

8.望都石文阳夏鱼土[2]708(图一〇)“鱼”字拓本作
“”、照片作
“”,《中山》
同块题铭的清晰拓本作,《报告》[3]
、马孟龙先生[6]、何慕先生[7]、《中山》[9]134均释为“鱼”。

此字与《定州》中的“鱼”字[2]717,719及汉魏六朝文字
中从“鱼”之字[30]188,[40]224明显有别[38]520—522,[41]1126

如:
《定州》717页《定州》719

肩水金关汉简EJT8∶78《汉魏六朝碑刻校注》636
而与“矦(侯)”字写法相近,
如:
《任城》407页《任城》517页《任城》709页
当释为“侯”。

“夏侯”为复姓,在传世和出土文献中较为常见。

考虑到“土”“士”二字形近易混,“士”作人名更为常见,此石工名很有可能
是“夏侯士”。

9.鲁国文阳石工于鱼□望都石[2]717(图一一)
未释之字《中山》[9]120
亦阙释。

该字明显
从辵从羊形,与“逆”字写法相近,
如:
《定州》483页《定州》484页《定州》486

图八
黄肠石倒书、反书题铭举例
15
43
2
1、4、5.北庄子汉墓出土
2、3.任城王汉墓出土
图一〇
“望都石文阳夏鱼土”图一一“鲁国文阳石工于鱼□
望都石”
当释为“逆”,与“望都石鲁文阳县于伯逆
鱼”[2]716、“鲁国文阳石工于鱼望都石”[2]718
、“鲁文阳石工于鱼望都石”[2]719等题铭相合。


外,此题铭“阳”字右侧还有一字,字形窄小,未引起《中山》与《定州》编者的注意。

从其文字写法及题铭所见鲁国文阳县有于伯、逆鱼、于鱼三名石工来看[2]59,此字很有可能为石工名“逆鱼”之“鱼”的补字。

此石题铭字形上大下小、前松后紧,“逆”字因书写位置不够而偏居左侧,亦可作为此“鱼”字为后补之字的证明[53]
,故此题铭当复原作“鲁国文阳石工于鱼逆鱼望都石”。


记:小文先后承蒙单育辰、吴良宝
两位老师审阅指正,孙涛学长、张莎丽师姐提出中肯建议,在此谨致谢忱。

————————
[1]胡广跃.汉任城王墓出土题记刻石及其相关问题研究[G ]//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总第十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2]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定州北庄子汉墓黄肠石题铭[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64(2).
[4]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定县北庄汉墓出土文物简报[J ].文物,1964(12).
[5]李晓东.定县北庄汉墓石刻初探[G ]//李晓东.李晓东文物论著全集:第五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257—265.
[6]马孟龙.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铭相关问题研究[J ].考古,2012(10).
[7]何慕.河北定县北庄汉墓题铭的整理[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8]韦玉熹.汉石读札(四则)[G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93—95.
[9]定州市旅游文物局.中山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精拓百品[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10]胡广跃.任城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全集[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
[11]秦明智,任步云.甘肃张家川发现“大赵神平二年”墓[J ].文物,1975(6).
[12]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六册[M ].北京:线装书局,2008:123.
[13]吕不韦.吕氏春秋[M ].高诱,注.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04.
[1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儒林外传第六十一[M ].北京:中华书局,2013:3769.
[15]赵平安,李婧,石小力.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M ].上海:中西书局,2019.
[16]田佳鹭,张显成.《尹湾汉简》人名索引[G ]//张显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六辑.成都:巴蜀书社,2012.
[17]郑樵.通志:卷三十[M ].北京:中华书局,1987:481.
[18]石继承.《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三补[J ].文史,2015(4).
[19]石继承.汉印双名释读四则[J ].考古与文物,2019(6).
[20]伏海翔.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M ].上海:上海书店,2005.
[21]吴大澂.十六金符斋印存[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220.
[22]高秀丽.济宁东汉任城王墓题记刻石初探[G ]//李家骏.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第八辑.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90,92.
[23]苗琪.山东济宁任城王墓题记刻石浅析[J ].艺术品,2020(4):88.
[24]济宁市文物管理局.山东济宁市肖王庄一号汉墓的发掘[G ]//考古杂志社.考古学集刊:第十二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54.
[25]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肩水金关汉简:贰[M ].上海:中西书局,2012.
[26]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肩水金关汉简:伍[M ].上海:中西书局,2016.
[27]李学勤.字源:中[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800.
[28]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2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上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91:182.
[30]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肩水金关汉简:壹[M ].上海:中西书局,2011.
[31]顾蔼吉.隶辨[M ].北京:中华书局,2009:32.[3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图版6.
[33]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14.
[34]徐玉立.汉碑全集[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35]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一册[M ].北京:线装书局,2008:173.
[36]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册[M ].北京:线装书局,2008:256.
[37]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中古文字的遗存[J ].兰州学刊,2011(11):169—170.
[38]于淼.汉代隶书异体字表与相关问题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5.
[39]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四册[M ].北京:线装书局,2008:63.
[40]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五册[M ].北京:线装书局,2008.
[41]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下[M ].北京:中华书局,2014.
[42]张澍.姓韵:卷二十一[M ].徐兴海,袁宪,张天池,校点.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01.
[43]王泽庆.东汉延熹九年朱书魂瓶[N ].中国文物报,1993-11-07(3).
[44]陈直.关中秦汉陶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6.[45]徐正考.汉代文字编[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46]赵敏.汉代陶文的整理与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9:328—330.
[47]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M ].济南:齐鲁书社,1989:315—319.
[48]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M ].北京:中华书局,1989:204.
[49]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M ].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274—332.
[50]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1]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G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华书局编辑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248—251.
[5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9—22.
[53]何山.古代碑刻文字缺刻问题研究[G ]//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七辑.成都:巴蜀书社,2018:348—350.
〔责任编辑:陈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