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导读课在四维互动中摇曳生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名著导读课在四维互动中摇曳生姿
摘要:如何让学生走近经典名著?上好导读课至关重要。
导读课中,应关注四个方面:
尊重作者文本,读出亮点;重视编者文本,读出勾联;传达教者文本,读出深刻;唤醒学者
文本,读出自我。
这样的导读课,才能让学生爱上经典,并领略经典的精髓。
关键词:名著导读课,四维互动,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的确,学生的阅读广度与深度,往往决定了一个孩子能走多远。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学期推荐两
部名著供学生阅读,但由于时代的隔膜,网络的诱惑,希望学生完全自觉地阅读这些名著,
几乎不可能完成。
教师的导读课,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深化
阅读成果的作用,它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名著导读课要怎么上?怎样才能真正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四维互动,让名著导读课成为真正“走心”的课堂,吸引学生走进名著。
一、尊重作者文本,读出亮点。
阅读首先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教师希望学生热爱名著,自己首先要成为与作者真
诚对话的读者。
那种不肯潜心读书,拿着教材介绍与评论就上导读课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比如《昆虫记》,许多教师觉得是小孩子看的书,内心是排斥的。
但认真读完后,会被小虫
子们热气腾腾的生活所感染,会对小生命的烦扰、快乐与爱所打动,原来作品中流露的对昆
虫的热爱,并不是写作的需要,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当教师与作者有了共鸣,对《昆虫记》的导读就有了温度和感染力,学生也能充满期待地走进原著世界。
当我们认真读了这些名著,会发现每一部都有它的亮点。
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思考的、
难忘的,历经时代的淘洗而依旧打动人的,就是它的亮点。
导读课可以根据这些亮点设计教
学内容与课堂结构:比如《昆虫记》中,那些昆虫虽渺小至极,但作者却充满热情地观察它们,为它们的身怀绝技而赞叹,为某些昆虫的高尚而感动,为某些昆虫的卑劣而愤慨,并肯
定每一种昆虫为大自然的和谐作出的贡献。
导读课可据此设计为这几个环节:1、读不同寻
常的法布尔。
2、读昆虫的特技。
3、读复杂的虫性。
4、读生命的赞歌。
学生在课堂上领略
到昆虫世界的奇妙与复杂,读到一个极有意思的作者,自然对这本书产生了深入了解的兴趣。
再比如阅读《简·爱》,女主人公面对生活的一次次挑战、世俗的一次次压迫,以柔弱的身躯、卑微的身份不断抗争,追求自由、平等和属于自己的幸福。
导读课中,以简爱在每个地
方遭遇的挑战为经线,以简爱的质疑、思索、反抗为纬线,织成课堂的结构网络。
学生在导
读课中,领略女主人公的独特魅力,一同为向往自由、勇敢追求的灵魂击节叹赏。
二、重视编者文本,读出勾联。
教材编者把十二本名著分别放在不同位置,每部名著都与前面的教材内容有或多或少
联系。
我们上导读课不能忽视这些联系,如果不顾其与课文的联系,容易架空名著,使
名著阅读超出学生的认知基础。
比如《水浒传》,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一个古典名著单元,并
学习了《智取生辰纲》之后的阅读推荐。
那么,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结构,以刻划言行表
现人物的写法,是否应该在导读课中得到重视?根据回目名称读小说,是否该纳入导读课的
教学目标?品味人物言行的丰富意味,是否应成为课堂的活动内容?《智取生辰纲》中描写
了杨志与七位好汉的斗智斗勇,可由此引出《水浒传》的阅读任务:了解杨志为何要去给梁
中书押运生辰纲,了解他押运生辰纲失败后经历了什么。
学生能通过阅读,知道杨志的生平
抱负,及其押运花纲的失败。
为什么两次押运都会失败?因为他押运的是官吏盘剥百姓的钱财,官吏们又用来巴结讨好高官,这是官场污浊风气的产物。
百姓对此举敢怒不敢言,而某
些有能力的人会觉得抢了它不算违反道义,可见官场的腐败会激化社会矛盾。
而杨志后来的
道路,正是《水浒传》中许多人物的人生走向——被逼上梁山,任你有才无才,出身如何,
在当时的社会,都做不了命运的主。
而晃盖一行劫了生辰纲之后又发生了什么?白胜拿着抢
来的钱财去赌博,因而暴露,引来宋江的解救行为,晃盖一行上梁山,在情节上为180位好
汉齐聚梁山作了铺垫。
可以说课文是《水浒传》导读课最好的切入点。
把课文用好了,就能
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迅速走进《水浒传》的阅读。
再比如《西游记》是在七下想象单元
之后,学生对联想与想象在文学中的应用已有一定了解,导读课中,教师可带领学生领略吴
承恩奇妙的想象力。
儒释佛交集的世界奇幻无比,它是作者根据人世的种种构造出来的。
悟
空人性与神性兼具的特点,也是作者联想与想象的结果。
引导学生既领略联想与想象产生的
巨大艺术魅力,又看到其背后现实的样子,学生会有更多收获。
除了内容上的联系,编者还在推荐各部名著时加以读书方法的指导。
比如《西游记》,
侧重于精读和跳读。
《昆虫记》,侧重于科普文章的阅读……这些也是编者希望我们落实的,我们要把教材提到的这些阅读方法,在导读课中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学会更多读书方法,这
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只要老师们有心。
三、传达教者文本,读出深刻。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这句话用
在名著导读中同样适合。
导读课中的教师,应站得比学生高,看得比学生远,但“高”和“远”依旧是与作者真诚对话的结果。
教者首先应是高品味的读者,教师的眼是深邃的,心
是宽广的,既能进入作品深潜,又能从作品中出来,反观自己的生活。
若教者对作品毫无感觉,是无法上好导读课的。
比如对七年级《朝花夕拾》的导读,教师因有了比学生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会从书中读
出鲁迅幼时的天真好奇,少年的怀疑苦闷,成年后的苦苦求索。
而当我们把这些与学生分享时,他们学到了突破篇与篇的界限,纵向看人物成长的阅读方法,并为鲁迅不断寻求理想社
会与理想国民的精神而感动,从而加深对作品与作者的理解。
比如《父亲的药》一篇中,我
们看到儿童的无奈与痛苦:作者曾听信他人之言,在父亲去世前不断地大声喊父亲,使他离
世时也得不到安宁,因而留下终生遗憾。
一个孩子,在成长中要留下多少隐痛呢?谁没有这
样那样的遗憾呢?鲁迅在谈衍太太的虚伪与迷信,又何曾不是在谈儿童的无力与无奈?当我
和学生分享这一发现时,学生们感觉到了鲁迅与自己的相通点,他们一起谈孩童时令自己遗
憾的事情,忽然发现严肃的鲁迅原来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孩子,他们在看似离自己很远的
故事里,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这种阅读的快乐是难以言说的。
导读课后,他们再一次捧起了《朝花夕拾》,欣喜地与我分享自己的发现,原来觉得难懂的《朝花夕拾》,成了他们的快
乐之源。
可见,当教者将自己的发现自然地融于导读课中,课堂是有很多精彩的。
当然,教
者的解读不可脱离文本与学生,不可过于拔高。
四、唤醒学者文本,读出自我。
名著导读课最终要实现的,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点燃,学生的灵魂觉醒得以完成。
要让
学生去发现,去表达,切不可以教师的灌输代替学生的学习。
导读课不是一言堂,不是以先
入为主的解析代替学生对文字的亲近。
导读课,最好的收获是学生读出自己,读出自己观照
的生活。
亲近文字是最主要的途径。
我总是把精华段落摘取出来,让学生再三朗读,然后说出自
己的发现。
如上《简·爱》的导读课,我只把简爱所面对的不公、挑战与诱惑呈现出来,让
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并假设自己面对这些会怎么做,然后我把体现其选择的片断摘取出来,
让学生再读,说出自己的发现。
而比较,也是我们发现新知的捷径。
如对《骆驼祥子》的导读,我让学生把祥子和当代入城打工的农民比较,他们会发现:两者很相似,他们一无所有,但有的是拼搏的斗志,还有一身力气与生活的智慧,并且相信这些能让自己在城里安身立命。
他的能吃苦、有韧劲,有目标。
为什么祥子失败了,而如今的打工者一般都能在城里扎下根来?是社会的不一样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另外,祥子的个人主义也是失败原因之一。
这也提
示我们,人人都应有改良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好了,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的导读课,一般都少不了比较阅读,比较不同人物,人物不同阶段,不同社会、不同结果……通过比较
与追问,让学生读出深度,让名著内容和自己所处的时代相关,让人物和自己相关,那个逐
渐变得深邃、包容、勇敢、通透的自己,是他们阅读名著最大的收获。
另外,教者不宜把名著导成无秘密可言的全已知,最好留些内容待学生自己去发现。
我对学生说,简·爱并不是一味反抗的斗士,她也有妥协,也有放下,其中原由是什么,你们自己去读书,然后告诉我吧。
学生的兴趣被点燃,纷纷在阅读后形成了深度赏析的文字。
总之,名著导读课是教者、编者、作者、学者思想的碰撞与对话,其中,作者文本与学者文本值得格外重视,而编者文本与教者文本又是一双看不见的手,牵引学生曲径通幽,向更美更深处漫溯,成就课堂的多彩与深刻。
四维互动的名著导读课,目标明确、线条清晰、课堂生成丰富,是心灵对话的产物。
这样“走心”的导读课,呈现了名著的真正魅力,学生怎能不从心底里爱上经典呢?。